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就认真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的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看着富家三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人生轨迹,在他们7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读什么小学什么初中。
以前一直觉得这种“被安排”的人生很可怕,没有自由,但是现在看来,不知道自己将走怎样的道路,或者没有目标地随波逐流盲目前行,才是真正的可怕吧。
一直觉得没头没脑傻乐呵长大的生活是幸福的,现在想来,还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通过努力得到了自己想到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认真思考下自己的人生呀。
7岁时中下层阶级的孩子的梦想诸如宇航员、传教士、科学家等在青春期的时候基本都变了。这种改变一方面是一开始的梦想可能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单单只是“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的妥协,自身的能力和可得到都社会资源无法支撑其实现梦想。
当然也有例外。想要成为马术师的男孩每周都会作为马术助理进行工作。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房子的女孩还是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两个梦想相对没有那么“好高骛远”,对于他们而言,更容易实现一些。
与之相对的,上层阶级的三个孩子在7岁时的梦想(或者称之为规划或目标)是进入特定的学校。这个可能是由家长做出的“安排”。显然,这些都实现了。
对于未来的展望、要不要成为富人,两边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一边是认为钱够用就行,认为个人过的开心更重要的中下层阶级,一边是认为钱很重要,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他去做更多想要做的事情的上层阶级。以往的观念中总认为缺少钱的一方才会对金钱有更加强烈的欲望,但这个观点在近些年逐渐被打翻。只有对物质生活有极高的要求,想要成为富人的人才会努力来赚钱。《穷爸爸富爸爸》中也有此观点。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很少会引导我们去做一些关于未来的思考。更多的是把他们的想法加在我们身上。小学时期,会有关于“我想成为__”之类的半命题作文。那时候的考卷上一般都会有举例:“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成为画家”。导致我在写作文的时候,想也不想的就会往上靠。这样其实写了也是白写。
梦想、理想和目标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三个词。本人而言,我会说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会做好取舍。但这种想法可能甚至不如纪录片里那个想要进入议会的男孩子深刻。是时候增加一些对未来的思考了。
14岁的时候较之7岁有了很多改变 有的实现了七岁时的所想,比如当年想当骑士的孩子,四个富人的孩子都去了他们想去的学校,有一些已经向现实妥协,修正自己的理想,有的甚至感到些许迷茫。 性格: 总体上从个人性格上保持着延续性,寡言少语的依旧寡言少语,健谈的依旧健谈。 富人的孩子更加自信,而穷人的孩子更向内秀的方向发展。 对待罢工的看法: 所处阶级跟他们对待罢工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穷人的孩子趋向于支持。富人的孩子更趋向与反对镇压。 对于金钱的看法: 穷人的孩子普遍认为:钱够用就行,要能够维持生活。 富人的孩子普遍希望:不要迫于生计,要有足够的金钱,这样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金钱太重要,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对未来的目标: 有的用了较为明确的字眼如约翰(想当政治家) 还有些用了较为模糊的观点 杰琦 苏珊 不知这些与未来的成就有没有一定关系! 约翰和布鲁斯更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他两未来成就最大!不知我的判断是否能成立,静待以后!
14岁,我们的14岁是啥也不知道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知道要好好努力学习,小时候也很努力的学习,但是对于自己的目标只是要考好成绩,去好的学校,至于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全然不清楚。而14UP里的三巨头,他们已经有非常的清晰的认知,John要从政,希望得到权利,也能输出自己对于现阶段的社会的观点。富人的孩子,觉得要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赚钱做喜欢的事情。 小时候的家境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自信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富人的那几个孩子,列的目标都能努力去完成,也非常清晰,对于我来说是要好好学习的。我是从小都会比较敏感,一直在营造自己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
我很喜欢Paul,即便是穷人阶级,但是对于自己喜欢追求的事情,都用于尝试,喜欢骑马,就努力去做这件事情,虽然最后没有做出成绩来,但是至少自己尝试过。能和自己一直以来仰慕的人一起赛马,这就是成功了。Paul说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是自己去赛马,对照我自己确实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很难,有时候没有结果,但是往往回头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好幸福,好开心。大学的时候,瞒着家人,没有钱,和小伙伴东拼西凑的一些钱去骑行川藏线。当时也一直在纠结做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有没有意义。而且好花费好多钱,但是当自己真正去追逐梦想,完成了,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不论过了多少年想起来都会嘴角上扬,好怀念那时候的自己。
Bruce 一直都是圣光,虽然自己成为不了这种人,但是对于这样的孩子真的非常非常的钦佩。
比起上一集,时长多了一半,五十多分钟。7岁到14岁,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青少年时期,富人阶级的孩子如愿以偿,按计划进行着人生的这一阶段,然而贫民窟的托尼也是按计划发展着人生的轨迹,莫名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感觉,来自其他阶层的孩子则是在见一步走一步中迎接人生。
写在开头,我评 9 分。1970年,纪录片由原来的黑白变成彩色画质,挺惊喜的。内容含严重剧透,谨慎点击!
