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令人焦虑和忧伤的电影。看完想说的话越来越多,所以就干脆写成一篇影评吧。对我来说Frances Ha就像另一个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一样追求完美的友情和爱情,一样经历了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我在另一篇影评里看到了这句"I'm having a Frances Ha moment."我想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每个人都曾怀有梦想,认为将来的自己会踏上一条康庄大道,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冲突的,就像梦想当知名舞蹈演员的Frances一次次被生活击倒。而Frances和中产阶级精英们的聚会则是一颗理想主义内心与世俗生活的格格不入,试问谁又没有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幼稚”“不成熟”的时刻呢?最令人触动的是Frances和Sophie的友情,她们曾经共在一张床上幻想未来的自己,曾把自己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展现给对方,亲密到"I bought special milk for you.""I know where you hide your pills."可这样亲密的感情却在现实的变化之下一点点走向疏离,即使再相遇也失去了曾经的热情——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当Frances质问Sophie:“别把我当成那种一起吃早午餐聊天的‘朋友’”时,我感到这是对我在失去一段认为能持续到永远友谊后的绝佳映射。也许现实生活中soul mate并不存在,对纯粹友情和爱情的追求只会给自己徒增痛苦,可我仍然认同Frances的态度,即使undateable又如何呢?
我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单身,哈哈。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着他们,你也知道他们也爱你。但你们在派对上,都在跟不同的其他人说着话,都在开心地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目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的这个神秘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公开地、毫无征兆地出现了,没有其他人知道。就像他们说宇宙中还有另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感觉不到……这就是我想从关系中得到的。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搬到新公寓后Frances兴奋地在街上奔跑,这一场景就像在寒冷冬天注入的一丝温暖,再shitty的生活也偶会有它的小确幸。想到Sufjan Stevens在《Should Have Known Better》里的歌词"The past is still the past.Don't back down there is nothing left."最后Frances同现实妥协,接受了舞团办公室的工作和朋友的离去,获得了圆满的结局。这也许是给现实生活中的Frances Ha们一个希望的曙光吧。
别离没有对错,要走也解释不多,现代说永远已经很傻。
Frances Ha(2012)的创作时间在三部曲中最早,也是Greta Gerwig的编剧处女作(与她的男朋友,也是本片导演Noah Baumbach合写剧本)。但是故事女主角的人生阶段却比另外两部电影Mistress America(2015)和Lady Bird(2017)更为贴近创作者——27岁还是学徒的舞蹈演员的Frances,多多少少和时年29岁星途不温不火的Gerwig有些相像。
Frances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纽约生活,她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要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舞蹈家。然而纽约文艺市场竞争激烈,这么些年来她一直在一家经营不善的演出公司做学徒,为了维持生计还得常常教小朋友的舞蹈兴趣班。尽管事业起色不大,她却其乐融融,因为她拥有一段令人艳羡的友情。室友Sophie是她大学里最好的朋友,两人共同生活,一起做幼稚的游戏,互相分享生活趣事,她们无话不谈,包容彼此的脆弱和疯狂。多年的相知相伴,培养出旁人难以匹敌的默契。Frances觉得Sophie就是另一个自己。“我们俩是同一个人,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
这就导致Frances形成了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的想法等同于Sophie的想法。Frances把Sophie放在生活的第一位,为此不惜拒绝与男友同居,因为她猜“Sophie也许想和我继续住下去”。然而Sophie有其他东西更渴望追求,比如一套地段更好的公寓。Frances把友情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在与男友的相处中也处处考虑Sophie的感受,她对Sophie的感情比对男友的感情更深刻,也想当然地认为Sophie对自己也会是如此。当Frances发现Sophie正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去经营爱情生活的时候,她崩溃了:“一想到你在街上看到什么搞笑的事情,你会首先告诉你的男朋友,而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就感到很难过。”
