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意难平,写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连续熬了一周多的时间,没有在2点之前睡过觉,昨天终于感到累了,已然正常状态的头痛,但依旧在躺床之后用手机看完了最后三集,生生又是磨到了三点多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磨完,n久没有看剧到这种程度了
能翻出这等冷门老剧,契机当然是秋官本人,不过我觉得自己简直已经要爱上配音演员了,毕竟台词入坑
剧分两部,完全是两个基调,真的倒回90年代,第一部我可能还是会爱看,但第二部估计真是要弃——年少无知,必然不懂,即便是现在的年纪,我也依旧有些嫌弃四爷出镜率简直低到可怜,更何况还是和之前风格迥异到可怕——苦大愁深的皇帝生涯,二部剧集总体并不算短,即便是以小说的角度来看。
框进历史的架子,又填进小说的骨肉,既然故事蓝本是吕四娘刺雍正,必然吕小姐家被灭门,也必然四爷被知己所杀,结局想都不用想会演到他死,还是一集标着一个年份的等死,不管是明里暗里,作为雍正皇帝肯定是要死掉的。剧里不想放弃历史架子里那些一批批的死人,努力的都算进来,尽管剧中其实是照洗白的角度并没有把这些林林总总都算到四爷头上,但毕竟脱不了干系,真真假假也总是令人叹息,一整片的愁云惨淡。
勉勉强强的算到晚年,年纪大了人越来越多的执念,曾经那个口中说出“偏要逆天而行,强人所归”的傅相公已然彻底的死去——所谓的潜心向佛不过是对余生的幻灭,热衷儒道固化到尊孔祭祀和一个死书生何异,甚至心心念念自己的陵寝建制……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还要惦记尽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身材瘦削单薄,形容枯槁憔悴(默默的佩服一下化妆师),这哪里还是那个有着游侠幻想闲云野鹤一般的傅相公
这种基调中熬上三十来集是个什么感受,我只能说庆幸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死的早(而且还是活活累死的苗头)——剧中我只盼快快给四爷解脱,结束这无可奈何的一生。
苦捱下来,唯一的一次春风和煦就是四爷拽着吕小姐从德妃宫里跑出去的场景,两人边跑边笑,笑到喘不过气,让我不禁的脑补了一下四爷谈个恋爱真不容易,即便是王子们也不能整天在宫里打打闹闹不看世事啊。
两人上天文台照理说是终于有机会二人世界可以打情骂俏一番,也不过是四爷遥望过去的自己,感叹未来必定不能再随性放浪,即便是假装,都不再有心思去装作富贵闲人的惋惜。
剧情演的苦,我看的也苦,倒不是说看的皇帝日子有多苦,只是感慨那个逝去的傅示真,与其说是道义与政治的纠结,我想更多还是幻想与现实中纠结的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毕竟,谁不幻想仗剑天涯风流潇洒,却最终都要埋没于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
片头片尾两部都一样——好像全都是第一部中的的影像,当然我觉得其实是那年头做剧节约成本没有做两套剪辑出来,但到我这里却每集都觉得是对过去那个傅相公的无限怀恋,是那个春风得意的江湖奇侠,即便是装的,至少那时候还有闲心去假装
与其说是忘年恋,可能说是忘年交会更恰当一些,然而又是毕竟男女之间,要说没有一点点恋情的意思那也胡扯,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富贵闲人的美梦被老太太一拐杖打出了老血,符合四爷的年龄设定……再到了后来,四爷也确实考虑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异,甚至给姑娘留了后生之伴,这已经是一个兄辈或者父辈能给到妹子的最好交待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四爷,已经老了
