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作为扼守中国西南的重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厚的自然资源、多种的民族部落,给予了这座城市多姿多彩的文化,但关于美食,我们对它知之甚少。不过今天要说的这部《寻味贵阳》,绝对让你眼界大开。
《寻味贵阳》一共三集,每集50分钟左右,主题分别为“山”、“水”、“城”,我想导演在前期构思单集主题的时候一定是想到了这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明晰的主线带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那些因大山的馈赠、绿水的指引和城市的影响所诞生的美食,就一道道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三集看完,我大叹:贵阳这座美食之城竟被埋没了这么多年!
关于拍摄团队,热爱美食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陈晓卿的吧,陈晓卿团队可以说是国内美食纪录片天花板了,之前就已经贡献了诸多优质的纪录片:《风味人家》系列、《风味原产地》系列、还有“寻味”系列。
这次的《寻味贵阳》依然追求极致,每一帧都是可以当成一张完美海报的程度,令人惊艳,而食物的音效和画面的绝妙搭配也给予观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一切精致惊艳的镜头背后,一定是长期深入了解和探索的结果,那些画面背后的付出和汗水,真正使这部纪录片变得精致而高级。李立宏的解说也是一如既往的稳,解说词并不多,但他讲述的故事,每一个字都像在敲击你的味蕾和心灵。
如果让我在每一集中挑选一道记忆最深刻的美食,我会这样选:第一集:酸汤鱼,第二集:火锅,第三集:油辣椒。贵阳风味的多样性不可否认,不过通过三集的塑造,“酸”和“辣”已经成为了贵阳大部分美食的代名词,正所谓“无酸无辣不贵阳”。贵阳人对于“酸”和“辣”的喜爱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虾酸、素臭酸、糍粑辣椒、糟辣椒、油辣椒,这些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食材又在层出不穷地延伸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除此之外,《寻味贵阳》重视的不光是美食,还有人文气息和市井烟火。视频通过一个个人物去串联起某一种食材的制作过程和发展历程,所以真正的烟火气,其实是离不开人的,隐藏在街边巷口,也隐藏在千家万户中。陈晓卿的镜头最喜欢聚焦街头巷尾的小店、老店,除了食材上的精心准备,做菜的人的用心之外,还能看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
《寻味贵阳》,让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美食来到我们面前,也让那些让人感到震撼而又温情的人间烟火打动心灵,是不可多得的贵阳宝贵记录和宝藏攻略。希望陈老师团队的“寻味”系列可以拍遍全国,这样幸运的我们也就能跟着陈晓卿的脚步吃遍全国了。
贵阳,贵州省会,一座在群山中生长的城市。
起伏的山峰孕育着一道道仙风野趣的食材,滋养出当地的独特风味。
最近,一部新出的国产片就瞄准了这个地方,用镜头捕捉贵阳的地道美食。
伴随四时流转,在大山的指引下,为观众开启一段寻味之旅——寻味贵阳
这是由《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原班团队制作的一部作品。
也是陈晓卿牵头的稻来传媒,和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城市纪录片。
此前,我们为大家介绍过该系列的前作《寻味东莞》。
这部新作延续了相同的团队,因此在演职员表上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陈晓卿、李立宏(配音)、云无心(科学顾问)等等。
顶级团队,顶级制作,让此片一开播就引爆了观众的期待。
一提到贵阳,就会让人联想到一种味道——酸。
当地人擅长制作酸味美食,刺梨就是其中的一道重要食材。
这是贵阳山地常见的一种野果,果实如乒乓球大小,浑身布满尖刺。
在生物学上,刺梨是梨子的远亲,但维生素却是梨子的五百倍。
不过,想要享用刺梨却并不容易。除了表面的尖刺,果肉中的酸涩也一言难尽。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摸索,贵阳人掌握了驯服刺梨的野性的方法——
将其除刺去籽,用糖水浸泡,果子的酸涩变得清甜,最终实现了从微涩到回甘的奇妙转变。
在贵阳的传统酒坊里,烧酒从发酵、蒸馏再到浸泡陈放,每个步骤都少不了刺梨的参与。
除此之外,刺梨还能做成一道特殊的小食:
