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女性”“我想挣很多钱,带妈妈去看看他没见过的世界”
赫蒙族的村子坐落于被迷雾包裹的群山之中,主人公Di在这里长大,我惊叹于她的美丽,那是一种不同于城市里的姑娘们浓妆艳抹的精致,是一种被山间草木滋养的灵气,被问到梦想的时候,她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我想带妈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聪明能干,却没有躲过情爱的束缚,再这样一个有着抢亲习俗的村子里,和男生在网络上言语暧昧已经可以被视为定终生,更不要说她还半推半就的跟着男生回了家,于是,就像刚开始村子里的小女孩们玩的抢亲游戏一样,Di的痛苦命运开始了,她开始像商品一样被抢夺,父亲拿她谈条件,曾经亲密的男友如今却像狗皮膏药一般甩也甩不掉,母亲和奶奶想帮他抗争,可在这样一个贫瘠落后的村庄里,两个女人的声音能算得了什么,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告诉她“没人能左右你的决定”,教他如何委婉的拒绝,在镜头的干预下,我们很幸运的看到,Di暂时免于被抢亲的命运,可是在镜头背后,在宁静偏僻的山村里,有多少女孩在看不见的地方被绑架,被强奸,他们的父母拿他们换酒,他们的丈夫骄傲的吹嘘自己如何抢来自己的妻子,没人能听得到她们遥远的哭声,“我的妻子别要求四点半以后不能出门,可她不听话,有一天她喝醉了,我把她抢了回来”,这是Di的母亲的悲惨命运,在这短短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的名字,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抢走,还得笑着收下男方的礼物。
“你把它当玩笑,转头却掉进恐怖的深渊”,对Di来说,她或许从来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周边全是亲人,她却选择了像唯一的外人“简”求助,对她来说,简的经历是她的梦想,她想自由的拨开这片迷雾,走出这片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一辈子都被困在雾里的父亲母亲又怎么能懂她的感受呢。
影片最后,女孩一个人面对群山重重,“真想再做一次小孩啊”她说,或许她的童年,也在看清商品的真相,看清村子里女性的命运的那一刻结束了。
最新的消息,琪已经决定开始自己“第二段”婚姻的尝试了。这个结局,可能在一开始导演已经预感到了,所以才一开始就以写实的手段描绘了当地的重重迷雾——呼啸而过,厚重遮目,无法逃避。
导演追拍了三年的时间,她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女孩的命运,她也比我们任何一个观众都要关注或者说同情,悲悯这些女孩的命运。可是她也比任何人都要明白,身处这个大环境中,想要走出这重重迷雾,无异于逆天改命。
这个片子,讲的是琪的故事,却讲的不仅仅是琪的故事,还包括琪的妈妈,姐姐,以及跟她一起玩耍的那帮姐妹,以及出现或者没有出现在这部片子里面的那些女性。导演的镜头也代表了她的目光,仅仅跟随着这些让人值得可怜的可爱的女性,导演的镜头也跟她的悠悠目光一样,充满疼爱和怜惜,那又怎么样呢?重重迷雾,难以穿越。
那些说,琪应该去读书,应该走出这个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那些说,琪读书了就能躲过这个悲惨命运的那些人,就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人。一开始的迷雾就让我窒息,看到中间我就知道,琪走不出去了,很多人都在评论中提到了琪的妈妈在自己的女儿面临着命运的改变时,她关心的是琪嫁出去以后,就没有人在她喝醉了以后帮她干活了;她在男方家人来了之后最关心的是,男方可以给多少“彩礼”,她叮嘱自己每天喝醉得不省人事的老公,不要像在大女儿的婚礼上一样搞砸了。妈妈爱琪吗?爱,但是不多,或者说在重重迷雾窒息的环境中,她能做的不多。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在影片的最后,当琪被男孩的家人架走的时候,镜头的后方有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东西从他们身边走过,从挣扎着、哀嚎救命的琪身边经过的时候,一脸茫然,毫无波澜——她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经历命运改变的,她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在她的认知中,女人的命运就应该如此,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琪的妈妈,琪的姐姐,琪还有琪的那些伙伴,都会如此。
