站在马路边的两位老人,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高楼大厦挡不住的骄阳,却不知道下一步要踏向哪个方向……看完《推手》这部电影,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的无奈呢?因为真等到那天的时候,也就再没有别人可以偕老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老爸爸的那段锥心的文字:“儿子……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我记得我以前 因为跟妈妈真的关系很好的缘故,就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照顾你!因为除了我以外,谁照顾你,我都不放心!”妈妈淡淡得一笑,说:“等你长大了再说。”那时候的我,没有读懂妈妈的微笑,以为是妈妈不相信我的孝心……
又有一次,或许比先前那次稍稍大了一点吧,我说:“妈妈,以后我结婚了,和我的老公一定要至少照顾一方的父母,因为觉得两个人再忙,如果连一对老人都照顾不来的话就太不像话了。”我用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妈妈:我希望那对父母是你和我的爸爸。妈妈又是淡淡得一笑,似乎倍感安慰,接着我的话说:“那我希望你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婆婆。”其实很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言传身教的告诉我,如果做一个好太太,好儿媳。每次我幻想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妈妈就会感叹着说:“如果能够碰到一个很好的婆婆就好了。”因为妈妈觉得 如果婆媳关系好了,家庭会更幸福!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淡淡的微笑,和这句简短的话语到底有多重,只是天真的相信着,我将来一定会很好的照顾你们二老的!直到看到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翻然醒悟”。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总是很释然的笑谈“看来呀~闺女,咱是靠不住~还是跟着‘领导’走好。”(领导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称”)其实,在他们知道那个呱呱坠地的娃娃是个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闺女是他们永远也靠不住”的吧……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养大自己“靠不住”的孩子们的呢?
电影里的晓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努力学习,来到美国读大学,为的就是希望将来可以接父亲一起去美国享福!也想着“关心父母,父母关心自己一样”。
电影里,老爸爸在晨练的时间虚弱的躺在床上,跟本想去说服老爸分开住的儿子回忆起了一段往事:“红卫兵抄家的那一天,他们知道动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的时候,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在老妈妈去世之后从来不敢看她的照片的爸爸,这么多年来心里是在怎样的翻滚着呢?!谁知道……
我突然又想起,十一在家的时候(那几天和妈妈睡在一间屋),某个早上的五点钟,我起来拉肚子,我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加上那几天的“水土不服”,那次更是几乎让我整个人都虚脱了,几乎到了站不起的地步……好不容易回到床上,呻吟着“妈妈……妈妈……”的,妈妈赶紧起来给我揉肚子。我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的我重新感受了一次曾经得心肌炎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觉得累没有力气”的感觉。妈妈也实在没有办法,揉了很久之后,看我稍稍能喘过来气了,就去给我拿了一小块馒头,想填填肚子有点底气。妈妈一边喂我,一边淡淡的说了句:“你知道么?我生你的时候,比这还要痛好多呢。”之前的我,一直很好奇生孩子是什么感觉,总是“不害臊”的缠着妈妈问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女生都有表达过对那种剧痛的惧怕而不愿意生孩子。妈妈总是说“确实会很痛,可是就一下子,而且那时候所有的痛早就被看到孩子的喜悦和兴奋淹没了。”天真的我真的就那样的相信了。因为在妈妈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丁点痛楚的回忆。所以,那天早上我问妈妈“你不是说就痛一下子么?”“是生你的时候,最痛,其实平时也常常就很痛,所以等到真正生产的时候,反而能挺过去了。”“不是说,痛会被兴奋掩盖,会忘记么?”“但它确实还是在痛。”坦白说,那天早上之后,我真的有很挣扎过,一向很想要有很多很多小孩子的我,整个假期都在跟妈妈声明“我以后不生孩子,要领养!要领养很多很多小孩子,但是绝对不要生孩子!”
因为生过病的关系,看起来会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可是,也正是因为生过病的关系,所以比任何人都要害怕再次生病。所以很努力得让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那几年“药不离身”的日子,那几年“痛不欲生”的回忆,真的让我知道 时下很多人所谓的“潇洒” 其实都只是对于病痛的无知而已。
年少的我 还难以想象生养子女的艰难,也难以勾勒抚养儿女的劳苦。我至多也不过是在这里感动流泪,写下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而父母却是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亲自写下的那充满爱与喜悦、又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诗篇!
