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奥·科塔萨尔的小说以其迷人的幻想特质和琢磨不透的魅力吸引过不少影史大咖,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位,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和戈达尔的《周末》分别改编自科塔萨尔的短篇《魔鬼涎》和《南方高速》。比较小说文本和影像呈现,可以发现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的改编之所以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对原著小说情节进行了原样复制,而是以小说家在文本中阐释的理念为基础生发出一个自足的影像世界。
《放大》以典型的安东尼奥尼式镜头开场,摄影机以仰视的角度对准一处荒凉、萧条的现代主义建筑,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观众看到墙面上整齐划一的窗户,不过不少窗户都破败了,玻璃碎裂,看样子并没有人住在里面或被人使用。
紧接着,从镜头前“冲”进一辆吉普车,车上塞满面涂小丑妆容的青年学生。他们打扮花哨入时,吵吵嚷嚷,与周边破败、冰冷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随后,这群嬉皮士从车上下来,卷入人群,拦截下路过的车辆,并向车里的人讨要零钱。
安东尼奥尼由此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学生运动和嬉皮士运动在欧美各国兴起,作为一位对时代有敏锐感知力的导演,安东尼奥尼借此表达时代的空虚,以及现代人迷茫、苦闷、压抑的精神状态。
青年嬉皮士驱车横穿街道的同时,一群工人正有序地从工厂大门走出。他们面带倦容,刚结束一整晚的工作,现在只想回家洗个热水澡,若能补个觉那就更好了。在这群工人中间,我们提前看到了电影男主角托马斯,他衣着素朴、面容憔悴,手里拿着一个变形的牛皮纸袋。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们暂时还无法知道。
我们又看到他了,几位工友包围着他,他们正简单交谈着什么,似乎有所密谋。随后,他缓步离开。一群嬉皮士向一辆好车围拢过来,向车主讨钱。我们才发现坐在车主位置的正是刚刚从工厂里走出的青年。他无奈地从放在车后座的报纸底下抽出一张纸币,塞给嬉皮士。此刻,我们才看到(并指导)之前紧紧拿在托马斯手上的牛皮纸袋里放着一台价格不菲的相机。
安东尼奥尼通过这种方式给出了托马斯的身份:专业摄影师,中产阶级,有豪车和传呼机,还有一件个人摄影工作室。他为了拍摄工人阶级工作的样子,专门打扮成普通人,并在工友的帮助下混入工厂。他看似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实际上对摄影尤为挚爱,乃至愿意付出生命危险。
在《魔鬼涎》中,故事主角罗伯特 ·米歇尔是一位旅居巴黎的智利人,平时从事法语翻译工作,偶尔尝试业余摄影。安东尼奥尼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巴黎搬到了伦敦,并加入对上流艺术圈糜烂生活的刻画。
罗贝托·迈克尔,法籍智利人,翻译家,业余摄影师,在今年11月7日离开王子大道11号(此时,两朵银衬的云路过这里),三周以来,他一直在进行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将圣地亚哥大学教授何塞·诺贝托·艾伦德的论文译为法语……没有人没有事情阻止我沿着塞纳河边走路边即兴地将沿岸的音乐学院与圣礼拜堂即兴地摄入胶卷。——《魔鬼涎》
回到工作室后,托马斯立即被等待多时的俊俏模特包围,不得不投入拍摄工作。在拍摄女模特的过程中,托马斯全情投入,满怀激情,掌控着一切。
安东尼奥尼以此说明摄影机的霸权功能:托马斯自认为可以通过摄影定格下真实世界来掌控现实。托马斯左手拿摄影机,坐在女模特身上的经典镜头(这张剧照也被用作了封面),说明了摄影形式着与性行为相似的功能:占有