富家子
安德鲁 如期进入切特豪斯学校。他上来就是道歉,认为7岁的自己口出狂言,出了不少丑,对于股票的爱好、上大学的计划表达偏差进行一次澄清,特别是处在一个容易反叛的时期,拥有知错能改的品质,仍能保持谦虚,十分难得。他表达寄宿学校能培养人的独立性、镇压罢工破坏了一部分民主等观点时,约翰都在一旁表达不同见解。安德鲁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喜欢指数 ★★★★★
约翰 如期进入西敏斯特学校,仰望名声和权力,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瞧不起半桶水。问及寄宿这一看法时,他认为平时待在学校,周末回家,就能一边享受寄宿的好处一边感受家里的温暖。平等看待黑人与白人,但是不在乎人们去歧视一些下流或者自私的人。此外,认为工人罢工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人们不干活就想拿钱,这是很不负责任的。约翰还是一如既往地犀利。喜欢指数 ★★★★☆
查尔斯 如期进入马尔堡读切特豪斯学校。他认为从小就开始寄宿生活,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因为小孩离不开父母,等到年长一些表现得没那么依赖,再去上寄宿学校才是比较好的安排。不希望自己有很多钱,但是要足够,买得起不错的房子,送孩子上私立学校,这样很好;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钱,这样不好。喜欢指数 ★★★★☆
富家女
苏西 如期进入南越庄园学校,生活很富足。被父母逼迫参加了此次拍摄,内心是不情愿的,认为节目组的拍摄很荒唐。这一集苏西的镜头明显少了很多。喜欢指数 ★★☆☆☆
工人阶级
杰基 上了综合学校,喜欢学校的氛围,男生女生相处融洽,问及有无男朋友时,表现出这个年纪特有的娇羞,不愿回答,青春期的她变得平庸了。对出生于富人家庭的人,她疑惑,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好命?未来想要有个快乐的家。喜欢指数 ★★☆☆☆
琳赛 上了文法学校,认为文法学校是最好的,与两位朋友相比学习更认真些。喜欢指数 ★★☆☆☆
苏珊 上了综合学校,性格温和友善,喜欢与爸妈一起看肥皂剧,也意识到东部比较落后的现实。她也疑惑,为什么有的人就该好命,别人同样也是辛辛苦苦,得到的却只有一半,这不公平。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对过去没有遗憾。比较下来,苏西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女生。喜欢指数 ★★★★☆
贫民窟
托尼 正在朝着目标前进,课余时间都会待在青少年赛马场,打算明年毕业后就在这里正式工作,其父母支持并希望托尼能成为一名骑师。陶立夏说:“赛马是苛刻、要求精确的竞技,所以对马匹的训练丝毫不可掉以轻心。” 可见,赛马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英国,仍属于贵族运动。问及“你要当不了骑师怎么办?”托尼表示不知道,也没什么,可以去学出租车,当出租车司机。托尼没有上一次那么健谈了。喜欢指数 ★★★★☆
福利院
保罗 离开英国,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内向,不擅表达,喜欢独处。想要做的事情很多,面对挑战都想要放弃,对未来依旧迷茫。喜欢指数 ★★☆☆☆
赛蒙 被妈妈接回家,是那个年代没有爸爸的私生子,一遍一遍向他人解释“我没有爸爸”,遭受到许多流言蜚语的伤害。赛蒙的妈妈会带他去历史、地理、科学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天文馆等,说明妈妈有雅趣,也注重培养赛蒙的审美能力。谈论种族问题时,赛蒙有很深的见解“人们应该适应和有色人种相处,有色人种也要适应和白人相处。因为只要一方不好,大家就都不好。”喜欢指数 ★★★★☆
农场主
尼古拉斯 获得约克夏寄宿学校的奖学金,喜欢物理和化学,与小时候探索月球的目标没有偏离太多。问及有无女朋友时,与之前一样注重隐私。未来不会接管父亲手中的农场。喜欢指数 ★★★☆☆
教师
尼尔 在综合学校上学,一开始并不能适应,综合学校很大,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同学之间竞争很强烈。说话没有上一集那么欢快,声音沉闷,眼神耷拉,逼迫自己上进,紧紧地绷着弦,没有休息的时间。相信上帝,星期天与父母一起去教堂,只是说相信的时候,语气并不坚定。我强烈地感受到尼尔的不快乐,但是却不知道这七年发生了什么。喜欢指数 ★★★★☆
警察
皮特 与尼尔一起在综合学校上学,皮特比较乐观,觉得比赛有利于能力提升。不信教,不认为上帝的存在。喜欢指数 ★★★☆☆
传教士
布鲁斯 偶尔能够见到很是想念的爸爸,与继父也相处得很好,从小就住在寄宿学校,与身边的同学相处融洽。他以前喜欢看电视,现在不喜,认为电视使人愚蠢,六个电视频道的广告套路都能背下来,觉得毫无意义,可见天赋过人的苗头是在普通生活中悄悄展现的。同时,布鲁斯还是一如既往的大爱,谈论政治时,选择工党,不认可保守党对黑人的政策…种族政策,谈到钱时,会花点钱,做慈善、做赞助来帮助别人。这次拍摄,布鲁斯没有女朋友了。喜欢指数 ★★★★★
青春期里的女孩,除了苏珊让人些许惊喜,其他三位表现平平,都变得不可爱。布鲁斯和尼古拉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安德鲁、约翰、查尔斯对未来更有把握,托尼当骑师很大程度会受限,赛蒙也许会变得更好。其他几位男孩也是表现平平,最让人难过的是,尼尔的星星眼消失了。
最后,还是借用立夏的一句话结尾,“没有人能为你做决定。过去的经历只是经历,不是经验,找准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End.
