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看开头,像是个悬疑故事,看着看着会发现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那就当纪实电影看吧,反正新加坡填海造地的外来劳工,还真没见识过。结果发现,劳工除了失眠就是晚上围在一起跳舞自嗨。
那就当文艺电影看吧,毕竟写意的镜头还是不少。然并卵,这些写意镜头跟电影情节没啥毛线关系,大堆大堆不知所云浪费时长的空镜头显得神神叨叨。
看得莫名其妙的时候,想着不管咋地,作为一部正常的电影,总要解密来结局吧。呃,灵异出现了,还有穿越,这穿越还是人机穿越,就是人和电脑互相穿越。这下彻底看晕乎了,实在看不明白怎么来回穿越的。
电影男主应该是那个调查失踪案的警官吧,他在跑步机上晃着丁丁裸奔,是个什么鬼?在海边踢空瓶子玩是要表达他对填海造出新沙滩的喜悦么?反正理解能力太差,理解不了。
肯定是跑步机上裸奔的镜头,触动了评委,从而赢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
看不懂就对了,那就是幻了。幻土幻土,应该是指填海造的新地。既然幻,那肯定要来一堆具象点的东西。港湾的灯火,迷离灯光的网吧,一闪一闪的耳机,显得好梦幻的样子。
不对,没有梦幻,里面的人集体睡不着,失眠。
这就让人看得有点毛骨悚然了,有没有恐怖的体验?有就对了。没有恐怖镜头,却能让人看得浑身拔凉,这绝对是优秀的恐怖电影。
装腔作势,足够吓人。
这位新加坡新晋导演大胆地将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嵌入到一个黑色电影的叙事文本里,这种手法有点像贾樟柯作品,甚至跟后者有不谋而合的创作理念,影片去年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获金豹奖相信有这方面的原因(贾樟柯是主竞赛单元主席)。众所周知,新加坡本身地理环境狭小,只能不断通过填海造陆来不断扩大领土,而沙土却要依靠周边国家运送过来,这就是影片名字的浅层喻意。而另一层意义则指向生活在这片“幻土”底层的外籍劳工,他们终日辛苦劳作,却受到当地雇主压榨和虐待,最终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的回报,他们对新加坡一厢情愿的希望注定也是“虚幻”的。 双重隐喻的符号选取得相当精准,可惜导演没能进一步挖掘符号背后的社会问题根源,只能向观众抛售出徒有其表的概念,或者偶尔捕捉到令人若有所思的现象,最明显的莫过于外籍工人集体舞蹈的画面情节。导演的全副精力似乎都倾注在风格营造之上:暧昧的霓虹灯、荒芜的工地和网吧里的电脑游戏。人物与叙事游走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失眠症的警察与失踪工人的两条线索仿佛庄周梦蝶般彼此重叠,幻化出极其迷离超验的影像风格。这位新加坡导演绝对前途无量,让人无比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首先,本电影内的很多情节是不真实的,你必须脑中有这个设定。然后是故事情节,表面上是警探在破获劳工失踪案,里层是描述外籍劳工的苦闷生活,冲突是新加坡社会繁华,填海造楼,但是劳工们生活恶劣、无趣且“虚幻”。我想,表、里、冲突这三点你应该能理解,你不能理解的是为啥很多情节不合理,有点“玄幻”,对吧。比如:警探的神奇代入?耳机里的预言者?男主劳工的生死?网管的善恶作为?答案很简单,这个故事是导演要呈现给观众的,表达的不是故事,而是深层意义:劳工的生死是不定的、随时失踪,介于生与死之间的状态;劳工们的生死无人关心,只有警探为了应付差事去调查寻访;劳工们生活苦闷艰难,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篝火舞会去消遣;警探只是个视角,所以能梦游能代入,耳机里的网友只是旁白,一方面是男主的自言自语,一方面是警探的调查推进;女网管只是一抹浓妆异彩,在劳工的生活里点缀着百无聊赖的艰难,流水的劳工,铁打的网管;整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常出现的画面:夜晚远处彼岸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近处的劳工篝火起舞虚幻不真实...