反清复明我一直都觉得是个笑话,可能都是时代的局限所在,毕竟不管是野史流传还是现代杜撰,这都是个挺有受众的话题——在我看来不管满人如何如何,难道明朝又是什么好鸟儿?身为普通百姓不过都是被治,一般程度的社会安定台面之下,管什么谁是皇帝,一帮人心心念念的就以所谓恢复前朝为目的,遗老遗少也就罢了,普通人还真是犯不着蹚这个浑水……又一说的分族而至,你驱除鞑虏我也认了,恢复大明?这个还是算了,拿江湖道义来掩盖智商下线的事实,我是怎么也不会认同的
再所谓的儒人执政,简直就是OMG,那帮书生什么尿性,还是快歇歇了的好,当然我想也有可能是因为文人占领了舆论高地,所以会把这当作所谓的正道沧桑吧——文人跟百姓,断然不是同一个物种
不知道剧中是不是对这些文人过分的夸张,名义上的正面人物,在我看来就纯粹是一帮人作死,气节?同样笑话——不过确实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太多所谓名仕气节在我看来都是脑子被驴踢了一般的无法理解,所以也有可能并非夸张吧——古今观念不同,那个时候的舆论导向有多变态,谁能知道呢?能坚持自我的人向来都引人钦佩,然而我从来不是钦佩他们的政治是有多么正确,只是把这种坚持当作是一种可以任性的自由,我羡慕的不过是这种任性。
我死不怨你无情,你死亦不怨他人枉义,终究还是因为太过重情重义
在下姓傅,名示真,不甘示弱的示,返璞归真的真
说在后面的话:
全剧对这个皇帝的人设我还是很认同的,然而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末了四爷竟然说是怕了天地会,这怎么让我信,所以还真是任人幻想的两人携手同游去了更好
都说以前不拿雍正当偶像剧男主角是因为毕竟登基时候40多岁,让人懒得去yy,可是秋官演剧时候其实也是40多岁的年纪,和剧中完全相符,这种气质这种风度的男人会说吸引不了年轻小姑娘那还真是笑话,甚至我都觉得四爷还是和年轻妹子谈恋爱觉得更搭调,和往妻的桥段,尽管年龄匹配,历任夫人颜值也都在线,可是那份妇人打扮看起来却觉得违和,也可能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
秋官气质真是赞到爆,“孤云出岫 野鹤飞天”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风骨,竟然在他亮相的一瞬立即得到了印证,当真的会心一击
真是一部有深度有内涵的好剧! 编剧学识广博,涉及相关历史政治知识,台词古典有文艺气息,蕴含世事哲理,且考验智商善用比喻借代,不同角色有不同语言特点,成语俗语信手拈来“一套一套的”,有点“绕圈子”的意思。 其立场客观公正,丰富多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使观者悟世道事理,人情百态,成败要诀,兴衰规律。 剧中的禛大哥很有能力,头脑冷静理性,声音磁润,(点赞袁光麟老师的配音!👍)自强励志,口才好幽默,睿智有谋略,时而温和待人,细水长流,隐忍持重;时而勇抓时机,果断敢行!江湖经验,执政方针都由于多年的积淀而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心理素质强,能应付得了任何的大阵仗;又能游刃有余,潇洒有风度地处理儿女私情,手足之情,长辈亲情,有原则有主见,有自己的治国理政方针并时刻顾全大局。在险要的形势中巧妙周旋,调和矛盾!侠骨仁心,懂得换位思考,宽纳丝丝及江南暴客的“暴戾”。微服私访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执政后恩威并济!面对再惊险错综的局势他都无惧无畏,能屈能伸,有胆有识,有帝王之气魄!雍正,或许他并不完美,或许该剧有刻意美化之嫌,但他堪当人中之英杰,“千古一帝”亦不甚为过! 