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在退步,语言的发展比我们的进度快多了。我们这门伟大的语言,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它磨亮了武器,亮出了刺刀,向我们宣称它永远不会被驯服。我们不厌其烦地争论词语的范围语气和意义,结果只能让我们败倒在它面前。我们现在一败涂地。”
“一切都由我定义。”
“像这么多,才能撑起一门语言。”
“每一个单词的存在都有其根据,古词或新词,过时词或常用词,本土词或外来词,词典必须收录每个单词。每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词源的每次变迁,以及每个英语作家写过的说明性引用,要么全写,要么不写,那意味着要阅读所有材料,引用跟那个单词演变历史相关的一切表述。”
“呼吁英国,美国和各殖民地,说英语和读英语的人们,阅读书籍,摘取章句,编纂一部配得上英语的新词典。
我们生活在今天,知道地球的起源,了解人类和动物的由来。我们知道沸水有多热,一码有多长。我们的船长知道如何精确地测量纬度和经度,但我们却没有海图和指南针指引我们穿过广阔的语言之海。现在是时候给予这门伟大的语言应有的尊重和敬意了。如同对其他科学标准那样。将你找到的单词寄到牛津,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加入这场伟大的征程,通过巨大的邮政网络连接彼此。”
“这是漫长的征程,但我们能托起这门语言。你们这些志愿者,就好像梯子上的横档,让我们得以把英语托到天堂的门口。”
“一个这么有教养的人,怎么会退化成一头野兽呢?”
“医生,我不是因为有勇气才来的。”
“医生,我会好起来的。...我会好起来的。”
“每一个我们使用的单词都因自身的含义而变得美丽。”
“我累了。我的初衷是想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作品,梳理词汇系统,让世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他们,对此我发誓不会做出任何让步。事到如今,此时此刻,我的决心比以往都更加坚定。”
“让能帮上忙的人在词汇的汪洋中广撒渔网。我愿抛出钓线,为您钓取遍寻不见的相关引文,只要您一声召唤。您真挚的朋友,威廉 迈纳。”
“让我们用笔墨代替本身沟通吧,直到有一天我们有幸相会。”
“在思考Art这个单词时,我想到我们这个时代一位伟人说过的话:
一切伟大而美妙的艺术作品,都源于第一次凝视黑暗,却没有缩回黑暗。”
“我们将驱散黑暗,直至世间只剩光明。”
“让我教您吧,这是自由,梅里特太太。站在书脊上,我能飞出围墙。乘着文字之翼,我去过天涯海角。我阅读时,才没有人追赶我。在阅读时,我才是那个,追逐的人,追逐上帝的脚步。我恳求您,和我一起追逐吧。”
“她是谁?”“不能爱的人。”“越是不能爱,越是爱得深。”“我的心病入膏肓。”“根据我对爱的了解,心病往往成为解药。”
“头脑,比天空辽阔,因为把它们放在一起,前者能轻松包容后者,还能包容身边的你。头脑,上帝同重。如果把他们称一称,一磅对一磅。它们如果有区别,就像音节不同于声响。”
“就让我这个疯子活在妄想里吧。”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这里是牛津,我们不能失败。”
“正义的代价会非常高,宽恕很便宜,但不得人心。”
“我们还可以最后一搏,James,但你最好准备,赌上一切。”
“幸运的是,那些可恶的家伙,坚信君权至上,如果他们不遵守那些愚蠢复杂的规则,那么他们整个世界都会崩塌。所以我们利用这点来对付他们。”
“多少新词取代了旧词,多少新词伴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新事物一起出现。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James,任何源自生活的语言都会改变。你已经赋予了它的心脏,后来者会继续这项事业,因为你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但是它永远无法完成。”
世界上总有些事让人为之痴迷疯狂,或许是文学,艺术,抑或是……善良?