可是 年少的我 一直看着父母坚强微笑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一晚,那个第一次看到父亲眼红的那一晚。那晚的我,义愤填膺的指责父亲对哥哥的严苛与打骂时,复杂的爸爸的眼神,气愤、失望、内疚、伤痛……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但我知道,那双眼睛 布满了沧桑的眼睛 充满了泪水,充满了让我内疚的泪水。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是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啊……”我不知道这句话里 包含了爸爸多少的艰辛 多少的疼痛 多少的无奈……
后来,记得有一次到大伯家里串门,那晚大伯突然回忆起他们的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伯红红的眼圈,一向喜欢调侃说官话的大伯,那一晚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那晚之后,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地主背景”还有过营养不良得腹肿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父辈们 曾经在饥饿万分的时候 被人拿着倒在地上,搅和了泥土、杂草的一碗面条来取乐;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身无分文 离开农村 走向城市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为了给家里省下一点年夜饭的钱 一年流血流汗 也舍不得多吃一点 也要多做一些苦工;我才知道 今天 能够每天都有饭可吃 有电视可看 有钱可以零花的日子 是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步一步 赌到了我们的今天;我才知道……
怎么会没有压力呢?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今天,如果 因为 我们孩子们一次两次小小的不经意的任性 ,因为我们的不懂得珍惜 因为我们的叛逆和堕落 ,让父母的辛苦毁于一旦的话,他们要怎么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因为爸爸 太清楚 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的话,即使他再努力,也为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他从生下我们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比我们早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知道 他无法看到我们最后的样子,无法知道我们最后是否能够幸福、是否依然幸福……那是怎样的压力、怎样的负担、怎样的惧怕呢……没有子女的 身为子女的 我们 ,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是的。父母的教育大多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可是 今天 能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看书 写字的我,依然能够哭泣 能够微笑 也能够继续奔跑的我,我更清楚的是 我的确不是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儿女!在他们承受了因我而起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后,我的眼里却常年来都只有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学业,我的将来,我的假期,我的小说,我的懒觉,我的心情……可是,等到我突然转目,看到身后一直默默关注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异乡了……
前不久,在一个我要做实验的周末,想起了静音了一天的手机,一看吓了一跳,手机里有将近十个的爸爸的未接来电。还有另一个电话号码的好几个电话。以为是爸爸又是闲着没事想周末找我聊聊,就决定省着长途电话费,等爸爸的下一个电话,于是拨了另一个电话号码,才知道那个也是爸爸借用的。于是爸爸让我把电话挂了给我又打了过来,问的第一句就是:“憨乖,最近身体咋样?”我突然“懵”了一下,莫名其妙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这么“伤感”呢……然后毫无头绪的回答了后,爸爸很犹豫的问:“最近考试紧么?”“你爷爷最近情况不太好,看你能不能回来,要是耽误考试,会挂科的话 就算了!”我匆忙的说没关系,可以有时间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可是那个晚上 心情真的很复杂。
身在异地的我,究竟 能为我的父母做什么呢?
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一定要回家!一定一定要见爷爷一面!
其实我知道, 这样的“一定”不是完全出于对爷爷的爱,是出于我自己的惧怕!我害怕家里出事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父母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
可是,当我再一次的联系上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老家了,丧事已经办完了。快到连三叔都没能从出差的外地赶回来……我不知道最后一刻,爷爷的眼神是怎样的,爷爷的表情是怎样的,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一个回去的……
我难以忘记,无数次,当我们探望瘫痪在床的爷爷时,用着轻松的口吻说着让人心碎的话的爸爸:“看到你爷爷,我们就看到了以后的我们啊……”
我后来有问妈妈,哥哥嫂嫂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哥哥也觉得很难受“早知道就当时多拉着爷爷的手,多说句话了!”嫂嫂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是,我是什么感觉呢?爷爷瘫痪之后,看望爷爷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小时计算的我,我是什么感觉呢?那个在养老院,本想安慰爷爷说“我就回来一星期,过几天就走了,你别哭,对我笑笑嘛~”,反而让爷爷更加痛心的摆摆手示意让我“走吧走吧”的 我这样的孙女,我能有什么感觉呢?就算 我在爷爷看不到的 没有到过的 他乡 为他流再多眼泪,又能怎样呢?我对爷爷的回忆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的交集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可是,妈妈在告诉我爷爷过世的消息后,安慰了我一会后,还感叹了一句:你爷爷这个样子,多活一天,也是多受一天罪啊……
我想起电影里的老爸爸感叹着:活罪好受,寂寞难熬啊……
后记:
刚刚过了零点,是一个略微特别的零点,是2009年12月31日的零点,也是2010年1月1日的零点。我电脑里的音乐也刚好正在放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想 父母对于子女的心 岂不也是这样子么?!我也想 即使是这样的爱情 相对父母于子女的爱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吧?!