差在选角和台词,很业余,完全配不上拍摄和剧本以及音乐。。。
劳苦大众的命也是命,这命也是有尊严的,不要被轻易糟蹋。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也是建立在无数劳苦大众努力工作的基础上的,可大众的回报呢,就是验证了片名。劳苦大众的命也是命,这命也是有尊严的,不要被轻易糟蹋。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也是建立在无数劳苦大众努力工作的基础上的,可大众的回报呢,就是验证了片名。劳苦大众的命也是命,这命也是有尊严的,不要被轻易糟蹋。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也是建立在无数劳苦大众努力工作的基础上的,可大众的回报呢,就是验证了片名。
本文节选于日记,迁徙的影像史(一):破镜重圆
来源://www.douban.com/note/695772447/
在伦敦,我有幸莅临了新加坡电影《幻土》的导演见面会。年轻的导演杨修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在瑞士洛加诺获得了金豹奖,实属亚洲的荣光!
在导演的回答中,我偶然听到导演将沙子作为很重要的意象,甚至在美学上要有种“沙化”的质感。但是在影片中,我却更感兴趣片中主人公关于“沙子”的对话。当男主与《路边野餐》女主在新加坡的填海造陆的沙滩上,他告诉她这些沙子是从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运来的。而女主却有一个很巧妙的回答:“岂不是我站在不同国家的沙子上就是去不同国家旅行。”
《幻土》从本质上是一部讲述多民族移民国家新加坡的主体的影片,这里的人大杂居小聚居,而物产又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新加坡可能只是一个空泛的旅游国家,他被简化为一系列符号化的景物与人物:圣淘沙,鱼尾狮,林俊杰。。。。而在西方,新加坡是一个在政治上被长期诟病的地方。曾经在一场国际峰会上,一位BBC记者抛出了一系列事关政治制度问题质询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关于执政四十余年的人民行动党,关于严苛的道德惩罚(当然在中国这个形象也有很多人是了解的。。。。);关于李光耀实施的从上而下的种族和谐 (Racial Harmony)政策,等等。这个视频广为流传,在YouTube冠着“新加坡副总理手撕虚伪的西方记者”的名称。在这个视频中,尚达曼确实论点清晰,用“人类社会不同种族天然的不信任感“和 ”保持的三分之一外来移民的开放政策“给观众保卫了并且树立了,一个在李光耀的社群主义(Singapore Communitarianism)的思想管理下的“理想国”形象。
然而,真正的新加坡是什么样的? 是《摘金奇缘》那样描述的华人们生活愉快而富有的理想图景?最近有几部新加坡电影,包括《幻土》和《一只黄鸟》,都给我们带来一定负面的反映。这里的外来移民在过着恐怖的与外界隔离的生活。他们的护照被上面的企业没收,从而自由的行动权被彻底剥夺。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却换不来一丝一毫心理的和情感的慰藉。这些低等游民是高压社会下的一种被忽略的陌生人,就如同深圳三和那群以“挂逼大神”自居的低级游民,在现实和虚拟的游戏世界中选择后者,苟且余生。
《幻土》在现实层面似乎反映了牛津大学教授项飙在其人类学研究中刻画的生存在“劳动不稳定”(Labour Precarity)状态下的,没有娱乐,没有社交的 “将自己扁平化”的纯粹的劳动者。即使在富足的新加坡的土地上,一个外来劳工的尊严被无情地剥夺,“远离家园”的情绪难以抚平,生存空间也被扭曲到一个狭小的工地。我们看到《幻土》中出现港口其中吊架,重复着新加坡经济上的“立国之本”--一个马六甲海峡末尾的港口枢纽打造的海洋经济。而港口下的破旧的工人房却呈现的是与发达经济体相反的机械,非人的图景。简陋的纸板房与新加坡的 “种族和谐”制度一样,将不同来源的工人分到了不同的房间,一个个房间里是一张张拥挤的双层床。值得高兴的是,本片与《一只黄鸟》相比,掺杂了更加积极的种族意识:《一只黄鸟》中华人与印巴人之间的种族主义的暴力与侵犯在《幻土》的港口区微乎其微。我们看到的则是,即使在语言仍有障碍的前提下,我们的华人劳工仍然选择与印巴人保持良好的默契与友谊,并且对急于回归故里的印巴朋友给予援助。这在“移民劳工”的影片中可是少有的和谐场面,这或许也反映了劳动者的抵抗应该共同针对于控制他们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资本社会的剥削和分配不公,以及国家机器的漠视。当华人劳工参与到印巴朋友的宗教文化仪式中,一种包容和共存,对于这些海外漂泊的无法回家的人,呈现了一派人人平等和人性解放的美好。
