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评论中,十篇里有九篇是在说环岛游的梦想,梨花体或日记体。就如同“他们”在INDIE的歌声中,对台湾有着无数轻易不可及的迷恋。但,《练习曲》是一部电影,如果它被打为一部风光片,那决然不需要这扮黑脸的混话。对于陈怀恩的期待,有着张作骥、吴念真甚至戴立忍、徐立功等几人改行当导演在前,他熬到现在才出了练习之作,确属不易。但这同情分的价值是有限的,它不能成为所有泛滥情结的收容所。
除去正值长假,所谓孤独的旅行癖、私密的宝岛梦,《练习曲》能剩下多少值得细说的情节,煽情的结尾不如说是拉胡德夫做了一把煽情广告。大有潜台词说到青年们心里的呼喊:啊!“台湾也是我们的故乡”!短短数言唤醒了大陆青年的远足迷梦,儿戏般简单。试想,这正是他们所理想化的旅行际遇,有“好人”,有“哲理”,有牢骚,有批判,有风光,有付出——结论就是青春里的汗水大有收获。
陈怀恩起名《练习曲》,倒是袒露了他的练习之诚,可惜效果并不如意(至少在多数层面上,场景设置、剧本编写、最终呈现乃至奖项加封),平淡如白开水,来去如太平洋的风。假设吧,有人在看过《恋恋风尘》后,通篇在写明年十月想去九份小山城,想坐平溪线火车,然后此生无憾。不知道侯孝贤作何感想——但这并不是否认影片之美,而是眼光未免过于狭隘。或许选取一部电影的外景优美似画早不是难事,而寓情于景却不只是观众的一厢情愿。“异乡风光”对于台湾观众而言是把熟悉的风景,以七日游再重现一次。但拿到辅导金的《练习曲》,一没走国际路线,这可能是质量尚不够格;二则是“以亲民来待民”,但台湾片早已没本岛市场;三真用电影语言来说,它并不新意,反是犯了00后台湾片一大通病,既煽又作。
《练习曲》的评断应该如下:有景却无形,有人却无神,没有重点,缺乏冲突,表演无力,对白生硬,所有的风光无限只是为了拼接七日游而存在。片中SAYA(张惠妹妹妹)一段就极其做作,到妈祖游的民俗猎奇,都是借助主人公视角带出(事实上也浅显无奇)。整个故事到主角设置就有相当程度的谄媚嫌疑,不应为惊世之作的水平线,立马落入俗套之大全。这样说有些绝对,那结论就是:《练习曲》,一般般。
不过面对它出来受到的追捧,倒是感慨同时可以推荐一部日本片,那是豆瓣女青年的绝对大爱,名叫《海鸥食堂》(如果《练习曲》是男女青年共同之爱话)。
不过,本人似乎已可以想象到黑脸的下场。
白脸期待请见: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414772/
实在太美了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青春真是个美好的东东 嘿嘿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没机会了
有些事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环岛去寻找自我
借公路行者串起一段段感悟,可惜不甚理想
背着吉他骑车环游全岛,还画下路上遇见的人的脸,还在日记里面写诗,这文艺指数……服了服了。
8.5;有太多熟悉的影子和陌生的景色,姑娘我想带你走去那里面
我相信这些事曾经在施舜晟的旅途中发生,甚至可能比我们见到的还要好。我也为导演夫妻倾其所有为他拍下这部电影的情谊而感动。但,上述一切,都不能改变它本身是一部表演、节奏和故事都失败得让温情看起来很假的作品。
柔美温馨的泛蓝电影。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看的一部电影,拍摄手法无论,但那句"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再也不会做了"总让人感动满满.
有些事现在不去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矫情温情并重。细碎的生活感画面,生怕你看不懂的大段旁白。好听的音乐,稚嫩的表演。
当风光片看
唯美的画面
行走和流浪是生命的主题
有些事现在不做,今后可能永远不会做
有些事,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