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导演处女作来说,还是一位由女谐星转变为的女导演,已经很不容易了。
看这种贺岁喜剧片,最好一直笑哈哈哈哈下去,不必太较真费脑筋想太多。最可贵是放松,就像看周星星无厘头喜剧一样。
故事很简单,几个“钉子户”对抗丧尽天良的房地产大boss,夹杂了僵尸片喜剧片老港片的常用恶搞桥段,竟然感觉怀旧温馨还很治愈。
没有大反派就不够好玩。沈腾饰演的房地产奸商才是真正的幕后大boss,为富不仁坏到丧尽天良日月无光,不仅让智商为0的胖儿子出去扮鬼到处吓人,还仗着手中有房子,逼迫排队买房的消费者装成脏兮兮的丧尸,拼命把钉子户赶出城中村,然后拆了盖新的大楼。
反派貌似厉害,但那些“钉子户”也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看起来不像正常人。有神神叨叨的神医,有脑洞大开的发明家,有成天不正经抛媚眼的网红主播,看起来更像流氓的古惑仔……用“奇葩”形容也不够,连负责扮鬼吓人的岳云鹏都无奈了,反而被吓个半死。
钉子户和大奸商干仗,神经病和大坏蛋对打斗法,看谁比谁厉害。当然邪不胜正是电影里的王道,老百姓再弱势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可爱的人,不是随便可以被奸商强权撵走的,房子想拆没门。于是就这么干耗着。大boss终于忍不住了,使出了必杀技,用谎言欺骗单纯的冒牌驱魔师玲姐,还派出可怕的“丧尸军团”(全部是楼盘买主,真是有房能使人变鬼啊)。
人太坏了好人就得受伤,看到信任的玲姐背叛了自己,大伙不光心碎了一地还失去了家园,玲姐才意识自己在助纣为虐心里很受伤,她直接反问大boss,他贱贱的回答,“我们都是坏人,但是你坏的失败,而我坏的成功。”故事并未到此结束。玲姐小宇宙爆发了,说什么也得讨回公道。
即使“钉子户们”都放弃了,即使被大家深深误解,即使奸商大boss继续使毒计,她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占领着“城中村”誓死捍卫公民权,不让坏蛋们得逞。这时忽然觉得玲姐形象异常光辉伟大,简直是平民英雄。仿佛港人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一下子还魂了。玲姐的感人举动终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团结就是力量,大家一起合谋,于是一个惊世的伟大计划诞生了——绑架大boss。把房地产大boss绑架到“阴曹地府”,对他刑讯逼供让其良心发现。这种创意也是简直没谁了。
“钉子户”们都是实力派演员。伪装的阴间气氛诡异阴森,都是冤魂野鬼,高高在上的玲姐扮成了阎王,睁着鸡蛋一样的圆眼,吹胡子瞪眼睛,脚上穿着大拖鞋。大boss被牛头马面押着跪在地上,诡计多端的他终于识破了玲姐的拖鞋,拒不招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钉子户们又把绑架好的胖儿子扔到了大boss面前。他儿子把什么都说了,还给了大boss几个大耳光,嚷嚷着“叫我哥,别叫我儿子”。然后大boss泪目了,深深被儿子折服了。
“阴间审奸商”这出戏很精彩,而这一切都被手机全程录了下来,在进行网上直播,还有很多弹幕留言。感谢伟大的新媒体直播时代,真相大白天下,罪恶无处藏身,善恶终有报。“钉子户”们没有被撵走,虽然老楼房被拆了,但是建起了新的豪华宫殿一样的酒店,每个钉子户都住在了酒店里还有了好工作。而后来,大boss父子间的感情进一步升级,在监狱里惺惺相惜不离不弃。让世界充满爱。
对于那些丧尽天良唯利是图的奸商,当然人人得而诛之。但是能够在电影里上演“钉子户大战房地产商”,并且以荒诞喜剧的方式呈现,《妖铃铃》可以说是头一份了。身为资深港星,吴君如的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从头到尾,电影都是各种鬼啊各种闹心啊,装神弄鬼的玲姐都感慨“鬼圈真是乱啊”。随着谭咏麟一曲《朋友》响起,往日种种浮现眼前,年岁已变,情怀未变。仿佛港片还魂了一样。此时,无论男女老少,萌蠢少年还是油腻中年……整个影院都是没心没肺的哈哈哈傻笑,暖暖的气氛,仿佛时空一下子穿越回了港片的黄金时期。