然而《幻土》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有些过于抽象,尤其是在新加坡警察的刻画上,让非新加坡的观众感到意义不明。综上所述,这部影片贵在呈现一个我们刻板印象以外的新加坡,并且抛出一些真正的问题和积极的回应,这或许是新加坡电影,这种“小国家电影”,急需在国际舞台上做的事情。
播客地址:第4部电影:《幻土》| 新加坡:建立在砂石之上的国家 xiaoyuzhoufm.com
Apple Podcasts:
//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7%94%BB%E5%A4%96%E9%9F%B3/id1676556255?i=1000607934720
Spotify:
小宇宙:
《幻土》是2018年的一部黑色悬疑电影,由新加坡新人导演杨修华编剧和导演。该片于2018 年8 月7 日在第71 届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金豹奖,导演也获得了少年评审团奖和特别提及奖。2018 年12 月,《幻土》参加了第29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被香港导演关锦鹏领导的评审团评为最佳亚洲故事片。这是新加坡电影首次获此殊荣。该片于2019 年2 月21 日在新加坡影院上映,并被选为新加坡代表作品,竞逐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故事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寻找真相的故事:一名来自中国的孤独建筑工人在新加坡填海工地失踪,一名失眠的警员必须将自己置于移民的脑海中,以寻得他的踪迹。随着警员深入这名工人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遇到他的雇主、工友、疑似恋人,隐藏在所有砂石下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以下是本期播客的讨论要点:
00:00 讨论要点介绍
04:18 新加坡:物质组成如何挑战传统的国家概念与文化根源
07:00 “西部”的迷思:如何被遗忘,又如何被建构?
09:52 幻土:新加坡的另一面
11:4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地对人的“异化”?
12:55 跨国移工:东亚内部的复杂性
15:34 电脑游戏:双重逃避的场域
16:23 Trans-border的别样解读:人与人、国与国、族裔与族裔、现实与虚拟……
21:09 基础设施及其机械作为一种视觉再现与巨物景观
23:27 电影如何影响观众的具身体验与日常生活
26:08 新加坡边境问题的特殊性
29:02 马来西亚的新山市对于新加坡的意义:解辖域化?再辖域化?
30:45 “新马华语电影”与“主流华语电影”的关系及其症候
33:07 “亚洲”作为一种方法
34:40 东南亚华语电影的“金马奖风格”?
37:17 Trans-border的结果其实是imagined un-community
38:06 身体作为一种转换媒介:从现实进入虚幻
39:45 睡眠困难与新加坡中年人的焦虑
42:30 “新加坡电影”与“台湾电影”的概念需要被再定义吗?
45:12 关于“再现”的权力逻辑
47:37 生态电影的可能性:人的身体被埋于砂土之下或嵌于钢筋水泥之中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小组”组织的第42期讨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搜索“画外音”播客收听节目。
辱没毕迦诺了。
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土地在导演的镜头下得到各种阐释性的解释,人物的错乱加深了土地引发的混乱和不安,情绪在舞蹈和游戏中得意抒发。表演略弱。
导演讲,现在很难想象新加坡的版图,不断地填海造陆早已改变了原貌。电影中更直接地表述成,新造了一条笔直的海岸线。整部电影更像是展现导演对于土地的疑惑,即新造了1/4的国土,造地的沙石却全来自周围的他国,如此国土还算是“我土”吗?又以此对位到来自他国的造土者,创造土地却无法在此拥有土地的身份疑虑(真是贾樟柯喜欢的这种初级东西...)。花了太多时间讲WBC如何迫切地想跟他人创造联系,可以算是导演一厢情愿了。在不必要的地方生造了太多形式感,造土的场面呈现却很散漫,像是随手拍的。
