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个片子的前半部分还是相当不错的,后半段当抓捕行动开始时,摆在导演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是村长搞定支书,那它就是现实题材的影片,要么是支书搞定村长,那它就是娱乐题材的影片。
事实上导演并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通过在前半部分将那些受欺压的村民做喜剧化、丑角化的处理,他必须为这部影片提供一个娱乐性质的结局,换言之,正义需要以一种并不太符合日常逻辑的形式得以伸张。如果导演能做到这点,那么它会成为第二部《疯狂的石头》。
但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导演竟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主旋律化的结局。支书费尽心思的抓捕一败涂地,最终还是要靠上级政府的力量来伸张正义。这是非常乏味的解决办法,如果这还可以说是导演编剧才思枯竭的无奈安排,那片尾支书和几个新村官在馆子吃饭,坚持支付了自己的饭钱,这个场景的设置就毫无疑问得扭转了整部片的定位,它甚至让人有点厌恶,至少是很失望。导演在这里向我们宣示,恶人已被除去,好人掌了权,招商引资正在进行,村子从此有了希望。这种光明的结局和影片前面黑色的风格太不协调,逢迎的意图因此就太明显了。
《光荣的愤怒》题目起的好,一语双关。一方面,这是一次因为民愤而起的“革命”,充满了光荣和荣誉,就像影片的英文名“glory and fury”一样;另一方面,村支书的名字就叫叶光荣,而他却是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平民英雄,完全担得起“光荣”二字。
片中的主角是一群生活在云南农村的普通农民,他们蒙昧无知麻木不仁,法制意识淡薄,又因为处于社会底层承受着生存的各种苦难,如同阿Q一样。而更无奈的是,村子被一群黑社会把控着,村长四兄弟就是黑社会老大。就像“黑井村”这个名字一样,这个村子被浓浓的黑恶势力笼罩到濒临窒息。全片的故事氛围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夹杂着各种悲哀又可笑的黑色幽默。创作者肯定不是在恶意丑化农民,因为我所接触的农村,其实很多都生活在这种蒙昧无知当中,而黑恶势力也一直相伴相生。可以说从古到今,黑恶势力几乎一直都没有在农村销声匿迹过。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一部分人暴富之后,在很多地方,农村黑恶势力掌控着农村的经济命脉,有些名义上的所谓“致富典型”“劳动模范”却有着各种见不得光的发家史,小到坑蒙拐骗大到强取豪夺,只要脸厚心黑,就妥妥地独霸一方。而这群人当土霸王土地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大都敢怒不敢言,没人想不开去惹这群活阎罗,再说,谁知道这些人神通广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人家就是某某市长区长县长的干儿子拜把子兄弟呢?只要有钱有手段,各种你想不到的关系网都会存在。也正是忌惮于此,人们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在观影过程中,刚开始我以为——比腐败更可怕的是,村民的愚昧无知,以及不敢反抗。
比如有村民的老婆被强奸了,他因为惧怕黑恶势力选择沉默。比如村长兄弟在饭店白吃白喝,店主还得死乞白赖地求这些败类继续来白吃白喝,就像交保护费一样。比如村长一家大白天的拐带妇女,目击群众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做鸵鸟……这一切虽然荒诞却无比真实,就像《红楼梦》里那个段落,薛蟠打死了人,还大摇大摆地四处游玩,官府也拿他没辙。因为他有钱有势背景硬。
