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上影节金爵竞赛场,编剧郑世平老师和两个主演都来了。片方还为每个观众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好感动,看来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穷逼看电影的中午买了面包填饱肚子就没钱买水了,好渴,我先猛灌了两口。没想到的是,这瓶爱心水却为后半程我对电影的观感立起了高高的flag。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哼~
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
自“我的故乡在80年代”成为80后的集体抒情,回望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怀旧跻身流行。可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影片《1980年代的爱情》,却怀缅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换言之,镜头聚焦的,是80后父母辈的故事。该片昨天下午在上海影城放映。
影片开场之前,主创人员列队发言,编剧野夫上台,场下爆发欢呼。他自陈,希望观众看到“不一样的爱情,同时用这样一个故事来纪念美好的1980年代”。
可惜,纵观全片,诚意可谓十足,却也难称完美。
身为知名作家,野夫的文字特点鲜明。其间有金玉声,往好里说,字斟句酌以至力透纸背,温热与力量扑面而来。可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意愿过于强烈,不少普遍的故事,会显出殊异,也容易失准。确凿的是,野夫笔下的故乡、名物,无论高尚、平凡、悲苦、任侠,都是鲜活的,延宕出命运与离合。
影片导演霍建起则以色调、画面和意绪的柔和著称。当百炼精钢遭遇绕指绵柔,《1980年代的爱情》如何破题?备受关注。
利川油绿的山水间,大学毕业生关雨波分配回县,派到乡间锻炼。这位身着格子衬衫、T恤和牛仔裤的城市青年,在民族服装和青石板街道之间,颇有他者的异质。在公母寨的供销社,雨波和高中同班的倾慕对象成丽雯重逢。
丽雯未曾上大学,反而回到寨里,是为了陪伴年暮的父亲。这位当年的桥梁工程师,因为要和妻子共度风雨,罔顾家庭背景与职业生涯,选择留在深山。在雨波和丽雯之间,似乎又将上演当年的故事。
可深知父亲内心苦楚的丽雯,却反复地将雨波往外推。在她眼里,雨波是“天下客”,注定要闯荡四方。对他最彻底的情感,便是成全。
但朝夕相对,细密的情意,哪怕再加掩藏,也足以感知。斑驳潮湿的乡政府办公室,幽暗温暖的供销社小屋,寄寓了大量隐秘的情感符码。
而缝纫机、毛衣、《收获》和《大众电影》杂志,大白兔奶糖、散装巧克力,以及泰戈尔、舒婷的诗,三浦友和的海报,多少也勾连起上世纪80年代的画面。
相处日久,雨波开始试探丽雯的情感,希望“患难相依一辈子,留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懂我爸的陪伴,可你理解我妈的歉疚吗?”
1980年代的爱情,是不说“爱”字的。情到浓时,沉抑在心底,听凭对方误解或懂得。影片有不少动人画面,譬如覃幺妹出家,按风俗要陪哭。可说到要出嫁,当远行,却真正触动了丽雯的款曲。
画面一转,葱翠的清江边,丽雯坐在河岸,晃荡双脚,音乐响起,是《永隔一江水》:“波浪追逐着波浪,寒鸦一对对。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偎。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假使到此为止,影片当是清新的小品,纵然冠冕过大,到底代表了那个年代爱情的一种类型。惜乎,为了与现实形成反差,好强化80年代的美好,电影又铺陈了下文。雨波回城、下海,驰骋风雨,不免起落,在另一个拐点与丽雯再见。又一次,他表达了留在丽雯身边的愿望。
而丽雯,再次放手。按雨波的理解,这是放逐,亦是成全。再回首,想重寻丽雯的雨波,得到的,却是斯人故去的噩耗。
雨波和丽雯的投入和对抗,的确是上世纪80年代爱情的一种。若以此指代整个80年代,似乎失之轻率。至少,影片的对白,譬如“水过三秋,有些话就像梦一样,说破了,就剩一地碎片”,美则美矣,放在当事人身上,却有后来附会的失真。而可以把控的张力,因为绷得过紧,也容易叫人出戏。
《1980年代的爱情》无愧肺腑之作,但着力强调含蓄的情感,命意却过于直接。用力太猛,难见峰峦与峡谷,情感也便拉平了。
或许,对所有时代的留恋与追溯,说到底,都是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能够挽留的。然而,不能够,不代表不值得。
深挚诚可贵,释然更珍稀。
再美好的年代因为终将过去,而变得无比留恋;再真切的爱情因为错过,而才能动容完美。
坦率讲这不是一部制作出色的影片,感谢大水推荐一部因人而异却正好切合的影片,得以在银幕上体验到了最接近家乡的山色溪响,父母一辈年轻时的时代情绪,武汉读书的经历,给同桌留一封不署名的情书。大概正因为那么多的相识感,在城市中打拼立足却时常感觉盲目的自己居然有些感伤。
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只好在最后佛系地感叹一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执念,赋予了一些意料之外更多的意义。感谢幸运的我们,既承接着那个时代的尾巴延续着它质朴的气息,又在体验一番天翻地覆的改变后更加珍视起时光与当下同样的美好。
文/易中天
以前,我从不怀旧,从不。在我看来,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还很年轻,年轻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的确,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时,国家、人民、执政党、军队和知识分子都刚从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中解脱出来,几乎无不有着只争朝夕和天天向上的少年壮志和情怀。在那百废待兴的时代,就连复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充满青春活力,更不用说像野夫和我那样考试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只不过,有的人有爱情,有的没有。
我属于曾经有过的。1980年代初,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时已为人父,但对野夫那一代人的爱情却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个问题上,1980年代与1970年代没有太大区别,拥抱和接吻就已经算是胆大妄为。电话是公用的,约会是秘密的,没手机更没有短信和微信。如果写信,甚至还要称对方为同志,并在信中引用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现在想想真是好笑。见鬼,恋爱与革命何干!
