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惊闻撒切尔夫人去世,突然想起了这篇稿子,和那些没能寄出的明信片。。。。。
果然是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
——————————时间分割线————————————
■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
-------------------------------------------------------------------
电影《铁娘子》要到1月6日才会在伦敦卖出第一张电影票,但英国人早早就在报纸上读到影评了。有趣的是,撰写者大多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时政评论家们。
但他们依然惴惴不安,英国《卫报》时评家马丁·凯特尔甚至将此列为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要在评论中避免简单标签化,即便是对撒切尔夫人这样早已有了刻板形象的人。”
要定义撒切尔并不容易。1979年,她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连任两届,执政11年。期间她以“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将英国推向时代的前端。撒切尔成了20世纪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有名词——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
--------- 褒贬不一的《铁娘子》,褒贬不一的撒切尔------------
然而,拍摄这部充满政治寓意电影的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却并没有此类政治片的拍摄经验,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根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妈妈咪呀!》。
当她打电话给老搭档梅丽尔·斯特里普,邀请这位奥斯卡影后出演女主角时,斯特里普也犹豫不决。因为她很确定,作为一个美国人,扮演一个在英国历史上如此经典的形象,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批评。
“但我的优势恰恰在于,我是一个局外人。正如撒切尔夫人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她永远是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政党工作,她总是出现在她并不属于的地方。”斯特里普说。
在英国人心中,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分裂的形象。在右派看来,她是个备受追捧的英雄,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左派人士的眼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独裁恶魔,在任期间镇压工人抗议,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直到今天还有英国人念念不忘地抱怨,就是这个女人,结束了英国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英国人对她爱恨交加。在BBC评选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中,撒切尔夫人排名16,是目前在世的提名者中的第一名。而在另一份关于“你最痛恨的100个坏英国人”的评选中,她又位列第3,排在她前面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和英国艳星乔丹。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他们甚至连印有撒切尔夫人头像的海报都不放过:“这应该是本周最差劲的海报了,哦不,这肯定是本年度最差!”
不过似乎批评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电影本身。在观看了电影对媒体的提前放映后,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英国《卫报》为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甭管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得好不好,你喜不喜欢现实中的撒切尔夫人?结果,88%的人投票给“不”。
------“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
2011年11月,在《铁娘子》北京首映后的交流会上,一位英国观众站起来说,他年轻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还在执政,那时候他也曾经围住过她的车子,愤怒地朝她扔鸡蛋,高喊“撒切尔滚蛋”。虽然现在他仍然不赞同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对昔日首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卫报》评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这位女首相执政期间的坎坷大事——大规模抗议、人头税暴动、矿工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爆炸——统统轻描淡写地略过,甚至对于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都只字未提。
影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背后的心酸。影片还原了撒切尔夫人的工作处境:在满是灰黑色男性西装的议会里,只有一个穿着亮蓝色裙装的她,孤零零地坐着。
为了能够适应在清一色男性的政坛立足,撒切尔还专门接受过培训,改变发型、整形牙齿、练习说话腔调。女儿卡罗尔曾提到,母亲的衣橱里面没有一件女性休闲款的衣服,齐刷刷地挂满了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
虽然生活在男人帮里,撒切尔依然保有很多女性特质。像不少女性一样,她也随身不离手提包,但是除了梳子、口红和手帕,包里还有应对断电的手电筒、防止反对者朝她脸上泼硫酸而毁容的解毒剂。
据说,撒切尔夫人会把手提包放在会议桌中央,在辩论中随时从中取出文件应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年轻时曾质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读过凯恩斯,撒切尔夫人从容地从手提包里拿出这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反驳布莱尔。如今,“手提包”在牛津词典里,多了一层“抨击或者威吓”的意思。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
熟悉撒切尔夫人铁腕形象的人,恐怕会认不出电影《铁娘子》片头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她行动迟缓,语无伦次,眼神里充满了怯懦。
这正是如今的撒切尔夫人。“母亲一生的最爱只有两个:一是唐宁街10号,二是父亲丹尼斯。她的最爱都被剥夺了。”女儿卡罗尔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可撒切尔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据女儿卡罗尔介绍,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会在餐厅里挂上丈夫的画像,一边吃饭,一边跟“丈夫”说话,有时候还会跟女儿解释:“看,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们!”