我希望琪可以多读书,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能改变,最好能帮自己的姐妹改变命运。可是我也知道,琪不会走太远,我们听过最大的谎言,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越过自己的阶层。
在旺第二次全家上门求亲那一段简直不敢看下去,强取豪夺式的带人,几位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的女人紧紧围住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近乎洗脑地告诉她:嫁给他吧,你会很幸福的。每个人都伪善地拉走琪的妈妈,用家族规矩威胁她,不允许她插手,实则所有人都站在男方。把琪从家里往外拖的那一段,琪绝望地哭喊:救救我吧。而所有人都插手站在旁边,以小孩自己做主的名义冷眼旁观。 太典了,男人可以不顾后果的酩酊大醉,因为没关系啊,出了事也是女人的问题,女人没有照顾好家庭,女人不够贤惠,女人不够有魅力。在酒桌上肆意讲好像只有他们能听懂的荤段子,也可以假装捆绑自己然后隐瞒自己想要卖女儿的真意。 一开始以为琪逃到学校里老师会袖手旁观的,但是老师真的很赞。她知道琪以后会经历什么,她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保护琪了,还有简,真的好好(哭),要不是她央求琪的妈妈救救她,琪真的会被他们带走。 最难过的是,她们看到了女性身处于这个社会的不利,但是她们却无能为力,甚至用法律都几乎不能改变这些结局。
(一)
纪录片的开头,是三年后的琪,穿着和中国高中生差不多的校服,但却有着中国高中生没有的忧愁
看到此处,我心想,这不就和我老家,中国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小孩一样吗?一边学习一边给家庭劳作,减轻家庭负担,最大的烦恼也不过就是学费可能交不上……
但后面拍摄者简的问题让我觉得,可能琪的烦恼不只是担心学费那么简单
镜头回转到三年前
那个时候,琪还是一幅小孩子模样,和自己的朋友扮演着越南民俗“绑架新娘”的游戏,琪在里面扮演着“被抢新娘”的姐姐,当她得知“自己的妹妹”被“绑架”时,琪说: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你不应该绑架她
都说梦境是人类潜意识的反映,但人在类似情景里面的反映又何尝不是呢?
琪的亲姐姐,拉,在高中一年级,不过十五岁的时候被“绑架”了(后来在17岁的时候,正在怀着二胎)
或许琪选择扮演姐姐,是为了拯救被绑架的姐姐,不愿意让年级轻轻的姐姐被埋葬到婚姻的坟墓里
所以,琪的态度也明了了:不想结婚,不想被绑架,也不想被束缚
(二)家庭
孕育了琪这样一个大胆、有力量的女性的家庭是怎样的?我想,她的出现,正好印证了“负负得正”的规律
他的母亲,也是被他的父亲“绑架”而来的,仅仅是因为在下午四点以后出去溜达了那么一小会儿,就被绑进了婚姻,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生子
他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整天醉醺醺,对家里事业几乎没什么贡献。所以,琪的母亲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两人都会恶语相向
这样的家庭真的很窒息,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感情基础,连有情饮水饱也做不到,就是这样的家庭,居然有了三个孩子,是认命了吗?还是不得不妥协了?
我的父母,虽然不是这样通过“绑架”在一起,但又差的了多少?两个人在结婚以前完全没有感情基础,通过媒人介绍在一起,生了孩子,一辈子劳苦命,年老了过后安慰自己: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后继续去祸害下一代人,让他们重复自己当年的错误
周而复始,世界就这样奇怪地运转起来了
(三)绑架
琪第一次经历“绑架”,也是和她姐姐一样,也就是15岁的年纪,她在之前也有一个小男友,可惜对她不忠心
在新年的时候,一些小孩子会一起做玩具,用竹片,浇水,闪条,油纸,还有蜡烛,做出一盏盏小灯
我觉得琪在这里也只是和她姐姐拉一样,只是想玩玩,但是没有想到让自己陷入了可怕的陷阱,经历两次才最后成功脱身
琪的母亲居然问:他们有钱吗?