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同的关系,每个人内心里都会对它们排序。此时Frances对于理想关系的认识,就是关系中的双方其排序表应该是一致的或者相差无几的。这个愿望在两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很相近的时候相对容易实现,也是人在学生时代常常经历的关系。同学之间,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大家的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因受课程表和校历的限制而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世界观因而比较相近。Frances和Sophie的友情能延续到校园外,不是必然的,更多是幸运——社会的选择更多元,她们只是偶然地、暂时性地做了类似的选择(同在一个城市,同样有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Sophie离开以后,Frances还经历两段合租的生活,每一次她都尝试复制与Sophie的相处模式,但都失败了,共同说明了“绝对契合”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难以萌生。
许多人会为此惋惜。有的人会选择放弃,朋友圈随着成长更迭,旧的朋友疏远,新的朋友也会出现,接受变化就是了。有的人会选择坚持,想办法把相近的生活轨道继续往前铺。这也是人们在异地爱情中经常做出的两种选择。但在电影里,如果Frances决定维持与Sophie的友谊,她不能做第二种选择,因为她们都是直女,一方有稳定的男友,同居生活结束是迟早的事。
Frances和Sophie的共同好友们评价,尽管两人年纪相仿,但Frances看起来没有Sophie成熟。我认为这种不成熟,并不是指她在面对分离时不够洒脱。不洒脱是好的,愿意去在乎是勇敢的表现。而是指,她对关系的原有理解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中人的流动性和差异化都非常大的基本情况。Sophie与男友的感情日趋稳定,并即将与之迁居日本,两人人生轨迹偏离的角度越来越大已成不可改变的现实。Frances意识到自己对友情的认识需要拓宽。
我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单身,哈哈。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着他们,你也知道他们也爱你。但你们在派对上,都在跟不同的其他人说着话,都在开心地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目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的这个神秘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公开地、毫无征兆地出现了,没有其他人知道。就像他们说宇宙中还有另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感觉不到……这就是我想从关系中得到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尺子,对方把我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都是无法强求的。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自己是否满足于对方的付出。如果不满足,那就想办法改变或者离开;如果满足,那即使对方没有给到百分百,那也应该满心欢喜、尽情享受全。全心全意不是必然的,需要付出努力和磨炼技巧,还需要做好最终也许不能得到全部的心理准备。事实上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友情/爱情剧本,对关系的理解不同,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僵化对关系的理解,过于执着追求“本质的友情/爱情”,只会徒增烦恼。友情如是,爱情如是,一切人际关系大抵如是。
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1.“我不会因为你埋单就和你上床的。”
生活拮据的Frances得到退税非常开心。好不容易阔了一回的她约了一位对自己有好感的男生吃饭,结账的时候信用卡却刷不了,身上又没有现金。她坚持请客,只好跑出去找ATM机取钱。跑了N条街终于找到了一家,但取现要3刀手续费,这时Frances犹豫了。她的手指在屏幕上的Yes和No之间游移,最后还是无奈地选了Yes。点钞的声音在哗啦啦地响,而Frances手扶着ATM机,在叹气。
我喜欢这个情节,因为它很真实。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为手续费纠结经历,但我们不会公开地表现出来,觉得这不体面。但电影就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你,体面的生活背后是会有很多挣扎的,体面不是自然的,挣扎才是生活的常态。
Frances坚持要请客这事儿也很有趣。男生两次提出为她结账,都被拒绝了。为了做一个独立、平等的女性,Frances为此付出了饭钱+3刀手续费+几公里的奔跑。而事实上,这个男生挺有钱的,可能根本不在意谁付钱,还可能会觉得她的执拗有些滑稽。到Frances真的结账的时候,他模仿女权主义者的口吻开玩笑说:“我不会因为你埋单就跟你上床的。”编剧真是完美捕捉了当代生活的日常尴尬。
2. “在纽约搞艺术的,家里都是富得漏油的。”
Frances的室友Sophie决定要搬去Dream Apartment而不再与Frances在原来的房子续约了。新房子位于曼哈顿下城的翠贝卡,地段和房租都被现在的住所高端很多。她说:“那是我一直都想要的那种房子,它公寓在我最喜欢的一条街上。”为此Sophie需要支付:合约到期前2个月的房子+新房子的房租+房屋中介费。她本人的经济能力并不能承受这么大的支出,所以房屋中介费是她请求父母帮忙给的。
这个电影里没有一个年轻人能够完全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在纽约扎根下来。Sophie请父母给房屋中介费,Frances等到圣诞节回家才看牙医。Frances结束与Sophie的同居生活以后和两个搞艺术的男生合租,Sophie友情提醒“在纽约能搞艺术的,家里都是富得漏油的”,跟他们生活开销会很大。而其中一个男室友Benji也坦诚自己曾低声下气问继父拿过生活费。
但电影里的这些年轻人都是有工作的,只是他们赚的钱完全不够维持心目中纽约客stylish的生活。这些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生存,他们想去不同的派对,想看不同的展览,想住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社区,想夜夜笙歌交游广阔。他们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活,想让生活是丰盈的、多彩的。如果你质疑,很可能他们会说,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又何必来纽约呢?