与撒切尔夫人结识30多年的琳达·麦克多戈感叹道:“我曾经是那么羡慕她身上所拥有的那股常人鲜有的自信,而现在,我只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胆怯和犹豫。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即将上映的《铁娘子》掀起了英国国内的评论热潮,有影评人认为该片将会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夺冠热门,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如今,86岁高龄的撒切尔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读报纸,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家里。每天早上醒来,她会坐在窗边,盯着不远处的海德公园里游玩的人们发呆。由于年轻时专注工作,和家人接触少,她跟儿女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平均6个月来看望她一次。
虽然在任期间交友广泛,但当她过77岁生日的时候,本以为至少能收到几十张贺卡,最后只收到了4张卡片。它们被精心摆放在壁炉台上,闲下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会出神地盯着它们。
为了跟即将上映的电影相呼应,《每日邮报》记者特地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去她家门口蹲点,捕捉昔日铁娘子的风采。可是,他既没有拍到儿女来欢聚,也没有政客来寒暄,只有替她开门的警卫和搀她走路的护士。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风光不再,她左手扶着门框,艰难地向前迈步。
刊于2012年1月4日
原文地址:
http://qnck.cyol.com/html/2012-01/04/nw.D110000qnck_20120104_1-35.htm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这样让我倾心的影片已经多年未见。影片以一种幻想一般的表达方式,随心所欲但是有自然贴切地穿越在漫长的时空之中,出色地刻画了玛格丽特传奇的生涯。影片不仅仅让人们了解了她政治思想以及政治生涯的来龙去脉,让这位政坛铁娘子跃然于银幕之上,而且还贴切地反映了她作为一名女性那细腻的情感和生活,不由使人动容而伤感。
而扮演玛格丽特的梅丽尔,则在影片中显示了她出类拔萃的表演天赋,恐怕现在只有她,才能游刃有余地胜任这个角色的扮演。
A ma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stand on his own two feet.
I love you so much but I will never be one of thoes women who stay silent and pretty on the arm of her husband or remote and alone in the kitchen doing the washing uo for that matter. One's life must matter beyond all cooking and cleaning and children.One's life must mean more than that.
I can not die washing up tea cup
Someone has to say the unsayable. None of those man have the guts.
People dont think any more.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Do you know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ey do about thoughts and ideas...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 Wacth your action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传记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给予观众一种错觉:可以借2小时的银幕之旅来了解历史、一个重要人物的一生,还有他的心灵。有时导演未必有这样的野心或能力在电影中重建历史、伟人,只有少数伟大的传记片才会让观众在看过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寻历史真实的冲动,而不是仅仅得到“哦,原来这人是这样的”感觉——例如《公民凯恩》,例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例如《时时刻刻》。
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角的《铁娘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试图诠释一个“铁娘子”称号下“真实”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但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仍然无法确认银幕上的撒切尔和真正的撒切尔有多大程度上的吻合。这是一个导演的撒切尔,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撒切尔,但肯定,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11月19日,“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小范围放映了本片。在与斯特里普交流的环节中,一位英国人站起来表示,他就是当年朝撒切尔夫人的车子扔东西,高喊“撒切尔滚蛋”的那些年轻人之一,至今仍然不赞同撒切尔的主张和作为,但影片让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都要感谢斯特里普的精彩表演。
出乎我们的意料,影片从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撒切尔开始写起,中间穿插着闪回来讲述这位政坛的铁腕人物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个结构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回忆的、个人的、温和与失落的《铁娘子》。