丝丝坚强自立有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爱情观。她敢于追求高尚又勇于面对现实,善于直面挑战解决问题。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陈笃慧老师的配音吻合人物性格,亦很棒!)丝丝敢爱敢恨,明晓大义,拿得起放得下,巾帼英雄,女中丈夫!堪称一代女性典范! 该剧的爱情线十分耐人寻味,“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诚为惊人之笔;“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发人深省! 补充一下我对于结尾一个小细节的思考:从全剧的基调看,胤禛必是不怕事的,否则他也不会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登上这大若之位来收拾局面,结尾他却和丝丝说怕了天地会只想求死,这不看似矛盾么?在我想来,他这也许是在和丝丝打心战吧,或许他并不真想让丝丝手刃自己,百般言语,以他的好口才口若悬河,或许是为了让丝丝明了自己的出发点,理解自己的立场。以“怕”来得到丝丝的同情,打动丝丝的内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丝丝毕竟是个女子,况且他们还真心相爱过,有着“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的誓言,又怎忍一刀杀之?“归隐大山,作别金銮。于历史或许是虚构,但于该剧的艺术化构思,于丝丝,于胤禛,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吧! 在此引用剧中一句台词作结:“这就是胤禛,即使不做皇帝,也必要站在那最高之处。”此诚乃胤禛之阔境界,该剧之大格调也! 其弘伟之势,深邃之理,真切之情,诚当之无愧为“台湾第一神剧”也!👍
我很向往胤禛和吕丝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现代人无法拥有却渴望拥有的。
在我看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处世之道大致相同。
男女相处,看脸的有,尝爱的有,奔着一个目标志同道合的,却少之又少。
这里说的,是指满汉关系,两位都主张满汉可融于一,有识之士不论满汉,皆可报效朝廷以滋百姓。这样看来,雍正皇帝主张天下归一不无道理,而堂堂汉人学士吕留良之女竟也主张满汉一统?难道不记得华夷之辩了吗?这正是吕丝丝的大智所在。她看清未来局势只能是大清天下,大清治下,当务之急不是主张什么满汉之分华夷之辩,而是在百姓之于昏庸县官治下无法享有的太平,既然自家汉人学子都是治世之才,那为何不放弃偏见出世做官以滋百姓呢?这样的话,岂不是从细微之处夺满人之势?
所以,很多汉人学子包括吕留良,没有看透“百姓与官”的关系,民为天民为天,既以民为天,什么朝代又有什么关系呢?腐朽的文人自诩清高风骨,终是苦了老百姓。这样看来,吕丝丝拥有统治者的眼界,所以自然能懂胤禛所想,能思胤禛所急,能慰胤禛所苦。
所以这一层,是拥有完美匹配的处世之道。
第二层——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爱之深,精神契合,即使万水千山,从不转移。
最让我反复玩味儿的,就是这一层关系。两人能做到几十年不亲近,不,连手也没拉过超过三次,却能连过六十集最终来个大团圆…
两人的身份让两人必须得克制隐忍。对于胤禛来说,他的爱,是让小四儿永远幸福,他替她培养夫君,他替她夫君找借口脱罪…今日对李才的重用,就是对小四儿的情深。对于小四儿来说,傅示真,是少女的初次心动,人生中第一个陌生男子的出现,照亮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是在一次次讨论中不经意的辩护,是“没有人能说他除了我”的偏向…两位对彼此的爱,都不是实质的,却最是让人动心的。长久下来,外人得多吃味啊,心疼李才,长久面对两人接受双重情感暴击。