片中的几位主演也大都是港片的功臣元老。吴君如就不说了,吴镇宇和方中信也是著名港星,为了配合吴姐的新片,不惜自毁形象,一个演了一个总是自以为是警察的古惑仔,其实是个“深井冰”的可爱大叔,一个更有献身精神了,直接把俊朗潇洒的形象扔了,剃了一个阴阳头,眼神涣散身材走形,看起来就像一个油腻的中年白痴。还有一些内地新生代的实力派演员加盟,岳云鹏,沈腾,张译估计都是看着吴姐的电影长大的,为了这份不朽的港真情怀,他们都自毁形象,豁出了老命装疯卖傻使劲无厘头,搞得观众哈哈哈哈。
然后说说这部电影的毛病。
有些地方的剧情发展很突兀,不够有说服力。比如,很轻易的,吴君如饰演的玲姐就相信了房地产商的话,一瞬间由助人为乐变为了狼狈为奸,转过头就卖力帮房地产商把“钉子户”们往走赶,然后又很突然的良心发现,转过头来反对房地产商。虽然观众能够理解玲姐不是一般人,比较二也大大咧咧。但在电影里,这种性格转变的过程还是仓促了些,有些太戏剧化了,一时令人难以接受。当然若是当成纯粹的无厘头喜剧那就没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毫无逻辑的对白,大开大合的情绪转变都是港片曾经惯用的手法,毕竟香港电影都曾让东方不败和韦小宝在一起过,还有啥不能理解的?
电影的结局有些奇怪。结尾是安排所有的“钉子户”们都有了一个貌似不错的归宿——老房子被拆的地方建起了一栋豪华宫殿一样的宾馆,虽然老房子不见了,但大家却都在大宾馆里上班。这个结尾其实也没有交代清楚,到底钉子户们只是在这里上班,在别的地方有新房子,还是酒店包吃包住一条龙服务,钉子户们都把酒店当成了家,或者说,这个酒店就是钉子户们自己开的?但是无论是哪个,都不符合现实生活,难以让人信服。所以吴导的这个结尾还是让人诟病的,并没有说清楚,需要再琢磨一下。要是我设想结尾,可以不拆老房子让他们继续住下去,这样就等于宣布钉子户们的胜利,房产商的失败。
另外,很多老港片的梗用得太多太滥了,难以get到现在观众愈加挑剔古怪的的high点。虽然怀旧情怀满满,虽然一大票优秀演员卖力表演,也难免让人心生疲倦。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改变,连曾经让我们轻易就单纯哈哈傻笑的无厘头电影,竟然也已经变得不那么好笑了,甚至被观众无情鄙薄抛弃,这似乎是港片的衰落之殇,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套用《喋血双雄》里的一句话,“我们都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江湖了”。
身为资深港星,吴君如参演过上百部电影,且大都堪称经典。她混迹江湖这么多年了,“女周星驰”的美誉也不是浪得虚名。同时代的林青霞已经嫁做人妇,王祖贤已经加国归隐,梅艳芳也已早登极乐,张曼玉行踪神秘也已淡出影坛,还有邱淑贞,张敏,关之琳这些女港星都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不见其人。唯独吴君如,还一直那么活跃,就像一个永远也打不倒的“不倒翁”。
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个女港星,能够像吴君如这么屹立不倒一直活跃在影坛的。如同她在《金鸡》里刻画的那个“乐天派”阿金,无论生活再怎么艰难,世道怎么变化,她总是坚持着不放弃,好好努力生活。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香港精神”吧?从港片的盛世一直到内地片的崛起,吴君如一直都倾情投入。这份不服输的精神,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敬意。