随后,托马斯左手挂着相机开始在公园晃荡,无意中发现一对中年男女在草地上亲热。因为职业摄影师的身份使然,托马斯立即拍下了这个场景。完事后,他转身离开。不想,拍摄行为被女人发现。她紧随托马斯之后,想要索回胶片,却被托马斯眼里拒绝。甚至在女人索要胶片的过程中,托马斯也不忘将这个画面拍下。
那个女人说没人有权利不经别人同意就给她照相,然后要求没收胶卷,这些话以一种干燥而清楚的波斯口音发出,每一句,都仿佛蕴藏色彩,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有胶卷,而是谁知道我会把这件事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还想什么,问我就是了,结果是,我制止了自己的观念,不仅在公共场合拍照不被允许,还得取决于你到底拍些什么,这一点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密场合皆适……——《魔鬼涎》
之后,我沿着波旁码头走,直到穷尽这个岛屿,尽头是一个幽深的广场(之所以称之为"幽深"因为它太小了,而不是它很隐蔽,它把自己的胸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天空与河流),我很享受它,那里有一对情侣,当然,还有鸽子,或许现在还有几只正飞过来所以我看到了它们并宣告它们的存在。
《放大》中托马斯发现情侣的地方在空旷的公园,有绿树和草地,《魔鬼涎》中罗伯特 ·米歇尔发现情侣的地方在一处幽深的广场。《放大》中的情侣年龄相仿,可能男的比女的大,《魔鬼涎》的情侣年龄相距悬殊,叙述者戏称那段情侣“更像一对母子”,男孩年龄大概只有十四五岁。因此,罗伯特 ·米歇尔才会怀疑两人之间存在情色交易。
在《放大》中,安东尼奥尼省去了《魔鬼涎》中一处关键信息:情侣之外的第三者,戴着灰色礼貌、坐在港口旁汽车里的男人。正是他的存在,让年龄相距甚大的男女之间发生情色交易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于是也引发了罗伯特 ·米歇尔对于秘密恋情的无限遐想。
一个戴着灰色礼帽的男人坐在港口旁的汽车的方向盘后面上歇脚,他或是在读报,或是在打盹,我之所以发现了他是因为车内的人,他们在那可悲的,私密的笼子里趋向于毁灭,尽管那辆车一直在那里,作为(或者变成)岛的一部分。——《魔鬼涎》
回到工作室后,托马斯发现照片中的女人来到家中,继续索要胶卷。女人在托马斯的诱惑下,主动脱衣让托马斯拍摄,两人间发生了亲密的接吻。女人走后,托马斯全情投入洗印照片。因为女人的反复阻扰,托马斯认定这件事肯定有蹊跷。在冲洗出来的照片上,他仔细分辨每一处细节。通过放大照片,他似乎在篱笆外的密林中发现了人的身影,一把握着枪的手从树篱中伸出来。这引起了托马斯的怀疑,他似乎发现了一宗因婚外情导致的谋杀案。
好吧,我在工作时看了看照片,发现这也不是个合乎时宜的行为,这时我还不知道原因,但原因其实早已经被我贴在了墙上,致命的事情就这样发生,这将会是它的结尾,即使我不会认为就算颤抖的树叶都在向我发出警告,我这时刚刚成功地缩掉一个句子,"习惯"的巨大藤蔓永远缠绕着每个人不放。32x28规格的放大画幅竟像一个电影银幕,我看到在岛的尽头,那个女人和那个男孩在窃窃私语,枯叶在他们头上飞荡。——《魔鬼涎》
托马斯深夜重回拍照现场,真的发生了一具男性尸体,正是下午与女人拥抱的男人,安详地躺在草地上。第二天,当托马斯再次回到草地时,尸体已经不见了。电影结尾,失魂落魄的托马斯在球场边看到一群嬉皮士在打网球,这是一场没有网球和网球拍的虚拟比赛。他还帮助他们捡起那个不存在的“网球”,将其掷回球场内。他对现实的认知完全模糊了。
每一次放大胶片,托马斯都认定自己距离“真相”更近了一步,但事实上,真相离他越来越远。凶杀案到底有没有发生?他经历了从确定到不确定的过程。那天晚上,他在草地上发现的尸体是否是他的一场梦呢?由于没有用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刻,因此他便无法确证记忆的真实性。即便摄影机真的记录下那一刻,真相就能确定吗?。《放大》结尾两个嬉皮士在网球场空手打网球的举动,似乎又说明了眼见并不为实。真实与幻想的界限在哪里?这是《放大》想提出的问题。
