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2013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和谐课程》(柏林杰出艺术成就)、《赫利》(戛纳最佳导演)以及《暴力小姐》(威尼斯最佳导演)组成的一组暴力影像异常抢眼。如同90年代流行的三段式,新世纪人人都爱手持风,暴力题材接二连三引发争议并且获得评审团青睐,多少反映了世界电影的某种审美癖好和潮流趋势。 三位创作者的年龄都介于三十到四十当中,人们不免好奇,先于电影的观众,他们自己如何承受遍布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且消化之……要知道,自电视以及更后来出现的网络,暴力影像的泛滥早已是一项治不好的现代病(另一项大概是色情)。关于这个话题,哈内克作品有过很深入的分析。 而单从画面上看,《和谐课程》是其中最干净的一部。对我个人来说,整部电影最血腥恐怖的暴力,其实只有开头杀羊放血、剥皮断骨的一幕。这段画面有一个略显滑稽的开场,像《图雅的婚事》,或是前几年哈萨克斯坦另一套热门艺术片《图潘》,但观众笑声刚落,暴力很快登场,血淋淋的、毫不避讳的纪录展示。 至于多数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它们显得笨拙而不真实,不会真正打击到观众。摄像机会有意避开那些拳打脚踢,以固定机位冷眼旁观,紧接着用一个淤青或跟流血的身体部位来说明暴力曾经出现。 《和谐课程》把学校设置成了日韩青春片的外景——同样盛产校园凌弱故事的天然场所,人满为患的监狱则被设置成了明亮的戏剧舞台。这几个场所的存在,与主人公生活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几乎不像出自同一个时空。 作为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第一部长片,《和谐课程》近乎强迫症地设置了动物的指代以及升级递进,从羔羊、蜥蜴、蟑螂到蚂蚁,很多人乐于去猜题解谜。殊不知,这样的手法无非一个趣味游戏,并无法真正给导演技巧加分(参见金基德或贾樟柯)。真正高明的导演技术,不是拍摄动物世界,更不是表演推诿扯皮,埃米尔·拜加津让观众去脑补暴力的恐怖和无解,最后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出路暗示,连进化论都说了弱肉强食,更见绝望。 镜头语言上,虽然也有新手导演常见的夹生拧巴,譬如让镜头不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拘谨,追求极简画面以求爆发出最大力量,不过埃米尔·拜加津还是完成了视觉风格上的统一。毕竟对新人导演来说,别人最怕你没个性,哪怕你是在坚持一种错误的风格,那也比没有风格要强。正所谓,一鸣惊人是也。 不同于《赫利》对暴力的露骨迷恋,《和谐课程》表现出极端的内敛克制,它用白色的校服和空无一人的镜头去掩盖暴力。这两种极端,其实恰好是近年暴力影像的两种表现,也是有关身体影像的新极限主义的延伸。对不喜欢《和谐课程》的观众来说,它的影像风格多少还是故作矫造,憋屈、压抑,即便它在完整性上,它似乎要胜过墨西哥人的《赫利》。 如果回溯到前几年,菲律宾人曼多萨已经表现了足够多的暴力,那些手持镜头晃到前排观众吐,警察作恶分尸害人的题材同样令人发指。在第三世界国家,那些远离了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人们受害于暴力,又不得不选择了暴力相向。而新晋这几个来自电影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创作者,他们多少还是在选择一条捷径,同时也是重复一条老路。以暴力影像起家,无论你是反暴力或是迷恋暴力,都可以有足够噱头,但想一条路摸黑走下去,暴力不免会沦为垃圾食物。像北野武那样,主动与类型片结合,其实又很难。能像昆汀那样选择暴力又借助消解暴力的顶级玩家,那就更难了。 再不然,这些暴力影像是像希腊电影《犬牙》那样,影像风格极端克制,就如同以温情美好的假象开场、以悬念为引的《暴力小姐》,最后还是一个变态之家,万变不离其宗。尤其牵涉暴力,它们在影像的本质上并没有太过颠覆,更多只是换了一件特定地域的外衣,用影像基调来选择所站的冷冰冰立场,不愿明说拒绝暴力。面对业已发生的暴力,问题关键并不是谴责与宽恕,剥茧抽丝找快感。因为暴力只能催生暴力,但伟大的创作者却能制造悲悯,这不是泛滥的人类情感,而是一种更加博大和宽忍的胸怀,譬如韩国那部《绿头苍蝇》,同为处子作,它就已经很接近了。【中国新闻周刊】