此次吴君如初执导筒,自编自演,没有十足把握也不会随便试水。颇有敬业精神的她也一直很努力,在此片拍摄过程中,把自己这些年所学基本都用上了,无论时代怎么变,她依然坚持一贯的“无厘头娱乐精神”,以及“傻人有傻福”的朴素理念。先不论最终效果如可,可谓用心良苦。当然其中也有吴君如老公的鼎力相助,身为本片监制的陈可辛就曾经拍过《甜蜜蜜》《金枝玉叶》《如果.爱》等一批经典。
虽然《妖铃铃》是无厘头喜剧,但是那些为了老百姓只身请命拒绝强拆拒绝强权的精神,还是很动人的。吴君如不光是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女导演,她更愿意成为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女斗士,就像《自由引导人民》那幅画里画的那样。就单凭这一点,吴君如就可以说很厉害了,而与那些只负责低俗恶搞调戏观众,只求不断捞银子的滥情弱智国产片相比,《妖铃铃》已经高出了N个等级了。
谈起老婆吴君如的作品,陈可辛评价是“勉强及格”。客观来讲,《妖铃铃》不算完美,甚至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虽然不是烂片,但也好不到那里去,离经典当然十万八千里了。但对于导演处女作来说,还是一位由女谐星担当的女导演,已经很不容易了。愿吴姐继续努力,争取在导演的路上走得长远一点,多给观众留下一些好作品。
好了不啰嗦了,祝你天灵灵地灵灵,每天都有个好心情,即使再苦再难也能笑对一切。
(电影是部贺岁片,可这不是篇贺岁文,请勿对号入座笑岔气)
我们一般怎么定义喜剧片?百科上是这样说的:喜剧片指以笑激发观众爱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义的笑声,鞭笞社会上一切丑恶落后现象,歌颂现实生活中美好进步事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启示和教育,以及得到愉悦的心情。
而说到一部好的喜剧片,我们自然无法越过周星驰来谈。一句“哈哈哈哈”都可以鲜明的打上周星驰的标志,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之所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在于,一部优秀的喜剧片,会成为“梗”的创造者。就这点而言,《妖铃铃》显然是不够格的。
“梗”对于一部喜剧片的重要性不亚于气氛对于恐怖片的重要性。气氛是什么?音乐,画面,人物形象等等,仅仅是画面这一个要素就已经催生出了3D市场。气氛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而“梗”就好理解得多,说白了就是创意,对于喜剧片来说就是笑点。它来源于生活,你我他的生活,换句话说,它来源于网络,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当代媒体,具有很高的识别度和认可度,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公认的笑点。
梗的运用,有时是一种很巧妙的讨好。而所有的讨好,往往到头来却不一定都能讨得好。春晚的小品就是一场面对全国观众的讨好,因而诞生了百看不腻津津乐道的小品,也多的是老梗堆叠生硬无趣的鸡肋作品,所以每年的春晚导演人选都备受瞩目,也压力颇大,毕竟讨巧可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而本片《妖铃铃》通过讲述豪华CBD中一幢破旧居民楼“萌贵坊”里的四户怪咖钉子户,对抗无良地产商父子的一系列故事,鞭笞了如今社会存在且三天两头上新闻的社会现象:恶性拆迁,同时歌颂了友情和亲情的美好,启示和教育嘛……大概是传统的邪不压正,好人一生平安。总的来说,符合喜剧片的定位,但不会成为口碑式的作品。
全片几乎概括时下最热门各种梗,丧尸,网络主播,古惑仔,外卖小哥…梗的堆叠有的时候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幼儿园老师的喂食:贪多嚼不烂。无论是笑,还是吃饭,被人掐着脖子撕开嘴,总称不上是什么美好的体验。丧尸出来的时候,我果然听到了旁边的嘘声,有点尴尬。