对于罗伯特 ·米歇尔来说,让他陷入困境的不是照片,而是他的意识。真相不只来自于感官或机器记录的外部世界,同样需要意识的参与。如同叙述者在小说中说的,“米歇尔痴迷于文学创作和编造不切实际的故事。” 《魔鬼涎》没有质疑摄影的真实性,它思考的是感官加诸照片上的主观创造性。照片虽然原样呈现出现实世界,但对照片的理解和诠释离不开感官的参与,这就涉及到感官和机器哪个更能认识真实世界的问题。
可以说,科塔萨尔和安东尼奥尼基于摄影的本质作了语言和影像两种媒介所能做到的思考和诠释。《魔鬼涎》中的叙述者一开始就陷入叙事人称和叙事时态的混乱中,随之主角罗伯特 ·米歇尔也陷入语言的混乱中:当他想对照片进行一种确定性的诠释,却发现摄影获得的 “决定性瞬间”(布列松名言)不仅没有将现实世界确定下来,反而开启了思维的无尽想象。在《放大》中,托马斯相信照片能记录下现实世界真实发生的瞬间,照片对现实世界有某种确证作用,不断放大洗印原初照片的机械行为自始至终也笼罩在客观性之下。可当他第二天重回“犯罪”现场发现尸体莫名消失后,机器(摄影机)和感官(眼睛)对他而言才变得不可相信。
戈达尔的《周末》是对科塔萨尔另一篇著名小说《南方高速》的改编,不过这不能算真正的改编,只能是一种灵感上的借鉴。在《周末》的主创人员名单中,科塔萨尔并没有出现在编剧名单里,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南方高速》聚焦于一场司空见怪的堵车事件,科塔萨尔将围困在路途中的陌生人联合为小团体,他以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视角观察这群人。整篇小说如同一份以堵车为概念发展出的报告,叙述者从头到尾描绘高速公路大堵车情况下人员的活动,没有传统意义上作为叙述动力的小说情节。这样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必然遭遇巨大的困难。难度不在于呈现堵车事件,而在于为此发展出一个故事和人物:首先在于故事的无情节性,其次鉴于电影的容量,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无法得到完整呈现。
戈达尔使用着与安东尼奥尼类似的手法,选取了小说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并由统摄该事件的理念为基础发展出独特的影像世界。《南方高速》如同对现代社会司空见怪的堵车现象的狂欢化描写,因为堵车事件,一个具有模拟性质的微型社会建立起来了。
不过《周末》中的堵车事件仅仅是嵌入在整部电影丰富影像样本中不起眼的一小块,虽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戈达尔用一个推轨长镜头摄录下郊外公路上绵长的堵车场景,而且这些描写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只在影像中具有象征意义。
起初王妃牌汽车里的姑娘还一个劲儿地计算着时间,尽管驾驶珀泽奥404的工程师却已经觉得无所谓了。任何人随时都可以看一眼自己的手表,然而,对这些人来说,戴在手腕上的那个机械装置和收音机里里传来的“哔哔”声全都具有了另外的含义,只代表着那些没有愚蠢地选择星期天下午从南方高速公路回巴黎的人所需要的时间,因为他们刚刚出了枫丹白露,就不得不加入车流,在两条车道上各排起六条长龙(大家知道,星期日高速公路只供返回首都的车辆行驶)。工程师起动马达,开了三米,再一次停下来,同右边双马力里的两个尼姑和左边王妃里的姑娘扯几句闲话;通过后视镜看了看背后驾着卡拉维尔的那位面无血色的司机;不无讽剌意味地妒忌起珀泽奥203(紧跟在那位姑娘的王妃之后)里的那对像小鸟一样无忧无虑的夫妇(他们正在逗弄着一个小女孩,说说笑笑,吃着奶酷);不时地还得忍受着自己的珀泽奥404前面那辆西姆卡里的两个小青年的粗言恶词;甚而至于利用停顿的机会下车走一走,不过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没法知道前面的车子会在什么时候重新起动,于是就得赶紧跑回去,否则要激起一阵喇叭声,并且引来一通臭骂),只是去到那位不停看表的姑娘的王妃前面的一辆托努斯跟前,同车上的两个男人发上几句牢骚、说上几句气话(车上的一个满头金发的男孩,此时此刻地沉湎于让自己的玩具汽车在托努斯的车座和后缘上尽情地奔驰);看到前面的汽车没有重新起动的迹象,于是就放大胆子再朝前走上一点儿,带着几分怜悯的心情望着宛如在西特隆那个紫色大澡盆里漂浮着的一对老夫妇:老头儿疲惫不堪地把胳膊搭在方向盘上,老太婆正在认真然而却没有多大兴致地啃着一个苹果。 ——《南方高速》
