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围绕着一位46岁的国有厂副厂长王君生展开,人到这个岁数,职位和社会层级已经到达了天花板,普通人置于此境遇下,任何年代,除非一笔满足刚需外还大有盈余的巨款,不然生活不会再有任何起色。为孩子上学担忧、为和老婆的精神与情事互动危机担忧、为比不上楼上时不时购入高档家具的年轻副局长担忧,担忧外化人生活具象便是力不从心,便是处处时时疲惫。60几页的小说,写不完一个人的生死,但也足以将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搬床的那一幕,“在过道儿,两口子隔于床的两边。王君生没法儿挪地方,被床挡在墙角了。妻子既进不成小屋,被床挡在了家里面了。而最糟糕的是,分明的,那竖起着的大床,并不能进一步被推入小屋。两只腿卡于门外,不是卡着一点点,而是齐床裙那儿卡住了。即使将四条床腿统统锯掉,床也还是没办法推入小屋”,这种盘旋在日常的夫妻生活中的烦恼实在是太真切了,而那处“他想伪装出点悔意,实际上他心里也确实有点悔意。但那些许悔意并不情愿地从他心里爬到他脸上。他希望它明智又成功地浮现在他脸上,所以暗中和它较劲儿。这么一来,就使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古怪。不但显得毫无悔意,看去反而似乎有无赖相”则是把夫妻之间最后浮于表面却得保持体面的相处模式和情绪表达描写得十分滑稽。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刘震云那本《一句顶万句》,都是边缘的人奔走在生活中,事事不顺意。结尾梁晓声的“圈层核心论”里有一点发人深省——“在中国,作家是可以站在离”核心“较劲的某一环的某一段弧上的。如果此时作家的眼还向内圈看,那么他一定是短视的,因为这由事业的本经所决定着……我站在一段并不容纳我的弧上。尽管如此,以我的眼向社会最边缘的几环看,仍能较清楚地看到一群群疲惫的人们。他们的疲惫,我认为绝非我的夸张。我相信我的眼的可靠,因为,我不禁地同情疲惫的人们……疲惫的人们不是不想潇洒,不是不愿潇洒,而是没起码的前提潇洒。便只有疲惫下去。”
3月16日
大约是昨天想到这个话题的,起初是又听到了窦唯的一些歌,想起来我的青年时代的那些英雄般伟大的偶像们,然后突然想到了我曾经因为窦唯去看了一部电影,从这场电影又发生了很多平淡但又总是让我想起的往事。为了写这段文字,我又去网上找了找这部《我最中意的雪天》这部电影,在豆瓣这部电影的评论里还真有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居然这是过审的第一部中国独立电影,我有一种强烈的参与了一个时代事件的优越感。如今这样浮躁的我似乎已经很难再去用平静的心情去看完这部现在看起来都还算不错的故事片,还是讲讲自己那些曾经的回忆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2002年初春的时候我已经大四了,这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当时已经同一所高校签订了工作协议,未来就已经确定,到了7月,我会到sccd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于是我继续在河南郑州混日子等毕业。
记忆中的那年春天和夏天的每一天都特别漫长,并不是枯燥的漫长,那似乎是我大学最充实最快乐的一段时间,我常常骑着自行车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溜达,我已经忘记是怎么看到有这么一部电影上映的,我只记得我当时看到海报上印着“音乐:窦唯”,于是我就买票去看了,碰巧的是那天刚好是这部电影的首映,导演也在,邀请有兴趣的观众在随后几天的时间去《大河报》社去参加一个讨论会,电影的原著《疲惫的人》的作者梁晓声也会去。那时候我刚刚看完从我爸那里拿来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不久,对梁晓声还挺感兴趣的,于是一向自闭的我,居然主动报名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这让我自己都觉得惊讶。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回想起来,当时还有一种动力就是似乎这样会让我和那时候的英雄窦唯更近一些。