为什么英国小孩14岁就这么会思考问题,关于政治,社会,宗教方面有那么多想法可以表达?我们14岁的时候在干嘛啊?
问题的隔空回答太具杀伤力,七岁就是个畅所欲言博取眼球的年纪,十四岁的时候看不起七岁,十四岁的眼神里藏着秘密。
第二部一对比立刻引人唏嘘,少年的彷徨和无助,有的雄心壮志,有的懵懵懂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普通市民以及社会边缘群体,出生背景当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他们之间观念的差异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并且不断扩大,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自知。
贫富差别在14岁就已经很显著了。富人家的孩子上私人学校,生活无压力(保姆、养狗、象棋、集邮,贵族生活),可以到处旅游,政治上选保守党(保护固有的阶级利益,还想废除罢工!);穷人家的或者仍然一脸懵逼,或者被迫早早出来谋生,明显的嫉富和抱怨不公平,政治上多想投工党选择改革。9
有些孩子在坚守信念,有些孩子已经旅居他国,梦想早不在。但是在14岁这个青涩的年龄时期,即使观点不同,你也可以发现他们回答问题时思考的时间更长,他们遥望即将告别的幼稚,为成熟迈进。
「“你不怕杀生吗?”“我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
他们长大了。三个人john,charles,还有andrew上了他们7岁时说要上的学校。我等不及看他们21岁的时候。
七年前最可爱一小孩居然长残了,男孩称没女友,女孩开始害羞。现状与当时的所想都有所不同,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想想这个program真的挺残忍的
富人家的孩子14岁就都实现了7岁时的计划,进入名校,生活舒畅,游历世界,雄心壮志“I want fame. And Power”。穷人家的孩子7岁时迷惘,14岁还迷惘。
开始虐了!开始虐了!
可以看到各阶层之间的小孩的“观点”分歧越来越大了(关于讨论罢工的蒙太奇),特别是关于贫富这一块。恋爱婚姻问题变得隐私。政治、信仰问题进入讨论范围。Kensington三剑客好有爱,John和Charles常意见相反,而Andrew是温和派。John已有政客样。然后,大家长得表现得基本上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可爱了。
看的太辛苦,脑残真影迷。满网找不到熟肉资源,找到无字在线版,射手下个字幕,对照无字版手动拉着字幕文档看。7岁那集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还不错,14岁这集明显跟不上了。
青春期的孩子总体分为三类:十分认真严肃、十分害羞、十分不在乎,与7岁的天真活泼呈现出强烈反差。也就是高富帅二号面带微笑侃侃而谈,所以说,你不成功谁成功呢?
哲学家的14岁
十四岁,他们说话时不再看着你。
John也太爱现了吧,私心对这种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儿不太待见……Suese过得很不快乐样子。Bruce说话还是慢悠悠,但实际上并不害羞,和其他人很抗拒镜头的表现相比,他是少数面对镜头接受采访的,男神啊你为何如此沉着冷静!青春期大家都丑丑哒!
七岁看大。第一集这些孩子已经展示他们之间的不同,但还没有很直观反映出来,14岁的孩子性格已经基本成形,个人道路也比较明确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指向。不得不说,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4岁有个共同点是大家不再像7岁时那样开心,不爱看镜头,后面也才知道好几个人爸妈在离婚期。富人家的孩子都如愿进入他们想要的私立学校,有保姆照顾,苦练钢琴,滑雪旅游,政治上支持保守党,即保有现阶级利益。穷人家基本没怎么迈出家门,孩子有的可爱小仙女变胖了,有的发育不好,有的还在找爸爸,有的出来干活了,他们都支持改革。有三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农场主家小孩有自我意识,懂得跳出来思考,一个想去非洲帮助的孩子思考变得深邃。苏西,富家女,却非常不开心一脸厌倦俗世。
到了青春期就瞬间现实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