Frances也对这样的状态很迷恋,文学、友谊、艺术,都是她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支撑她在看不到前途的人生中乐此不疲地活下去。而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是有价格的。她因现实的困顿而选择在文艺中逃避,而文艺消费又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贫穷。倒是她的新室友一针见血地说:“你根本就不穷,你喊穷是在冒犯那些真正穷困潦倒的人。”
哈哈, 想把这句话抄送给那些喝着喜茶喊穷的朋友,你们应该喝水。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个样:兜无分文,心系文艺。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看到一个27岁混的比我还惨的人,周日晚上也没有那么忧伤了。
但倘若有一天你经过了一间很有趣的店,与你分享这一切的却是他,不再是我了。
最傻逼的莫过于年轻。最牛逼莫过于永远年轻。
Don't let the dreamer die,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who you will become, don't let the dreamer inside you die. Don't let the dance die.
简短好看的独立小品,复古风融合话痨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总有一段类似爱情的友情,总有一人的喜欢胜过另一个人,总有“你好吗?我很好”背后的尴尬慌乱,总有无数个shit的瞬间,哈小姐让每个行色匆匆正奋力打拼的人都会产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
这世上有一种寂寞被这部电影呈现的淋漓尽致。只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打拼,骄傲的以为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朋友不在梦想转弯,才默默接受生活既定的一切。梦想敌不过金钱,友情敌不过现实的道理显得格外真实残酷。影片黑白的画面与极具魅力的复古音乐为全片大加分,毫无疑问,今年看过的最佳独立片!
如果你也曾经在世界上最势利的城市里这样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诚地生活过的话,这个片子一定会打动你,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像Frances这样生存下来,并且如同结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样,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法国佬致敬美国默片,美国佬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家都这么入味,不如在一起吧!Frances是不合时宜得如此可爱,尴尬得如此真实,依恋得如此动人,以致于我不希望她成功长大。就这么一直被困在青少年多好!看她和Sophie在party中对望,自己同自己终达成理想的关系,动人之余也有失落的遗憾。
这女孩真是太太太缺心眼儿、太可爱了,我都要爱上她了。朋友点缀了城市,城市因朋友而美丽,无关爱情的随性深得我心。做一个Undatable吧从明天起~
适合离家的孩子和迷惘女性看—戏剧元素是法国新浪潮(里面也提到了让-皮埃尔·利奥德),黑白摄影和城市载体是《曼哈顿》 。它记录的是新时代的迷惘女性。爱情与友谊、占有与拥有、商业与艺术、舞蹈与现实,它们几乎都是一条条分岔路口。我们希望看到弗朗西斯的谦卑,因为她必须谦卑。
这片和科恩的醉乡民谣是龙凤胎,男文青必看醉乡民谣,女文青必看弗兰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丝追求艺术,死路一条。但只要被电影打动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文艺怪咖直女版的【周末时光】,看来标准公司对这种题材的片子是真爱,而且HBO最近的几个剧集也是这类都市知性文艺青年的路线。知性生活化的故事,几个巧妙的情节设置让整个故事瞬间变得很巧妙精致,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个性的真实。★★★★
倒像<阿黛尔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觉得友情爱情本质上并无大不同,许多时感情投入抽离的方式都差不多。F与S岂止发色不同,她们注定在人生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去往自己分属的阶层,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优裕的中产一员。最后的注视,观众因代入F的视角颇觉荡气回肠,可S怎么想谁知道呢?
真的就是不做爱的蕾丝片了
高高大大的格雷塔·葛伟格演了一个傻大姐的角色,真诚又有笨拙的可爱。活在理想与单纯中总是会受挫的,但这样的角色反而让人喜欢。因为我们同样是希望活在单纯的人,哪怕仅是希望。好看在于如何把握细节,一些人物细节的情感触动。弗兰西斯对友谊的感情细节,本与她的微妙关系,都颇值得玩味
剧情散漫琐碎,对白絮叨无止,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任何时刻结束的电影,它可以是5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时的长剧。除了配乐,几乎没有扣人的情节,黑白片也没给影片增添多少亮点。没catch到片子的神韵,倒是感觉女主有点凯特-温斯莱特的大条“体韵”。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动了,跟着鲍巴赫的镜头和弗兰西斯穿行纽约(加州和巴黎还打了酱油),台词又冷又幽默,几位主角可爱又单纯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电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说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欢了
通篇现实,结尾超现实。
就像《都市女孩》的电影版,《伴娘》的Indie文艺版,好友都成家立业生娃,undateable的你却被困在过去,要如何才能不改变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诺亚·鲍姆巴赫用一个当代纽约故事致敬法国新浪潮,笑料精彩,细腻动人,不容错过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编剧之一的格蕾塔·葛韦格太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