两位都给了彼此充足的空间,不,是从没掌控过,他们爱的,是彼此的灵魂、是彼此的精神、是彼此初初相见的那个人。所以,我既爱你,你且去追求自己所爱的,只需记得,天上的星星,让我们重聚。
看完剧翻了下手头的《清史演义》,里面写着聊斋侠女篇或说即吕四娘事。看了下这一篇,果然是写为报恩给穷书生留下血脉,但是生之不育之,送了孩子,自己去手刃仇人头颅。丁大编剧果然是文化人,处处用典。不知道还有哪部清代话本或者野史小说有写吕四娘的故事,想看。
问之,曰:“妾体孕已八月矣,恐旦晚临盆。‘妾身未分明’,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可密告母觅乳媪,伪为讨螟蛉者,勿言妾也。”生诺,以告母。母笑曰:“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喜从其谋以待之。又月余,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叩良久,女始蓬头垢面自内出。启而入之,则复阖之。入其室,则呱呱者在床上矣。母惊问:“诞几时矣?”答云:“三日。”捉绷席而视之,则男也,且丰颐而广额。喜曰:“儿已为老身育孙子,伶仃一身,将焉所托?”女曰:“区区隐衷,不敢掬示老母。俟夜无人,可即抱儿去。”母归与子言,窃共异之。夜往抱子归。 更数夕,夜将半,女忽款门入,手提革囊,笑曰:“我大事已了,请从此别。”急询其故,曰:“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向云‘可一而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笫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今君德既酬,妾志亦遂,无憾矣。”问:“囊中何物?”曰:“仇人头耳。”检而窥之,须发交而血模糊。骇绝,复致研诘。曰:“向不与君言者,以机事不密,惧有宣泄。今事已成,不妨相告:妾浙人。父官司马,陷于仇,彼籍吾家。妾负老母出,隐姓名,埋头项,已三年矣。
这剧应该是华语圈第一部正面给雍正皇帝翻案的电视剧【比大名鼎鼎的雍正王朝还早】。有口碑但是很小众,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编剧把这个对子放剧里,真是苦心孤诣。 我想,这剧再过数十年一样会有自然相知之人。 编剧笔力惊人,朝廷,江湖,士林,三条线以第一集刺杀皇帝为起因,到第九集三方汇集于浙江石门为收束,三条线索同时铺开,交叉叙述,节奏快而不乱,每个出场稍微有戏份的角色都派上用场,一条主线【明清满汉对立】,各种支线,一个一个小人物引出岳钟琪年羹尧等等大人物,是湾剧里少见的风格。 写吕氏一门亡国之痛,前后吟诵剑客行,含蓄深刻,吕留良于剧中历史线上死而复活,却并不违和,仿佛这就是历史上那位东海夫子,书院山长。 此剧写人物,个个精彩,先国后君为贤,先君后国为佞,君无道鸣鼓攻之。英雄做皇帝,百姓活受罪。台词之大胆敢言,写尽剧里这批通六艺,具大义,习治平之道的儒生风采。 敢言,敢当,敢死,过往在李朝剧里所见的儒生,有这种大义名分没有这种血气,幕末那种有血气又似偏激,而我国大陆剧里的那些,可以说根本不是儒生。 戏份不是很多的十三祥,在剧里虽然也有表现其带过兵经历,但是更突出他的仁,显得弱,毫无侠气,与所有影视剧中所见之十三祥大有不同,倒更符合历史上十三祥偏文的记载。 如果说剧中,哪个角色是神还原历史,我认为应该是戏份极少的曹寅,出场掌握密报江南诸事之权的权势威严,病危留书嘱孙多多读书勿入官场的谆谆教诲,对反清分子的辣手,对汉诗文化的留心,对奢靡亏空的无奈,曹寅形象之生动丰满,连演员容貌都似乎和历史上的曹雪芹有几分相似,这样的用心刻画,着力还原,难得少见。 