毕赣的结构,阿彼察邦的时空,对一切的参照效果都是次级的,犹如他国运来填海的沙土,触手可得,却也遥远缥缈。黑色电影的消极欲求是建立在对萧条凋敝现实的信仰丧失与无力追赶之上,也是另一种“幻土”。流行视听元素的执行并未有生疏之感,想必也是目前的贾所力不从心却心向往之所在,本片对他的意义同理。从网吧到工地再到国界,是不同程度的身份窒息,打通一切的只有微弱的愿望和短暂的梦境,片尾没有转身的失踪者,只存在于警探的凝视。
镜头很美,尤其雨夜透过车窗的光晕,看得人想哭。据说导演学哲学的?打乱时间线的剪辑和含蓄跳跃的叙事影响了故事线,一些小细节无从猜测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难免影响观感。能get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对新加坡这个填海国家充满兴趣,脚下的土地来自世界各地,由世界各地的工人倾磊而成,踩在上面又怎会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男主Peter很可爱。【平遥电影节2018.10.18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剧作结构设定感觉和《撞死了一只羊》撞车了。都是追寻者代入当事人视角,最终甚至趋向于合而为一,真真假假虚实交错,就像一场梦。这两年的华语片真的太多这样的题材了。有一些亮点很棒:从东南亚各国填海造陆的“幻土”,CS游戏的上天入地幽魂视角,都是与剧情、角色密切相关的好点子。郭月演得很不错。收尾比较仓促,有些段落可以再精简。三星半
估计又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片子,但我个人真的不太喜欢这种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风格。英文片名基本揭露了一切,但对于身份政治和边缘话题的刻画仍处于猎奇展现的阶段,对类型的拓展上也稍显消化不良。运沙填海,却难以填满现代底层人内心的空洞,也无法夯实无根漂泊的现实状态。郭月的角色完全没有立起来,人物内心进不去,也浪费了影片好的立意;而警探和打工者的双重镜像写照也有些站不住脚。总觉得近几年大华语创作圈陷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拼命呈现出西方视角渴望看到的所谓的“底层”、“边缘”的一面,却忽视了更加值得挖掘的人的共情部分,意象的选择也是停留在肤浅的消费层面,也不难解释为啥这些影片反而在国际上更容易获奖了。
好吧这片子拿金豹确实太扯了……(我不管,我喜欢)宏荣先生气质真好,像凯尔·麦克拉克伦。
人工填埋的《幻土》是一个相当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封闭,滞留与阶级。但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却是一桩惨案,那就是一部相当有野心的想法最终却呈现为一部平庸以下的影片。导演似乎想要仿照Lino Brocka的《马尼拉》,通过悬疑事件(同样都为“失踪”)串起整个空间内的整个阶级,以及将大众媒介嵌入进入叙事之中,在这方面上,甚至不乏很多亮点,例如游戏画面参与叙事,甚至以超现实的方式抽象为人物的心里状态,另外,一些风格化的,对“惊悚”或“情欲”的描绘同样可圈可点。但它是混乱的,也是仓促的,导演没能以影像的方式叙述那些本来不应该通过近似旁白的方式叙述的东西,而结构本身的模糊(失去强度或遗漏关键情节)与人物惨白的棒读也使影片从根本上失去了说服力,化作一场无意义的马戏狂欢。
九苍形容得很准确:像科长培训班出来的。。乍看有些科长电影的调调,但是剧本台词表演都太差了,新加坡一群外籍劳工填海造陆、男主业余空虚泡网吧的故事,好无聊啊。贾樟柯极力捧这部电影,洛迦诺做主席时给了金豹,又带回平遥给了罗西里尼荣誉,不知道哪点戳中他了hhhh
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没有亮点,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基情故事,有些地方基情涌动,只差蓬勃而出,男主角裸身在跑步机上奔跑,下体晃来晃去;孟加拉人对失踪者的情愫,就快要点燃。只是,地理上看不出是新加坡,就像中国南方滨海小城市,郭月那一口浓浓的北方口音,杀马特出没的网吧,太出戏。虚与实、梦与幻之间的接驳,有些生硬,人物状态和地理环境,有些脱离。
