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十三棵泡桐

HD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年份:2006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青春的确如此

那些发生在泡桐树下的故事和爱情刺痛了被叛逆所蛊惑了的整整一代人的眼睛。就像画面中的暗红色,警觉而鲜明。那种慌乱的奔跑,摇晃的镜头下所浮现的是一种焦躁的错觉,带着迷幻和不确定性。
 
短发女孩(风子)那干净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不过真正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镜头前的包京生拿着刀狭持着一个看起来软弱无力的男孩阿利。这种感觉让突然让我有点惊讶,短短50秒的时间里,我的心跳了一下。风子喊道,老包,还我刀子,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把利器,一把斩断人心的绝望。
 
风子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连环画是阿拉伯的故事集。勇士费拉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勇气把一把刀子插在了自己的脚背上。于是风子开始迷恋上了刀子。这是风子凌冽锋利的一面,她的青春期就像一把刀子,而她的生活却被刀子割得支离破碎。当她难受的时候也只会狠狠地敲那两把它宝贝的刀子。生活是令人无所遁形,除非做出改变。
开场的生日会风子透过玻璃窗外突然看见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一种真实的幻觉,清醒着却不可触摸。这是一种奇特的隐喻。之后的情节里风子会反复看见这种幻觉。
 
陶陶(shit,居然跟我好有一个名字)是风子的男朋友,保护班上的富家子弟阿利,打起架来就像把锋利的刀子,忧郁而迷茫。很喜欢陶陶骑自行车带着风子还有在废气的尾楼那个出其不意的吻。很纯洁也很迷人。本以为单纯的爱情就会这样延续下去,然,平凡破碎的生活从新来的转学生包京生开始变得不可预测。。。。。。
 
风子(偶喜欢)是一个有点中性但不乏甜美可爱的女孩,但平静的表面背后是一个
有些灰暗的单亲家庭。我能看到作为父亲所处环境的尴尬与无奈。窝囊到无法与夺走自己妻子的男人的对抗,往往还要低声下气。然而私下脾气大得惊人却处理在了女儿脸上,不是不爱,是一种无奈,下岗、离异、贫困……上一代人的哀伤,现实很难很无情的落在了父亲的身上,最后父亲送给风子一条裙子,这条裙子却是婚纱,这是一种最凄凉无助的爱,也预示着父亲一生婚姻不幸而悲凉的处境。可惜的是风子还没能理解作为父亲的苦楚与辛酸的时候就已经迈进到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去了。
 
新来的女老师看起来是那样的道貌岸然。尖锐刻薄。却与陶陶发生了一段暧昧不明的模糊的恋情。若有若无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师生范围。陶陶的父亲因为贪污被捕入狱。又是一个问题家庭。同班的女孩子伊娃是个锥子型人物,说起话来尖酸刻薄。但是却有超强的文学气质。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虽然腿瘸了,人格却很独立。陶陶欣赏她也许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一直生活在迷茫中需要现实有力量的引导让他有一条路去走。这样他就可以逃避一切无论是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他自己的迷惘懦弱。这个引导他的力量应该就是伊娃和宋小豆。所以他选择离开风子。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风子和包京生的恋情,是疼痛的报复,青春期的叛逆,还是缺少父爱而在老包的温柔下妥协?
 
个人不喜欢包京生这样的男孩,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是佩服他的坦荡。他是有力气的,像刀子的陶陶能在老包的面前妥协。最后陶陶只能用阴的,在厕所放置鞭炮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达到报复老包的目的。结果却炸倒了女里女气的语文老师。包京生也因此被老师误认为是他在厕所故意放置鞭炮。这一点上我觉得十分看不起陶陶。也是恶意的懦夫。

不过结局老包还是因为矿考与放鞭炮炸人事件的处分而被开除出校。他等着风子帮他,等着有人拉他一把。可惜风子的处境也只是无能为力,最后走投无路的老包选择了阿利。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这里我看到了暴力的一面,金钱、性、残酷、迷惘、腐坏。。。赤裸裸的青春是一剂毒药。
 
