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诺斯费拉图,不死的妖魔,他喝人血,并把受害者变成黑夜的幽灵,穿墙如入无人之境,被抓住就完全丧失希望……」晚上在整理网盘,翻到了阿佳妮主演的这部79年翻拍的诺斯费拉图,忍不住下下来再看一遍,感觉赫尔佐格特别好地学习了原版的摄影效果,比起电影打光我觉得更像舞台剧或者歌剧电影(比如帕瓦罗蒂主演的托斯卡)的拍摄风格,有很明显的学习铅黄片设置悬念的手法,尤其是德古拉伯爵的苍白爪子投射在墙上的阴影渐渐放大、逼近阿佳妮的时候,简直就是巴瓦的《血之海滩》的持刀黑影在楼梯上逼近的再演。全片最诱人的一幕毋庸置疑是最后身穿白纱的阿佳妮被德古拉伯爵咬住脖颈的镜头,死亡的苍白新娘,这种吞噬既是进食也是对死亡性力的残酷玩弄。
几次要暂停下来大喊“Bravo!”阿佳妮苍白病态又极具古典感的面庞,眼睛瞪大望向人的一瞬,七魄便没了三魂。讲了一个好故事,又不仅如此,从吸血鬼口中说出“时间是个深渊……”,形而上的深度直逼大部分文艺片。配乐异常精彩,那些幽暗、深沉、偏执的力量左右着人间。“上帝常常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缺席。”一个吸血鬼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吸血鬼站起来。上帝无用,绝望与虚无常在。
文_发不沾霓
1922年,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电影大师茂瑙第一次将德古拉伯爵的故事搬上银幕,给当时的观众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吸血鬼德古拉的形象更是在随后的电影里被无数次地重现和颠覆。纵向来看,赫尔佐格的这部[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有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在前、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在后,它能在众多的电影里脱颖而出而与两者齐名,所仰仗的,正是精心的场面排布和演员戏剧化的表演。 三幕悲剧 从故事上来看,赫尔佐格的这部作品更接近茂瑙的[诺斯费拉图],而茂瑙的那部作品则脱胎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当年因为无法搞定版权的问题,茂瑙不得不对原作进行一些修改,例如将德古拉伯爵的名字改为“诺斯费拉图”,以及对男女主人公和德古拉以外所有角色的轻描淡写。到了赫尔佐格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不存在版权的问题了,但他依旧沿用了“诺斯费拉图”这个更为深邃的名字以及茂瑙的剧本框架,然后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润色和修改,比如他改回了原著小说里人物的名字(不过赫尔佐格将原著中露西和米娜所对应人物的名字对调了一下)。除此之外,原版电影的历史地位虽不可撼动,但过于老套的故事本身还是不太适合1970年代的语境,于是赫尔佐格稍作调整,将一个正邪对立的老套故事,变成了一出由男女主角哈克和露西,以及德古拉伯爵三人所构成的互相交织的悲剧。 哈克每天尽心尽力地工作,为的是让妻子过上更好的日子,于是面对上司所托付的艰难任务——前往“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与神秘的德古拉伯爵会面,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哈克与妻子道别,踏上了艰险而漫长的旅途。