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dream, delusion, limousine, eyelash
Oh baby with your pretty face
Drop a tear in my wineglass
Look at those big eyes
See what you mean to me
Sweet-cakes and milkshakes
I'm delusion angel
I'm fantasy parade
I want you to know what I think
Don't want you to guess anymore
You have no idea where I came from
We have no idea where we're going
Latched in life
Like branches in a river
Flowing downstream
Caught in the current
I'll carry you
You'll carry me
That's how it could be
Don't you know me?
Don't you know me by now?
这就是《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给我的感觉了。一对陌生男女在他乡相逢,聊得投机,相约在男人要离开欧洲的最后一个夜晚共同在维也纳度过。最后在留恋与不舍中分手告别。不是三流电影中的艳遇,而是两颗寂寞的心在瞬间爆发出的火花。
RICHARD LINKLATER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善于把没有什么曲折情节的电影通过演员的对话和表情从而吸观众。在以前看过的《WAKING LIFE》中,这种奇特的电影方式达到了及至,通篇的对话可以把不了解背景的观众看晕过去。但也会吸引热情影迷的滔滔景仰。而这部《爱在黎明破晓前》(拍摄于WAKING LIFE之前)则用一种更亲切,更巧妙的方式通过对话和时间的自然演进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Ethan Hawke和Julie Delpy在电影中从吵架的夫妇谈起,聊到各自成长的经历,情感的困惑,宗教的经验,人生的看法以及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日常围绕着观众的问题(起码是西方观众),能很容易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投入感情而尝试在电影中尝试着寻找自己的答案。只要每个人都找到一个切入点,那么电影就成功了。
在现实中的爱情也许并不会都像爱情电影中的那样惊心动魄,更多的可能充满着疑惑,误会以及看到对方种种缺点后的恍然。所以这部影片中的男女的对话也正是现代男女在面对感情的困惑。一见钟情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在激情退却后的婚姻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和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吗?这种种生活中的问题都被置于维也纳的夜景之下。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况且他也不能),但是通过这委婉地叙述方式,我们都被那一对男女所吸引住了,接下去他们该怎么办呢?
很聪明的是,这反正是男人在欧洲的最后一夜,他们既无力,也没有必要去回答这一切,他们只需要享受这在一起的最后一段美丽时光,然后记住就可以了。既然卸掉了包袱,那么带有一点点貌似的轻松和内里的忧伤,不就成为了特别的风景了吗?我认为这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刹那的心灵的归属以及永久的怀念,这似乎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谁说只有东方人的感情才细腻呢?
两位演员的表演同样值得提起。其实与其说是“表演”,更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更特切。似乎他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Jesse的坦率、幽默、实际,Celine的聪明、狡黠、温柔,对每个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已至于到了电影的最后,都不忍心看见他们就这么分手。
非常喜欢电影中算命婆婆和落魄诗人的段落,且不说这两个职业所带给人的神秘感,单是听着从他们口中所吐露出的字句,就有一种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意味。这也更加增添了影片的忧伤气质。
我并非很想讨论电影技术上的细节,比如为什么选在维也纳,他们所走过的路线又是为什么这样安排等等。这样一部电影是应该值得观众花2个小时看完的,因为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的矫情和做作。忽然想起了《LOST IN TRANSLATION》,在气质上应该说他们是非常相近的。也许现代人的情感真的太匮乏了,只能从电影中寻找FANTASY。
电影拍摄于1995年,当年美国的本土票房并非特别的好,不过已经对得起250万的小预算了。但是它在全球范围的票房却是出奇的好,获得的也是好评如潮。或许理解导演意图的美国人还是太少(就想他在电影中讽刺美国人一样)吧。
