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石头城》中的和梅扮演了纳西族女孩天生丽质、勤劳善良的优点。对于爱情,她即便心中有太多的遗憾也只有偷偷地流泪,放手去爱。现实生活中,可能真实存在有订婚后退婚的情况,但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会是极大的伤害,可是“和梅”欣然接受了。在生活中,她对未来婆家无比的照顾,更没有因为退婚了就对“婆家”冷落和记恨。那是现实生活中很少女孩都做不到的事情。
讲家庭情感的电影很多,演绎不同矛盾冲突的电影也很多。最近刚好看了在上映的《云上石头城》和李安的经典电影《饮食男女》,就想到了这个。 并不想把两部电影孰优孰劣做比较,而是从个体,文化,生活方面去阐述。不喜者请绕道。 电影《饮食男女》中朱家的三个女儿,面对一桌美食,却各有各的心事。因为每周的家庭聚餐而不得已坐在一起的几个人,虽说是家人,相互间却沉默不语。 李安的电影,很多讲的是文化冲突。在情感的压抑中,慢慢梳理,正视自己的内心,当平衡被打破后,每个人又一步步找回属于自己的位子。电影结尾,朱师傅回到空荡荡的家,并没觉得难过。因为他心里明白,凑不齐的家庭成员,在各自的小家庭里幸福的生活。想起之前他在饭桌上所说的:“一家人照样可以住在一起,各过各的,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些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我把他所说的顾忌理解为对个体的尊重。李安的高明和温暖之处也刚好在这里。现实生活中,和睦的家庭,其实建立在尊重个体,尊重个性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李安的多数电影里,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点。这和一般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同。现代的观念多是,我是你父亲,所以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是你的妻子,所以我得掌控你的一切。而由郎雄扮演的朱爸爸,这句话也真正道出一个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真谛。和睦,相互关心,但是却互相尊重。这种表面上看着分离,实际却真正无法分割的相处,才是最难得的。 之前李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就算他和妻子是多年的夫妻,但是对于他而言,被妻子尊重,被孩子尊重,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仍然需要做很多事情,付出很多,去赢得他们的尊重。而这一点,通过他的电影,也能充分感受到。维系一个家庭,需要不停的付出,就像《饮食男女》中为三个女儿做了一辈子美食的朱爸爸。 张春和的电影《云上石头城》讲的也是三个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导演在处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传统力量的干涉。借于内心对祖先的尊重,传统和舆论的力量,迫使自己做出选择。与其说很多时候,子女在等待父亲做出决定,不如说是父亲木石龙放弃了决定权。 随波逐流,被周围所左右而选择的人生不一定不好。从另一个角度看,能够顺从内心做选择,是每一个现代人所面临的枯井。责任感的压抑,传统力量的束缚,让身为父亲的木石龙在无奈和无法选择中煎熬、沮丧。木石龙其实是悲剧的。在大环境下,他的力量渺小薄弱,哪怕在面对小女儿未婚先孕的事情上,也无法展现出一个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周围人的议论,来自长者的言语,才是他的行事准则。很大程度上,木石龙的这种悲剧也是他放弃争取的后果。并无意批判哪一种更正确。 最近看阿德勒的心理学里提到一个和弗洛伊德原因论相反的观点:假想的目的论。《云上石头城》里的父亲木石龙打算跳崖的那瞬间,很难不去猜测是无法主动为子女争取,才用这样的手段。还是说,用这样的方式,达到无法主动为子女争取幸福的目的。 郎雄扮演的朱爸爸,在最后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由赵晓明扮演的木石龙,也和家人达成和解,每个人都有了不错的结局。但就木石龙家庭来说,却是表面的完满,内心上的疏离。 小女儿有事第一个找得并不是父亲木石龙,而是哥哥。木树解除婚约,第一个告诉的也并不是木石龙。现代人在勇气退缩的同时,最先表现出是心里距离的疏远。当形式大过内心,该正视的难堪被匆匆放过,这种被放空后的主旨就难免变得空洞。难得的是,能看到创作者把注意力从以往的宏大主题上,放到了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 看到这么一句影评:现代人爱走极端,对于一切,要么感性的不得了,对于一切投入全部的感触伤怀。要么理性至极,非得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找个科学解释和心里学依据。 李安的《饮食男女》释放了人性中隐藏的渴望,而张春和的《云上石头城》用另一种方式巧妙的回避了那些人性中的难堪。 有些电影可以厚重的像一部日记,好像讲了人的一辈子。有些电影可以别致的像一首诗,好像就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某个瞬间。 原来电影,能让人看到,生活有那么多的可能。
