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走进不了人物。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
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
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
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
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终于知道为什么一个反应现实题材的电影评分如此之低了。一是对受害者所受伤害的描写过于轻;二是对民众的反应描写过于轻。
看看现实的新闻,女主肠子被拉出超95%,肚子被打穿,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民众对法律失望而示威游行。
或许导演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敢演得太真,相反,有些“轻描淡写”,把重点转移到了母亲的复仇上。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电影的主题就是复仇。
然而,正是这些“轻描淡写”,让那些对事实不了解的人无法真正感受到强奸犯手段之残忍。
昨天刷新闻,得知现实中剩余的4名强奸犯将于本月22日处以绞刑。迟来的正义终可告慰逝去的受害者及其家人,但是,这正义来得太迟了。
如果法律无法保护善良的人,那么,它就是恶人的帮凶。
受害者在遭受非人的劫难后死去,是可悲的,同时,我认为也是解脱。如果受害者还活着,她或许遭受更多的来自周围人的二次伤害,生不如死。
“她是不是穿得太暴露了?”
“如果我女儿有婚前性行为,我一定活活烧死她。”说这话的是其中一个被告的辩护律师。
“男人强暴女人,女人该负主要责任。”
“她被强暴为什么要反抗?她该安安静静地享受。”
……
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弱者有罪论,怎么都让人感到恶心。作为强者的强暴者们,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强大到要让弱者替他们承担强暴的责任。
一周一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这部影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二、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影片大量运用红色的服饰以及画布等,构成视觉上的冲击与强烈的暗示:罪行、暴力、鲜血,更与“复仇”、以血还血相映衬。 母亲在第一次复仇之时经过染坊色彩浓重的染布构成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以及最后一个高潮部分之前,母亲站在山上以孤独的身影面对电闪雷鸣,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而母亲则像是被神化了,以仇恨为矛,以肉躯为盾。在摄影以及灯光等方面,值得被夸。 三、 本片固然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漏洞也百出,但仅从观影感受来看,本人看来并不比同类型的《三块广告牌》要差。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上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很抓人,连观影必睡的小伙伴,也难得的清醒着看完全场,还不时讨论下剧情(尽管讨论的是其中的逻辑bug 哈哈) 要说漏洞,就说几个过于明显的,即侦探的动机,仅依靠有与女主角女儿同样年龄的女儿就对这起案件生出如此之大的关注,甚至最后以致自己被射杀,背景支撑过于单薄。此乃其一。 警察在处理案件之时,面对即将被害的四个罪犯以及女主一家,所采取的措施也着实令人费解,与常理不符。不禁怀疑,是导演为方便女主作案而如此设计,或是为体现法律之漏洞、警察之无能? 尽管俗语常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话虽如此,但迟到终究并非好习惯。
【有剧透】《一个母亲的复仇》感觉并没有营销吹嘘的那么好。 作为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缺乏了很大程度的戏剧张力(题材不错,表现技巧略差,说实话对案件还原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 1.全篇除了侦探的死亡之外,没有设置其他“意外”(观众难以直接从故事前半部分猜到的),而且这个“意外”也很着实不算大。 2.侧重点不清晰导致影片节奏奇怪。总的来说可能导演和编剧也没整明白真正想要的体现是什么,所以节奏感很差。单从片名来看侧重点应该在复仇,但是观感体验并没有连贯性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感”。说是重在煽情吧……情感爆发点的设置也令人觉得处理不当,有的地方出现的也很突兀,为了煽情而煽情……(并没有想流泪的冲动) 3.立意问题。看完之后,这个影片并没有引起我和朋友对影片和案件之外的延伸讨论(引起了大部分人对德里黑公车案的关注,但没有引起思考),很难让观众去发散思维看到更深更丰富的层次。 4.说是对还原度不够主要是指破案和搜证难度,当然也不排除是编剧为了让母亲复仇更容易一些作的处理。 5.多处煽情点表现过于刻意。比如个人觉得结尾那个表白妈妈可以换种表现手法 略油腻。(也许泣不成声道一句妈妈 撑死加句谢谢,最后紧紧相拥可能更适合个人口味叭) 但影片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1.作为印度来讲,反映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影片能拍到这个程度是值得夸一下的 2.以及很多影评提到的已经逝世的那位饰演“母亲”一角的影后确实表现不错。
3.其实还行喜欢那句“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算是点题了叭(所以点题重点在母亲不在复仇orz)
我觉得很好看,现在的人习惯性的当喷子,反正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他都持否定的态度,呵呵!最好别看电影,真担心这些扛精成天看那些他们眼中十有八九是辣鸡的电影早晚得抑郁症、心脏病啊!不值当的,好好静下心来看看电影想反应的思想和主题了不要总肤浅的停留其表层的东西上,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电影至少大快人心,电影本来就是娱乐没必要较真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