糖焙的刺梨蜜饯,由于果肉被糖浆充分浸泡,生涩和纤维感消失。
咬下的每一口都有绵长的甘甜,略微带有酸的余韵,这是印刻在贵阳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当然,除了刺梨之外,大多数人应该对另一道酸味美食更熟悉——酸汤。
很多外地人对贵阳味道的了解,就是从酸汤鱼开始的。
这是一道发源于黔东南的民间菜肴,其中尤其以一缕独特的异香最为出挑。
这种辨识度极强的香气,来自另一种山林果实:木姜子。
木姜子藏匿于贵州的山野密林中,是一种原生中国的古老香料。
生食木姜子口腔会有轻微的灼痛和麻木感,但它层层叠叠的复杂香气却俘获了大山深处的人,成为他们饮食中习以为常的调味品。
木姜子的奇香有如柠檬、香茅、薄荷交织,把它和其它食材搭配,可以排列组合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美食。
木姜子和当地的神仙豆腐搭配,让素净的豆腐瞬间风情万种。
经过水和油高温处理的木姜子,和鸡肉搭配,借助蒸汽缓缓渗透每一缕肉质纤维,就成了风味十足的神仙鸡。
如果说酸味构建了贵阳美食的轮廓,那么辣味就填充了贵阳美食的底色。
有据可考的记录中,辣椒是在贵州第一次登上中国人的餐桌。
论能吃辣的省份,贵州也绝对榜上有名。
在当地,辣椒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形态——糍粑辣椒。
制作糍粑辣椒的第一步,是把新鲜采集的辣椒进行干制。
这一步需要在室内进行“炕”制,生火加热,使温度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
炕过的辣椒气味更加丰富,使得原本清新的果味增添了厚重的木质香气。
随后,再将炕过的辣椒用温水泡发,持续舂打,使得果胶充分释放、彼此黏连,糍粑辣椒由此得名。
将做好的糍粑辣椒入菜,可以烹饪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
鸡肉切丁,温油滑炒,再加入糍粑辣椒炒制。
糍粑辣椒与鸡肉相拥,红润的色泽和醇厚的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独属于贵阳版本的宫保鸡丁。
此外,还能用类似的烹饪方式做出贵阳版本的辣子鸡,这是中国传统名菜在当地的二次创造。
贵州人对辣椒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关于辣椒的加工还有另一种方式——
用斩刀在石制器具中切割辣椒,相比机器切割能最大程度保留辣椒的口感。
随后加入食盐,调味的同时防止腐败,最后再加入自酿米酒保存。
在各个山脚的洞穴中,你能看见存放着全村装坛的辣椒。
温度恒定、异常潮湿的洞穴是天然发酵场,让辣椒实现奇妙转化。
一个多月后,溢出坛口的酸香宣告制作完成,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糟辣椒。
糟辣椒经过发酵制成,有轻薄酸味,温和的辣味,以及米酒的甜味。
滋味层层递进,十分丰富。
它可以直接食用,也在贵阳的厨师手里成为制作各种菜肴万能辅料。
比如糟辣椒回锅肉、糟辣茄盒、糟辣猪蹄、糟辣黄辣丁、糟辣鲈鱼等等……
可以说,糟辣椒构建了当地家常菜的底味,如同看不见的纽带,连接起贵州人的集体记忆。
除了对酸味和辣味想象力十足的使用,贵阳人还擅长将不起眼的边角食材,做成餐桌上别出心裁的美味佳肴。
猪血,是每年杀年猪时最容易被忽视的食材。
贵阳人却善于利用猪血,而胸腔内凝固的槽血血红蛋白含量更高,比普通猪血更美味。
将豆腐捏碎成蓉,与新鲜槽血混合均匀,使得无数细小豆腐颗粒聚合成整块胶体。
随后用菜叶和稻草包扎,悬挂在灶台上方,等待烟火的持续熏制。
在环绕的烟气中,由表及里,一道独特的风味开始缓缓凝聚。
冷熏十天后,这道完成蜕变的食物叫血豆腐。
劲道弹韧的外表下包裹着丰润柔软的内里,血和豆腐已经浑然一体,风味也完成进阶。
咸中带鲜的风味,加上浑厚的熏香,无论是直接蒸饭还是切小粒煎至外表酥脆,都是清淡主食的最好拍档。
如果你是更加挑剔的食客,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创作。
将血豆腐配上腊肉,只需要简单清蒸,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油脂缓缓浸出,融入血豆腐的空隙。腊肉的咸香和血豆腐的软糯完美融合,让你的味蕾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寻味贵阳》一共三集,分别从山、水、城三个部分,探索这座城市的美食印记。
主创团队历时2年,通过大量调研、拍摄海量素材、反复打磨、剪辑制作,才呈现出我们目前看到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使用了一些专业度极高的拍摄方式。
主创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达到微距摄影,耗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延时拍摄。
