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斯库台地区一个现代普通人家的故事。以送面包为生意的父亲,因为和世代为邻的人在过路的问题上发生争执,造成血案,父亲逃跑,这个时候被杀者的家人就有义务杀死凶手家的男人,如果不想死,就必须把自己关在家里,女人是安全的,所以爱学习的妹妹为了家庭离开了学校,送起了面包。哥哥作为一个不理解传统卡农法典的青年,对自己面对的禁闭十分不理解,而禁闭的日子是那么的难熬,他知道自己一辈子不能就这样畏缩在屋子里。于是决定请求被杀者人家的原谅,让他爸爸回家,代价是他永远离开自己的家园。为了自由,为了家庭,他只能接受这个条件。
如果男孩不勇敢请求原谅,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别提他和影片中姑娘初开的情窦,抑或和朋友见面,一切都不将属于他。
阿尔巴尼亚人是一个热血的民族,他们是正直的,又是卑鄙的,他们是阳光的,又是阴暗的,他们是友好的,却又充满敌意,得到他们的信任好像特别容易,其实他只是在利用你,他们是忠诚的,却又不耻背叛,他们是勇敢的,却又那么懦弱,他们骄傲,却又自卑,他们自大,却又无知,他们善良,却又毒辣。他们可以让你觉得他们是那么的愿意交朋结友,而表象下含有的利益目的甚至能让你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面目可憎,同时他们身上携带的巴尔干山民淳朴的沧桑感,又让你狠不下心弃之不理。
如果男孩儿接受自己的命运,他将面对的是死亡或者永远的禁锢,他的家庭将永远受到卡农法典的诅咒,互相残杀不会停止,勇敢的心,换来了新生。
什么时候我才能找到这种勇气?
电影前半段看的完全不知所谓,因为诡异的社会制度和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直到男主角刮墙的一幕我忽然被触动了,那一瞬间恍惚了,似乎在自己曾经的某一刻,做过一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那种压抑中无从释放的心情,一下回忆起来了。那一下忽然觉得这个导演是好细腻的一个人,细腻到可怕。那之后完全融入剧情,很多瞬间,觉得,那是自己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瞬间,让我共鸣。
虽然我知道这种共鸣是完全无厘头的,一个阿尔巴尼亚乡村长大的孩子,一个封建社会一样诡异法律制度的小镇家庭的纷争,和我没有任何关联之处。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隐喻的,隐喻了每一个男孩在青春期都会遇到的成正的困惑和挣扎。那个年纪的男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大多是仇人一般吧,起码我是的,起码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的,又是对于父亲的崇拜已经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甚至是鄙夷,觉得那个男人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屑的人,也许,这就是男孩子要挣脱家庭的庇护和束缚,迫不及待的要争取独立的心理的爆发。对于我,挂墙的那一幕是整部电影的转折,使它隐忍的结束和“觉醒”的开始,直至不择手段的要证明自我。
还有那个女孩,那个他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的女孩,还有他们那次夜晚的幽会和彼此若有若无的思念,每个男孩成长过程中都有那么一个女孩吧
最后男孩提着包离家是阳光斜照在脸上吉他想起,整个人彻底被打动。迫不及待的鼓掌,莫名其妙的想哭。
这部电影泛黄的色调和干净悠扬的吉他配乐,也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会说,也许很多人会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对于我,它太打动人心,对这部电影,深深致敬