可谁都知道,其实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纵容,对恶的充耳不闻就是助纣为虐,这些农村黑社会之所以如此猖狂,也正是基于村民的这种愚昧和恐惧。
但是,后来随着故事的渐次推进,我有了一个更重大的发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当然更不能蛮干。
吴刚饰演的村支书非常具有正义感,一心想要铲除这群恶棍,造福一方。所以当他得知村长公然拐带妇女并且意欲不轨的时候,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当机立断集合村民准备大干一场,捉住所谓的“活证”,彻底将这群黑恶势力法办。可是这些村民被欺压太久,早已经没了路见不平的热血和勇气,而且村长家族背景很硬,和县上的要人有裙带关系。一想到如果行动失败,就会面临黑社会疯狂报复的恶果,都纷纷动摇,还未行动就已经举手投降。
幸亏村支书灵机一动“假传圣旨”,哄骗村民这次行动是经过县长授权的绝密行动,一听说有上边人撑腰,村民的活力立即就来了,于是每个人都纷纷痛说革命家史控诉万恶的村长一家,他们在村支书的指挥下,豪情万丈的抡起胳膊挽起袖管拿起棍棒,如同打土豪分田地时那么积极。
可是,这次“乡村行动”有组织无纪律,有目标无策略,最后简直乱成了一窝粥。村民们的劣根性(或者说是人性)在革命行动中更是显露无疑,比如,有村民在行动中不够谨慎,提前被村长一家发现暴露身份,有村民禁不住美味和金钱诱惑,不听指挥直接冲进村长家实施抢劫,还有的村民看见仇人按耐不住心中的熊熊怒火,差点把村长家人撕成碎片造成人命惨案……而最悲哀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村民里出现了“内鬼”,叛徒跑到村长家通风报信,直接导致了这次活动的惨败。这一切简直就像是八年抗战的现代乡村版,只是更换了时空,但是战况却惊人相似。
于是,正义凛然的村支书傻眼了,他当时完全就是崩溃的,怎么结局会是这样。如果不出意外,他会被狡猾的村长“恶人先告状”,直接以“擅闯民宅,暴力袭击”的罪名送到法院,然后连同这群可怜的村民一起接受法律严惩。而黑暗将永远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正义将死不瞑目。就像现实中那些无数个凋敝压抑的乡村一样。
而接下来,被犀利的观众所诟病的一幕出现了。人民警察从村长家房顶纵身而下,在摔了个狗啃泥之后,大喝一声“我是警察”,然后身后忽然出现了一大批手持冲锋枪的武警。至此,正义终于俗套的战胜了邪恶,坏人将会蹲监狱。俗了吗?没错。假如那个弱不禁风的收家具的不是便衣,假如最后警察没有从天而降,一切都顺着现实腹黑而邪恶的轨迹前行,那么这个故事就更值得反复玩味,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就会更大,甚至可以说真实到恐怖了。
结尾固然是败笔,但是导演也有苦衷。据曹保平讲,这部电影的过审可谓一波三折各种惊险,所幸最后顺利通过了,但是代价就是必须妥协,不能太黑暗太暴力隐喻性太强,而我们看到的结局就是妥协的结果。他也曾设想另外的结局,那就是——“匡当一声,不是掉下来一个人,而是掉下来一个钢盔,它在地上转了几圈才停住。”无疑这样的结局就更有想象的空间,如同《盗梦空间》里最后那个旋转的陀螺。可是导演也坦言,即使如此,这部电影已经把90%的他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了,而这个结尾也是他电影轨道上的。
一路看下来,除了吴刚饰演的村支书叶光荣外,我一直对一个人物印象深刻。那就是那个名叫土瓜的农民。他在里面是一个比村长一家更让人感到厌恶的角色,因为他是叛徒,整个革命完全因他一个人而葬送。
土瓜这个人物也很复杂,一方面他受尽村长一家欺凌,当村支书号召大家反抗的时候,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响应的,可以说是抱着“革命不胜利就不回头”那样的决心,即使其他村民犹豫不决各种观望的时候,他也没有临阵脱逃。可是当他意外得知村支书是“假传圣旨”的时候,他却退缩了,仿佛失去了赖以信任的护身符一般,于是他的态度来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变,甚至不惜倒戈通风报信,主动投靠村长的黑社会集体,充当村长的帮凶转移罪证,并且通过欺骗革命战友等卑鄙手段求得自保,也同时让所有参加革命的人身处险境危在旦夕。