导演说,作为中产阶级跑去跟那群填海的工人做朋友,然后花了很长时间做这个故事的剧本,并不是写了剧本去找这个场景来拍。他不想拍那群人有多苦,而是对这群人的状态感兴趣,比如看见一群人在那里跳舞,那就是那群人的状态。王必成的那个梦,源于主角玩的那个游戏,游戏里的角色被打死之后,会变成幽灵一样看队友继续玩,王在片中的那个梦就是类似的状态。虽然也是电影节系文艺片的命题作文,贾樟柯式的美学,毕赣式奇幻的故事讲法,不过隐喻和梦境做的比《好友》那股故弄玄虚变相闪回的好一些。
看完就理解科长为啥这么爱这部片了……新加坡填海用的沙石,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或者柬埔寨,这个确实是很好的概念,不过也只有台词和概念而已……第一次罗警官和王必成视点转换那一下很有意思,CS游戏视频的用法也有些意思(新加坡的网吧也玩这个哇……)。这种靠做梦来探案的故事……导演不打算说明白所以其实也并不重要吧……基本是电影节路线上(法国CNC基金加鹿特丹Bals基金)比较代表当下审美趋向的案例了……
洛迦诺金豹奖的动态片头真好看真酷,地球与路边的差距还包括少了郭月,那种神秘与诱惑的符号,但在这部多国部队制作的片子里戏份和表演稍有尴尬,当然全球的多元化也是优点,各色人种语言汇聚于各个国家运来的沙子的填海之地,从寻找到迷茫的底层人士,幽魂和梦境,时空虚幻结合的情节,包裹着犯罪探案的类型,都是非常时髦的电影节元素。cs游戏里的死亡视角和台词用得很好,评论从来不用懂不懂而是喜不喜欢何况有的打创作开始就没想给你讲清楚,多激发更私人的感受不好么。朗园见面场,2019第一部。
片名很有意思。“土”,是土地与根。新加坡是个填海的国家,外国的材质与工人帮助扩充本国的疆域,世界性既在护卫也在侵蚀本地性。海岸线的随意捏造,使得土地不再稳固,眼前所见也变得虚无。于是“幻”,是一种现实而又超现实的体验,王必成与罗警官不停探寻不可知的真相,失眠与预知,寂寞与自由,死亡与吞没,定义与更新,搅得幻梦内外连成一片。现世呈现、视角切换、情绪表达都颇有味道,但除了宏荣等主角,其他表演与台词过于薄弱。三星半。@平遥,跟远看笑起来居然很吴彦祖的宏荣先生聊了好一会儿,轻松又奇妙。
从填海造陆到互联网,撕扯下全球化的梦幻乐土。然而霓虹灯下尽是浮光掠影,可惜了黑色电影的躯壳。倒是觉得主角王的表演生涩得恰到好处,让我想起在网吧、绿皮车和苍蝇馆子里见过的那些浮萍般的,无法掌控自己行为、身份乃至语言的底层工人。(逃离家乡外出打工本是主体性的体现,奈何在外部世界只会受制于更残酷的大他者。)
相当之成熟的Neo Noir,执行力很棒,在明明有条件扩大视角的情况下始终把目光收束在角色的生活范围内尤其难得。演员的念白偶尔会夹在生涩和自然之间让人出戏然而特定语言环境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结尾稍拖沓了一点。
Raymond Chandler 的The Long Goodbye 完熟了偵探類型.案中有案,迷題下有更大的人生失落,不單將社會百態深入查案過程中,整體氣氛也迷人,冷鋒又不失情感判定,就算後來者無數,更有不少名家,也無法走出其陰影之下,包括電影。<幻土>可算想做出同類型,更意圖增加一份夢境的氣色,同樣是社會邊緣,低層人生活無奈和悲哀,外來者走進資本國度,受生活的精神壓迫,無法分辮真假。遍遍電影掌握不到要點,假約要走寫實,那就需要更鋒利的眼光來看待,雖尚有足夠好的素材,例如低層人為建設新加坡發展而出賣的勞力,虛度人生的女孩,年老偵探,無奈電影沒有足夠篇幅,更是過份壓抑電影本身的社會性,又要將兩條主線變得夢幻迷離,導演確實形造出Neo-noir的色調,但無法深入轉入人物內心心理才是最大問題,加上電影最後成品太破粹之下,變得高不成低不就,好了!同樣問題又來,為何能入選?
#locarno71 方法派侦探浸入式探案,寻觅两个外籍劳工的历程亦是坡上人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填海工地这个空间放大了国土焦虑,却又模糊了外籍劳工跨越边境的可能性。很喜欢的一段对白是当郭月被男主告知填海的沙土来自于马来,印尼,越南时,她回应道那站在不同国家的沙土上岂不是去到那个国家旅行?探案线与劳工消失线最后交织在一场犹如萨满驱魔的火边狂舞中,案件的结局未被告知却书写了领土之上世外仙境的可能性。导演大有可为,会持续保持期待
#BJIFF09#一半灵魂,一半梦境,一半叙事,一半推理。短发的郭月很美。新加坡普通话还是有点出戏,感觉台词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