在剧中,风子在游离状态中总是能看见一个骑着骆驼的人,我想这也许是她的一种信仰,是一种寄托于精神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坚定的是一种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的渴望。最后她终于去了她信仰中的世外桃源,沙漠,去寻找那个骑着骆驼的人。

 2 ) 刀子一样的时代

   吕乐人到中年,依然男性荷尔蒙浓烈。十三棵泡桐里面的男孩女孩,一触即发,充满小兽般的攻击性,不管是破坏性的攻击,还是性冲动。不知道是不是审查的原因,暴力的尺度很小,高潮的场面也仅限于持刀劫持。由于性比暴力更具有延伸的幻想性,所以性的尺度感觉很大,青少年性爱场面,女老师和17岁的男学生……尽管性爱被沙发后背挡住,师生恋的暗示仅限于女老师单身宿舍的门帘,但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文体基本还是传统的。传统文体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每一个节拍都导向最终的意义。但是可能是为了能公映,剪得太厉害吧,总觉得中间缺少了很多的东西。少年的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大步迈进,走到某种苦涩的终点,大逻辑没有问题,但推导的过程未免过快了。西藏来的虎头少年老包,除了看心爱的女孩吃方便面自己咽口水那场戏颇为动人外,几乎看不清面目。先于老包出场,非常抢戏的陶陶,也在后面突然不参与叙事了。种种奇怪之处,不是审查修改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太过私人了,它的视野就是风子的视野,它和风子一样少年懵懂,什么都经历了,却知之甚少。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次要的东西。女老师多次在镜头中呈现出类似高潮被打断的样子,衣衫微乱,脸红轻喘。那小碎花门帘背后的事过于淫荡了。风子跑去找蒋校长替老包说情,走廊里校长一声喷嚏,吓得她落荒而逃,像老鼠一样一溜烟的消失了。那个年纪的孩子的凶狠和怯懦,在这场戏里过于令人心酸了。父亲给风子买了裙子,风子穿上,庞大的婚纱一样的裙子令人啼笑皆非,这父爱,又有点过于隆重不堪承受了。

   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温柔的女孩子一般的男孩,最后拿出刀子,捅向他不能接受的世界。同样是刀子一样的青春时代,十三棵泡桐表面锋利,实际无力。像被刀背砍过的触感,钝钝的,有点疼痛,但是也不剧烈,就这样青春就过去了。那个时候看牯岭街,哭得面目全非的,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真正残酷的青春,是过不去的那种,即便过去了,也基本心理完蛋。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十三棵泡桐的人,现在应该过得还不错。

 3 ) 《13棵泡桐》: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被学校开除而走投无路的老包找到何风,半是威胁半是哀求地让她去向蒋校长求情,好让自己重返校园,何风说:“我都留校察看了,哪还有面子?”但她又确实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包就此沉沦,只好一咬牙跑进教师办公楼。此时,学校广播里正放着那首荡气回肠的《笑傲江湖》,吕乐在这里如此的刻意安排,实在耐人寻味。何风试探性地走进阴森恐怖的“教师楼道”,只远远听见蒋校长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就连滚带爬地逃跑了,这是她唯一一次“失信于人”,却直接导致老包劫持阿利。那个总是在学校广播里下达“最高指示”的蒋校长终归没有出现,这是中国电影擅长的技法,他不出现,他就因形象模糊而无限强大,而他的象征意味也就更为明显。

   《13棵泡桐》表面上是在讲中学生的故事,但骨头里却根本就是这些孩子折射出来的“大人的世界”。你会注意到,故事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怎么健全的家庭,母亲这一角色是全体缺席的,而父亲的角色则五花八门:他们是离异的可怜的父亲,身后总跟着四个保镖的大款父亲,受贿而被公安逮捕的父亲,远在西藏鞭长莫及的父亲,还有那个为女儿筹学费去厂里偷电缆的父亲……这简直就是一个母爱缺失,而父权面目全非的世界,但对这些涉世未深、叛逆、躁动、随时可能陷入迷惘的孩子来说,情窦初开的17岁却完全不是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