电影的最后当他们相约再见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会出来点什么意外,可是没有。或许这就是人生,注定欢乐和爱情都只会瞬间消逝。
一切都要看9年以后的《爱在日落余辉前了》
原文地址:
http://makzhou.blogbus.com/logs/2004/12/538131.html文中的许多链接无法复制,请去原文对照,抱歉。
可能这么说颇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味,但她确实是我迄今观看次数最多也最喜欢的电影。
在她之后,不知不觉又阅历了许多影片,很可惜依然无人能撼动其在我心中的地位。
她与《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组成的时间跨度达18年的爱在三部曲,可以说是一个关于爱情全部面貌的高度缩影了。
而作为首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将爱情中的浪漫这一部分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可以说是集齐了所以浪漫爱情该有的元素:
23岁的少男少女,在火车上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于是决定一同在维也纳下车,在这座陌生城市的街头闲逛,共同度过浪漫至死的一夜。
他们聊初恋、聊女权、聊分手、聊自己的父母…什么都聊,话题永不间断。他们在唱片店里眼神试探,在摩天轮上互相亲吻,在深夜街头漫步拥抱…
就连故事的结尾——第二天清晨两人在即将告别的车站互表真心,匆忙约定6个月后同一地点见面——都是浪漫爱情故事该有的模样。
遗憾的是,
很多人(包括许多通过我安利后)看完后,对这个故事并没有多大触动,觉得过于不真实。
还有的,对片中话痨式的剧情推动感到昏昏欲睡。
但其实首先,本片就是改编自导演的真实经历。
1989年10月,导演林克莱特在纽约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都市浪人》做宣传,当时他的姐姐住在费城,林克莱特宣传完新片后乘火车去费城看望姐姐。
就在费城一家玩具店,林克莱特遇到了那个让他终身难忘的女孩。这个女孩叫艾米,她优雅自然,也很健谈。
就这样,林克莱特邀请艾米在费城的街道散步,他们同电影里的杰西和赛琳一样,聊电影、艺术、科学和无尽的话题。
“我要把它拍成电影。”
初识艾米,那种熟悉的感觉带给林克莱特创作的灵感,那股流动在男女之间流动的情感,便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的雏形。
林克莱特和艾米在费城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夜晚。临别时,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便保持联系。但命运总是捉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联系也慢慢淡了。
终于,1994年林克莱特开始着手拍摄《爱在黎明破晓前》,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找到当初那个与共度美好一夜的女孩。
其次就是我本人也有类似的浪漫一日的经历,可能更容易产生共情,
或者说,我本身就是个偏感性、向往浪漫的娃吧。
这段经历虽比不上影片中那么梦幻(放心甚至连接吻都没有),
但也已成为我这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一日(还记得当天晚上写了整整6页日记,后来手机密码也变为了那天的日期)。
写到这儿不禁想用句土话感叹:美好的人或事之所以美好,不正是因其短暂且不可多得吗?
再次,关于本片话痨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浪漫电影千千万,为啥她是南波万的最大原因正是在于本片的剧本与台词了!
一、火车车厢 午后
美国男孩杰西在与初识的法国女孩赛琳相谈正欢时发现自己即将到站,此时一个疯狂的想法萦绕其心头:他想邀请她一同下车…
“…… …… 这样想吧,把时间往未来推10年、20年。你的婚姻已不像最初那样有激情,你开始责怪自己的丈夫,你开始想起自己以前遇见过的人,那些你没有主动追求的,想象着如果跟了其中之一事情会怎么样,我就是其中之一~ 好比你穿梭时空回到过去,看到自己错过了哪些。你看,我这是给你和你未来老公帮了个大忙——给你一个机会,告诉你其实你也没错过什么,我其实跟他一样无聊没劲。当然希望不是这样。”
这一段自己有配过音,可以说对原片中此处的台词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有趣的灵魂哪怕过了20多年依然不会过时!
二、唱片店 白天
伴随着唱片机传来的《Come here》:
“There’s a wind that blows in from the north,
And it says that loving takes this course,
Come here Come here........ ”
诞生了影史经典暧昧桥段,此刻无声更胜有声。让我再去品一遍/哭泣
三、摩天轮 日落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但我们现在是独处的。而且太阳快落山了。。。看啊这漂亮的日落,摩天轮,维也纳。。“
“你是不是想说你想吻我?“
5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儿觉得:这就吻上了,忒快了八/擦汗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一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片段,我只想说,这氛围,又有谁顶得住?!