但,与时代有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不能说哪个时代的爱情是好的,哪个时代就是不好的。爱情本身一样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1980年代的风格是克制。
克制是必须的。因为在那之前的70年代,恋爱几乎等同于犯罪。结婚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不过那叫“解决个人问题”(入党则叫“解决组织问题”)。既然是“解决问题”,当然要“依靠组织”,你恋的什么爱,又写什么情书和情诗?没看见《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都被列入了扫黄的黑名单吗?还是收起小资产阶级那一套吧!
我们真是无可奈何。
那么请问,爱,是可以和能够被剿灭的么?
希特勒来,恐怕都不行。
然而作为个体,却无法拿鸡蛋去跟石头较劲。
也只好暗度陈仓。电影《庐山恋》中那两个1970年代的年轻人相爱而不敢表白,便借口学英语,肩并肩对着空无一人的大山呐喊Iloveyou,China(我爱你,中国)!没错,他们当然爱国,只不过也爱对方。
了解这些时代背景,才看得懂《1980年代的爱情》,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很少能看到拍得如此克制的影片。以《那山,那人,那狗》而让人肃然起敬的霍建启导演宝刀不老,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没有煽情,更没有故弄玄虚。霍导决不讨好任何人,哪怕是市场。他依然故我地倾注着心血,在不起眼的地方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即便是男女主角在河边点到为止的一场戏,也没忘记在远处安排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养蜂人。
是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两位年轻的演员也朴实而自然。霍导用镜头说话,他们用眼神和没有表情的表情说话。我甚至惊异于他们居然能把父辈的爱情再现得如此真实。看来,不该忘记的就不会被忘记。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按照生物界的自然规律以遗传的方式留存下来,任何自以为是的力量都无法将其泯灭,反倒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激活。如果这记忆还是集体的和时代的,就更是如此。
这不是怀旧,是纪念,是土家族的跳丧。
山花寂寞地开放着,叫春的猫儿依然恬不知耻。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关心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表白。涌流的泪水只能各自悄悄地随着小河淌,从而各自完成各自的洗礼。在雨夜里,在火塘边。
激情克制地燃烧着,温暖而绵长。
时代总是要变的,把今天的恋爱方式变成1980年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艺术品位永恒不变的保证。因此,如果你是有品位的,或者希望有品位,那就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吧,只不过别带爆米花。
不知道利川那古朴的小镇会不会因此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只希望去到那里的人多少能有一点敬畏之心。你可以去怀旧,也可以去猎奇,但贫穷和苦难不该成为消费品。山野中孤独的村寨当然承载不起记录历史的重任,却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些木楼老屋和袅袅炊烟心存一份谢意和谦恭。
也许,我不该说得这么沉重和伤感。
野夫说得对: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我们可以挽留的。既然如此,那就用书中的一句话向1980年代告别吧:挥手依依,满臂都流淌着凛冽的月光。
本文原刊载在2015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not much content
被那帮影评人的差评给骗了,这片是我的菜,非常非常好看
原来小说记得蛮好啊;拍成这个鬼样子,岔劈了,年代还原度还不如致青春
什么鬼?八十年代之后剧情跳得厉害,一夜情,葬礼,丽雯是个好女人。霍建起的问题永远是剧情和台词,摄影和置景很精致。
很美的电影,每一帧都好美。
霍建起山水镜头依旧如诗如画,不少镜头定格都是一幅画。遗憾故事有点水,毕竟小说和剧本还是很不同,思想表达植入太生硬。特别是1980年代牵手接吻都很大胆了,竟有床戏?没床戏就不能表达爱情了??尾声匆匆交代特别潦草,女主又是绝症的套路。易中天为了捧自己学生有点尬吹了!
很明显是想复制《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可惜我手贱搜了几张女主的时装照,再看,气场就破了。
三星的比较多,哎,这么用心拍的电影,我给五分。
“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很不错的电影,喜欢它偏远安静平和的氛围,还是围城理论:这么好的地方,城里人想去,当地人想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的清纯,对于有过80年的青春经历的人来说,是部很好的怀旧电影。电影有一处败笔:男主角是80年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场服饰是牛仔裤+Tee,我觉得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更像90年代初的服装。
女主有颜演的也不错,男主台词差人设差就是来倒扣分的,女主太有牺牲精神好想吐槽,利川景色美得想去住个把月,喜丧民风民俗好评。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的大杂烩。帮你找回男人的自信。1980年代的爱情就应该留在1980,何必去2000呢?
风景不错,当风景片看挺好的。但是人的造型也太不八十年代了,完全没有代入感,看到中途弃剧。
旁边烫发女士一头发廊染发剂的味道让我几近昏厥,后来男主角上厕所的片段拯救了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镜头!
实在不忍心给两星,但这部电影确实很做作。霍建起一贯的美景和美貌的演员,但难掩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
风景是不错的,女主蛮灵的,剧情比较单薄
这片更应该叫1980年文艺青年的爱情。全片除了几个外景和恋足的镜头之外,基本没什么看点,男主也不太行。
景美人美,但电影感觉还缺点火候。比那些流量明星小花们拍的闹腾烂片好多了。前半段好过后半段,前后有点不搭。杨采钰很美像刘亦菲,或者像年轻时候的刘亦菲妈妈,柔美。
1霍建起的爱情电影越拍越回去。2状爱情之纯真而近乎矫情。3前一个小时电影堪称流畅充实,后半小时简直烂尾。4男主女主你们不应该上床啊。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