君如姐的导演首秀,人物形象很精彩,个性鲜明又结合时代特色,适度恐怖和幽默的结合充满了港式的画面氛围,林正英式的恐怖,以及大陆式的幽默,本来很是周全。然而大陆太大,网络太快,意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从而大陆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难以捉摸,。
如何在融合多种元素和梗的同时又能讨得巧,又如何一枝独秀让观众来追随自己的巧,这都是值得所有喜剧导演去深入琢磨,仔细拿捏的。
就这个故事?多亏陈可辛,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这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真的不太好形容。为什么呢?说是港产喜剧吧,但里面的笑料都是内地的,又有开心麻花又有德云社。说是内地喜剧吧,但片中无处不在的香港电影恶搞桥段和噱头,甚至故事也是许冠文、新艺城他们市井喜剧的讽刺feel。说是喜剧片吧,里面的惊悚桥段是真吓人的;说是恐怖片吧,那些笑料和段子也是让人笑的。
想了半天,《妖铃铃》其实可以这样形容:来自香港的幕后班底,用港片市井喜剧的方式,拍了一部内地喜剧,又在喜剧的氛围中最大限度的融入了惊悚元素的“完全融合体”。
《妖铃铃》之前曝光的预告片让我看得很郁闷,乱七八糟的一副烂片向,但在那时我还是相信,电影正片绝不会是预告片那样的模样,因为我相信陈可辛。
上半年我在《喜欢你》那篇文章里就说过,陈可辛目前在内地是有两大任务:
★其一,多元化。
利用自己多年的导演经验,在内地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这个被徐克称之为“文化人”的导演,《武侠》《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片类型驳杂,完全不见当年“清新范+文艺调”的UFO电影时期的市井喜剧风格。
★其二,授徒。
他监制了不少电影,包括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许宏宇的《喜欢你》。这两部电影都有当年UFO电影那种感觉,是陈可辛将自己赖以成名的风格,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培养新人。
而这部《妖铃铃》则有点复杂,同样是监制,陈可辛这可不是授徒,而是家务事。其实看完《妖铃铃》之后,能感受到很强的吴君如风格,尤其是玲姐的人设,完全就是当年吴君如《霸王花》《一眉道姑》时期的傻大姐的范儿。而电影的故事,不就是邵氏《七十二家房客》、许冠文《天才与白痴》再加上新艺城《难兄难弟》的感觉吗?
其实可以猜的到,《妖铃铃》是吴君如自己坚持要做的电影,因为她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但担心自己搞不好,所以才拉来了陈可辛。对于这个故事体系,陈可辛自己也明白,电影是要面向内地观众的,旧时港产喜剧那一套根本玩不转,所以拉来了开心麻花,再加上一个岳云鹏。
于是就呈现如今这样的混合风格。
在《妖铃铃》的首映式上,陈可辛说这片算是“惊喜剧”,还说要不是自己拦着,吴君如就把这部电影拍成恐怖片了。
所以,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吴君如玩得飞起,然后陈可辛在后面一直拦着,各方面都有所顾及,但整体上没有失控,把这个看上去很容易跑偏的故事,调配的五味俱全
的确如此,《妖铃铃》别看整体上是属于喜剧片,但里面的吓人桥段一点也不含糊,开场就给观众来了一个下马威,红衣女鬼裂口女的场面,是典型的恐怖片桥段。但随后马上又进入到搞笑环节。
像是这种风格,我们在星爷的《回魂夜》中见过,追溯到更早,还是洪金宝那时候《鬼打鬼》《僵尸先生》为首的“灵幻功夫片”系列,其中就包括吴君如的《一眉道姑》和《老友鬼上身》等,但时间已经进入到90年代了。