这部电影让我对梅尔吉布森刮目相看,这个看上去不是很文艺的演员17年前买了这个故事的拍摄权,并终于把它搬上银幕。为他的眼光和毅力叫好。也觉得由他来出演这个热血坚毅的#业余派#天才还是很有一些说服力的。笑。
故事的构架非常好!如此庞大的工程,肯定需要很多人的坚持和牺牲,还有热情。包括莫瑞的妻子,大胆改革又老于世故的布雷恩博士,甚至是编字典编到崩溃的小哥,都很生动闪亮。这大概是包括原作者在内有四个编剧的好处,笑。顺便,牛津字典编纂了70年,肯定有汗牛充栋的人们贡献出才华和生命,所以这部主讲爱尔兰人和美国人的故事就由爱尔兰来出品了。笑。
现在来说疯子。非常能够理解一个饱读诗书的敏感的灵魂怎样在战争创伤中受尽折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仰拍建筑的细节,来自天上的雨水像在说着什么不可解释的天意。记得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老电影《上帝的笔误》,细节都已忘记,只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么聪慧美丽的灵魂也会疯狂时的触动。面对这种灵魂时的无力和心痛很让人受折磨。感谢上帝出演这个角色的西恩潘并不是我的偏好,即使这样,也被他的遭遇,他的希望和爱深深打动。他和受害者妻子艾丽莎之间的爱情真是温柔婉转又痛彻心扉。“我误杀了你的爱,所以我的命,我的一切,都是你的”。面对一个物质上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精神上丰厚,又原意奉献一切的男人,女人,更何况是走投无路的女人怎能不动心?偏偏女人又生得那么美,(喂~导演,真有这么美的女人怕是等不到疯子医生来救赎吧。)只要男人不是瞎子,都会心生爱意吧。何况还有歉疚和亏欠在心里长成了强大牵绊的错觉。
但这么强烈的感情注定会刺激到威廉姆脆弱的神经,即使是编撰词典的喜悦也不能让失控的自责消失。不,就象威廉姆对莫瑞说的:是你让我重新相信我的头脑清楚到可以去爱一个人。这注定是一场悲剧,从此威廉姆只能在静如止水的生活中终老,承受不得痛苦,欢乐也一样。
还有其他配角如精神病院医生,以及聪明的丘吉尔都很有趣。
还可以学习牛津知识分子怎么委婉地传递坏消息。
以及说到关于art一词的来源
美好脆弱易逝。
语文是思想,语文是文化,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牛津英语辞典》这部旷世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没想到创生于一个无学历教授和一个杀人犯疯子之手。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中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教材,更像是两百年英美文明殖民世界的推手和见证。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服不服气,从历史视角所谓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盎格鲁萨克逊化,此中语文发挥的演变功效实在是隐秘而伟大。
以下对比本片台词的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也颇有意思。英文简练严谨,抽象空灵;中文华丽感性,充满音律美和画面感。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大幅欧化,但仍沉淀着我迥异于西方民族的思维和气质。借由语言AI的飞跃,今日中国人或可期待下一个文明进退的拐点。
历史的细节充满了人性,历史的细节充满了意外;历史的深处充满激情,历史的深处充满可能。
电影《教授与疯子》是一部讲述牛津词典第一版编写过程中,主编默里教授和志愿供稿人迈纳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故事。一部电影让他们从历史的深处活过来了,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默里教授一位语言资深教授,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承担了《牛津词典》的编辑工作,牺牲了家庭,日以继夜辛勤工作,但却深陷笔与墨的风雨中,一个 Art 可以困扰团队很久,始终得不到完美的引用。整个词典在 A 这里就编辑缓慢,而上面又在施压,希望推动进度,打开市场。
在这艰难的关头,上帝送来了拯救,一位志愿供稿者给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思路和索引,拯救了词典编辑工作。然而这个神秘人却是一个关押在精神病院的杀人犯,美国人医生迈纳,他早年在战争受过刺激,精神分裂,在一个夜晚错杀了人,被判终身监禁。
片中最精彩的情节就在于一个精神病患者看似正常实则不正常的展现,内心痛苦的折磨与精神的恍惚,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人性。
命运是如此残忍和无奈,有时必然要承受不可避免的苦楚。但命运也会给你留下一道光给你带来意外的安慰,一个真实的病人却因为机缘巧合可以参与到这场历史性的工作中,从事《牛津词典》的编辑工作。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剧情片最值得回味,或许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细节、历史的深处,关乎人性的共鸣,关于命运的真实。