在一个西方法制观点深植人心的时代,一个《卡努法典》维系下阿尔巴尼亚社会里的普通故事,最为简单普世的故事线,没有特别怪异的人物,却剥离出一个关乎社会、人性、家庭、成长的思考。
看惯了如今充斥暴力、冲突的作品,这样一部完全可以更加外化的题材却被创作者化繁为简,实则难能可贵。
乔舒华·玛斯顿 Joshua Marston作为美国导演身份,如果说处女作《万福玛丽亚》还有着美国一贯的眼光审视弱势群体,这部影片却完全看不到,也许只有阿尔巴尼亚人本身能感觉出其中的视觉出发点。
说到电影本身,对于剧情人物有张力的掌控,虽然类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但却对自然光线的利用非常令人记忆深刻,好几次逆光的镜头令人炫目,夜晚的光源又极度克制。
相关阅读:
在阿尔巴尼亚,人们依然遵循着《卡努法典》(KanuCode)——一部源于土耳其的传统法律。在诞生之初,《卡努法典》不过旨在减少土地纠纷和家庭纠纷。但如今,这部法典依然对阿尔巴尼亚社会拥有绝对的统治力。例如在阿尔巴尼亚,作为家族首领的男人会因《卡努法典》所推崇的荣誉感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步。
《卡努法典》产生于15世纪上半叶,由反抗土耳其统治的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英雄Lek. Dukagjini——阿尔巴尼亚国父Lek制定。不过直到1874年,这部法典才以书面形式由阿尔巴尼亚精神领袖Shtjefen Gjecovi定为国法。这部法典可以被分成12部典籍,之后再细分为具体的章节条款,目前仍然被用来规范阿尔巴尼亚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宗教、家庭、婚姻、家庭事务、牲畜的分配、工作、名誉……简而言之,这就是阿尔巴尼亚历史最为悠久的法律,并且依然施行,管辖范围涵盖民法与刑法。
自称15年成功调解家庭纷争47起的老头哈桑,手持《卡努法典》,来到尼克家,也碰到了一鼻子灰。之前尼克爷爷同样请人去索科家调解,都未能如意。毕竟是尼克的父亲马科闯了大祸。
家族世仇,在世界各地的古老乡村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一,大多数情况因岁月浸染稀释,渐渐变淡和弥合。但在马科和索科这两家却结下了紧固的死结。
乔舒华·玛斯顿不远万里来到阿尔巴尼亚,联合艾德米恩·木拉塔共同编剧并独立执导了《血腥的宽恕》(2011),慢工出细活,单在阿尔巴尼亚拍摄就化了半年,有着地道的阿尔巴尼亚味道。
影片荣获第6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难得的是,几乎都是非职业演员。饰演马科妻子的就是一家开小店的女人,这一家人全都出镜。出演尼克和露迪娜的二位年轻演员,诠释得都极其到位。
按照导演的话,这是文化的力量。谁能想到,阿尔巴尼亚跟朝鲜一样,曾经是这个星球上举世无双的封闭之国,经过巴尔干血雨腥风的多次洗礼,群山环绕之下,山鹰之国的人们依然生活安详、从容而平和。
但影片所呈现的却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件,只是日常庸扰,但通过一对普通家族的世仇,以微见著,似乎让我们一窥巴尔干过往风云蛛丝马迹的由来。套用一句中国人常说的“冤家路窄”,即可说明马科和索科这两家形成对峙不可调和的情形。
事件起因正是走惯了的那条老路。平时马科驾着马车去外卖面包,都走这条属于索科家荒地的近路,但现在的索科不乐意了,在路口垒起了石头,就是不让马科的马车走近道。那就得绕道走远点。
人都是习惯性的动物。一旦习惯了,突然叫绕道,可就不乐意了。更惹恼马科的是,不让抄近道倒罢了,索科竟然当着他女儿露迪娜的面,极尽污辱之能事,让马科颜面扫地。于是马科跟家兄一起去找索科讨个说法,但索科根本不吃他们这一套。
按马科所说的,索科竟然掏出了刀子,准备对着尼克的叔叔行凶,情急之下,马科出于正当防卫,才导致索科的命丧黄泉,这下事情闹大了。尼克的叔叔被抓起坐牢,马科虽然跑掉,也是东躲西藏。