达尔用一种高度艺术化、形式化的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遭遇的种种问题,与科塔萨尔在小说中的表达殊途同归。在此,影像不再依循现实的逻辑被摄录,而是基于一种先行的理念。正是在理念的光芒照耀下,《周末》中无序、散乱、抽象的元素被整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思想阐释上的真实,这不是影像写实的真实。
作为两位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对科塔萨尔小说的改编都属于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成功典范,两者都放弃了照搬原著小说情节的老套模式,而是以小说家在文本中阐释的理念为基础生发出一个自足的影像世界,并在其中置入创作者对艺术理念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新京报·书评周刊」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放大》,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举照相机的人们跨越真实与虚假的评价了!
George:
我果然吃安东尼奥尼这一套。
野凡:
用时尚的笔触讲述: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是否是真的看见。全片溢出屏幕的高级感,令人钦佩。
法罗岛帝国皇后:
本在人心的见与不见,精神的妥协像虚无的网球,共同遵守的契约而非真理事实,唯心或违心。
果树:
拍摄时的各种偶然,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安东尼奥尼用没拍完的胶片“拼”出了这部电影,造就了“更具艺术性”的上品。
曲有误:
从虚幻到真实,对存在的认知界限,存在的真正意义,看到最后真是...网球声响起的时候只能说大师就是大师,神来之笔。
我们敏熙:
非典型性悬疑片,看的时候很好奇要是希区柯克拍这部电影会是什么效果,想来表现当时青年迷惘的这部分应该就没了,不过这倒未必是件坏事。
蝠蝠:
还能相信眼睛看到的事物吗?做凡人的话就没必要放大这件事或者那件事了,再问一遍,你看到的东西真的是真实存在的的吗?十年后翻出重看的话,得到的体验会深邃更多。
无糖吐槽:
强烈的媒介自反,感知失灵,媒介不可靠,片面的事实完全失去价值判断的意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到底能否自我超越?还是仅仅只能在真实和虚假中获得群体性的宽慰。
supremacyacron:
如果说希区柯克的偷窥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而设置的一种手段,而安东尼奥尼在本片所运用的镜头偷窥则是进入到一种漫无目的的自由状态。拍摄照片,放大的是影像,是对某一时间发生事情的静态捕捉,是对肉体和欲望的美好向往,而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也更为本片蒙上了一层迷幻的面纱。或许男主这么做的目的,也许就是没有目的。
盆满钵满赵+:
并没有很享受这部片子,总觉得全片在讲故事最后却又不是讲故事让人觉得很烦,虽然整部的观感是极好的,白色房间的女郎色彩让人心动(那个时代的女生原来都不穿内衣的嘛 不停放大探寻的真相似乎得到了,但也只是自己在乎,世人仍在一阵阵地狂欢中,打着看不见球,秉持着自己内心的真相,存活于自己构建的真实。即使真实是小团体性的,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渺小的也与自身无异。那么,我应该加入他们嘛???