用人性维系文明的灯火: 无论是自以为是的正常人,还是千夫所指的神经病,都应该被一视同仁,身份没有高贵,能高贵的只有人性,比如后者,他一样该被尊重,享有荣誉,这不是人道的伸张,而是人类都本然就具备的人性。电影《教授与疯子》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一个把陌生人错杀的人,被送到法庭,被认定存在精神问题,属于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杀了人,所以判决让他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其实也是终生监禁。疯子是美国人,过去是一名军医,参加过内战,战争让他得了抑郁症,他来英国也是一种逃避。他因为自己错杀了无辜而深深自责,愧疚,痛苦,把自己的退休金都让人送给了死者的妻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寡妇,对如何照顾儿女而一筹莫展。开始寡妇对杀害丈夫的凶手恨之入骨,拒绝了他的钱,但是后来寡妇原谅了他,因为自己见证了真相,加上这个军医还为编辑字典所做的贡献,字典的编辑就是便利下一代的学习,也是这个英语文明的骄傲。 英国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民族,后来二战中,许多贵族儿女都义无反顾的参加战斗,抵抗德军,可在此刻,一场全民参与的编辑字典却波澜壮阔的拉开序幕,那个疯子军医一个人就编辑了一万多的词汇,这让负责编辑工作的默里教授喜出望外。教授其实文化很低,很早就辍学在外干活谋生,不过他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自学很多语言,学术,一批经院大师们也叹为观止。教授没有私心,他把灵魂交给了工作,而非生意人的工具,他的性格,血统也受到了嫉妒,排挤。教授得知军医的贡献后,毅然的选择去拜访对方,一个和自己年龄相符的新朋友,也是知音人。教授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的身上一样散发出人性,良知,最终还是鼓励丈夫去解救那个被人认定的疯子。她说过“有时候当我们推开之时,正是需要我们被抵抗之时。”人活着,一些尊严必须捍卫,一些真理必须维系,良知也必须保护,朋友必须摆脱痛苦,人活着不仅是在战斗,也是在救赎。 为了救出疯子朋友,教授和朋友一块去找丘吉尔,终于出现了契机,丘吉尔同意救出疯子,并亲自下笔签发文件,让教授回到原先的工作室,与其说是英国需要教授的工作能力,还不如说是整个英语世界的文明需要教授。有了丘吉尔的文件,本来就打算对教授过河拆桥的伪君子们只能止步,被迫接受这一现实,并放逐虾兵蟹将,以作为自己的清白。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人若丧失理智就和禽兽画像没有区别。”英国没有沦为希特勒的殖民,也没有成为苏联的实验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他们都丧失了理智,因为他们都在搞偶像崇拜。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有许多下愚之人,自己不懂文艺却诽谤文艺,把别人的美术,歌剧,诗歌都当成了神经病。可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总是满口脏话,低俗卑劣,比如乱丢垃圾,或随地大小便,甚至背后诽谤,却自以为是很正常,这些人都是丧失理智。
《教授与疯子》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仅凭这个片名很难引发大多数影迷的观影期待,但看到演员表之后,估计很多人会选择入坑。
梅尔·吉布森 和西恩·潘两大老牌影帝联袂,极大的提高了观影兴趣,再仔细看看剧情简介,基本上可以断定这部影片不会太差。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和故事改编,讲述了发生在英国丘吉尔时代,几个人为了编写《牛津英语字典》的传奇经历。
《牛津英语大词典》是一部旁征博引、纵览古今,全面探索19世纪以前英语词汇的漫长历史并收录所有英语词汇和用法的词典。该书出版后被公认为无可匹敌、具有最高权威的工具书。词典中有一半的内容出自詹姆斯·默里博士手笔。
为了确保大词典编纂成功,默里博士历经种种磨难,牺牲自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35年。虽然他没有等到大词典最后一个分册付梓,但他编纂词典的方法论为这部经典权威工具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影片戏剧化的展示了默里博士(梅尔·吉布森 饰)编纂词典A和B两个词组时的传奇经历。
工程量浩大的编纂容量,在那个时代需要全部完成,几个学者估计需要100年左右时间。出身草根的默里博士破天荒的邀请全英国人来帮忙,让没有学位,非教授的大众共同参与进来。通过书信的方式,让大众提供一切与需要编写的单词有关的书籍和典故。节省他们逐一查阅的时间,在整合信息后,再由默里博士和他的助手整理成册。
由于人力有限,加上默里博士工作的极度严谨,导致编写时间大大慢于计划要求。迫于出版压力,学院不断施压,要求他提高速度,否则只能换人。就在默里博士一筹莫展之时,上天派来了一位神秘使者。一个叫迈纳(西恩·潘 饰)的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这是一个专业语言学者都很难完成的工作量。
当默里博士决定亲自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迈纳医生,曾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军医,因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杀人罪,被判处终身监禁,关在了精神病院,是公认的疯子。
不过迈纳在精神状况良好时,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卓越的绅士。守卫们都非常尊敬他,医生也给他提供了各种便利,希望改善他的精神状况。在偶然看到默里博士发出的全国公告后,他决定一试,并且沉迷其中,甚至一度改善了自己的精神分裂症状。两人经常在精神病院内高谈论阔,引经据典的对词,完善每一个单词的意义。