曹雪芹出场,曹寅病亡,临死前那盒当归红枣,也将天家之冷酷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显赫一时仓皇而逝,可悲可叹。 天不顺我,我便开天,地不从我,我便辟地,朝野不奉我为君,我便换一个朝,变一个野,总叫它滴水穿石,铁树开花。前二十集温良恭俭让的雍王,终于露出逐鹿问鼎的狰狞野心。 说来说去,总归说到主角了。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胤禛吕丝丝这段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感情线,为全剧增色不少,然而会当逢的仅仅是胤禛么? 胤禛题匾,吕丝丝解字,固是神交开始,难道吕氏参与刺杀皇帝,导致李才颠沛流离来到东海,不是姻缘早定,命中之数?吕丝丝的两条感情线,于胤禛那边是千里马,于李才这里是黄口骡,一明一暗,理想和现实。 少不经事恋慕千里马,饱历人事方识黄口骡。吕丝丝纠结的是与千里马苦恋么?个人认为,她所纠结的是千里马所代表的理想人生和黄口骡所代表的现实家门,她对千里马的放下也许更早更绝,不在文定之礼,不在吕氏灭门。而在二十三集,送佛抱回宫,头上所系之发带,日月昭昭,她终究是吕留良的女儿。 天家从不会错,所以出了不少白痴。五十年俊乂之误,文人争理,天家重威,不是一路人。 以君王后【吾忘矣】的典故对应胤禛继位疑案,丁善玺老先生应该是倾向于康熙无遗诏这个说法了。 吕丝丝认为古诗好歹改不得,而康熙先误写帝范,后认为遗诏亦可改,由唐诗说到治国,再推及曹寅之凄凉谢世,面责康熙,真奇女子也。 示人以误,以愚求贤,等了五十年的康熙,等来的却是雍王知己吕丝丝,对应父子之前对饮,醉酒言一生不得圆梦娘之说。 康熙不爱用参之事,前后铺垫,可知市井传闻为虚构。然而雍正继位亦无明诏,隆科多口传梁九功再传众人,真实如何,唯天可知。丁善玺老先生虽然私爱雍正,也不能在剧中乱设立场,误导观众,是可贵之处。 起居注馆推勘圣祖朝事,好一场大戏,唯有郑少秋这等允文允武,在古装剧有数十年经验的行家里手,才能将这段戏份拿捏的入木三分,丁善玺所撰台词讲究精炼,为剧情增色不少。 起居注馆舌战群臣 借雍正之口,指出【十改于】之说大谬,其对清世祖遗诏的见解,亦有独到先见之处。 前三十四集内,最精彩的一场戏 编剧对胤礽颇有同情之意,两场疯戏,一场写君臣父子相处之难,康熙先呼胤礽,再呼太子最后才是我的儿,既怜又恨,无可奈何。一场写雍正登基胤礽到场,处处疯话又不无道理,对隆科多该早早多称舅舅,自己也去过西北也是劳苦功高杀不得。 十四粗中有细,那被火烧的一纸诏书,倒给了兄弟两个台阶下。 三隐三偏兄弟对决,又是一场好戏 以剧情来说,雍正拆十四军功碑文,固有打压其气焰,进而废大将军王号的用心,然以文载功,最怕有所隐,有所偏之说,实出公允,重视文教之化,各族交通相处,同样是编剧历史之外所寄望于现实的心声吧。 吕和尚挑了地藏铃,岂非要身入地狱?吕姑娘拿了鱼肠剑,怕是行专诸之事。血光之灾,祸事近了。 释解惰民,是一善政。胤禛待丝丝始终以圆梦娘畜之,李才视丝丝为疏困缓急的侠女,李才不痴,是真知己。 所谓温情脉脉被一匕挑破,丑态丑态,断了好断了好。 斩相思神匕,男女主掉崖戏,这么看萧鼎当年也没少看港台剧啊。 吾道不孤。 雍正借老八之手灭甘凤池等辈,借李卫之手灭吕氏一门,手段心术如出一辙,口口声声王道天下,尽是虚伪。精兵利炮在前,威逼利诱于后,用日月屯万人性命逼迫吕留良低头出山,口口声声善行正果,可谓无耻。 生人若此,不死何为?剧中吕留良是怀抱这种心情离世的吧。 和番的昭君,入藏的文成,依然是以我为主有华夷之别,与清时大有不同。断断不是什么明史小胡同,华夏大长街。编剧以古论今,隐射彼时台湾本省外省之事,用心未免刻意了些。 百年来地上明人滚滚头颅,连最后一束明人之发都断了。有志者,或是隐居山林,或是恨不早死,或是意消气馁,或是折志曲附。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 始知洪杨等辈,发人先声开启民智之难能可贵,读清史,岂有只读一百年,不读三百年的道理? 