那琪在她这里又变成了什么?一个待嫁的女儿?还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可能真的是有条件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爱你,即使是你的母亲和父亲
(四)拒绝
这里,是我觉得全篇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
一个男孩,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绑架她的时候,就做出来这个决定,男孩喜欢女孩吗?或许喜欢,或许只是那么一时间地兴起,又或许只是因为一直都是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曾对我妈说: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在这个小地方,小城镇里面待着
我以为,我妈,一个年轻时外出打工,自己婚姻生活并不如意的女性会支持我的决定,不让我再重复一遍她的人生,但她对我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你能改变得过来吗?”
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地强大,强大到即使我们拼尽全力去挣脱束缚也还是会带有他的烙印,在夜深人静之时,这些烙印又会隐隐作痛,提醒着我们:你生来就受传统影响,根本无法摆脱
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他们以为这只是一点点的伤害甚至是“帮助”,但慢慢一点点就叠加成了非常多,成了血崩时候的每一片雪花
不过幸好,还是有人来出面制止和调节,尽管作用不大,效果不好
我以为琪的反抗是因为自己还小还不想结婚,把这件事情当成过家家一样,但琪接下来的话又再次让我觉得惊讶
她应得的一切
琪在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个家庭里居然能够有觉醒的意识,而且不仅仅是想要自己得救后就离开跑路,而是想要把自己的妈妈也拯救出来
不得不说,琪真的很聪明很勇敢,如果简的拍摄对象换成了前面出现过的琪的朋友“库”,或者是其他人,可能这个纪录片就没有那么大的效力,给人的冲击也不会那么地振聋发聩
在你我周边,如果一个男孩追求女孩不成,他会做什么?
退缩?穷追不舍?死追烂打?除了那些厚脸皮、极端的人,谁会对女生做出伤害的行为?但这个“旺”不是,纠结了家庭的人,直接来琪的家庭抢人,在琪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之后,他还是一意孤行
看到这里,我想,这是人类吗?还是没有开智的人猿?恐怖得让人战栗
最后的最后,两个人喝了分手酒,成功分手,琪就这样继续上学,进了寄宿学校,成绩优异,拿了奖学金,有着去越南任意一所大学的机会,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不希望这只是我的幻想
我不愿意她的人生就那样结束,她的人生不应该是那样……
SF电影节还在进行中,这里是一些推荐影片。果然是我喜欢的城市,主流立场和文化活动导向都和我十分相合。这次影节有很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影片,越南、缅甸、乌克兰、伊朗、巴西、苏丹、肯尼亚等等,很多关注女性议题、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作品。听纽约来的友邻户回说,纽约电影节就更注重艺术性,参展的大多是欧洲影片,没有三番电影节的diversity和社会关怀。出乎我意料的是向来以不爱看字幕出名的美国观众竟然坐满了这部越南纪录片的观众席。散场之后我和户回还有一位墨西哥女士F站在影院门口热烈地聊了一个小时,下一场观众都开始检票进场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散场。
关于这部纪录片豆瓣的简介还比较准确:
Di與父母在雲霧裊繞的越南山區務農度日,她對外界和成長充滿好奇與想像。苗族赫蒙(Hmong)的村落裡盛行「搶婚」習俗(Bride Kidnaping),姊姊未成年就為人妻母,Di告誡自己別步上後塵,但除夕那夜,父母返家卻發現Di不見蹤影。導演長期蹲點拍攝的攝影機既親密又高度自持,呈現社會現實與紀錄片倫理的複雜度,見證並陪伴女孩們成長與自覺的過程。
影片结尾有非常激烈的段落,我们姑且称之为“高潮”。为了不多剧透,我先谈谈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故事发生在越南Hmong族聚居的山村里,村民大多从事农业劳动:种水稻、养猪、采摘野菜等,还会用本地作物生产靛蓝后染布。