索科是一个大家族,声称决不饶恕马科。且索科家还有亲戚当警察。这次马科的不冷静,全家都成了受害者。按照当地风俗乡规,17岁的尼克和15岁的妹妹露迪娜及小妹波拉小弟德恩都不能去学校。除非能搞到特赦令。后来还是老师斯肯达从中调和,才允许小妹波拉和小弟德恩去上学。尼克并未解禁,只能继续呆在家里发呆、垒墙和健身,无聊至极,就用刀子狠狠地划墙壁。
最苦的是单纯的露迪娜,自父亲被“黑”了以后,全家的重担就压在她身上。她毫无怨言,默默劳作。每天赶着马车起早贪黑去卖面包,后来还卖烟,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可常客越来越少,去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窄,都被索科一家堵住了。依索科好心的嫂子玛拉对露迪娜所说的,只要马科不去坐牢或者说不偿索科的命,他们是不会饶恕马科一家的。
深夜,时时冒着危险的马科跑回家中,跟家人见面。尼克终忍不住,跟父亲的冲突渐起。尼克怪罪这一切都缘于父亲不自首,只有父亲去自首,他们一家才有出头之日。父亲说我去自首,我就没得活命,你们怎么办。尼克反驳说,我们不能去学校上学,现在又能怎么办。
尼克心里还有小靓妹芭哈。芭哈通过汤姆用手机录像给尼克,说是想念他,希望能早点在学校见到他。尼克的死党汤姆还刺激他说,已有别的男同学勾搭芭哈,这让尼克很是着急。他对着手机给芭哈说我也渴望尽快见到你。
这夜,父亲的再次返家,激起他的怒火,他打手机举报了父亲。警察抓走了他。父亲关进去后,尼克没有去探视,但找了不少关系,争取对父亲判决有一个好的结果。
没想到的是,父亲突然被放回来了,这让尼克好生奇怪,以为是他跑出来的,为此挨了父亲一巴掌。尼克渴望这血仇有个了结,他背着家人来到索科家,他声称是来息事的,但索科的兄弟们拿出枪指着他脑袋,还是索科的老父亲喝止住了他们。
老头缓缓地说,放了他,我每天夜里想起我死去的儿子,我就会痛哭,而你的父亲还逍遥法外,但这孩子有勇气来,我们就饶恕了他,让他24小时内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回来,如果回来,就让你睡在我死去儿子的旁边,至于你的父亲,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只要一出门我们就会收拾他,我们永远不会宽恕他。
无奈的尼克,面对愁苦的家人,唯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远走高飞,去哪,去伦敦搬砖吗。这是他跟芭哈说过的一句笑话,没想到他现在真的要背井离乡。风吹草动,鸟鸣山岗。在露迪娜注视下,尼克背着包静静离开。
原来这儿根本就没有宽恕。宽恕只是一个美好的臆想。这对应着不可饶恕的“血仇”,与“恕道”的激烈碰撞。两个家族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仇恨一旦迷糊了双眼,便难以调和,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2016、6、11
我相信本片的存在会带给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一些向外展示的机会。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都算得上是优秀的电影。它有着仿佛拉丁美洲的拍摄镜头,法式的分镜,既有西方式的、又有中东式的背景音乐。说起故事里关于法典与“贝萨”的名词,以及人的困境,又会让人觉得颇有卡夫卡的味道。除此外,影片里环境的整体气氛、或者说意识上的状态与西方世界相比,更接近我们。同样弥漫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矛盾之影。
关于叙事上,最卡夫卡的地方在于——杀了人的父亲流亡他地,于是家里的男丁不准外出(这时外出法律赋予仇家杀害他们的权利),除了有劳动能力的女性,法律保护她们不被骚扰或杀害。男主角为了家人的自由,获得名为“贝萨”的自由外出的权利,先期盼家人找寻调解员依据法典了结此事,并规劝偶尔回家的父亲自首,却频频受阻。最后的结局是——父亲终于被捕入狱,但突然而然又被保释,于是一家人又再次失去“贝萨”,不准从家里出去。男主角鼓起勇气来到仇家那边要求一个死亡,而仇家则应许了他的自由,但永远不准他回到家乡。