    故事里唯一的女性年长者,是高二·一班新来的班主任刘小豆,可她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在教室里,她总是扳起面孔,拿腔拿调地说些现实功利的大道理,而私底下呢?据说,在那个不可能公开的完整版里,吕乐明确地记录了她“强奸”陶陶的那个迷离下午,即便如此(淫荡女教师的部分被强行剪掉),我们仍然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喜欢装腔作势的小豆老师,才是真正“扭曲”了陶陶的那个女人,伊娃不过是个替罪羊。

    这部吕乐先生的最新电影,从任何一个角度解读都是耐人寻味的,都说“无愧于我们的青春”,但现实中多数人回首青春往事,又有多少是真正能不留下任何遗憾的?电影里的陶陶老包风子阿利珠珠金贵各有他们的随波逐流,而银幕之外,我们的境遇却也不见得个个都能水到渠成。桀骜不驯的陶陶,在高考前被现实的打击(父亲被抓)和性的利诱(与小豆老师的不伦恋情)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学生的金贵得到一个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竟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女孩子们也没有更好的归宿,考不上大学的那些,注定要带着不成熟的人格踏入社会,而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在路上”这一条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根据何大草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的《13棵泡桐》,我个人认为它是吕乐继《赵先生》以来最好的一部导演作品,好就好在,他没有刻意拍一部什么“青春残酷物语”,他讲得最多的,还是两代人殊途同归的尴尬现实。在电影里以“父亲”姿态出现的那一代人,他们的境遇其实要比他们的孩子们更逼近“残酷物语”,下海、下岗、失业、失足……他们的残酷青春还有没熬出个头绪,眼下又要轮到他们的下一代人,这是整部电影暗渡陈仓的批判所指。少年们处在被忽视的危险青春期,他们参照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选择自己的人生出路,而成人世界呢?其实并没有什么有理可循的游戏规则,9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不仅仅伤害了上一代人,这种无休止的伤害,正在滚雪球般地接棒到更年轻的一代人手里。

    影片最令人心酸的一段,恰恰发生在一处温馨场景当中:何风的父亲因为阻止别人盗拿工厂电缆被打,却意外得到工厂的奖励,他破天荒地为女儿准备了满满一桌酒菜,并为女儿买了新裙子作为礼物,当何风接过礼物走进房间,观众对她接下来的出场充满期待——何风向来都是假小子打扮,就像那个著名的李宇春。当何风穿着那件新礼物走出房间的时候,父亲脸上洋溢着罕见而难以抑制的满足与傻笑,但镜头一转,观众却哑然失笑,随后是难以言传的苦涩,那是一件造型夸张的洁白婚纱,这个卑微父亲一生的可怜与可悲,在那一刻,实在深深刺痛了观众。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6i

 4 ) 不值得回忆的青春——《十三棵泡桐》

    大陆前些年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禁片,公映的《红高粱》其实也是游走在禁与不禁的边缘而已,如果不是得的有影响的大奖的话,那结果也很难说。不过有一点需要说的就是被禁的电影并不一定是都很好看,或者说是好看但是看了以后不一定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泡桐树中学,被学生简称为“泡中”,这里的高二•一班是一个问题班,打架、早恋、抽烟、喝酒、说大话、为消极意识所主导,反正是所有十七八岁孩子们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这个班上。仅仅这些,或许还是能够勾起一些回忆的,但是,这不是一部描绘残酷青春历程的电影,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泡中”这个社会的小缩影。于是更加过分的性行为、师生恋和同性取向也出现在了这里,接着出现的还有少年的犯罪。