连医生都惊讶迈纳的学识,更加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迈纳的精神分裂。虽然影片在人物结构上采取了“双雄模式”,但西恩·潘饰演的迈纳医生才是该片的真正主角。影片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我们的命运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迈纳期初是受人尊敬的医生,而后因为战场的遭遇,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精神失常,陷入人生低谷,变成人们眼中的疯子。词典的编纂工作却又让他的人生再度腾飞,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点。影片把迈纳塑造成矛盾重重的复杂人物。
他不光带有医生和疯子的矛盾身份,同时他与被害人妻子米利特之前的情感纠葛又为他赋予了罪人和爱人,加害者与受害者,老师和学生等多重复杂身份。词典的编纂一方面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一方面也让他修复了与米利特之间的关系,编写工作一时间变成了他的赎罪之旅。影片高度赞美了文字的力量,这些积淀了千年文明成果,暂时治愈了疯子,还让罪人变成了老师,甚至爱人。
一切奇迹的发生,都来源与通过文字所传递的力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沟通。影片中,米利特与迈纳的关系从仇恨到原谅,再从爱慕到热恋,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多次改变,全因文字书信的联系,渐渐消融了仇恨的坚冰。虽然讲述的是牛津词典的编纂,但因为落脚的地方还是在于人的身份和关系上。
当世人知道,牛津词典居然由一个疯子编纂过,势必引发剧烈的舆论压力,牛津也一度无法接受默里博士决定把迈纳的名字加到感谢名单之中的做法。影片的后半段,详细描述了迈纳与默里博士因为“文字”而起的深厚友谊。为了把迈纳从精神病的过度医治中拯救出来,默里博士几乎跑遍了最高法院,通过各种方法给精神病院施加压力。最后甚至闹到了丘吉尔那里,不惜赌上了自己全部荣誉。
默里博士太懂得被人误解的滋味。虽然懂得多种语言,文学素养极高,但因为出身低贱,他错过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一直没有教授职位。一开始有人引荐他作为主编时,牛津大学很多教授都看不起他,直到他成功编写前两个字母项目后,才把教授等多个荣誉给他。
在那个非常看重出身和头衔的时代,默里等成为博士,获得教授职位,付出了比常人多太多的努力。一个被认为是“骗子”,一个被看作是“疯子”,却联手促成了伟大的《牛津英语字典》的编写工程,堪称奇迹和传奇。
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我们的命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峰回路转”,这就是《教授与疯子》想要传达的主题。不得不提的是,扮演“疯子”的西恩·潘再一次为我们奉上了影帝级的表演。在一部影片中,能够精准的诠释出如此多的不同身份,赋予人物各种差别巨大的行为反应,把理性和疯狂、欲望与克制集人物于一身,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整体成色。
目前该片在网上上保持着7.7的高分。毫不夸张的说,西恩·潘为高分贡献良多,甚至让梅尔·吉布森都有些相形失色。在电影市场不断求“新”的时代,还有电影能如此动人的演绎“旧世界”的传奇,实在令人感叹不已。《教授与疯子》是文明薪尽火传的抒情挽歌,调子里始终回旋着那句“It lives on”,让快要和书信隔绝的我们,再次为一纸馨香所感动。
盛世才会编字典,疯子才敢编字典。历史充满了美丽的偶然。
把生命盛放在热爱的事情中,自然会呈现出真实。If Love,then love
這片從對白到腔調到表演都長在我的點上,從一半開始嗚嗚哭鄰座朋友也不知道我在哭什麼
看完想买本词典
两个世纪前的人性和文明之光已经如此耀眼。sean penn 演技燃爆。
72/100 掷地有声的传记电影,对“政治正确”的正面进攻,除了东木,梅尔吉布森也仍然是一员保守主义大将。
很佩服国外这种纪念典型事件的电影,这种电影有种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它可以宣扬出很多值得留念的精神,这部电影做到了我觉得,相信中国应该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件但此类电影却很少,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能观众会不买账,但它留下的意义却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故事和表演都颇有质感,感情充沛又不至于过分煽情。
if love then love,看哭了,当年没看到现在电影院看也是极好的,有空补起原著。以及觉得还可以拍成电视剧更好,那些关于语言词汇和书的故事太有趣迷人了从A到Z太多可写了,每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医生闪回记忆里的前世今生,教授和医生两边生活的故事线,两者交汇后的一切,相信小说里的描写厚实得多,他们真实的人生也不短虽然最后都不幸病逝了,教授一生只编到T,在那个时代做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电影两小时体量太小了,当今还是电视剧才是王道啊~my heart is so sick.
