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对于我们来说总是那么的轻松,但对于山区的儿童来说,那就没有我们那么轻松,由于恶劣的环境和简陋的设施使得他们上学的路变得很长很艰难,电影《上学路上》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区儿童求学,把握自己命运的故事。
五星红旗缓缓地在同心县小学的旗杆上飘扬着,一群祖国的花朵在红旗下奔跑着,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王燕因下学期学杂费的增加,家人打算不再供他读书,但是勤奋好学的王燕心有不甘,打算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挣学杂费,没有家人的帮助,王燕独自一人走上了求学之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她总是坚持下去,她渴望学习,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为别人上学,给自己上学。
本片以一名山区少女渴望上学的故事来阐述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主题,近几年类似讲述山区儿童求学的影片并不少,《手拉手》,《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都用了相同的题材,之所以有那么多这种题材的电影出现,我想也许是与社会现状有关,现在城里的学生很多都不会知足常乐,个个都娇身冠养,有很好的条件却不好好上学,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让人无不痛心,相反,贫困山区的孩童个个都渴望上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知识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但都没有很好的条件让他们上学,与城里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让城里的学生们能够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呢?导演们用影像来告诫城里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学生,在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但却比你困难多了。
片中女主人公王燕是个勤劳节俭的学生,她渴望学习,所以当听到家人不在供他上学的消息时便四处寻找方法去挣钱上学。她是整部影片的中心,整部影片的主题就由这个小女孩的一举一动给带出。由于该影片不是商业片,导演并没有用过多花俏的影像技巧去阐述故事,只是用了长镜头与全景镜头来交代一下恶劣的环境,主要是以一些细节来阐述王燕上学路的艰辛。为了突显王燕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导演设置了三花姐这个人物,三花姐和王燕一样都是因为学杂费的问题而无法读书,家人都分别安排了两人的婚事,令其求学之路受到了阻碍,在命运的安排下三花姐屈服了命运,而王燕则不向命运屈服,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让观众看到一个坚忍不拔的形象,更加的写实,同时也与三花姐形成对比。其实三花姐也是非常渴望上学的,从影片中三花姐想把笔做个留念的画面就可以让我们知道。笔在影片中分别从不同人物的手上出现了7次,都代表着知识。三花姐想把知识留住,但没办法,只好用一支笔来象征性的留住知识,最后王燕给三花姐一支笔,象征知识的传递,希望三花去到城市之后能够把知识传递出去。而王燕对笔特别的敏感,每一次见到笔,都有一种渴望的眼神,导演正是想传达出她渴望知识的内心,哪怕这条路变得崎岖难走,她仍然把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上学。
记得最后一个镜头是王燕挣到学杂费的24.8元回去学校,奔跑在上学的路上,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条上学的路并不长也不短,只要把握到自己的命运,就变得很短了,前方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王燕向着他奔跑着,意味着她为国家奔跑着,导演用这部影片以小见大,从精神上是想给莘莘学子知道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道理,从物质上是想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山区的教育条件。
用最平实的画面,给人悟出最深刻的道理,导演用真实的剧情抓住了每个观众的眼睛,这样朴实的电影让我们得到最初的感动。
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在CCTV-6看过这个电影,
出于
对与我家乡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好奇,
对女主为上学而想尽办法赚学费的好奇,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纠正一个 豆瓣这部电影介绍里的错误。
是“西海固”不是“黄海固”。
tips: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影片改变自真实事件,源自主人公的一本书《马燕日记》
马燕生活在宁夏西海固同心县预旺乡最北边的一个村子——张家树村。这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马燕在这里,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在总是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从小学4年级开始,一直写到了15岁形成了4本日记,把1个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她对上学的渴望,对自己面临辍学的担心和痛苦,以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勾勒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最打动我的是马燕对于未来的渴望迷茫困惑和无助,当然还有她对生命的不屈以及对未来的追求,这些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让你更加的想为这些贫穷的孩子做些什么。
因为这4本日记,也因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马燕的命运被改变了。现在的马燕不用担心辍学了。当有记者问起她的理想时,马燕说:“我现在的心愿……要当个记者,像彼埃尔·阿斯基叔叔这样的记者。我要像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那样,帮助更多辍学儿童,让他们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更多详情大家可以百度了解《马燕日记》