4.5年轻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不管是影片开头一个开放式的构图后紧接一个景框构图,还是羊、蜥蜴和蟑螂的隐喻都挺有看点的,形式上的留白也让影片变得更加开放,腹黑的少年折射出国家机器、教育系统和人际之间的丑恶面貌,反抗的背后是一次自我的革命,一种犯罪与原罪的战争,残酷又诗意
观念陈旧了点。标放看完后,在卫生间被几个大妈问结尾究竟什么意思。
这部风格化的作品将校园欺凌、学霸不能惹的故事表现成另外一番况味。重复又稍有变化镜头,慢慢推进故事,导演有想法,完成的也很好。越来越觉得我看电影还真不在看故事,是在看导演怎么作电影的。导演风格更吸引我,多元的新鲜的电影元素才是刺激我观影欲望最大的因素。
1.前面处处可窥心机,隐喻穿插、刻意构图和情节设置。羊、蟑螂、蜥蜴,弱化环境,强调阿斯兰内心和暴力框架。2.直至审讯戏,才爆发导演功力;由个体延展到体制,从小暴力到集体囚笼。3.极简超现实开放式结尾,留存念想空间。
前半部分的镜头用得好,看出导演的掌控力,后面好像就泄了。剧作不错,集中在最后爆发。看完超级抑郁。
反高潮,叙事上故意隐去关键的情节点,以留出更多想象空间。处处是呼应与对比,很用心的片子。不过有点太模型了。
这种投机的创作心态和咱们天朝的科长很像,算计着什么样的叙事文本和隐喻符号能到让影评人和评委们尽可能的高潮,设计感的算计太多,到头来玩的也都是主流电影节上艺术片导演玩过的类型元素。如果你是文艺挂的导演,想投机取巧快速补脑投电影节所好,这样的生硬教程倒是不错的科普素材。★★★☆
拍这种钱少的片,一定要记住,色要冷少淡,这样才能显示逼格。
9.5 经典之作!导演掌控力一流,教科书式的情节编排。前30分钟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为了后面的情节做情感上的铺垫。这个片子不拉片的话真的很难评论,各种呼应,信息量太大。
构图好,题材吸睛,可全片洋溢着一股投机取巧的味道。
大概对哈萨克斯坦的陌生,导致对这部电影留下的印象混杂着各色残酷青春电影的影子。它仍不失为生猛之作,昆虫记的部分尤甚。但对比起纯俄罗斯的《回归》,以及相对原生哈萨克斯坦的《图潘》,埃米尔 拜加津还有更多可能。
黑冷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第276人看过。//2013-02-16想看。
没想到是校园黑帮片,有点意思啊。又是一出冷暴力,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折磨观众的过程,但里面那个校园黑帮老大演技实在太差了,觉得他一直在憋笑,中和了我很多不适。。最后一幕挺美
男孩羸弱的身体里蕴含着弱肉强食的本能。施暴与受暴环环相扣,岂不就是一出和谐的达尔文课程?最后仿佛看到进化论淡漠矜持的一笑,画面极尽工整切割之美~
青春期电影以及青春期影迷最爱电影,与《赫利》之流倒是成为了暴力影像的两种极端。校园凌弱题材里面,无论憋屈状况还是矫饰程度,这部长片首作好像有在玩点什么东西……
冷静克制,暗藏汹涌。平地一声雷,震醒全场惊愕之余膜拜不已。超现实结尾,更妙不可言!
暴力下的残酷青春
摄影果然是不错~
摄影其实不足够好,主要是风格不统一,无论固定长镜还是老帕式的无景深构图都没有坚持下来,调色也是如此,布光更是糙。剧作不错,层层深入。其实是个[莉莉周]或者[R先生]式的故事。强调生物本能。90分钟之后片子终于变得牛逼起来,不光是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而且是梦境-幻象进入叙事。
不要欺人太甚。小男孩可是在家里有各种科学训练,实践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