他们的居住环境非常破旧,房子看起来随时会倒塌,内部也基本没有家具。但他们的生活情景让我有些熟悉感,村民的言行举止和日常活动都和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奶奶家的农村的村民们十分相似。家中用大雪碧瓶装酒,成年人骑着摩托来来去去,户外搭棚的酒席,酒桌上互相的喝酒敬酒,孩子们在野地里追逐打闹,节日的夜晚邻居们围坐一圈闲聊,逢年过节的庙会,向熟人打听其他村庄某人的家庭背景,甚至亲子之间互相嘶吼对骂都能唤起我久远的记忆片段,我都能给这些行为安上些不记得名字的老家亲属的脸。出来后和户回聊天发现她也有类似的记忆,这些生活细节都让我们更容易体会片中人物的情绪和动机,也更容易共情。你很容易想到在我们的老家或者别人的老家,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主人公女孩儿Di的家庭非常典型。Di的父母是抢婚结合的,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整日酗酒、家暴、不事生产。母亲任劳任怨操持家务(我甚至发现整个山村的农活都是女人在做),总是说起自己悲惨的婚姻生活和Di早婚的姐姐,她嘱咐Di不要太早被人抢去。能感觉到她对女儿深厚的感情和依恋,但如同所有不懂得正常表达自己感情的父母那样,她对女儿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禁止她和男性过多接触,骂她是荡妇,说她如果出嫁了就没人帮她做农活了等等。同时,那个小社会里加诸于女性的“本分”和“面子”又不断撕扯着她,让她在女儿需要的时候不敢出面帮助女儿。
Di的姐姐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时,抱着婴儿回来娘家,帮他们收割水稻。虽然早听Di的母亲说起过很多次早婚的女儿,还是对出现在镜头里过分稚嫩的脸感到惊骇。她被抢去做新娘时只有14岁,如今17岁不到已经生完一个又怀着一个了。在我认知里,这几乎是古代才会发生的事,发生在一个可以用手机连上FB,年轻人会用FB互相发消息的地方。
是的,在这个房子看起来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和电器的山村里,孩子们都用着大屏的智能手机,会通过FB交流、窥探八卦或者和男友宣布分手,带给我强烈的割裂感。但我看到最后会替Di庆幸,我会把Di不同于她母亲她姐姐的想法并且没有落入悲剧的结局,归功于“她能自由上网”,至少她能通过网络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其他更幸运不用早早结婚、有工作能养活自己的女性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她能坚定地拒绝结婚,说出“我不要结婚,我要学习,找份工作,带我妈出去看看,给她她应得的一切”或是“我以后要工作挣大钱,养很多情人”这样的话。
另一个让我吃惊的现象是孩童们对性和“抢婚”的不避讳。10岁左右的孩子会把dick挂在嘴边,母亲会说14岁的女儿horny和bitch;而所有人说到“绑架新娘”的时候都如此稀松平常,甚至拿来开玩笑,连孩子都会玩“绑架新娘”游戏,这样的态度更让人背脊发凉。片子里最让我作呕的片段是,当Di面临着男方家庭逼婚的压力跑出来透气,她父亲不仅没有安慰她保护她,还借机调戏摄像机后面的导演和Di的同龄朋友,甚至追着十多岁的小姑娘后面跑假意要抓她做新娘。太恶心了,不知廉耻的猥琐的中年人!!
——————剧透分割线————————
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影片里有一些让人不适的地方,但总体还算轻松,甚至有些好笑。记录了Di的日常生活和周围人的互动。可是等到“抢了”Di的男孩Vang带着父母来到他们家,逼着Di要成为她们家的人,最后更是三个大人直接上手拖拽着已经拒绝了他们的Di往外走。
我在满座的电影院里一下崩溃了,想到那件不能提的事,想到她背后千千万万个甚至不为人知的境遇相似的妇女们,我不可遏制地哭泣,甚至都无法压低声音,我只能对旁边的女生说sorry。幸运的是我两边坐的都是女生,她们大概能非常体会面对长达十分钟被三四个大人拖拽和Di拼命挣扎的镜头带来的冲击性,同为女性的我们可以回想到人生中无数个无法在父权社会中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不幸的那部分甚至会受到直接的伤害。所以她们中的一个对我说Don’t be sorry. 另一个给我递了纸巾。电影散场字幕走完之后,我在电影院门口擦了会儿鼻涕,又忍不住蹲下痛哭。我一遍遍回想Di被三个大人拖着疯狂挣扎的那混乱的一幕,想着镜头后面的导演不再保持围观而是大喊“帮帮她”甚至试图去把她拉回来却做不到。我对身为女性感到深深的痛苦,替生活在某些地区的女性感到绝望,我不知道我除了蹲在那儿哭还能如何释放这些情感。这部纪录片彻底点燃了我从那件新闻发生以来积压的所有情绪,甚至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积压下的愤怒和痛苦。后来一位华人女士和一位墨西哥女士蹲在我旁边安慰我,说着安慰的话、给我递纸巾。我茫然地听着,却又觉得她们说的毫无作用,我忍不住说出了那件我在当时的状态下完全不可能用英语解释清楚的事件,以及我们遭遇的删帖和遗忘。已经太多次我和同样背景的女生朋友们讨论这件事,然后我们只能气愤不已,继而相对无语。我不指望她们能听明白我抽抽噎噎颠三倒四地在说什么,但我那一刻需要对一些陌生的、不懂中文的女性说出来,对着这两位相对幸运地、自由地生活着的女性诉说某些女人悲惨的遭遇,不能被提及的遭遇。