一般而言,诸如这样一惊一喜的风格是很难搞的,因为这样的“冷热交替”对于一部电影风格会产生割裂的影响,搞不好了恐怖不吓人喜剧也不好笑,所以一般导演很少尝试。但本片有陈可辛啊,这位娴熟的调度和导演水准,把这两处元素调和得非常得当,前一秒吓人,随后马上搞笑,两种风格和氛围互不干涉,这是有意思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有了恐怖氛围的衬托,随之而来的喜剧效果,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啊。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当恐怖氛围让我们神经紧张到极点时,马上一个笑点,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这种大开大合的“一惊一喜”才是电影的特殊之处。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本片恐怖风格,也有区分。前面是日系恐怖,裂口女的出现,是那种典型的心理恐惧;中段丧尸场面,有人说像《釜山行》,但其实是西方乔治•A•罗梅罗那种风格,《活死人之夜》的感觉;最后一段阴曹地府是我国民俗,不恐怖却很有趣。
不过这样一个故事和内容风格,涉及到了恐怖气氛和钉子户,在内地大环境下,所能表现的内容只能是点到为止了。我相信本片同样在审查方面遭遇到一些问题,这样的故事以及片子涉及到来自东西方的恐怖元素,也只能很浅显的表现了。
所以《妖铃铃》选择了一个不得已为之的方式,当故事和风格所要呈现的有所限制时,本片用了“加快节奏”的做法,一路狂飙到结尾。
电影的故事格局很小,其中要涉及到的戏剧化冲突又不少,但不能表现过多。而加快节奏的好处,就是让这个故事戏剧冲突被“浓缩”,再加上恐怖氛围与喜剧元素这么一调和,所谓“一快遮百丑”就是出来的。
裂口女、丧尸、阴曹地府,东西方恐怖元素,三教九流的群戏,就是图个热闹。
其实《妖铃铃》的故事本源,是非常港式的。正如前文所言,这部电影整体融合了昔日香港电影最具风格化的喜剧模式。
一个强拆的故事,邪恶的开发商,形形色色的住户,其实电影的故事起因有点类似邵氏时期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尤其是一栋楼内,“苦中作乐”的住户们,与开发商斗智斗勇,都是当年经典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但不同之处就在于铃姐这个角色。
心怀鬼胎的铃姐,故作姿态且见利忘义,几乎就是许氏喜剧中许冠文各种主角的翻版。可参考《天才与白痴》中的阿添,《半斤八两》中的侦探黄若思,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许冠文的市井喜剧,都是专注于小人物,角色大多数贼眉鼠眼、尖酸刻薄,用贴近现实和搞笑的方式来讽刺现状,这是本片最初诉求。
所以本片是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用许氏喜剧的人设来完成故事主体,但本片的主题是许氏喜剧的市井讽刺,但风格不是,许氏喜剧是夸张人设的方式来贴近现实,而本片内容多于天马行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更像是新艺城。
电影后半段“瞒天过海”的设定,像极了《难兄难弟》,后者石天等人整蛊王青的段落,与本片玲姐整蛊装鬼二人组,乃至后来假扮阎王爷整蛊沈腾和岳云鹏的段落是一致的。
而且新艺城喜剧的风格,从《最佳拍档》到《难兄难弟》再到《开心鬼》系列,内容都是极致的天马行空,倒是与《妖铃铃》内容中大开大合的整蛊恶搞桥段相当,尤其是结尾另起炉灶式的合家欢,大家在原本的基础上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典型的新艺城风格。
看见没有,一会的功夫,从邵氏说到了许氏喜剧,又来到了新艺城,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有哦!