过了几天的讨论会上, 我见到了瘦小的梁晓声,知道他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会上聊了许多,一些杂志的编辑聊了一些关于小说原著的话题,一些记者聊了一些关于独立电影的话题,一些路人聊了聊电影的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我记得梁晓声说起一个关于想象力的事情,当时他觉得中国人在古代的想象力远远超过现代,比如《西游记》,那似乎是中国人想象力的巅峰。我也参与了讨论,本意是想聊聊电影的配乐,但似乎没人对这个感兴趣,于是我就不着四六的说了一些现在我都记不起来的话,没想到后来《大河报》的记者还把我的话作为重要的讨论话题登在了报纸上,这让我我虚荣心得到了适度的满足。回忆总是模模糊糊的,我尽量不让自己在回忆中增加想象出来的画面,讨论会后我让梁晓声签了名,这居然是我到现在为止唯一一次让一位名人签名,后来我把签名送给了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领导,估计他也早把那张从一个笔记本上撕下来皱巴巴的纸片扔掉了。
会议结束后,一个说话速度极快,让我极度不适应的女孩问我: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我如实回答,她告诉我她叫fwj,是郑州大学大二的学生,新乡人,这次是学校安排来参加这个讨论会的。互留了电话,后来我们成为了朋友,一起经历了一段奇怪并不真实的时光,那时候我即将毕业离开郑州,整天没什么事,正在在学校折腾我们那个没有未来的乐队,和一帮当时并不知道未来都会天各一方的狐朋狗友们吃喝玩乐,fwj也常常来看我们乐队的演出,和我们混在一起,那时候又聊起梁晓声说的想象力的话题,我们一起去看了《指环王》,我们都觉得这似乎就是人类的想象力的巅峰了,有一种个人经历了时代的错觉,看完电影当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郑州当时最高的裕达国贸楼双子楼倒了,一栋楼倒了靠在另一栋上。fwj给我讲了他妈妈关于人生时间的一个构思,大致是人生的时间每一年就像一个分数,分子永远是一,分母就是我们的年龄,所以我们感知的每年时间长度永远都是一个递减的分数,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哲学般的伟大力量。后来我去黄河游览区的时候顺路去了新乡,fwj领我去新飞电冰箱厂门口站立了几分钟,去看了她刚好住院的妈妈。在我离开郑州的很多年,我们还通过很长时间的信,她还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这本书能让你开心》的动物照片画册,还有一本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漫画,这两本书到现在还立在我的书柜里。再后来,她写了本不怎么畅销的畅销书,书里用我做原型写了个人物……
我对这部电影的记忆并不深刻,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重新上网搜索才能想起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些什么,但这部电影的名字却一直很深刻的记忆在我的心中,到了十几年后的现在,我想或许是我对2002年那半年慵懒,毫无压力甚至有些不真实的快乐生活的记忆似乎和电影串联在一起,我对电影的记忆似乎更多的是我对那些时光的记忆,那些还有些微冷,渐渐的变热,渐渐的远离,渐渐的临近结束的回忆。
1.冲着窦唯的原声看的。 2.特别喜欢天朝小成本电影,又写实又讽刺,看着一点儿也不假。 3.我最中意的雪天是看得见前方春暖花开的雪天。
做个好人,跳出酱缸,跳进幸福
抱朴守拙,幸福又疲惫的人
憋屈!
那一年复旦的冬天。梁晓声《疲惫的人》
喜欢
配乐脱俗 结尾真好
缓慢又平实的电影加窦唯的音乐
首部过审独立电影,感觉很好。回头建个窦唯配乐的电影豆列
窦唯配乐
这是什么呢?劝人为善,让人学会知足,接受?这种幸福观我挺难理解,大雪是不错,但是压垮房子也用不了太久
房地产和学校的各种黑。各种无奈。成了安慰人的片子。
终于因为窦唯《我最中意的雪天》电影原声带而观看这部电影了。—— 时光网 - 幕后揭秘:《我最中意的雪天》作为我国第一部取得国家电影局放映许可证的独立电影,其放映作为一个电影事件的意义或许大于电影文本自身的成就。(所谓独立电影是指由个人独立出资制作,并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通过后在全国正式发行的电影。)该片导演孟奇和制片人丁宏战来自河南郑州,都是非职业电影人,该片是他们自筹资金完成的处女作。
“…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知足幸福里,一地鸡毛雪
很实在
今天突然想起了《我最中意的雪天》。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梁晓声 独立制片 自筹资金 窦唯……记得当时参加了北大的导演主创见面会,印象很深刻的是提问环节有位老师特澎湃的站起来:“希望这么棒独立电影能够多一些,推到张艺谋陈凯歌这两座压在中国电影之上的大山……”孟导也特澎湃的留下了手机号码
中国人的日常,日常的中国人,顺逆和抉择,还有那股“老土”劲,让人想起黄建新。但随着某些品质的隐没,这类电影也消亡了。
一个特别善良、宽厚的人。
人艰不拆
疲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