Di的母亲一再说过要等Di自己选,Di也已经当着Vang的面喝了“断交酒”,但对方家长却一再相逼,甚至说出了“你太小,不懂婚姻的好,结婚了你就懂了”诸如此类的屁话。幸好Di勇敢又坚定,不断拒绝、反抗。我都不敢想要是我,能不能像她那样坚持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坚定地拒绝掉对方的逼迫。从“抢婚”的陋习,到父母双方碰面敲定彩礼等细节,再到两个小孩也回到女方家里做最后的决定,每一步都没有给女性选择的自由。她们只是物件、是资源,被其他男人抢去,被父母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她们就得进入婚姻。如果不从,有的是方法逼他们就范。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能如何在物理上反抗那么多大人呢?我都不忍去想,如果这次就如同过去发生过千千万万次的恶行重演,没有外人在旁边用摄像机记录,没有(老师和校长一看就不是本地的)校方打着法律的旗号来干涉,Di到底能不能挣脱开被安排的厄运?
电影中还是有些让人感动的时刻,都是Di周围的女性带来的。Di为了逃避Vang躲去学校,她妈来硬拽她回家面对Vang的时候,护住Di的是她的老师们;她被带回家之后没多久校长就带着几个老师一起来她们家,警告家长们18岁以下结婚是违法的,以此来让Di逃脱被男方家逼迫结婚的命运;后来Di上学的时候老师还特意找她单独聊天,说她太年轻了,还不能了解现在辍学结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鼓励她好好读书,拒绝对方家长的要求。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在最危急的时刻也试图帮助Di,甚至能感觉到导演爆发的情绪,这其实是有违纪录片的拍摄准则的。但是,去TM的准则吧,看着可怕的一幕发生,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良知的人都很难继续袖手旁观。看到最后突然更深地理解了导演在开场镜头里略带悲伤的旁白:我舍不得Di,我和她一起度过了三年时光。我是Di的好朋友,也是她的姐妹。
这是导演Ha Le Diem的第一部长片,已经非常优秀。能感受到导演对素材精心的剪辑和安排,也能大概揣摩她拍摄此题材的动机,出自一个越南女性对另一群越南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她的作品如实记录了当下越南某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地区在发生着什么,我想这两点就是纪录片最重要的意义。(由此不难猜测为什么某些地方几乎没有反应社会问题的纪录片的存在,因为只有他们告诉的版本才是真实)有趣的是,因为Hmong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区别于导演所讲的越南语,很多时候她都不太明白被拍摄者在讲些什么。
——————无关电影的后记————————
我前文提到的F女士,是一位教外国人英语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影迷。我和户回一起,与她站在SF的冷风里,热烈地聊这部纪录片,聊教育的重要性(F认为如果Hmong族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多教育,会有更多人反抗传统习俗,从而使之瓦解;她也许是从Di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抑或是她在教英语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启发了她),聊SF的文艺影院和最近上映的电影,甚至聊到了拿着()护照带来的摆脱不掉的禁锢。
她大概是一个很外向很有活力和行动力的人,电影散场之后她还拉着志愿者问导演的联系方式,她本以为电影最后会提供一些组织的捐款渠道或者联系方式,她看完纪录片非常想为那些小女孩做点什么。
经过这一晚,我对SF的喜爱又增加了。无论是这次电影节的选片取向,还是市民们对相关议题的关心,抑或是听户回讲起她在NYC遭遇的很多次asian hate harassments,都让我觉得身为一个自由的、散漫的亚裔女权主义者,生活在SF十分幸运和幸福。我对SF没有归属感,但作为暂住的过客时常为这座城市的氛围陶醉。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到了世界某一处女性的生活是怎样的无力,但就像导演在片头说的那样,“拍了三年,我很害怕结局,怕我会失去你”,这部纪录片给观众看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尾,但纪录片之外的结局却让人感到很难过、悲哀。
有人说女孩去读了高中拿到了澳洲的大学的奖学金,但阴差阳错的,她没去读大学,而是选择了结婚。
这个后续让我反思,在纪录片中女孩很有勇气地反抗了绑架她的男孩及他的家人,坚决且决绝地拒绝了男孩的提亲和死缠烂打,然而这个反抗,反抗的是什么?