    何风,离异家庭中的女孩子,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她叛逆的心理,早恋对于她来说其实就是寻找着失落的亲情,因为她需要来自对方的关爱。在学校中,何风是不受重视的,显然是因为不是好学生和性格中的叛逆,但是影片到了尾声时,何风发生了转变,除了和父亲的和解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学校显然在这里是强权阶级的体现,服从的学生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与之对抗的结果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同化,要么出局。所以何风曾经选择了妥协,因为当时她更需要的是维持住刚刚获得的家庭温暖;但最后的离开则是因为对于学校所代表的社会彻底失望而引发的逃避。和包京生住在一起显然是因为家庭缺少温暖所致,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通常最容易受到温柔乡的诱惑,身体反而不是太看重的东西,所以何风的失身在这里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影片中的何风其实代表的是各种感情的集合体,班长朱珠对她存有的同性间暧昧的关系,显然应该和她中性的性格及外貌有关系。

    陶陶,何风的第一任男友,班上的老大,同样出身自不太正常的家庭,父亲因为经济问题入狱,性格相对阴沉,对于胜利有些执着。所以当包京生的到来动摇了自己的地位的时候,他开始寻求新的依托,所以选择了和班主任的超常关系。好象男老师和女同学的师生恋还相对比较多见,但是出现的影片中的女老师和男学生就有些新鲜了。对于师生恋这个问题,影片表现的很含蓄,但是也并非没有渗透。排挤和嫁祸是他选择对付包京生的手段,和宁愿选择用拳头说话的落伍分子包京生比起来,陶陶显然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选择好写些八卦文字的眼镜瘸腿女当女友,显然的是拉拢媒体的表现,一个人在媒体报道之下产生的影响也是必须关注的,这一点,陶陶绝对比任何人都懂得。

    包京生,外来的插班生,但是一来就引发了陶陶为首的一干同学的对立,因为他太高调了,不懂得怎样做一个新人,不融于主流,所以他注定要遭受排挤,相反的和他同一天转学来的金贵就聪明的太多了。请同学吃烧烤,带着何风泡吧,处处显出了这个人不合潮流,也表现出了他骨子里透出的自卑。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手段,比如说拉拢阿利,而且还能得到何风的身体。学校对待包京生的问题处理方法显然是一种权利阶级对待叛逆的方法,打压,谁叫他不懂得融入其中呢。最后他选择的道路固然有周围的排斥因素存在,但是更多的则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过于自我所造成的,所以他要报复学校和社会。

    宋小豆,一个绝对混帐的女老师,虚伪,阴险,社会中人们的丑恶基本上都能够在她的身上体现,她和陶陶的关系与其说感情,还不如说就是相互利用,把这种东西带给刚刚要成年的孩子,她他妈的不是混蛋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者,因为她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懂得其他人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她对待包京生的态度可以说是落井下石,但是这块石头又是丢给其他同学看的,因为包京生早已经被学校打造成了反面的典型,谁叫他不入主流。还好影片最后给了她一个比较明显的揭露,得知包京生劫持阿利后没有任何行动,反而是她身后房中的陶陶飞奔了前去,也让何风和观众看清了她。

    阿利和金贵,阿利是有钱人家的少爷,父亲是有头脸的社会人士,但是阿利显然是生活在父亲光环之下的,他表面上缺乏自信,需要人保护,但是他有钱,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也说明了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拜金的社会,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所以事实上阿利反而比任何人都更有实力。金贵则是懂得寻求快速上位道路的人,他有着新人的低调,但是他也知道要寻找靠山,所以一开始就主动接触班长朱珠,显然是为了更快融入主流。而最后拼命救下阿利更是懂得把握时机的具体表现,也因此得到了他所要得到的东西。

    校长和学校,校长没有在影片中正面出现过,每一次出场都是以喇叭里传出的冰冷声音出现,而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对于某某同学的宣判,甚至一年里能够多到了四百多条。校长无疑是这个权利机构的统治者,所有学生如果不臣服于他,下场自然只有和包京生一样。学校每一次出现在镜头中基本上都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徐克的《黄飞鸿》电影中表现出了一个老朽而落后的专制国度,而这里的学校何尝又不是一个独裁者统治下需要改造的地方。这种学校教育的结果只有摧毁更多的学生,引发更多的悲剧。包京生的事件其实要调查一下应该很容易水落石出,但是学校就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当中显然是包含着刻意的打压在其中的。