sparrow:
借用相机这个具有凝视权力的媒介,揭开安东尼奥尼眼中的真实:权力现实服从于群体默认。过程不免模糊了幻象与存在之间的距离与界限,荒诞、残酷而又讽刺。无实物网球处的无声处理,故作的安静反而增强了悬疑气氛;影像构图得以观察出托马斯具有偷窥性质的摄影师身份;多重摄影师身份的“偷窥”,影像对摄影师托马斯的记录使得藏在荧幕背后的我们才是另一个偷窥者,是需要反思真实的个体,同时也传达了导演的意图。
子夜无人:
是真正在讨论“存在”本身的电影,那种把你排斥在外的冷淡和疏离的情绪,苍白了一路,直到最后目睹一路主宰视觉的人在周围的放大中无限渺小下去,骤然扑上来的迷幻、怀疑、虚无感叫人窒息。无论是热吻的男女、死去的尸体、忘形的派对、还是最后由他亲自走了进去,无论是什么被摆放在那里,无论你是亲眼所见还是凭空想象,它们都是镜头里凝固的道具、是快门按下前由生到死最后的遗迹。你能想象吗,也许艺术有一天会变成你难以置信的样子?
Pincent: 与大多数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不同,语言也不同,加入商业类型片的队列也能如此脱俗、颠覆且充满互动性,调动观众思考并不会给出明确的解答,并能保持性感。真实即是幻象,而电影则捕捉幻象中的真实。掌握摄影机则掌控权力,注意到摄影机在场的被拍摄者与拍摄者角力,男性主导的行业,裸露则占了下风,而后被导演全然推翻。影像的媒介没那么重要,它不可靠,现代文明的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也是,无人关心告示牌在行车途中消失,偶像的吉他被哄抢然后被随意丢弃,古董店的螺旋桨艺术品被随意放置。选择真相和存在主义则孤立无援,唯有选择妥协配合表演,捡起不存在的网球,加入集体放弃执着,才能获得某种你寻求的真实,最后上帝视角的远景,男主角也突然消失了。摄影机焦点时而从主角身上脱离、移位,捕捉到的时代群体充满虚无、麻醉甚。
#FIFF12#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让姑娘送上门的职业,除了乐手,当然还有摄影师。
强象征性段落组接形成看似放弃叙事天马行空但内核明晰的剧本,喜欢安东尼奥尼这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的导演。看不见的尸体不被认可,不存在的网球却成为真理;随环境变化的价值,吉他柄从争打哄抢的目标到被随街丢弃的破烂;这些都是极富形象灵感的哲人才会想到的寓言。更对摄影机本身性质进行了探讨,偷窥癖与男权性:不断放大的过程指涉Peeping Tom行为;优秀的拍摄如同一场强暴,女性是永恒的被凝视客体。这种对媒介的深入反思本身就足以让作品登入影史最重要作品行列。
说句题外话,安东尼奥尼有很好的时尚品味。
我们究竟要不要叙事?