反抗的是因为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不可能草率结婚,还是被不喜欢的人强行娶亲,还是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关于女性、自我的价值观?亦或是其他?
促成反抗的动机不一样,选择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导演或许是真的很想帮这个女孩,女孩也能借助这次机会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但是最后她却选择了留在当地、结婚。
我真的很想了解女孩这样选择的原因,我们也许并不能去怪罪女孩不争气,仔细一想,她这样选择也并不奇怪。人的思想本来就在不断变化、成长着的,一边是靠自己的思考,一边是靠外界的输入。女孩是生活在抢婚合理化的环境中,从她们一起玩抢婚游戏就能看出来,抢婚虽然野蛮、毫无人道,但是她们也没认为玩这样的游戏有多么不妥。当然,如果她们自己被抢婚,她们肯定会感到难过、愤怒,但最后她们能做的只有妥协、顺从,并且认定自古以来的习俗就是如此。
也许她们最想反抗的是抢婚这个习俗,对她们来说,抢婚更多是代表了女方没有选择男方的权力。她们反抗的不是婚姻,而是抢婚,她们追求的不是自我,而是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力。所以到法定年龄遇到喜欢的人,Di选择和他结婚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结婚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且重大的,只是结婚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是自由恋爱还是被抢婚。而Di已经成功反抗过抢婚,她拒绝与不喜欢的人结婚,这比其他被抢婚、被卖的女孩都要更好,她也会为那次劫后余生感到感激。而现在她有了喜欢的人,至少她会认为她很幸福,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但是对于生活在自由恋爱环境中的我们看来,她这样做太傻太天真了,那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争取和喜欢的人结婚的权力,因为我们有。而她没有,所以当她反抗了抢婚,拥有了自由恋爱的权力时,她会毫不犹豫选择实行。也许她没仔细想过如果她选择了出国读书,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在她的环境中,结婚是一个女孩必需的内容,比读书还要重要,甚至变成了一种执念。所以她放弃出国读书而选择结婚其实是符合他们所在环境的。在我们身边,其实结婚也是一种执念,但区别是年龄不会这么小、读书工作很重要,想要打破这个执念也不是不可能。这些就是区别。
但Di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关于女性、自我成长的教育,而女性独立、自我价值这些思想需要外界的不断灌输、自我的不断思考才能建立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思想基础才能让一个人坚决地抵御诱惑,坚定地选择自我实现。Di虽然通过她的环境,已经很好地领悟到了人要自由恋爱,要争取和喜欢的人结婚的自由,但是她却没考虑关于结婚关于自我更深远的东西。
没有谁能拯救谁,我们可以去帮助别人,但这不是拯救,要怎么选择是自己的课题,只能自己拯救自己。
这部纪录片的后续带给了我一点反思,想要彻底改变一些现状,要从思想开始,然后由思想指导行动,不然改变的都只是表面、短暂而已。
小孩子会把抢婚当作平日里的游戏,大人会挂在嘴边当作玩笑话,把严肃的苦难娱乐化的后果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也能潜移默化的被合理化,看到最后血压飙升。女孩拒绝会被说是没家教,会让大人没面子,很多变态的习俗和制度都是会把与群体脱离,被同伴排斥作为威胁,它们利用人类在社会层面最深的恐惧,让人们乖乖服从。
当我看到有抢婚传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个开心的片子,旁边的澳洲人一开始听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就觉得这真是文化差异:她根本不知道现实会多么沉重。而就算我做好准备,当看到小姑娘四脚离地,声嘶力竭,像头牲畜被抬走,我还是握紧了拳头。而就算结局松了一口气,知道现实也令人唏嘘。真实本身就是锋利的武器,就是最好的故事,就是最大声的呐喊。在那种泥潭一样的环境中,女儿只能走上母亲的路,走不出来也看不到未来。张校长为什么称得上是楷模,因为她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抢人啊!我们需要这样的导演,用平等、温暖、关怀地讲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们不会缺这样的故事。