    《十三棵泡桐》致力于表现的是对教育的一种彻底否定,不仅仅来自是学校的教育,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影片中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来自健康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而这时应该扮演一个正面角色的学校在这里扮演的是彻底的破坏者,不但没有修补学生们受到摧残的心理,反而在伤口上再重重的洒上一把盐。因此出现在这里的青春是被借用来说事儿的青春,太消极也太自卑,反而不是应该拿来回忆的深刻。这固然是社会现实的体现,但始终有太多的愤青心态包含在里面。

    电影整体的表现不太好说,再美的影像也只是为了要讲一个故事,手法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生动,而这个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改编自何大草原著《刀子刀子》的本片确确实实的讲了一个不太好听的故事,至于原著深刻与否,没有看过,但如果依旧去刻意描绘这种所谓的青春那么不看也可。也许对于导演来说这是他的一部得意之作。

    与其简单的把事情就摆在那里只是让人们去看,就不如直接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Lightwing于2007年9月20日

 5 ) 回忆青春

影片的主题无外乎关于青春的种种注释:懵懂的爱情、欲望、叛逆、友谊、背叛,吕乐用含蓄的电影语言把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记忆展现出来,贴近生活的本真。

 6 ) 魑魅魍魉的中学教育

上周在主校与公民1776兄会面,自他处拉回了大约40G的电影,有我熟悉的,更多的是我不熟悉的非主流电影,将我的笔记本硬盘塞的满满的,遂作罢,心中甚是快意,这些都是我将要补的功课。毕业答辩之后,只为了拿到那证明我通过了高等教育的一纸证书,我还要在学校里苦捱半月之余,幸好有这些电影与我相伴,亦能充实我空虚的生活,聊以自慰。

第一次看吕乐的片子,也第一次知道了吕乐,《十三棵泡桐树》,事后得知又是一部被封杀的电影,即是DVD版本也遭阉割删减,这于我在观影之时即有感觉。从公民1776处得知被删减的不利于我们河蟹社会建设的情节有如下:“年轻的男语文老师把少女何凤喊到办公室时,把头放到她腹部停留的三五秒被剪;第二天学生看到自杀身亡的这个男老师被抬出学校的一段也被删掉,以至于观众并不知道这个老师自杀;何凤去班主任的寝室时,发现其床前有自己前男友陶陶的靴子一闪而过的镜头,也没有在公映版本中出现。” 好一个河蟹社会,河蟹横行怎生了得!

影片真实的记录了中学生们的状态,迷离蒙昧的青春,使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自己中学生涯的浮光掠影。懦弱内心不安迷茫的自己,一心求好成绩的乖乖好学生,打架的捣蛋分子,自以为是苦口婆心的班主任,还有地下恋爱的男女同学……以及发生在我们这群青春期荷尔蒙无处发泄的青少年之间的那些事。

中学期间,在老师的威严恫吓下,加之父母长期的填鸭式灌输,在“高考,人生前途,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时期”等字眼的狂轰滥炸下,我这个无知的等待着启蒙的孩童已然茫然不知所措,白纸已经被染上了错误的一笔。一路疲惫兼挣扎的走来,终于搭上本科的末班车,就读于末流的院校,说是本科,其实是学费昂贵的三本,有本科之名,无本科之实。但是刨去学历的功利功能,我们的大学其实难以分清孰劣孰优。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也远不是当年的北大了,在体制的强大攻势下戚戚然走向平庸。中学三年,大学四年,逝去的青春已经埋葬,我的青春等待着重生。