Blow-Up 总是看成 Blow-Job |||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我总是不相信我所见的,因为我老想象背后会有些什么。”“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安东尼奥尼/真实与虚构界线的模糊,导致彻底的不可知论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事物在什么时候才拥有确切的意义而得以实在地存在。前一秒还视若珍宝的碎吉他下一秒就弃之敝屣,插进车里的政治标语旋即就被风卷走。直到结尾才点透,原来最核心的要素是群体的意见。当群体认可了事物的价值,它才允许存在着——真是当代人的悲哀。
前面90%都很普通,除了对红色的迷恋之外,没什么长镜头之类风格化的东西。商业电影放大了他的男性窥视癖视角,充斥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和消费。但最后打空网球的神结尾升华并反思了前面的一切。顺便说,这片子可供教学用,讨论图像和田野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劣。
普通短评:典型闷片,不一边吐槽一边看根本看不完。最后五分钟挺有味道。装逼短评:大师安东尼奥尼利用”摄影“这一表征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虚拟的真实,真实的虚拟。生活在现代社会,所有人都是偷窥者和被偷窥者。二逼短评:本来以为是情色片,结果被欺骗了。。。
1.安东擒获金棕榈,6年内完成3金大满贯,本片也是票房最高的艺术电影。2.反映纵欲迷狂的"摇摆伦敦"年代,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哲学问题。3.虚拟网球赛,被欺骗的摄影机与屈服的摄影师。4.消失的男女主角与虚设悬念犹如[奇遇]变奏。5.疯抢得手后弃置街头无人问津的吉他柄,三人性闹剧,古董螺旋桨。(9.0/10)
“依靠胶片放大设备,有些之前我们依靠肉眼无法得见的东西开始浮出水面,可片中这位摄影师,他不是哲学家,他总想以更近的方式去观察事物,可偏巧在放大到某个程度后,被观察的事物本身便瓦解并消失了。所以说,我们总能抓住某一刻的现实,但随后这一刻就过去了。这部分程度上就是放大的含义。”……但悖论或在:所谓影片含义是否也需要借由创作过程去印证?安东说他追求一种“冰冷精算的感性”,试图通过色彩的强化和侵略性去捕捉这种感觉,为达效果不惜以绘画去改变树木街道草地房屋的外观,他曾对马里恩公园草的色泽不满,找人喷绿后再拍……那么这个追求色彩和景观的创作过程是否也该算是一种对现实的掌握?会否出现这镜刚捕捉到,下镜就瞬逝并违和?后世影响来看,安东展示胶片放大工作流程的方式并未转瞬即逝,其概念被科波拉德帕尔玛分别继承。
有点看不太懂
#重看#@电博;4.5;60年代风味佳,反战、大麻party,the yardbirds客串添亮彩;艺术作品脱离鉴赏的抽象功能,趋零的实利性在日常情境中产生虚无;漫长荒诞的一日一夜,具有巨大的超现实感,当他捡起看不见的网球,他已融入一度拒绝面对的「真空」世界。
人们自己的意识并不是只听从自己的心灵,它很多程度上还是环境的折射和映像,体制的威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这就是《放大》部分的含义。
开头结尾俯角镜头下的绿草地,消失的主人公和尸体,构成一种对照式的迷题。尽管作为安东尼奥尼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落脚点并非在情节上,而是着眼在男主人公的迷失和焦虑上,环境的因素是不断被强调的,还有深陷其中的人群:摄影棚内的摆姿态的“时装秀”,三人脱衣的戏耍,摇滚音乐会上的狂躁歌手、吉他、疯狂的歌迷,一车狂欢的白脸人打着不存在的网球。男主仿佛是游离在这个世界里的幻影,摄影师恰恰是捕捉真实、抓住在场的职业,这种特性在一次次的放大中分解、弥散了,真实变成了想象中的幻觉,或者这幻觉本就是更为真实的在场。那么人呢?最后安东尼奥尼给出的答案是:消失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
真实和虚幻的区别,似乎不重要了。结尾一出,五体投地啊。里面的姑娘五彩缤纷的,很好看。为什么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都有一种“发生了天大的事可世界为什么这么冷漠”的奇特的感觉。。。2017.12.17重看
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
让齐泽克和戴锦华都为之着迷的电影。前者关注的是结尾处的无实物网球赛,并将这个空白隐喻地指向尸体,或曰“斑点”;后者关注的是照片冲洗放大过程中的媒介自反。
怎么会把电影拍得这么时髦啊!!!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
再次折服了。看完本以为是摄影师无意中拍摄到的一桩命案,回味起来又觉得可能只是痴狂摄影师的幻象而已,现实与幻象间模糊了界限。此片可以一窥摄影、绘画、摇滚、哑剧等一系列艺术的影子,还有政治抗议、迷药派对,艺术圈青年男女的创造力与迷惘同时存在。电影本身就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