作为导演,吴君如还是让本片具有她当年成名时分的感觉,就是女版“林正英”时期。尤其是本片第二个段落,玲姐反串女鬼去“吓鬼”的桥段,就是当年洪金宝《人吓人》的路子,这里将纸人变成老太婆,还有清朝僵尸。整体其身段,还是《一眉道姑》那种夸张扮丑的feel。
要知道,吴君如可是香港电影第一代“大笑姑婆”,本片的铃姐,完全就是她刚出道时期的搞笑人设。尤其是大家呼唤“铃姐”的时候,明明就是《一眉道姑》里的阿李。
所以,《妖铃铃》到底是什么风格,我也说不清,在我看来就是如上所说的,集合港产喜剧各种风格和桥段的混搭,我相信这是陈可辛的功劳。
这对于香港电影老粉丝来说,看这部电影是很亲切很有情怀的。但就我来说,我就是香港电影粉丝,本片中除了各种熟悉的风格和桥段之外,容纳于其中的笑料,却是新鲜的。
这里的新鲜,指的是各种恐怖桥段,还有喜剧风格。没错,本片别看是各种香港喜剧的融合,但笑料却是来自内地的。这里面开心麻花也好,还是德云社也好,都是很贴切融入到故事之中。
《妖铃铃》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笑料的把控,无论是对白还是情节,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笑点,我相信这既不是监制陈可辛的功劳也不是导演吴君如所为。而是内地的喜剧团队。天南海北的一通插科打诨,不敢说很高明,但确实很搞笑,这一点就不容易。
这里就不再多谈了,这些笑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岳云鹏、许君聪、张译是最亮眼的角色。
除了一些大家都能get到的笑点之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笑料,是对香港电影的恶搞,这倒是需要举例的。
比如吴镇宇与方中信这一对,恶搞了《古惑仔》与《无间道》,吴镇宇秀逗的时候高呼“我是警察”的设定,到了后来才明白,他真的是一个警察,还是卧底。这一处笑点相信只有香港电影粉丝才能get到。
还有papi酱的造型,直接来自于吴宇森的《八彩林亚珍》,甚至她与潘斌龙的设定,就是后者电影中萧芳芳与许冠英。
而在那段“比比谁更惨”的真情告白段落中,吴君如的故事,“家里人全死了就留我一个”,是来源于吴镇宇的《朱丽叶与梁山伯》,其中吴镇宇饰演的佐敦就说过这番话。这段内容本身不搞笑,搞笑是在于吴镇宇就在旁边坐着,而《朱丽叶与梁山伯》里也有吴君如,后者是个非常悲情的角色。这个噱头放在这部电影里,这才是搞笑的地方啊。
还有张译这个角色,来源于《回魂夜》,那个一心想要非礼女鬼的保安和到处配音的李力持。
所以说了,这就是陈可辛为什么拉开心麻花等内地班底“入伙”的原因,其实就是用港产喜剧的内涵,在呈现方式上更加内地化,否则如今的观众可能get不到笑点在哪里。就凭这一点,陈可辛还是很厉害,融合了这么多香港喜剧元素,再加上恶搞桥段和内地喜剧风格,整体一锅乱炖,竟然调和到如今这个状态,尽管有着施展不开的问题,但能搞成如今样子,真的很了不起。
就这个故事?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这简直欢乐喜剧人大电影啊,根本就是把一堆风格完全不同的小品串了串,恐怖、丧尸、犯罪什么元素都来,正常语速讲话的Papi酱一点都不好笑,不过沈腾那造型居然还有点崔岷植……
3.2星。1.吴君如和陈可辛一定很怀念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2.岳云鹏为本片最高笑点。3.港普和东北腔的碰撞还算有趣。4.最大的问题是笑料浮于表面而刻意煽情又让本片情节节奏有非常严重的快进和断裂感。5.最大看点是《乱世巨星》《朋友》这些港乐以及非常复古的布光场景,说白了就是从港片时代取一瓢水
唯一的突破大概只有恐怖喜剧这环了,可惜在我们这里也只能打打擦边球。整部电影都非常儿戏,你可以说它是老港喜剧风,但始终没法接受这样胡闹的东西。剧情太过简单,基本就是一个小品的容量,感觉硬是兑水成一部电影。
惠州站,陈可辛导演跟阿如那特地过来宣传,真的是辛苦了。。可是我想说:陈导你那么有才,可是你还是没能阻止吴君如...