最终才实现了更细致地呈现食物的细微变化,也为观众呈现出原始食材和烹饪后的美食最真实、清晰的面貌。
可以说,它对贵阳地道风味进行了全面展示,也刻画出这个城市特有的味觉记忆。
相信看过前作的观众就知道,《寻味贵阳》和之前的《寻味顺德》《寻味东莞》的拍摄基调一致,仍然是寻找食物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在这些烟火气的美味中,为我们传递独属于当地人的记忆与念想,以及他们饮食思源的灵魂慰藉。
寻味贵阳,找寻的是贵阳的美味。
而找到的,是贵阳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本文作者:阿怪
住房出租,出租租房,贵阳房东直租,8套单间住宿,花费巨大心血,每套1600元每月。北欧宜家设计,使用了竹纤维icon环保实木材料装修,搭配了海尔净化空调,新概念环保床垫,日本手工樱花餐池,小天鹅滚筒洗衣机,欧派感应双电机油烟机,容声静音冰箱,宜家设计浴具。舒适,柔和,安静。电话微信同号:15352303985 有需要长期租房的兄弟姐妹,请骚扰我。我的薇:Thanksgiving8988
纪录片《寻味贵阳》完美收官,豆瓣评分高达8.4分,收获观众诸多好评。影视口碑榜《一影一人谈》专栏邀请了《寻味贵阳》第三集《城记》的导演刘清予,请她聊一聊拍摄纪录片的心路历程。
刘清予,十一年纪录片导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电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学士(新闻),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2011年至今,作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有《寻味贵阳》、《寻味东莞》、《第一颗氢弹》、《百炼成铜》等。
1、《寻味贵阳》观众反馈效果很好,可以分享下您的创作理念吗?您想向观众传递的精髓是什么?
刘清予:其实“寻味系列”已经做了很多年。陈晓卿老师一直和我们说,美食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食物本身的认知”。我们不是要拍到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而是要拍摄食物的独特性,可能是强烈的地域属性,可能是特殊的烹饪方法,也或者只是一碗普通的面,但对故事中的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美食永远不是终点。我们并不试图让观众通过看片子学会做某道菜,而是希望能从中看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多面、历史的况味。归根结底还是在讲述人的故事,能让观众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2、纪录片的拍摄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如何找到一个好故事和好的人物?
刘清予:商业纪录片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拍摄对象,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拍摄美食纪录片,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找到具有独特性的食物。这种独特,不只是从好吃这个层面来说的,它可能是食材的生长环境、加工方式、烹饪方式或者是吃这道美食的过程很极致等等。
关于切入点的筛选,我认为就是要多问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食物?为什么在那个历史阶段出现这个食物?为什么要选这个场景和这个人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帮助我去找到最终想要表达的主题。当我自己能够流畅地回答这些问题时,基本上故事就成型了。
比如《寻味贵阳:城记》中为什么选三线百岁老人家庭聚餐的故事,其实是因为三线建设是贵阳现代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迁徙而来的人口占据贵阳城市人口很重要的比例。那为什么选择这个家庭,是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移民的特点,能够比较极致地展现三线建设对贵阳餐桌的影响。当时我也是找了所有能想到的人脉,从官方渠道、到民间途径,再到亲朋好友,最后才找到百岁老人这个家庭。《寻味贵阳》播出后,这个故事的反馈好像还不错。(笑)
3、为什么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都很长?