站书脊之上,飞跃眼前围墙;借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隐藏在牛津大辞典编撰背后的友情与畸恋。虽然是双男主戏,但感觉轻重颠倒了,西恩·潘的故事线明显有更多发挥余地。枯坐数十年、做同一件事的人总能赢得我的尊敬。
老人爱看老人老事,真高兴又看了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拍摄的好电影。《教授与疯子》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过程中的奇人奇事,由两位六十岁左右的老戏骨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精彩饰演,即是艺术的享受,又是知识的扩展。据说其中疯子的案件资料英国政府封存了百年才解密;1998年被写成小说出版,风靡全球;去年拍成电影,导演是一位伊朗出生的新秀。
邪恶的牛津,狗血的感情……就没有人有胆量拍一部乏味的伟大电影,没有恶人,没有花边,只有一个人面对无限的孤独
3.5 源于真实的故事本身当然很感人的,但是电影如能拍得更精致更大气一点就好了,毕竟这是一项宏伟的、跨世纪的、甚至是有生命的、长期的大工程;对于医生的描绘,电影也显得有些过于同情、过于正面了,毕竟对于牛津字典的重要词条编纂者的真相,英国人封存档案多年,这种矛盾两难情绪,正可以体现痛苦挣扎背后的悲剧力量;喜欢那些关于文字关于阅读的描述“记录每个字的生命,我们从字的起源开始,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使用,从那时起,文字在我们之间代代相传,它们的含义会有自己的流变,编织着自己的路,留下它们的轨迹”,“阅读是自由,我可以乘着书飞离这个地方,文字的翅膀带我到世界尽头”
词语的胜利最后依靠明君 那究竟是谁的胜利 / 这是一部可以筛好友的电影
能把背单词拍得这么浪漫也是服了,看得我差点把红宝书翻出来再背一遍……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泪点很私人,而如此私人的泪点被电影的每一分钟精准打击后,除再也无法对电影品质进行理性判断,我在放映厅哭得形象也不要了……迈纳力求教伊莱娜识字,说出“那是自由!”时,我开始狂哭……对孤僻而笨拙的童年靠阅读消解、成年后又与文字工作难分难舍的我来说,所有关于语言文字的作品都打动我。它们无关谋生、功名,所谓阶级越迁,它们就是我的救赎,是我要托举到天堂入口的。
灵魂与灵魂的交相辉映从阴间照出了救赎之路。AA叔和狐狸当了反派,Ioan贴了胡子当助手,Dillane叔的精神病院院长怎么回事,前面不是明明挺助攻的分明是个友军吗,后面晚节不保……西恩潘的医生真实虐哭了我
【编字典系】电影又一部,编字典绝不仅仅是编字典…… 除了天才、疯子,也许甚至还必须得 "上头有人"。。。人间没有象牙塔,也不要轻信智人任何华丽虚妄的语言。
从《词典》《编舟记》到这部讲述OED的编辑“传奇”,对这路电影真的很没抵抗力。在大时代的喧嚣纷扰背后,让负载着国族传统的词典不再束之高阁,穿透世代乡愁、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是否还会为一纸馨香所感动?当然在荧幕上着力呈现的,是那些被人淡忘甚或无人知晓的参编者,他们的皓首与执着,抗争或沉默,在今天的语境中更像是一曲演绎“旧世界”文明薪尽火传的抒情挽歌,调子里始终回旋着那句“It lives on”吧。又不由想到陆老神仙和那本《英汉大词典》,以及那些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的编词典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