当然,因为阿尔巴尼亚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曾是),所以关于人与土地、以及在旧与新的身份中对抗以及不和谐的话题,会无比拉近我们与本片所在的国度的人们生活的距离。
欣赏本片或许是一次照镜子般的尝试。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依然不清晰的点与线。
从mirage开始关注阿尔巴尼亚片 可惜到这部也没什么突破 演员表现不错 哥哥妹妹双主角的塑造格外抢眼 但剧情线太散没有收敛 凭此还能拿到银熊最佳编剧 大概是沾了小亚细亚地缘的光 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家族观念浓重 血债血偿的屠戮野蛮杂糅现代文明社会(手机 网吧 大学)的向往 最终造成出逃 妹妹比哥哥好
以为是中东的故事 看完才知道讲的是阿尔巴尼亚 隔阂像铜墙铁壁一样横亘于人与人之间 而人们好像还乐于让它越来越坚固
他只不過想要走出去。
CC628。一辈子不离开家,或者一辈子不再回家,你会怎么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长的阵痛、自由与宽恕,从一个极度具有地域特色的Kanun法典与besa切入,最终回归到个体,以小见大,这也许就是能拿最佳剧本银熊奖的原因。
极其优秀的文本,但在表现力上稍弱。对于该地区的风貌民俗以及这些背后的荒谬无奈阐述力不够,人物的塑造细节太多反而没有整体的强调感。情绪一直笼罩全片,爆发点太晚也太糊弄,些许遗憾。
令人注意的是本片以一種美國旁觀者的價值觀來講述這個雜糅著血親復仇、宗法制、第三世界苦難生活、成長史與性別差異的故事,最後決絕又通俗的表現依舊脫離不出某種固化而呆板的窮人世界想象。
阿尔巴尼亚乡村世仇青春故事。CC版。
通篇不见血,但仿佛能听见血在脉管中翻涌的声音。故事毫不耸人听闻,几乎可以说随时都在世界上发生着;但对于亲身经历到的人,那种感觉确乎是血淋淋的——关于亲情、仇恨、忧惧,以及被遗弃的绝望。
CC#628 bd-mysilu
这种设定跟之前的美剧血仇略有点像啊,不过除了家族的纷争和奇怪的传统之外。这还是一部成长的电影。走出家门,获得独立与自由。
有人离开就得有人留下,整个家族才会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一个对于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的法规和特定社会习俗下的故事,延伸出了对于成长,家庭,自由,责任,法理和道德的思考。结尾兄妹二人遥远的对视,一个背井离乡,一个扛起重担,以不同的方式迈向成年,令人感叹。
逃避与担当 荣誉和鲁莽 选择 成长 挣扎 迷茫 问题列得不赖 答案人意差强
这种类型的片子,我欣赏不了
平淡而缓慢地诉说着仇恨的滋生,摇晃的镜头下讲述的是这个民风彪悍的巴尔干国家人民新时代与旧价值观的冲突。好剧本,拿银熊不奇怪,但把一个好故事拍的实在是太沉闷了。
结尾几处音乐亮点。想不通,可能是我自己太软弱。
五脏俱全啊~
從偶然跌進宿命,有些人被囚禁在了仇恨里,而有些人卻被囚禁在了生活里。
表演不着痕迹,这是最了不起的。或许换个片名比如《事发后》可能更贴近影片主旨(玩笑~)。相当不喜欢这个结尾,它冲淡了之前的种种细腻,况且尼克也不是绝对的核心。
一个非常优秀的剧本,通过一起杀人案表现了整个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社会现实,野蛮,荒谬,地痞流氓般的人们,讽刺的是这里的血债根本无法被宽恕,唯有血债血偿。标准公司冷偏高的品位确实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低成本作品,私人化的美学风格,某一类人或某一社会复杂的现实状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