已经进入明年奥奖最佳纪录片短名单了。越南山区女孩的故事,各方面都很像国内的情况。前面很长一部分都随意而轻松,女孩与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不富裕,做家务,上学。只是有那么一个桥段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女孩在电话里与人暧昧聊天时,十四五岁的孩子,略成熟了点。直到抢亲的发生,不能说震撼吧,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如果不是有镜头对准那家人,也许他们就真的把女孩抢走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所有人都觉得抢亲以及十五岁结婚是很正常的,虽然老师苦口婆心,但山区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现实是女孩后来依然没有完成学业,早早结了婚。
SFFILM 4/22 导演Ha Le Diem的第一部长片,已经非常优秀。能感受到导演对素材精心的剪辑和安排,也能大概揣摩她拍摄此题材的动机,出自一个越南女性对另一群越南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她的作品如实记录了当下越南某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地区在发生着什么。故事发生在越南Hmong族聚居的山村里,他们的生活情景和日常活动会让有农村亲戚的人感到熟悉,所以最后的冲突太容易触动我们隐秘的愤怒和悲伤。它点燃了我从那件新闻发生以来积压的所有情绪,甚至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积压下的愤怒和痛苦。电影中有些让人感动的时刻都是主人公Di周围的女性带来的,甚至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也忍不住打破了拍纪录片“旁观”的准则,试图帮助Di。等上线了之后推荐观看。
开头的抢婚游戏和结尾的拖行同样恐怖。但让我觉得很伤的是那一段对话:—你讨厌我了吗?我从你的表情能看出来。—你把那当游戏,结果落入恐怖的陷阱。
SFFF,发现我喜欢的纪录片导演都是在苦难面前会忍不住打破the fourth wall介入的,有血有肉的导演。北越南的苗族部落里有小土坡,有炒花生,有红领巾,有猪圈和鸡群,那么多熟悉的景象和物件,关注东南亚这个角度真是找对了。btw扶持发展中国家filmmaker真的太重要了,这种片子只有insider才能拍,非常珍贵的平视角度人类学影像记录,节奏抓得特别好,日常化的罪恶便不是罪恶,片后和小伙伴讨论了好几个小时心情才平息下来
当导演选择这个题材时已经成功了一半,又懂得用剧情片的技巧一直牵引着观众抵达最后的高潮,剪辑也很加分,很难想象是处女作。果然拍纪录片也是有天赋的吧。最让我感动的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那句“你变得讨厌我了吧?从你的眼神我看得出来。”太好了!完全写不出的台词!感谢创作者的真诚,感谢女性创作者的温柔!
一桩事先张扬的绑架新娘事件。我们觉得抢亲是难以接受的陋习,但全村的人包括孩子父母都习以为常甚至为之奔走算计。14岁女孩嚎啕大哭的时候,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拍摄者的绝望。给导演最终忍无可忍的干预点赞。
十四岁的男女孩用着facebook,用社交媒体调情,不忠,说着“爱”,父母说“让他们决定自己的未来”,然后女孩被一群人拖着去结婚,用“kidnapping”代替动词“going”。现代社会带来Facebook,发明爱,却无法阻止一个小女孩被kidnap
什么是女性, 对于未成年Vang来说,是战利品,是荣光,是不失脸面生活持续,就算是抢劫强盗强奸也要得到。什么是婚姻,对于云雾中的乡村,是彩礼和劳动力子宫的交换,是人情关系的随意搅拌匀和,是乡土传统一杯酒即可溶解的人生大事。很佩服导演Diem的跟拍,把一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概念用最真实的场景记录下来。虽然看的过程中时刻要心脏病爆发,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学校教育和法律能够做出一些影响,即使微乎其微。“愿她们有不用哭喊的选择”。
当你拍到的素材越来越像一出戏剧,作为拍摄者的你,是否有改变人物命运的责任?是否还能继续用纪录片的思维、审美去完成这个项目?