刘清予:纪录片其实有点像私人订制的东西,需要根据拍摄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塑造你的故事,这和影视剧有很大的区别。你要走进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捕捉、提炼、放大他/她的故事。纪录片制作周期很长,我觉得很大程度源于这份独特性。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导演在前期调研,拍摄过程中,甚至后期制作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与沟通。
另外,纪录片强调严谨性,它的真实性是可推敲的。我们的故事要对知识输出负责,所以,信息的调研和核准也会花费时间。
还有,纪录片的拍摄素材量很大,可能100分钟的素材,只有1分钟能呈现在观众面前。无论对前期还是后期来说,都是一个大工程。
我觉得这些都会影响纪录片的制作周期。
4、如何平衡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故事性、真实性?
刘清予:我认为社会价值、故事性、真实性可能是纪录片不同维度的特点。
纪录片它是一种特殊的公众产品,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属性。面对大众,面向学术界,可以给很多人作知识参考,是有史料价值的。它的社会属性,就决定我们拍摄时,要对知识、逻辑的真实性负责。
故事性方面,我理解与它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有关。你拍摄的片子,它要能卖出去,要让观众能看进去。
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其实是它具备的独特语言特点。这也是纪录片与电视剧、电影不同的特点。没有真实性,就不能叫纪录片。
所以,社会价值、故事性、真实性是拍摄纪录片的不同维度特点,不存在着平衡问题。
5、纪录片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刘清予:我觉得拍摄过程中,第一个难点就是要在无限的空间做有限的选择。比如,拍摄《独木龙舟》时,需要记录下苗族人制作龙舟参与比赛的全过程。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事件,错过了就错过了。拍摄时你会发现,需要在非常混乱和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判断最重要的东西,包括拍谁、拍什么动作、以什么角度来拍、用什么焦段、录什么声音等等。这是很考验导演的临场判断力的。
第二个难点,我认为是纪录片的不可预见性。虽然拍摄前会尽可能准备好充分前采和调研,写好脚本,但拍摄过程中,总有太多未知,包括天气、对象的状态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变动。这就需要导演及时做判断、做沟通、做调整和取舍。
第三个难点,是在沟通上。其实我们与拍摄对象是没有制约关系的,经济上没有约束关系,全靠意愿。加上大部分拍摄对象从来没有接受过拍摄,而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又很长。所以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拍摄对象充分信任你,才能在镜头前放松下来做他自己。另外,一般纪录片的拍摄条件、预算有限,这些都会带来它的不确定性,都需要导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经常说,其实导演在现场主要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当然,除此之外,与团队的沟通也很重要。因为环境在变,拍摄也需要及时应变。保持随时沟通状态,导演的很多想法才能能及时呈现。好的纪录片导演,是能激发各个工种的创作热情,让大家参与到创作中,为影片注入新鲜的视角。
6、后期剪辑,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大吗?
刘清予:我觉得后期剪辑对纪录片创作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因为纪录片素材量很大,怎么样组接故事,直接影响纪录片的呈现效果。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是在有限的内容中做无限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挑战性的,是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虽然纪录片拍摄时有既定的脚本,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有更好的素材被拍下,也可能设计的场景无法实现。因此在后期剪辑中,我们其实是要在脚本基础上去更好地完善它,甚至超越它。
后期剪辑其实也是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忍痛割爱的过程。有时候素材特别好,但是放进去会影响叙事结构,你也只能顾全大局做割舍。同样的素材,剪辑可以呈现更多的故事形态。
7、《寻味贵阳》《寻味东莞》的解说文字都非常耐人寻味,很好奇纪录片的撰稿怎么完成的?作为导演,怎么与专业撰稿磨合?
刘清予:其实我的纪录片,解说词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然后团队再一起讨论,打磨。
解说词对纪录片来说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画面的补充和升级。
我觉得纪录片撰稿首先是准确,要做到信息准确、逻辑准确。尤其像我以前做的一些科技类纪录片,对这方面的要求就会特别高,不能有一点差错。而且表达上既要符合科学逻辑,还要简单易懂。
其次我认为就是语言的精炼。这点在和陈晓卿老师的合作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工作方法。我们会不断地读每一句话,反复推敲到无法再删除一个字,到这种程度。
第三呢,我觉得就是美学上的追求了。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让人有遐想空间。比如《寻味贵阳:城记》中,有一个食物叫臭酸。它的特点主要就在嗅觉和味觉上的,这些都无法通过画面呈现,解说词就变得非常重要。那怎么描述才能让人既有食欲、有探索的欲望,又能大致想象到它的风味。我琢磨了很久,用了“销魂蚀骨”这个词。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哈哈。(笑)
8、您制作的纪录片领域跨度好像很大,知识门槛很高,如何做到的?