各种反转梗,开始有点恐怖,但知道原委后,就觉得好笑了。我私人认为打扫布满血腥的厕所是个败笔。还有数数的地方。反转丧尸的地方,我没想到。沈腾确实厉害。下地狱那个地方反转也挺好。给个3⭐半是可以的。
我旁边的大哥笑得像打鸣,我怀疑他是片方花钱雇来的。
居然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一惊一乍屎尿屁的搞笑级别 我都替你尴尬
【C-】笑点还是挺多的。但整个剧情还是太舞台化,没有真实感,尤其是煽情太尬。
铃分,因为太过难看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实在太傻逼,太胡闹了。一年到头,我也算是看了不少傻逼一星烂片,这是看得最生气的一次,简直现场就要气炸。。。
其实这几星都给它确实让我和小伙伴笑啦~不过有些地方真的尬
在光怪陆离的喜剧元素堆叠中,人物的情感显得过分虚假,为喜剧而喜剧,就像吴君如所说,过了。喜剧无根,欢笑的只是皮,而无神。但本片在内地创作环境的大背景下,以港式风格为模板,融合僵尸,丧尸等新元素,不失为一种鬼怪新说的好尝试。
这片看得不值当,一开始真的恐怖,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剧情很尬,笑点生硬,强行煽情。。。真的不喜欢╮(﹀_﹀)╭
它的节奏和我的心理节奏是不符的,整个电影谁也没能说服谁,融入对方的节奏,如果电影是一场交流,我们都是失败的。从制作层面而言,利用语言作为笑点之一的喜剧,主角却是配音,这都是导演演员不重视。表面上以类型层层深入来推进情节,却总是忽略更为现实和深刻的逻辑,是这类魔幻喜剧的通病。儿童片
一直对君如姐有着满满的敬意,也很喜欢她。毕竟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以及难忘的经典角色,尤其是洪兴十三妹,望夫成龙等等,但不得不说君如姐真的不适合搞创作,多了啥也不说了,都是眼泪😂😂😂
陈可辛之前谈到吴君如执导的这部刚好及格,事实证明并不是谦虚。
尽管摆明是来北上赚人民币,但好在没有盲目跪舔北方口味,想玩的基本上都还是八九十港产片(还有个人学林亚珍!)那套,再植入一段年轻人喜欢的丧尸片,看得出尽了想象力创造力,吴陈两公婆的聪明才智和生意头脑还是明显的。至于为什么这么乱这么尬(玩过《四面夏娃》的君如姐绝不止这点料),怪谁咯。
完全考虑逻辑的情节安排,有句俗话可以很好的形容这部电影:顾头不顾腚!多少次强行逆转,吴君如这位新司机玩漂移都是360度的大转弯,晃得我透不过气来。多少次强行套路,致(chao)敬(xi)了多少电影的创意?把港片题材嫁接到大陆,真的是严重水土不服,有点浮漂的笑料,除此之外,看完更多是反胃。
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陈可辛是不会坑媳妇的,猛鬼大厦的格局,其实是中国内地的开心鬼+人吓人,梗和噱头都是港片的,七十二家房客、八彩林亚珍、朱丽叶与梁山伯、无间道等等;但在噱头之上的笑料是内地的,故事小节奏超快,用快节奏和笑料掩盖一些不足之处,有情怀也有笑点,3.5,星,个人挺喜欢这片
这部电影这的尬到我了,感觉很杂糅,没有个性,笑点不高级而且梗很老,强硬煽情有点没头没脑,看演员表演感觉很累很疲惫撑不起感情我的情绪完全是垮掉的。。。ԅ(¯﹃¯ԅ)总之,我很早就想离场了,三个字来说就是不喜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