好真实好残忍。在sydney film festival看的,导演有来q&a,讲到Di的现状:高中转到寄宿学校,因为成绩好获得奖学金,可以免费上越南任意一所大学。但是不巧赶上疫情,被迫回到老家。在老家又遇到爱情,现在已经结婚生了小女儿。我心里默默希望平行世界里的Di有上大学走出她的村庄。还讲到摄像机(一台很老的sony sf100)和麦克风都是借的朋友的,一借就是三年。还有白人观众的问题都好无知,我听到翻白眼
#T/F2022 导演Q&A 女主现状 17岁半 高中得到了很好的奖学金 本可以去很好的大学 但是还是肄业选择了另外的一段婚姻 已经当了妈妈
生活比剧情片“精彩”得多。看的时候为女主角被“抢婚”的情节气到不行。才14岁半,懂什么。父母默许了“抢婚”的事实,毕竟姐姐当初也是十四岁被抢的,老师上门告诉他们是违法的,真都太不容易了。看的时候有想到陈东楠导演的《五月的秘密》,总感觉有点点互文。这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片中,拍摄对象有意无意的说,如果你是我们族的,可能会被抢唉,相信,镜头内外的我们都是不寒而栗。
#NDNF# 珍贵的影像记录。男孩家人在摄像机前依然毫不掩饰地去抢媳妇,可见这种思想有多么根深蒂固。
idfa|一个美而残忍的长诗,真实压抑不忍卒读。笛被抢婚者的家人强行拖拽了很远,她的家人和村民冷眼旁观,映射了女性的共同遭遇。母亲也是抢婚习俗的受害者,然而女儿被抢之后,她担忧的是她去喝酒的时候没有人手喂猪了。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与学校的女教师抢夺女孩的未来。笛美丽,乐观,难以置信地坚韧和执着于自由,她仍然还在雾里,劳作和学习,间或有一个烂醉如泥的父亲不停地提醒她:给我记住,你是个女人,不是男人。希望她不必重蹈覆辙,过上有很多钱和情人的生活,希望我们也不必再受类似的毒素记忆侵扰,希望我们已经动身离开父亲、母亲、姐姐和那个峡谷,早日被自由庇护。
2022 EIFF3,今年电影节最佳。看得抓心挠肝的,而这不是人为制造的戏剧冲突,是那些女孩的日常生活。当所有人都对抢婚习以为常,小女孩们也把被掳走结婚当作正常的事情,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根本无法理解她们会踏入怎样的深渊。Di被抢婚拖走的那一段想冲进银幕捞人,纪录片导演也出手干涉。这确实不是最完美的拍摄方式,fly on the wall 影响事件进展,但是同为女性很难不心痛不愤怒。片中提到有女孩被卖到中国做越南新娘,也有很多让女性不寒而栗的对话。坐在我后排的亚洲面孔猪头男性在观影中途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发出笑声,生活也在延续银幕中的恐怖。
#DOKfest München 导演Q&A:“我想知道童年是如何消失的。拍完这部片子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在过家家,父母们在做交易,这就是一桩婚事的全过程。所有的荒诞都在抢婚的那一幕达到顶峰。只想冲进镜头里,紧紧抓住她不松手,因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无数奋力向上的女孩被身边的人亲手拖进深渊。
导演说Di后来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生子。她知道自己想要反抗的是什么吗?她心甘情愿地走入婚姻、留下来的时候,会想起导演吗?
【Thessaloniki 2022】最后那段抢婚看得我血压飙升,想知道女孩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