速速来京,换成了坚守甘州。都说太后偏心,难道隆科多不偏心?老四的苦老四的怨,有大把迷妹观众看到,十四的苦十四的怨,只有他娘看到。 背负娘亲逃命,舍身保护曹寅,李才的优点,吕丝丝也都看在眼里。这种男子,没有天家贵胄的王八之气,温温吞吞,不显山不露水的好,才是世间女子应该去追寻的。 借李才的口,讲论语,引出民间对雍正继位的怀疑议论观点,编剧虽然不赞同,也存于剧中展示,而不是一味无视。 见木兰之阵仗,闯山贼之刀枪,跨悬崖以擒凶,对御联以面圣。吕丝丝初见李才就知道父亲会喜欢这个年轻人,所以让他多讨父亲喜欢。是因为吕丝丝很仰慕他父亲,也是因为吕丝丝了解李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很像父亲。果然,四十四集之李才,俨然又一吕留良。先生不死,汝道不孤。 年羹尧出场我只看见他的野心,到现在是张狂得不可一世。
一遍一遍复一遍,国学奇葩在台湾。值得反复咀嚼的神剧,两相对比才知《雍正王朝》逊色不少。
不愧神剧之称,有自然相知之人。
打九星搞笑吗。这剧本除了掉书袋外逻辑前后矛盾,每个人都很脸谱化。康熙吹胡子瞪眼大喊大叫,老八跟个古惑仔似的。别和雍正王朝比了,没可比性
看完等同于受教一番诸子百家经典,从来没有见过台词这么雅致的电视剧。让吕四娘和雍正有感情纠葛的框架本来就不好编剧,但是竟也能做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丁善玺真是大神级人物!
港台国学远超大陆,在影视编剧的应用上,有着天壤之别。
值得反复咀嚼的一部神剧,台词人物皆出彩。。向丁老致敬
此剧台本雅致又生动,古意盎然而不失活泼。丁善玺编剧是老派文士。《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丁老师是戚其义的师叔祖了吧。神人丁善玺。导演: 周令刚 / 丁善玺 / 陈鸿烈 Hung Lieh Chen / 鞠觉亮编剧: 丁善玺
江湖传奇和庙堂历史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部雍正甚至清朝电视剧。编剧的台词功力堪称一流,出类拔萃,非当今电视剧可比。演员无论是秋官、梁铮还是陈鸿烈都可圈可点。可惜生不逢时,观众只关心狗血剧情的歪史传奇,没有大红大紫。
看过最好的古装
确实是一部神剧,武打的部分不重,历史的部分很扎实沉重,编剧不是一般功夫下不来。剧中的台词大量引经据典,非当时的读书人,文化人,不能成此也。因此后世亦再不复见此等精良考究大气恢弘之作,实在可惜可叹!
无比纠结的一对高智商情侣,这段忘年恋萌得人肝肠寸断啊~
华语电视剧史上逼格最高的电视剧。
编剧很牛。台词有着浓厚的古文积淀
神剧啊 一段一珠玑 莫说两位主演 配角也皆出彩 那就是电视剧里的红楼梦啊 每看一遍都会有新感受 值得反复咀嚼 终生珍藏的好剧啊。
传说的湾湾第一神剧。为清朝唯一称得上皇帝的雍正翻案了。
秋哥演的皇帝里面这部戏演的最好。初登场时的风流倜傥,富贵闲人,到成为雍正后成为大苦之位的皇帝,兢兢业业的勤政,痴痴恋恋的苦爱,所有的神采都出来了。
正在看步步惊心,实在太想念这一版了。很多历史都是从这一版里面知道的。另外步步里面全叫x阿哥x阿哥的真没品,人家这部剧里直接胤禛、胤礽的,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郑少秋演的雍正才真正风流倜傥啊。
台湾人的国语功力确实不弱,台词虽然啰嗦了点,但听着舒服还长见识。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为雍正翻案的故事!这里面的四爷真是勤奋、正面、讨人喜的无敌了,最后还tm和吕四娘隐居去了……哎哟喂,瞬间把现在各种数字党的故事秒成渣呀!最后,编剧的古文功底还是很nb的。秋官的保养功夫也是很n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