四、竞技场俱乐部 夜晚
“爱情就像给那些没学会如何独处的、不知如何照料自己的人提供的一个出口。人们觉得爱情是一种无私的,或者说完全给予的东西。但如果仔细想想,爱情只有自私。”
时间来到晚上,两人开始深入就情感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全片值得回味的语句和场景实在太多,
关于算命老婆婆的“争吵”、关于“奶昔”的情诗、互相假扮对方朋友的甜蜜“通话”、公园草地上的“成长”........
最后,影片中男女主时隔9年后(第二部)才终于重逢,而爱情的完整画卷,也方才徐徐展开。。。
也就是说,只有在完整看完后两部,你才更能体会到:先前认为的虚幻、不真实,原来只是没有深入了解而造成的误会。
“如果说要选十部电影来认识我、选一部电影表达我的爱情观,爱在三部曲始终会是我的选择。”
当然,说出此言的不过是一个21岁涉世未深的普通男孩儿,不敢保证在今后的岁月里是否会被世俗和情伤磨平棱角、向生活妥协。
但我由衷希望,哪怕再过9年、18年还是10000年(他开始了),我也依然执着于喜欢、讨论、安利这部电影,依然对爱情抱有向往、热情和希望。
如果这世上有魔法,那肯定会是努力尝试理解他人的过程,尽管几乎不可能成功。
但谁在乎呢——答案就在这尝试之中。
最后
浪漫不死
这是一部极其动人的爱情片,但却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爱情故事:一对男女在火车上相遇,有了好感,一起在维也纳共度一夜,仅此而已。没有什么起伏曲折,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事件将两人简单的感情升华;就只是正常的约会、吃饭、聊天、喝酒。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情节的爱情故事。
但在这简单的情节中间,其实却探索了爱情两个最重要的主题:爱情的失去,以及爱情的获得。这个故事的美丽和不朽之处,首先是在这场爱情的短暂。但美丽的爱情往往却必须是短暂的。就像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厌烦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逃离不了自己,必须无时不刻地忍受自己。爱情中的两个人,如果不懂得在合适的时候主动让爱情流逝,那么爱情最后也必会自己死亡,因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忍受,又怎么可能无时不刻地忍受另一个人在身边呢?
而爱情的死亡(the death of love),与爱情的失去(the loss of love),却是两回事。在爱情的火焰还没有熄灭的时候主动地失去爱情,其实是在某种意义上把爱情永驻。就像那个无名墓园中的十三岁小女孩一样:十年过去了,当年十三岁的女主人公长大了十岁,而那失去生命的小女孩却依然只有十三岁。失去了的生命,反倒让她的十三岁成了永恒;没有失去生命的人们,却让青春慢慢死去。站台上主动的分别,已经让这段爱情成为经典的永恒;在爱情还没自然死亡之前,主动掐灭燃烧的烈火,其实是在心灵深处点起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
这段爱情的能够如此感人、如此美丽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于这场爱情完美自然的开端。两人自然地交谈、自然地产生好感、自然地牵手、自然地接吻,不抗拒也不强迫,喜欢就是喜欢,坦诚就是。当你爱上那双可爱的嘴唇,嘴唇已经在你的舌边,因为她们知道你对她们的渴望,而她们也同样渴望你的爱抚。
如此简单的爱情开局,在真实生活中反而是最难奢求到的——不是因为这种爱情太复杂而得不到,却恰恰因为它太简单而得不到。生活中的爱情往往有太多的谋略算计,就像电影中的法国女主角所说的那样:太多的深思熟虑,太多的自我保护。多少男生敢邀请一个在火车上偶遇的女生与他在陌生的城市里共度一晚,而又有多少女生会这样主动地坦白自己的爱恋呢?一个吻不过是一场爱情的开始,害怕失败的我们却要在探明一切后才愿意开始。殊不知太多事情在爱情还没开始之前,是永远都探不明的。