老年的铁娘子神经质、敏感,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她时常有看到死去丈夫的幻觉,对孩子充满母性的思念之情。斯特里普的表演已臻化境,演起这样一位老人来真切自如(她能让你完全忘记斯特里普,只感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撒切尔),但从效果来看,则远不如回忆段落中从青年走到盛年的撒切尔夫人来得有戏。当她第一次和政敌在议员中论战时,当她斩钉截铁地决定与阿根廷开战时,那种历史风云人物的震撼才在银幕上展现出来,令你全心投入。
《铁娘子》试图把被当时媒体称为“没有同情心”撒切尔夫人加以感情化的处理,却正好丢掉了她最重要的特质:争议性和复杂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从杂货商的女儿一步步走上政坛;她的政见被调和成了父亲关于“英国人需要做实事,需要自强自立”的宣言;她身上的光芒则转变成了“我每天都在战斗”的励志传说。
影片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之前只拍过一部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这位女导演让影片充满细腻温婉的气氛,却也失去了传记电影最吸引人的力量感。反复的闪回、倒叙使影片颇具有现代感,同时则失去了叙事的流畅性。对比《国王的演讲》的高度集中、高度戏剧化,《铁娘子》就显得有些琐碎轻盈。
“当心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语;当心你的言语,因为言语会变成行动;当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当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这是影片中老年撒切尔夫人对她的医生说的一段话。我们在《铁娘子》中看到了撒切尔的性格,她的习惯,她的言语,可对于她的思想,她何以成为撒切尔夫人,还是只能停留在导演提供的片面解读上——没有中英谈判的内容,对收取“人头税”也一笔带过。对并不了解撒切尔夫人的观众而言,银幕上只是一个曾经奋斗成功最后孑身一人的老妇罢了。
在影片中,当丹尼斯·撒切尔向年轻的玛格丽特求婚时,玛格丽特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在家洗碗洗到死的女人。”但影片的最后一幕中,晚年的撒切尔夫人慢慢喝完咖啡,蹒跚地走向洗碗池,自己把咖啡杯洗净,然后转身离开。这个巨大的悖论似乎正是《铁娘子》的矛盾之处:到底是作为Lady的玛格丽特,还是作为Iron Lady的撒切尔?这还是一个问题。
“以前人们渴望做大事,现在则渴望做大官。”这是电影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感叹,记者问她怎么看如今的恐怖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们一直与邪恶同行,只是魔鬼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耐心”。
类似的金句,就算是编出来的,也颇能乱真。
撒切尔夫人,是个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的人生目的不是权力,权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权限做事,正如当年她听从同僚建议:你想改变我们的党,Lead it。你想改变我们的国家,Lead it。
这是政治家才会有的抱负,所以她当选后,手腕强硬,作风剽悍,因为这是她一早就想做的事,她做教育大臣时,面对质疑就已经很强硬,择善固执,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也在于此,它撷取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几个代表片段做代表,算是持平客观的描述,她在英国评价反差很大,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也都很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撒切尔夫人,是我想象中比较认同的那种政治家--从政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受影响的人数最多,中国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同样是改变人的生活,良相影响的人更多。
她还是大学生时,听了希斯的演讲,备受鼓舞,觉得理念相近,加入保守党,一步步竞选,终于走进希斯影子内阁,但后来她觉得希斯过于软弱,已经不适合领导党,于是参选,击败希斯,做了党魁,继而做了第一个女首相,背后的动力都是一条,她要做事,要践行自己的理念,她的理念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避免英国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电影中表现的这些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与历史吻合,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是个深明剃刀原理的领袖,她总是坚持简单明了的理念,并把复杂的失误简单明朗化,比如福克兰群岛战役,她看不懂海军司令的作战图,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和平斡旋,只是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和流氓谈判。后来战争胜利,英国夺回了福克兰群岛,在国会发言时,她说:我想今天这个日子,不适合用来质疑,不适合用来批判我的判断。我们需要为死去的士兵祈祷,这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时刻。
美国来斡旋时她也是用简单的提问破解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她只是问美国外长:夏威夷也离你们国家很远,离日本倒是很近,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你们会不会和它们议和?