刘清予:纪录片其实圈子很小,什么领域的都得做。(笑)
我觉得除了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因为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你都要迅速对主题有个认知,在短时间内抓住行业的核心,还可以深入浅出,把复杂晦涩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内容传递给大家。其实我感觉我们做的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用影像语言把信息高效地传递给观众。那首先我们得自己能理解,然后还要专家认可,最后要观众看懂,还觉得有趣。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学习的过程。
那随着不同项目的经验积累,你的信息储备越来越多元,对世界的认知维度肯定也会不断提升,呈现出来的内容,自然就会更好,观众能感受到。
9、纪录片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您拍摄纪录片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方法和手段可以和大家分享?
刘清予:对我而言,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可能在于它的失控感吧。你提前设计好的东西,可能最后无法实现;你现场觉得好的的瞬间,可能抓不住;你的人物动线可能不会按照你脑海中设定好的情节走,所以你必须以谦卑的姿态拥抱不确定性,然后接纳拍摄对象、团队成员、外部环境,带给你的所有不可能。
我刚入行的时候其实特别害怕遇到这种情况,不过后来慢慢发现,当我打开心胸后,生活总会给我别样的惊喜。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它是遗憾的艺术。
10、有人说: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您的纪录片好像都有些共同的表达,您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刘清予: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哈哈,但我希望往这个方向努力。
我可能格外关注时间和生命这个概念吧。就像《寻味贵阳:城记》屯堡的故事中,我写的一句话,“恢弘的历史具体到身处其中的人,更像是一个个晨昏交替。”再宏大的历史,其实都是由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构成的。
另外,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生观吧。在我看来,生活其实充满无奈、失控、和遗憾的,但这些东西也正是“滋味”所在。我是一个体验派,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纪录片天然具有的这种失控感,和生活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不得不怀着谦卑的心,对待这个世界。
11、听说您现在又回学校读书,学电影,想问一下未来想做什么样的影片?
刘清予:电影和纪录片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电影在影像语言的设计,电影编剧在叙事方法上都有系统的理论。纪录片则更擅长捕捉生活真实。未来当然是希望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交集的空间做表达。
那如果说题材的话,我最近可能对乡村话题比较感兴趣。因为我发现,包括我在内今天很多人,对农村的了解,还是有很大的信息偏差。那我特别希望能借助影像的力量去拍摄一些有生命力的真实的乡村故事,让大家看到或者理解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另外呢,因为我本身是理科生,科技类纪录片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尤其是在拍摄氢弹和深潜器的过程中,我自身也是受益匪浅。我一直希望能通过影片,让看似难懂的知识,用有趣味的方式分享给观众。分享知识的乐趣吧,我认为很有趣。
视频拍的不错,算得上继美食视频多起来后正常的工业化水准。轮美食,正儿八经的说,不过贵阳真的没啥美食,酸味不喜,食物加料后口味复杂,鲜味不在,特点的香辣不像川菜成了优点,反而掩盖食物的特点,菜系之所以成为菜系,还是源远流长,历史上各类食客名厨留下的精华,还是鲜在广州,辣在湖南,面食在陕和西,肉在新疆。。。
不得不说前两期故事的讲述方式拉高了我对最后一期的期待,我还在设想纪录片团队会以什么样的菜品、什么样的故事作为《寻味贵阳》最后的收尾。最后八个子女用自己所在城市的味道为百岁母亲庆生的故事,在情理之中,讲述的方式却在意料之外。贵阳的城市专属美食名片,除了精妙美味的菜肴,也因其中平凡而又珍贵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带着满满童年记忆的芝麻白糖馅饺子、贵阳酸辣适口的糟辣鱼、咸甜适中的扬州狮子头、层次丰富的酸菜炖粉条、回味无穷的四喜烤麸、解腻开胃的乾隆白菜……儿女们为老人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各地的美食,更是各自分开生活后的经历和记忆。散的时候在异乡漂泊奋斗,聚的时候还如同儿时,只要拿起童年的相册,往日的嬉笑打闹就都历历在目,兄弟姊妹间的揭短和调侃,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真的好不羡慕。是人情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而定居在贵阳大半个世纪却还是将口味“顽固”地留在老家的老奶奶,更是多少游子的写照。无论走过多少万水千山,无论吃过多少美食珍馐,最想念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最难以割舍的永远是那一声叫你吃饭的吆喝。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早已忘记,可只要有一丝的透露,所有的过往便会马上扑面而来。家乡的味道,又怎么可能不记得。
如今交通如此便捷,我们与家人的相聚却愈来越少,因为工作的繁忙、突然约定的旅游计划等等原因,将约定好的“回家看看”一拖再拖。看完最后一期我想回家的心无比的迫切,可能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他们记录的只是真实的场景,而我们看到的却还有浓浓的情意。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别人的生活,随后更好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别的就不说了,《寻味》系列我单方面先预定50集!也希望来我大东北看看,我们的美食都可带劲了!