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写了一条给父母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在写关于父母的文章,真的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样爱 我这个无法回报你们的爱的女儿!能在这里给你们发短信,能喊你们“爸爸妈妈”,没有你们的辛苦,对于我都是永远也没有可能的!真的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这是 即使身在异乡,却依然深深的爱着你们为你们祈福的女儿最大最大的心愿!
我也,很爱很爱 你们……
家庭矛盾 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其实可能也没有那么复杂,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不是真的那么想和对方住在一起?答案多半会是不是吧。
各自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找自己的乐子,在一起时也不会觉得委屈、轻轻松松的就很好。
距离真的会产生美,那些老辈小小的固执和年轻一辈些许的不耐,终会被理解和包容。
可能这样的处理方式有违于传统,但如果双方都觉得轻松加愉快,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推手》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多年以前,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一段台词(//www.bilibili.com/video/av11566602/ 结尾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家呀就像是一头蒜,父亲呢,就是那个蒜柱,孩子们呢,就是围着蒜柱的那些蒜瓣,母亲呢,就是包裹蒜瓣的那个蒜衣。
这大概是千百年来,理想的传统中国家庭面貌: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个屋檐下,和和美美, 共享天伦之乐。一个儿子,需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尊重父母、赡养父母、让父母体验到儿孙绕膝的至乐,才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
然而李安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注意到这一点大概是从上面这张图片开始,李安在访谈里说,做父亲并不代表可以自然得到孩子们的尊敬,仍然需要每天去赚取这份尊敬,这与“孝顺”的精义相违背,传统孝道里,孩子尊敬父亲,合该天经地义。
令李安扬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在解构中国式家庭。《推手》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也是最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影片最后,面对儿子的“忏悔”,父亲没有回归儿子的家庭,而是选择在另外的出租屋里单独居住。蒜瓣和蒜柱在《推手》里分崩离析。
表面上,中国式家庭的瓦解源自于中西冲突,也就是父亲和洋媳妇之间的矛盾;可内在的,令父亲爆发,做出离家出走的惊人举动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电影对儿子的刻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
我要知道这墙不够厚,我还不敢撞它呢!
“墙”在此处,指代的就是中华孝道,此时的儿子,不复一开始把父亲接过来与自己同住、共聚天伦之乐的踌躇满志。他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感到深深的为难,他的家庭观已经动摇,却没有下定决心“驱逐”自己的父亲,突破这道“墙”。
经过整晚的思索,儿子下定了决心:
I have made up my mind already. The old man has got to go.
I really don't have too much choice, do I?
电影里的儿子,原本是孝顺的,他在美国“出息”了,把辛苦拉扯自己大的父亲接到美国与自己同住,愿能赡养父亲安享晚年。但现实没能实现他做“孝子”的愿望,面对父亲与洋媳妇的矛盾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冲突,他无力调和。矛盾加剧,他选择了做一个西方人,站在妻子那边,牺牲父亲的利益,维护小家庭的和平,说出了那句可能令不少观众心寒的“老头子非走不可”。
本片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是一位用打太极拳逃避生活的太极拳教授。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表达感情的方式极具东方含蓄特色,下面这句台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父亲离家出走后,生活境况一落千丈,终至下狱,面对终于闻讯而来找到失踪多时的自己的儿子,父亲不谈家事,反谈太极。炼神还虚,是太极中的理想境界,到了炼神还虚这一步,武功就再难精进。父亲感慨炼神还虚难,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容易。
离家出走时,父亲觉察儿子借撮合黄昏恋“驱逐”自己的阴谋,对儿子的“不孝”极度失望:
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
他以为不依靠儿子,自己也能在美国独立生存下去,居然落得入狱的下场:
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儿子抱住狱中形容憔悴的父亲,悔恨不已地接父亲回家,父亲却问:
回家?回谁的家?
看起来要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的结局,父子和好,重归一室,父亲却主动放弃了三世同堂的念想,让儿子回儿子的家,自己独居在外: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至此,背叛中国完美家庭模式的,已经不是接受西方思想洗礼的儿子,而是骨子里全是东方思想的父亲。三世同堂的中国式家庭,到此才算真正地走向末路,蒜柱不存,蒜瓣不再。
影片以两个自我“驱逐”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外为结束,镜头拉远,大幕闭幕。
有人说分家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不用再忍受憋在胸中的闷气,为何不能算是喜剧?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无论书中、媒体怎么宣传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和美,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和睦的少,闹矛盾的多,婆媳矛盾,父子、母女失和,屡见不鲜。
在宗族社会日渐瓦解、人口流动加剧、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还去追求一头蒜的完整,把长辈晚辈以“孝顺”为名,强行聚在一起,是不是合理的方式?我想这是李安导演透过《推手》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
挺牵强的情节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