最简单的爱情却是最难得,最简单的爱情却也最动人。别让爱情变成港台肥皂剧;把爱情保持在草地上的牵手搂抱,和火车站台上主动的吻别,就好。
一天的时限和异地两个因素得以让两人更无保留的展示和欣赏彼此的优点,而忽视彼此的缺点。才会有这么一场新鲜的,完全付出的浪漫故事。
我觉得一个更可能的故事是:同一列火车上长相平庸的男女,也许真的能聊得非常非常投契,他们看过一样的书,喜欢同一部电影,讲的笑话能让对方哈哈大笑,甚至能理解彼此的某些小怪癖。但他们的面目是如此模糊啊,两个人的目光都没有在对方的身上停留过,下车的时候,大家也就这样擦过肩去了。
当年抱着打不开字幕的盗版碟一句一句听写下来台词,一遍一遍读得爱不释手以至烂熟于心,然后我裸考雅思就7分了。。。
倆主角都太加分了!!黑胶碟店里那一幕真逗。。
话唠爱情经典版本
有一次,在旅途上认识一姑娘,漂亮温柔。我们一起玩儿的挺开心,傍晚一起坐在草地上喝啤酒看流星,突然她问我:”看过《爱在黎明破晓前》那部电影没?“我说没看过呀!........后来我们喝完各自回房间睡了,等我回家,想起她说的话,下了一部看,看完我肠子都悔青了!
他说:我要拍一张照。接着他注视着她,就像要把她和整个黎明破晓印在脑海里。那些爱的小情趣...
难得几乎全部是对白的影片让人看的这么过瘾!
全是对白的100分钟,能让你一点都不觉得沉闷,还泛起很多心思。当然是好片啦。
成就了男人的幻想:遇见一个陌生的美貌女人,靠魅力跟她上床。成就了女人的幻想:遇见了一个陌生的帅气男人,拉着他的手叨逼叨一整天。
两个人在试听间里听爱情歌曲的那一段,局促的空间里,想看对方,又有些矜持,目光刚一接触就赶紧离开,那么一段长长的时间,很好。餐厅里互打电话。对话总是很聪明。“很多人结婚的理由比这还少。”
偷得浮生半日,换取相知一世。
那个诗人让我印象深刻。
如此深爱,唯恐对方不爱自己,才在最后一刻说出,不希望就此分开永不再见。其实,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被爱,不是嘛?
(第二部台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所有的浪漫都在一夜之间消耗光了。我将永远不可能再有那种感觉了,就好像,那一夜不知道怎么引发了我的全部感情,我把这些感情都向你倾诉出来,而你却把它们都从我身边带走了…" 这个夜晚,就是一生。“我彻底了解一个人时,我才会真正喜欢他”
看了以后,发现爱情的无辜。发现感情的突然。
这部电影是soulmate的最佳诠释吧。是我憧憬的爱情。能够一起讨论关于死亡 艺术 女权 爱情 梦想与灵魂等等等等,彼此心灵交汇。浪漫的现实主义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奋不顾身的去爱吧,不管结局如何,哪怕只有不到24小时。
这要是在中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因为火车上根本没有空位。
你之前提到过以后几年的光景,一对夫妻会开始厌恶对方,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因此而感到厌烦,我想我会有相反的发展,我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就越是能真正的去爱他,他会梳某种头发,他会穿哪件T恤,他在某种场合一定会讲的故事,我相信那会是我爱一个人最真实的境界。
「1989年,29岁的导演在费城与20岁的Amy相遇。两人渡过浪漫一夜,聊艺术、电影、科学。这段经历促成Before Sunrise,导演一直以为Amy会看到这部电影。可惜Amy早在1994年就因车祸去世,导演三年前才知道这个消息。终究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