看完以后我跟我家那位说,看完这部片子你就等于回了一次贵州,回了一次家。
原来就只有三集。
虽然酸辣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两个味型,但是贵阳作为一个surprisingly融合了很多外来味道和坚持本源做法的双轨之地,这里的食物能够映照出在这个潮湿的城市里生活着的热爱生活的人们。
比《风味原产地贵阳》好很多,不做作
叫重口味贵阳更合适 成功劝退 偌大西南重镇除了苍蝇馆子就是山村野食 朴实的太刻意 等于坐实了西南的匮乏 让我一个外地人都觉得导演带着有色眼镜黑贵州
与舌尖系列一样的风格,央视腔,空镜头,空话连篇,制作还算精良。所谓的贵阳味道,实则贵州味道,范围有些大。其实真正的贵阳味道并未纳入,如花溪牛肉粉、肠旺面等等。感觉黔菜有特色,却缺少川菜那样的大菜,变化亦不够丰富,显得单调了些。
从山、水、城这三个层次来解读贵州美食可以说相当到位了,向山讨教,与水共生,风味之城,此乃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除了第三集那个法国餐厅稍显突兀以外,整体还是保持着舌尖的风格和水准,有特写有故事也带点情感升华,好像什么都有了,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寻味系列,很适合夜里看。一边看,一边流口水。然后会想点外卖。看着纪录片里的原汁原味,吃着凉了或者坨了的外卖。
想吃泡豆腐鲍鱼和糕粑!
舌尖派的,微距镜头,煽情的故事,不好好说话。真是够了。我就想看朴素但是真实的古早美食纪录片好吗。
倒比《风味原产地》强。看第3级张家人有点感动:那个年代多少人为了国防安全义无反顾地走进大山,可他们至老都怀揣着对故乡味道的眷恋。
稻来,没让我失望。(深夜观看,自寻烦恼)
寻味系列,贵阳是最好的!
第一集观后感:感觉贵阳还是吃了经济不发达的亏。山的感觉。种草了刺梨,据说维生素C含量是梨的500倍。斑鸠叶做的豆腐。油焖神仙鸡。血豆腐。无盐酸菜。糍粑辣椒。鸡茸贝果。三鲜蹄筋。
爽爽贵阳,酸辣星人的福地步履不停,期待下次会面指甲花,很多女孩的童年回忆😂……文案,旁白音都是熟悉的味道……但贵阳这座城市,透着足足的文化气息,别样的底蕴,认真,多彩,值得细品
拍得很好,看得出花了很多精力,五星支持,但是1.集数太少,涵盖的代表性餐饮还不够;2.很多偏门菜拍得很细致,但是地方名小吃却是一笔带过;3.臭酸算成贵阳饮食真的很牵强。
是不让打广告吗 都看不出店名 全靠猜 害
西南美食,令人向往
很不错!镜头真的用心,完全拍出了食物的质感,文案质量也很高,可以比肩《人生一串》了,标记了好几家贵阳的馆子。
迷人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