虽然从人性的角度我可以理解土瓜的选择,毕竟他惧怕革命失败的可怕后果,他惧怕村长上面有人可以随时黑白颠倒扭转乾坤,他惧怕和村支书这群“革命者”一同受牵连。可是我无法认同他的做法,绝对不能。而当土瓜作为“革命者”最后安然无恙地出现在结尾,并且若无其事地和曾经的“革命战友”开心交谈,并且露出幸免于难的猥琐表情时,我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哀和恶心感。毕竟比起敌人来说,叛徒更可恨更该受惩罚也更该死。曾经多少次历史上的革命战役,不都是毁于内奸和叛徒之手吗?无数忠魂也因此不明不白冤死他乡。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民意无法顺畅上达,或者上面的人难以信任,正义就难以伸张,就会出现叛徒和内斗,悲剧也将难以避免的发生。这都是需要我们警醒和引以为戒的。
(不知不觉就码了一堆字,遇到一些特别的片子就容易失控,谢谢从头到尾听我啰里啰嗦的你)
这一年多来,许多片子打着“石头”(《疯狂的石头》)的旗号,前后涌现,劣质居多。其意为想着抱“石头”冲天,结果上下不讨好。但这范围里不包括moviegoer+2006推荐榜上的《光荣的愤怒》,即便从片名的结构到方言的运用、幽默的设置、讲述的进程,它们都算一类通俗而娱乐的典型作品。
《光荣的愤怒》并不需要上升到官逼民反的强烈角度,个人宁可把它当作一部以云南农村为背景小成本的乡土商业片,就像从没见到一部片子这么“明目张胆”在调侃我党的威严和纯洁,尽是赤裸裸的讽刺。完全可以想象它背后的艰难以及让步,毕竟中国的体制与环境并不是中小成本电影成长的沃土。基于这点,理解《光荣的愤怒》就变得很简单了,在本质上,它甚至比石头来得更纯,有着中国传统底层的逼迫反抗,而“夺宝行动”终归是看得出不少借鉴,其虚打成分要多上不少,但结果就是彼此呈现出来都挺好看的。
“好看”这概念并不是需要清一色的火爆刺激,如何警醒深刻而是提醒观众别忘记了现实,大不了想下现实中国中有多少潜伏的或实际存在的村匪恶霸,可以肯定说绝对不在少数。不过,个人也不赞成让《光荣的愤怒》与现实政治体制有过多牵连,否则它就是难产相,并且结尾的政治介入会被放大到失败的妥协角度上。
简单说影片就是一个暴民冲击村霸的故事,中心就这么一点。一方是以村支书叶光荣为首(也就是片名“光荣的愤怒”由来),下有一帮拢聚而来、人心各异的村民。一方就是熊家兄弟四人帮,无恶不作、为非作歹,他们握着村长等几个职位,上有领导,下有小弟。光听这故事,就不大想象它能搬到台面上来,尤其是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村基层的党群关系居然如此不和谐,杂音不断。里头恶人兄弟推人房子、占田天地、霸人婆娘,简直就是个地狱。纵然叶光荣身上应是代表着正大的党(村支书),而一边的村长(正名:村民委员会主任)则是腐化的势力。但并见得叶光荣一伙如何强大的信念和战斗的精神,他不时犹豫的神情就可联系到“大汗暴汗”几个网络用语。总之他的行动预谋、原因促成相当简单:看不惯!他也知道周围人看不惯,那借支书之名号召底下的人民起义吧。
狗卵一开始上门叫板时说是被熊老三撤了治保主任,联系到之后的二流子,想着这类人也就和班主任名为关怀差生,将治保委员派给班上“品行最烈”的同学,显然这是与吸烟打架脱不开联系的那种,效果居然也不错,毕竟治保委员只是个被架空的东西。在叶光荣到镇上想着上级出面给点指示之时,熊老三跑去和个制服模样的人交谈,而他们后来又出现在村子里当中。村民在不敢反抗时,需要的也是上面的领导指示,否则他们连拿起木棍的勇气都没有(这跟后面他们站到熊家大门面前的退怯实际上是一个道理)。故事在天降神兵之后,改得太过主旋律了,若是原小说结尾,看着还蛮实际的。