上了大学,有了网络,我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了,我再也不是那个唯权威唯老师话是听的乖学生。观照自己与周围的人群,我悲哀的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魑魅魍魉的鬼气在孩子身上森然作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正值花样年华的学生被顺服,被异化,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悲哀地沦为体制的附庸。老大哥无处不在,标语无处不在,集体式的有目的的洗脑无处不在!影片中自始自终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蒋校长是否可以隐喻为无处不在的压抑人性具备对学生生杀予夺权力的教育机制,通过高音喇叭里扩散着他在这个亚社会学校的权力,犹如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只有模糊身影的老爷是男权社会的象征,在昏暗中向妻妾们分享他的性欲。电影里有一个俯瞰的镜头,在整齐划一的队练中,身着红色毛衣的包京生置身于一片校服的海洋中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仿佛海面上的浮标让人刺目,神秘的蒋校长通过高音喇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读了对他的处分决定,声音机械威严,义正言辞,这具有极大的威慑力量,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成为他们思维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学生那颗柔嫩的心如何经受的起这样潜移默化的威吓!记得我中学的时候,学校的那些个领导总是在升国旗的时候煞有介事的公布对某些不听话学生的处分,气势之强大,使人不得不恍惚间以为自己身处暴风雨来临前的萧杀寂静中,胆小如我自是连生出不满之意的心也没有了。

我以为我们中学的教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教育,学校安排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里有你说话抗争的余地,我还依稀记得自我中学某领导参观了浙江某校之后,就着手实施他的参观心得,于是乎学校政教处出动诸多老师巡查在各个教室之间,检查我们的仪容仪貌,稍有不合格者即遭通报批评,责令之即日内整改以达到学校要求,脸色肃然的诸老师所到之处,鸡飞狗跳,伤及青青嫩草无数。所谓合乎规范者,乃是男同学不得留长头发,一概以寸头示人;女同学不得烫发染发留披肩发,带耳环等,女性之美就这样被扼杀了一部分。总之欲将我等塑造成一个个清欲标准的机械人,让我想到了《机械公敌》里那成排成排的机器人。重压之下,偶有抵抗之行为的学生即遭学校强势的行政处分,最后使出请家长来的杀手锏,对于这些除了粗暴的对待学生之外看不到任何一丝温情的关爱。出入校门需出示校牌;熄灯之后,巡逻的手电光会时时刺入我们的眼睛,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罄竹难书!个性在中学里消失了,创造力必将湮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终于被强大的教育重压磨练成只知考试成绩的蠹物,姿态缤纷的学生变成了单向度的线性人。这样如何出得了世界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就是连培养出有着健全人格的学生也很难,而在将来,这些学生是要走入社会,挑起社会责任的。

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一个难以实现的口号,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没有人敢承担由应试教育转化会素质教育带来的阵痛。素质教育依旧躺在泛黄的文件夹里,在有着先锋精神的中学里小范围并且小心翼翼的实践着,终将不伦不类、胎死腹中,让位于分数,让位于高考。政治的触角无远弗届,教育与政治的姌合,教育的高尚性纯洁性就极大的打了折扣,教育只能成为政治的附庸,只好卑躬屈膝地服务于政治需要,在这个犬儒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教育关于人性的塑造的使命退居二位,甚至自我阉割、主动摒弃之。中国的教育走向何方,不考虑车轮的方向,而只顾考虑如何行驶的更快更稳,已然南辕北辙,愈走愈远,到最后欲矫正已经悔之晚矣,只好一切推倒重来,甚至于破罐子破摔了。

由于毒汁取代了水分,阳光等必要的物质条件,那些如花儿一般绚烂美丽的青春,在还没有完全绽放的时候就已经过早的凋零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毁。我们的教育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何时政治与教育分道扬镳,附着于教育上的鬼魅才会消散,新教育的曙光才会出现在这个国度的东方。

成稿于2008-6-22

 短评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10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1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21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23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2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3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34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37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40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春哥的故事....

4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52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57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1小时前
  • 还行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1小时前
  • 有寂
  • 推荐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1小时前
  • 沉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