路人口中所提到的有关德古拉所居古堡的骇人传闻,以及他所翻看的有关吸血鬼的书,都没有使他退缩。见到了德古拉后,他却被软禁在了古堡里,白天受着思念爱妻的煎熬,夜晚又遭到了德古拉的袭击。当德古拉动身前往哈克所居住的小镇寻找露西时,哈克才得以逃脱,历尽艰险赶回家乡,但病魔的侵袭令他记忆全失,他对爱人的记忆与他源于责任的爱一起消失了。 德古拉是个忍受孤独数百年的可怜老者,在他与哈克见面的第一次晚餐上,他进行了一番诚挚的内心独白。他虽有不死之身,却无刻骨之爱,他乞求露西给他一点爱,但同时又必须接受本能的驱使。毫无疑问,这是注入了人性的德古拉,他所需要的是他永远得不到的爱,他所厌倦的是世人所追求的永恒,就像《无间道》里所唱的“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德古拉所直面的残酷恰是夜复一夜的血液和孤独。 露西的角色可以视作忠贞的典范,也正是她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满足了“圣洁少女能使吸血鬼忘记公鸡的初啼”这一条件,才成功解决掉了德古拉“造福人类”。露西与德古拉的第一次会面,就被要求将自己对丈夫爱的一部分献给德古拉,而露西却坚定地说:“休想!我甚至不会把这份爱给上帝!”露西对哈克的爱也没能迎来完满,当爱人归来却陷入失忆;当德古拉的噩梦不断浮现;当小镇上的人们相继死去,丧失所爱的露西以死亡作为归宿,充当除魔的祭品。 神经质女神遭遇情绪化魔鬼 吸血鬼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们神秘的习性和悲剧性的命运,他们高贵、冷酷,同时又带着捉摸不透引人发狂的危险。但是这种迷人的特质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已经有些变味,如今吸血鬼身上的危险因子似已不见踪迹,原本令人敬畏三分的吸血鬼们变得温柔可亲,从[夜访吸血鬼]到[暮光之城],吸血鬼的外形愈发俊秀,举止愈发儒雅。而恐怖,这一吸血鬼最初得以深入人心的特征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回到赫尔佐格的[诺斯费拉图],在吸血鬼的外形上,赫尔佐格几乎是照搬了茂瑙旧版中德古拉的形象:枯槁的面容、光秃的头颅、长得离谱的指甲以及尖锐又惹眼的两颗门牙,这样的处理更贴近原著的描述,毕竟德古拉伯爵是个活了几百年的孤独老者,而非身强体健的英俊小生。从这样一只吸血鬼的脸上,人们是不可能生出“亲近”的念头的。 除了造型之外,阿佳妮和金斯基风格鲜明的人物塑造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出演[诺斯费拉图]之前,阿佳妮已经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和[维奥莱特和弗朗索瓦]里了尽情诠释了什么是疯癫和痴心,阿佳妮身上习惯性神经质、疯癫入髓的气质已经呼之欲出。电影开头是一个阴暗洞穴内的长镜头段落,镜头扫过周围腐坏不堪的尸体,配上阴森的音乐营造出一幅可怖的景象,晃动的画面极有代入感,紧接着是一只硕大的蝙蝠缓慢地挥舞着双翅,然后画面切到了阿佳妮饰演的露西那张惊醒的脸,原来这一切都是露西的梦境,也可视作后来所遭厄运的先兆。阿佳妮在电影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在思念夫君、花容失色和惊声尖叫这三种状态里切换,所以要说阿佳妮的表演如何惊艳倒也谈不上,不过她的扮相却令人联想起志怪小说中的女妖:黑发、白衫加朱唇,只是阿佳妮那湛蓝的双眸里写满的是全是惊恐而非魅惑。而且阿佳妮那双瞪得又大又圆的双眼,可能也只有[闪灵]里的谢莉·杜瓦尔可以与之相比。