看了电影《云上石头城》纳西语版让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原本是悲剧感人的地方,大家纷纷笑得那么开心?同行的纳西小伙伴告诉我,因为大家都不知道那几句纳西话该怎么说,听电影里的人说出来的时候,反而有种刚好被击中的感觉。笑,是因为认同。 其实看过两次影片,但每次都会在相同的地方,突然就鼻尖泛酸,眼眶湿润。当男主角木石龙知晓自己的小女儿未婚先孕,次子撕毁婚约的时候,这个传统的纳西族汉子,走向后院的山崖。他环视自己的家乡,大山,江水,还有高高的山崖。可以说在这里,影片的配乐与故事情节的契合达到了整部电影最完美的地方。空旷但是悲怆的音乐,近景远景的切换,包含诗意的空镜头,加上没有歌词的女声歌唱,配上木石龙满脸的愁容和愧疚,当他在山崖头磕头后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刻,眼泪真的没止住。他是要自杀吗? 人的愤怒,大多源于自己的无能。 木石龙三个子女的所为,让他觉得愧对于祖先。因为自己的教导无方,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造成了这个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木石龙真正过不去的,其实并不是传统和世俗,而是他自己。所以才会在被罗丽救下后,和妻子说:“我不会死,我没有脸去死。” 我想从这个泪点写写想到的一些事。 首先,那一瞬间,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让我落泪? 对于一个无辜生命的消失,出于人类最本性的善良---怜悯之心,总会为此感到疼惜。更何况,木石龙的身后还有那么一大家的牵挂。 此外,就是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什么时候你发现父亲不再是你生命中的超人? 当你发现他跑得没有你快了,当你发现他眼角的皱纹深了,当你发现他的鬓角白了,当你发现他不会用智能手机,当你发现他想和看看你却开不了视频,当他慢慢的有肚腩,背也越来越弯。你发现,他不再是你生活中的超人。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并且深深爱着你的普通人。木石龙身上有中国父亲普遍对子女不善言辞的父爱。或许,是因为在他身上我想到了那个从不说爱我,但从来没有停止过爱我的父亲。 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在网上发自杀的消息,说自己将在明晚自杀,但是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方式。回答里有很多特别暖心的答案。我最记得一个刚刚当妈妈的网友说:“小宝贝刚刚出生,如果可以,你能帮孩子取个名字吗?虽然这么说有些唐突,但我想请你来看看我的小宝宝,尝尝孩子他爸爸做的红烧肉,我想你一定会喜欢的。”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依然要坚强的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我们才会有希望,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乱七八糟的说了很多。其实电影《云上石头城》让我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结尾有些仓促了,影片里能让人记忆犹新的台词也很少,有些可惜。
和梅同志这么复杂的一个角色交待略显无力(确实也难描写),还有罗丽同学来石头城才几天就突然把纳西话精通成可以旁听村民聊天……这个穿帮有点太明显了。给金甲劲松的纳西和声长调点个赞。
三观太正,浪漫不是重点,回忆煽情意图浅显,演员演舞台剧的痕迹略重,倒是帅气漂亮气质好个性强内心善良,风景宁静美,情节尴尬。
看了纳西语版,剧情些许尴尬。眼泪虽然没干出来,感动还是有的,哈哈。全程忧郁脸的松哥第一次拍电影算是惊喜了,可惜歌声少了点。
纳西伙子帅呢嘛,女演员也养眼。不过大哥和春艳的演技🤣🤣🤣非专业演员,好吧、原谅了。戏剧张力不够,要是再多点就好了
傻逼
除了丽江的景色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当旅游宣传片即可,这就不是一部电影,还有这两个主角真是完全不搭…还有就这片子还找托儿?
我喜欢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景色。。那种感觉,很舒服。
奔著欣賞自然文人風情的目的去看的,大致上是可以的,風景拍得不錯,人文也有點韻味,然而除此之外,可取之處就不多了。整段故事是在講兩個長期在外闖蕩的納西族孩子,打破了東巴規矩,一個未婚懷孕、一個訂婚分手,且各自帶了對象回鄉,希望得到認可。遺憾的是,前半段過度著重於營造過街老鼠的氛圍,又生硬地說長輩不是不尊重的老古董,人人都可以上來罵上一句,就是沒人能做點什麼,老實說,誰會有好感呢?後半段也很遺憾地,沒有寫好轉折來處理親情變化,只注重在木樹這段三角戀上,還硬要談大哥的過去,結果便是都說不好。敘事鬆散的結果,使得結尾相當草率,突然間爸爸就接受了感情,婚禮就辦了,配上凌亂的剪輯,將三多節的氣氛在短短兩分鐘內帶過,最後羅麗還一本正經地說自己成了納西族的一份子,有嗎?給個名字就算了?情感上可感覺挺離異的。
毫无深度!苍白无力!丽江大美!
.八一兵栈之白脸雀:看宝山石头城有感如果可以我想和你相遇丽江宝山石头城谱一曲天涯何处觅知音作为我们爱的起点如果可以我想和你相约玉龙雪山太子峰为你披上羽绒撑起油纸伞看那城 那花如果可以我想和你一起一起播种太多如果可以真心的说石头城的妹子来一打
别问,问就是六公主推荐的
吵呀……
这剧情看得尴尬死了,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分成了三段凑成一部电影,除了风景美之外,真找不出其他亮点,故事情节和拍摄还是七八十年代那套路。
风景不错
这场电影的情节、语言、人物造型等都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纳西族传统家庭的生活写照
为了那短暂的相逢吧
熬夜的时候cctb6放的,女演员都挺好看的,故事很乡土也很平淡,片子实在普通,不过能感觉到导演尽力了
剧情很失望。可那满眼陌生又熟悉的景致,是我爷爷奶奶的老家,爷爷再也回不去了,奶奶也难再回去。我的眼泪下来了……
题材就能拿奖?
看起来剧中居住的村庄环境很好,也是该片唯一的亮点,剧情的感情关系挺无聊的,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女主角,一时猎奇想不开,喜欢上少数民族的雕刻者,又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