——————
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宁夏同心县预旺乡
我在2012年的旅行中,特意跟随当年影片里的记忆,来到了这个小镇。
从韦州去往预旺的客车上
影片中有多出露出的鼓楼,影片里围绕鼓楼有集市,熙熙攘攘。
镇子很小没什么人,我在镇子随便闲逛,印象最深刻的是 围着镇子有很多的向日葵田,当时8月 刚好是开花的时节。我在拍照的时候,遇到了那块葵花田的主人。
男主人很热情 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吃瓜。
小朋友们 也很少见到我这种行头的人来镇子,所以都赶过来围观。
我和男主人分享了 我来镇子上的原因,他表示听过马燕的故事,也知道 这部电影在镇子上拍摄。但是表示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由于退牧还草,不能放牧,也就没有了成群的牛羊,影片里提到的 牲畜交易市场,当时也已经空荡荡一片。
因此,整个镇子也显得极为冷清。
镇子上有唯一一个照相馆,我为男主人全家 拍了全家福。
镇子离那里都远,有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
相比这些年 南方高铁沿线的 黔东南 湘西 等地,想必这里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以上图片均来自本人 2012年的旅行途中
不谈剧情,只谈感受。
还记得是小学的时候,五六年级吧,在少儿频道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和当时王燕相同的年级,她却要为了小小的学费费劲才能上得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很多触动,窝在卧室里,看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哭了出来,不是大哭,就是眼泪蹭的一下冒了出来。
还记得看完的时候,还被那股力量感染,还对母亲说,我也要自己挣点钱,当然这是后话了,最后其实也没去,自己骨子里还是缺少了那股西部人民的韧性。
一下过去了将近13年,再也没有看过,也没有碰过,只是在剩下两部哭过的电影里,稍带记起罢了。
最近在做一些视频,刚好觉得题材蛮接近的,于是便又下载了下了。
再次打开,画面已经和时代脱轨,就如同山区人民的脸上,掩盖不掉的风吹日晒的痕迹。
前几天,在去上海的火车上,再一次观赏。
剧情,也是看过,只是这么多年,再次遇见,真的好像见到了1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那般,从记忆里漫出来的一丝旧纸张的味道。
尤其是他们还是小学生,而我已经快到了寻常人该结婚的年级,看到三花姐说的“我都18了,和你们在一起上学也怪傻的。”,想到我自己明年计划的考研之路,那时的我也就27了,如果真的如愿考上,和一群22.23的小娃娃坐在一个教室,也会像她一样尴尬吗?
当然三花姐的本意并不是不想上,这个只是借口罢了,就如同我一样,考上了,再说。
两次观看的年岁不同,哭点似乎也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这一次我倒是在王燕妈的那几场戏里,再一次湿了眼睛。
一次是,王老师说的“王燕妈当时下学的时候,在那里哭了多久”,一次是王燕妈说“看到王燕暑假里,四处挣钱,太辛苦了,她看的都心疼”。也许是年岁渐长,也更能体会到为父为母的不容易,尤其是他们不一定会在孩子面前说什么,倒是会把孩子的行为记住,有的时候自己躺在沙发上心酸,有的时候做儿女的,看到母亲这般,自己也会难受。
王燕妈确实重男轻女,宁愿买新书包,也不愿给女儿交学费。其实算来,20到24.8,20 的话继续上,24.8就不给上了,就算有人说三个孩子,就得多交12元多,可别忘了,那两个新书包,也是12元正好平了的。
当然每一次看,全剧那么长的一个长镜头,每一次看都要哭。叔叔我想上学,哭腔恰到好处,这女娃演技不错。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会担心,别人再次看这个戏,会说这个是“道德绑架”,而那些年,还没有这么多网络热词的情况,只是想表达王燕的无奈吧。
尽管我还没有孩子,倒是真的以后有了孩子,这部片真的可以给他们好好看看,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要自己挣钱什么的,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学习有的时候虽然苦,在有的地方,是别的小朋友求之不来的机会,要珍惜,至于学的好与不好,得看天赋才行不是?
就如同王燕怎么也记不住20以后的素数,恐怕只是为了挽留三花姐罢了。
三星半,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的,鼓励下这个题材。
原来国产也有好电影
相亲会上做的那笔买卖是小女孩赚钱事业上的重大转折。另外,小女孩很有姐姐范!
。。
方刚亮导演的片子都有一种平实的美~
纪念一下自己挣过学费的童年
有种乐观和积极的情绪,源于年轻、大地和梦想,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悲情,实实在在、劲头十足。
真好 我看到了孩子想上学的期望 和为能够上学而做出的努力和艰辛 这个小女孩用聪明的才智赚取了上学的费用 从而获取了上学的机会
国产儿童片的希望
最近先后看了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情不自禁》,于是接着看了这部《上学路上》,然后惊喜地发现:我于初中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虽然蛮多故事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因此得以在观影过程中时常有种尘封于脑海记忆被唤醒的奇妙观感……想想,如今自己对电影爱得如此之深,也要感谢当年CCTV-6提供了观影途径,不过现在我很少再看电影频道了。P.S.:为看此片特地安装了1905电影网APP ,而在看片时却莫名其妙地下载了两个我不用的软件,真让我嫌弃。
该怎么说,很让人激动,又很让人心酸.
在即将离开大学的时候看到这么一部电影,很有意义。
这类片子其实不少,但多让人觉得做作虚伪。但这一部却散发着真正朴素的光辉,让你在贫穷与善良,主旋律与童年趣事之上,产生心灵深处的反应
最后那场戏就是明摆着反主旋律~很好。分寸、节奏,还有听手。
日子过的太舒适
学杂费二十四块八
上学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敬请观看方刚亮导演的电影《上学路上》。
也许,因为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脸庞,多打了一颗星
GOOD
邵氏老片里也见过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