而出了名难伺候的“狂人”金斯基,更是长着一张在恐怖指数上能够完爆威廉·达福的脸,他本人在戏外的种种出格举动更是人们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扮演“诺斯费拉图”前,金斯基和赫尔佐格在拍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时因为环境的恶劣发生过激烈争执,于是人们担心拍[夜晚的幽灵]的时候金斯基又会爆发,毕竟他每天要花去四个多小时的时间进行化妆,这显然会成为他“撒野”的借口,可这回,他偏偏像个乖巧的孩子,配合得很。金斯基版的“诺斯费拉图”虽然从外形上看是茂瑙旧版的翻新,但金斯基煞白面容下的忧郁眼神,为之赋予了一份脆弱,再加上彬彬有礼的举止,于是乎,吸血鬼的戾气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德古拉邪恶外表与脆弱内心的对立,充满了戏剧性。 赫尔佐格的佐料 赫尔佐格版的[诺斯费拉图]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哈克前往古堡寻找德古拉,后半部分是德古拉入侵小镇,散布瘟疫和恐慌直到被消灭。在前半部分中,荒凉的大自然成了导演渲染恐怖氛围的利器,旅途伊始的青葱田园风光逐渐被冷色调镜头捕捉下的洞窟荒野所替代,哈克孤独地前行着。而暗无天日的古堡就像一座囚笼,微弱闪烁的烛火始终让哈克如临幻境,他甚至分不清德古拉在他颈间留下齿痕的那次突袭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 到了影片后半段,赫尔佐格场面调度的功力开始显现,例如德古拉和露西的第一次会面。露西位于画面正中央背对观众,镜头则对准了镜中露西的脸,此时,右后方的门忽然打开,却只听见德古拉的脚步声和门上德古拉逐渐扩大的影子(吸血鬼是不会出现在镜子里的),直到德古拉近身,才从画面的右边进入。再看广场上的狂欢,对“瘟疫”放弃抵抗的人们把餐桌搬到广场上,围着篝火跳舞、演奏,周围则是遍地的老鼠,将这仿佛末日来临前的景象拍得既绝望又动人。 赫尔佐格在影片里一面借露西之口说出了“上帝总在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远离我们”这样的话,同时又通过对范海辛这个“吸血鬼猎人”的重塑来嘲笑新兴科学的无能,他在片中唯一的成就竟然是对德古拉的“鞭尸”,还将消灭吸血鬼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这里的隐喻很有趣,德古拉死于科学所不可解释的神秘(圣洁少女的牵制和阳光),而“科学的代言人”(在片中是范海辛)却将杀死德古拉的胜利果实占为己有。拯救人类的不是上帝,也不是科学,赫尔佐格所嘲弄的不是信仰对象,而是信仰本身,所以范海辛的被捕更像是赫尔佐格的一个玩笑。就像故事最后,被德古拉咬伤而没死的哈克成了新的吸血鬼,策马驶入荒漠的深处,至此,科学信条和神秘主义谁也没有将谁消灭干净。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六月号
邪魅气质丝毫不输于茂瑙那版,开头的扭曲干尸和梦境蝙蝠将那个时代之人对黑死病的无知和恐惧渲染的淋漓尽致。与之相比,赫尔佐格的诺斯费拉图显得没有那么神秘——他缺少爱、寂寞、“想死都无能为力”,他化身为成群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白鼠,却也像那个拉小提琴的孩子一样迷茫、疏离。
Riga 凌晨 白木棺柩 鼠疫之舞 Phantom der Nacht 比之驚情四百年 更少狂熱而更多雅緻 可是吸血鬼片怎麼可以用藍調拍呢…(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阿佳妮的長相