在《光荣的愤怒》后半段,故事就有点不可调节。村民方节节败退,老二一线立即败露,老三一处陷入僵局,老大一边又被反扑,仅剩一路在往死里打着老四。号称功夫加身的狗卵,更是不省人事躺着被老大凌虐一番,那镜头给得很是玩味,就想着狗卵能怒目一睁,突然从昏迷中醒来,又是按住老大往死里打,任周围人拉也拉不掉。这点上,就是影片将熊家四兄弟的嘴脸刻画得形象,戏份虽少,可恨的地方却各自不同。便是老大和老三在饭桌上一吵,也揭露了不同性格。在后来四线并进时,出现不同的情况遭遇时就万分需要,然而大势已去的村民并无法借助己力完成暴动,这时就需要外力介入(应该说在好莱坞片子里也常是如此的美式主旋律和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农村,出不了个人英雄的——似乎导演也没想着将谁弄成英雄主义。那肯定需要从上往下的清扫了,所以,它没能黑色到底的结局倒也不算可悲。前提就是,它发生在中国——无论如何总是需要有上一级来完成对熊家兄弟的最终宣判,而不能私下武斗、杀人远走。
回到抱石头冲天上,这句来自四川的愤怒俗语成为片中许多情绪的由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边是村民遭尽欺辱,一边是熊家洋洋得意,不可调和,就得干上一架。《光荣的愤怒》一边想着能点擦亮点火,可惜好不容易争取得档期又被挤了下来,要么就是冰冷待遇。没办法,六区跟进吧,再卖给CCTV-6,能这样已是不错了。想着复制成功神话,确实有些无奈的“抱石头冲天”(扔石头去打天)。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55700/ 《光荣的愤怒》,这是一部意外地夹在《太阳》和《色戒》两个大片之间上映,却被很多精英人士推崇的小片。攀龙附凤,在实践中证明是已经被用滥的宣传伎俩,现在所有这类小成本影片,都被毫无创意的企划硬跟《疯狂的石头》拉上关系,但除了导演在片子里加入的一些不算成功的黑色幽默成分,两者真的一点也不像。要是非要类比,它倒是跟另一部最近获奖不少的片子《天狗》有些相像。
二者都改编自知名作家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一南一北,但关注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故事里都有阴险狠毒和做非法生意(盗伐树木和贩卖私盐)的村霸兄弟,都有一群敢怒不敢言甚至趋炎附势的村民,只不过作为斗争者的李天狗是个外来闯入者,显得更加孤独和悲壮,而叶光荣是“揭竿而起”的当地人。
无疑,这部片子的基调不是幽默,而是黑色。很多人都在问,现在的农村是不是真的像片子中描绘的样子。以我对现在农村的了解,我说也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穷恶的村霸和麻木的村民确实存在着,村霸作恶甚至杀人的事情在纪实体的《中国农民diaocha》中不断出现,早年还曾有村干部带领村民集体处死上访村民的报道。《天狗》是小说原作者张平根据真实案例写成的,并且天狗的原型在现实中却是被判了刑的。《天狗》的原型在陕西,《光荣的愤怒》发生在云南,相似的故事在相隔遥远的不同地方上演,说明它甚至是普遍存在的。而我又说不是,是因为我对那些挺身而出的愤怒者的存在和境遇表示怀疑,更对影片给出的超现实的“完美”结局感到不信服。
不能怪我太悲观,因为现实是灰色的。也不能怪导演投机取巧,因为如果完全按照现实来拍,出来的很可能又是一部我们看不到的片子。至少这部片子展示了一部分农村的现实,不同于喜耕田生活的农村也不是《文化站长》治下的农村。也不同于新闻报道里的载歌载舞的农村。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在看完《天狗》后曾说,新闻该干的事儿让电影干了。
现在的农村,已不像一些电影中刻意展示的那样落后和闭塞。可以随时连接世界每个角落的手机,已经挂在了很多农民的腰上。但是,几乎与此同时,维持农村秩序几千年的那一套规范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五四青年们发誓要打破的宗族、家法等维持的权威,早已被金钱和武力所取代。更坏的是,当官商勾结扩展到神经末梢,整个社会肌体已经离溃烂不远了。很多农村所谓的“能人”,首先必备的条件几乎都是父母的繁殖能力要强,有若干个弟兄。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是权,人多就权势大。有了权,就不愁路子生钱,而有了钱,就有条件攀上更大的领导,攫取更大的权力——这是一个村霸的典型养成轨迹。