其它的政策也是如此,她总是能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找出方案,强硬推行。这是合格政治家的技艺。
当然,政治本身的复杂,当局者未必能够全部看清,她最后的恰好败在党内。而不是对手政党。11年,对她而言,做了不少事,还有不少没做完。
这部电影和其它英国电影(比如 《奇异的恩典》则是更早时期的议会),可以看到老牌民主国家的议会情形,我在BBC看过一点布莱尔去国会答问的实况,几百年过去了,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做那儿大声对骂,议长拼命的大叫:order!Order!,然后静下来,有人发言,一句话刚说完,下面又是反对党大叫大骂,或者执政党议员大力支持。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开会时,党友对她说欢迎来到疯人院。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国家的议会气氛都是疯人院式的(有的初学者如台湾韩国,还大打出手),可中国人一面茶余饭后嘲笑这种政治形式,一面默默的攒钱把子女送到了英美法日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其实也是投票的一种:用脚投票。
撒切尔夫人的人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英国人字典里没有成功失败,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衡量,第一次选举失败,男友丹尼斯手持一份儿英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递给她,然后开始求婚,他说,尽管你有牛津大学的学位,但你是杂货店出身的姑娘,如果你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你的政治生涯就会顺利很多,嫁给我吧。
这样的求婚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年纪轻轻的Maggie接受丈夫求婚前,抑制住激动和喜悦,认真的说:我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一生在厨房洗碗细碟中度过,在照顾小孩儿中度过。准老公回答:当然,我们会请工人的。她干脆把话说清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她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片中出现两个孪生孩子追着她的汽车跑了很远,希望妈妈能看看自己画的画,她坐在车里,冷静的飞驰而去,留下一对失望的儿女。连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在听到她要竞选党魁时,也表示不满,不过最后他说,“不要担心我,小玛,我没事儿的”。
电影从她失去丈夫后的老年生活开始,贯穿电影始终的,除了撒切尔夫人做的几件大事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她的晚年,对丈夫和子女的回忆,比那些军国大事要多得多。直至最后被幻听幻觉困扰的她,说出自己心底话:
”遇到你之前我独自一个人活了24年,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害得我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你。“
然后,她看到丹尼斯真的走了,在她幻觉中消失,不禁悲从中来。
陶杰曾经多次提到,他在英国生活的十年,正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她如何重塑了英国,每次说起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93年(撒切尔夫人下台那年)返回HK定居,希望能经历97的回归,看一看HK的变迁,现在他看到了。
上星期看《60分》采访发明Twitter的Jack Dorcrsey,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参选纽约市长,他说,我喜欢纽约,我想改变它。这是个地道的宅男,甚至除了打字,不能和人正常的沟通,他设计了twitter,是被twitter公司的股东踢走后,又创办了Square--一个电子支付系统xit系统。因为他一位朋友在一场艺术品展会上一件作品也没成交,仅仅因为他没钱安装Visa或者银联的终端机。
记者问他,到时公开演讲,拉票你怎么办?他说我再想办法吧,其实也可以通过twitter啊。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羞涩的感觉,眼睛看着下方,从未正视记者。
希望他竞选可以成功,因为驱动他一直向前走的,是做事的冲动而不是权力的欲望。
有得必有失
梅姨演技赞
飒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伟大之人自有其可爱、可恨之处。
其实是撒切尔夫人晚年的生活写照,每天思念亡夫的孤单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政治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有个很严重的断层,没明白为什么年纪大了就有幻想症了。。?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女性,不过确实有很明显的细腻加碎碎念。。。梅姨气场确实演出来了,但总觉得有点太过用力。。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老觉得是一惊悚片儿
改变了历史容颜的女人。
铁娘子
也许再过些年,就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叫《梅里尔·斯特里普》了……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却没有令人感到无趣,处处体现着温情与细心。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挖掘这一位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女子,展现出的是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老年撒切尔收拾其丈夫遗物为主线,慢慢散开,娓娓道来其政治生涯中形形色色的经历。梅姑的表现干练、强势,这样的女人理应在男人群中有一席之地。
今天是2011年12月31日。而這也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上次哭得這麼厲害應該是7月16號。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女主的演技果然厉害,演出来撒切尔晚年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当政时的雷利风行,不愧为铁娘子。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2012-2-12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