已经把对白减到最少,致敬得确实还不错。喜欢这版把女主设定为主动寻真相者,并且是拯救世界的真英雄。诺斯费拉图的钟摆道具改良设计得更精美,最后的悬念设置也好。虽然原版难以超越,但是这几处改良真让人拍手(只不过,对牺牲女性才能救世界的调子还是忍不住翻白眼)。PS,阿佳妮真美。
赫尔佐格的翻拍冷峻而文艺。①干尸梦境开篇,骇人至极;②阿佳妮的哥特妆容,清纯美貌和目击德古拉影子时瞪大的双眼;③古典配乐+荒凉美景长镜头;④头骨咕咕钟与死神钟摆;⑤提琴男孩;⑥黑云压城空镜;⑦永生的空虚与缺爱的孤苦;⑧群鼠肆虐下狂欢的末日聚餐;⑨反宗教反现代性的悲观结局。(9.0/10)
我天,这个德古拉,打光再恐怖也抵不了他搬棺材小跑翻白眼像猫一样呼噜呼噜叫的可爱了。以及,和Jonathan真的十足homoerotic,赫尔佐格太逗了。
茂瑙到赫尔佐格到科波拉,由简入繁,渐渐成了乏善可陈的故事片。
我的第二部赫尔佐格。挥之不去的宗教感,在天堂和地狱中徘徊彷徨,庄严肃穆。美轮美奂的阿佳妮真是一件完美的祭祀品。那场梦中的盛大瘟疫狂欢节,圣洁的白色,在朦胧雾色中叫人渐渐沉醉。片末很反转呵。
6。看的第一部吸血鬼的片子,不过小时候动画片里关于吸血鬼挺多的。那老鼠实在够多。
4.5;“时间是个深渊,幽深如千夜。世纪更替,不能变老很可怕。”阿佳妮接近透明的苍白肌肤与惊惶而深邃的蓝眼睛,具有绝佳的古典气质,正契合躺上献祭台的烈性女子;表现主义色彩浓厚,金斯基的德古拉伯爵位无爱而寂寞的千年永生无比痛苦。
下载了将近半年,开头很喜欢,这个吸血鬼看起来很喜感却最符合历史记载门齿尖利而外翻,没有了英俊的外表的吸血鬼,所以看到的就是更多更抢镜的阿佳妮。ps吸血鬼扮演著竟然是金斯基的爹爹
赫尔佐格迷人的光影与管风琴。其实我倒不觉得阿佳妮有如此足够恐怖与冷艳的气氛。也许哥特大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吧。德国人总是醉心于用音与影来重构他们的吸血鬼故事吗?茂瑙如同史诗一样震撼,赫尔佐格如同文艺一样精致,那么惊情四百年只能娱乐大众而已。
这片子真的给我看得乐死了!赫尔佐格简直不能再直率,结尾一下否定了科学和宗教,联系他的其他片子来看,意图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吸血鬼就是死神,是自然无可阻挡之力。说实话没想到他拍表现主义也能拍得这么优美动人,诺斯费拉图第一次见妻子的时候那个调度,真是让我完全不能动弹!
一部从整体氛围到演员相貌气质都非常精准的电影。赫尔佐格是多么地热爱大自然啊~ 大家都优哉游哉地骑着马儿(-唱着歌-)。金斯基差点把阿佳妮的风头都抢去了,当然了,两个人都是光芒四射。。。(其实这片儿还有布鲁诺甘茨呢。。
http://v.youku.com/v_showcommentlist/id_5597407_time_1239724922
结局针对原著作了很大调整,改成了更悬的悲剧,赞。男主角就是《帝国的毁灭》里的“元首”,年轻时的他简直判若两人。虽然不及《惊情四百年》里的基努里维斯帅气,但演技更胜一筹。女主角也稍逊薇若娜。但表现不俗令人疑心后者就是模仿她的。《惊》是玄幻色彩称道,《诺》则更甚诡异和深得原著精髓
注重氛围营造 建筑亮眼 音乐单调 女主的妆。。。有点太刻意。 台词上乘。 节奏缓,侧重点不同。天问。与对科学愚忠的质疑。生死之说精炼。 夫尤傻,但结局强化。很显然的欧洲手笔。
这床戏666代尔夫特新教堂马克- -
我爱1922年那版,但也爱阿佳妮。她永远那么美,雪肌黑发明眸皓齿,魅影难忘。赫尔佐格是个天才,影片开头古典悠扬的配乐风景如画强烈对比后来的瘟疫糜烂,却让吸血鬼蒙上一种优雅节制难以忘怀的美感,其实这才是吸血鬼的精髓,一般人却将他们作为恐怖片赚取噱头了
1.赫索格够无聊2.无比拉风的范海辛成了这个德性?3.金斯基吸血就吸血,干嘛一直老按着阿佳尼的胸部,汗
1,阿佳妮这美的也太无法无天了吧。2,我居然木有认出Bruno Ganz。3,上帝总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