在电影里,熊家四兄弟几乎把持了全村的行政、财政和经济命脉,可以随意侵占村民的土地,推倒别人的房屋,随意玩弄别人的妻女。并且还能和乡领导勾肩搭背,和象征专政的警察称兄道弟。即使是这个支书叶光荣,也要对四兄弟唯唯诺诺,还得为妻子的公办教师名额有求于熊老三。因此,叶光荣没有跟熊氏兄弟走到一起,已经是个奇迹。虽然叶光荣“掌握”了群众,但他的“抓熊”行动却显得毫无底气,几路大军随时可能土崩瓦解。最后,导演安排张书记和警察从天而降,快刀斩乱麻结束了这次乡村行动。但问题是,这张书记的转变太难让人信服,他如果是个“好人”,为什么任凭熊家兄弟横行到这个程度,莫非他是另一个叶光荣,曲意逢迎是为了最后致命的“一击”?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窃听风暴》,虽然良心发现的窃听者被人指出根本不存在,但那也算是导演给人的一点抚慰和希望吧。不过,在那里,最终拯救人心的是诗和高贵的人格;而在此片中,惩恶扬善还是只能寄望于“上面”。
前面看得特带劲,就想看看最后怎么收场,结果... ...狂日这个结局,毁了整部电影!我估计是导演也不知道怎么收场了。另外,那个熊老四真像李咏,一样的地痞相~~
除了结局刻意而为之外,剧本很扎实,不愧是编剧出身的导演,曹保平很好地诠释了鲁迅先生的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黑色荒诞的写实主义 曹保平有前途
论历代人民运动的盲目性和劣根性,感觉一棍子打翻了半中国的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带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西南乡土版昆丁和盖里奇。剧本扎实,美术服装都绝了,而且想知道导演是从哪儿淘来这么多牛逼的演员的?以吴刚为首,小至一个龙套都演技爆棚。结尾的妥协虽然难看,但是观众们都懂的。
节奏控制的非常好,演员也很好,尤其是王砚辉。
黑色开局,和谐收官。
这片很好啊,你觉得有多夸张,就知道里面的事情有多现实,只是表现上可能没有电影中这么的黑色和戏剧化,但确实十分难得。曹保平导演这样走路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掌控力十足,难得
有力!
结尾还是超脱了 ~
改编阙迪伟的小说《乡村行动》,如若地方背景是浙西南不知是怎样一番味道啊。结局不仅保此片通过审查实又多“荒诞”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生猛,黑色,荒诞。懦弱愚民在支书半哄半骗的煽动下反抗恶霸强权,而上演的一场混乱失败的群众暴力革命好戏。演员演技很棒,王砚辉尤为突出。除去那个神兵天降的和谐结局,完全可以给四星。《追凶者也》很有此片影子,但更差。十年过去,审查制度反而更严了
这里面多少类型片的套路啊
神作之一 谁说中国出不了好电影的 这就是
曹保平以前真吊。
去掉天将奇兵的结局就符合国情了
以往的村支书电影,都是一副刚正不阿和地痞死磕的架势,而本片的支书却表面圆滑,四面玲珑,胆小怯弱,但这不妨碍他内心的善恶分明,比起一根筋的执拗,这样的小角色才更立体。小格局,大视角,以暴制暴的残酷反映着官商勾结,占地为王,法律无束,民众反扑的无奈。
愤怒啊。果然这么少人知道愤怒……
和2006年的《天狗》异曲同工,同样是主角想扳倒黑暗势力,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才成功。这类电影最讽刺、最黑暗的部分其实是结局,因为不这么拍就无法过审。
野猫虽劲,到底还是阉过了。
在中国,这类片子以后可以归到“濒临灭绝的电影”一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