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2点50分,波士顿马拉松赛终点处发生两起爆炸,目前已经有四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一名8岁儿童;141人入院治疗。奥巴马就爆炸事件发表讲话,表示联邦调查局将其按照“恐怖主义行径”来处理,任何针对无辜平民使用定时炸弹的行为都是“恐怖行径”。
四年前的袭击事件,最终留在历史的长河里的,可能就只剩下这一句话:某事某分,某个地点,爆炸,死伤多少人。标准的新闻报道格式,时间地点事件影响都有了,可是似乎还缺了什么。
这句话里缺少的部分,彼得伯格的电影把他补齐了。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而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罹难者,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伤亡数字而已;救援者,也不应仅仅是以数字计的投入警力。除了奥巴马,这句话里,更应该被关注的,是“平民”。
每个人,在4月15日下午汇聚到赛道终点之前,都有各自的生活,或美满,或和顺,或坎坷,无论是怎样,但这些生活都充满希望。
年轻的杰西卡和帕特里克夫妻,住在狭小的公寓里,美丽善良的杰西卡工作时看护的老太太去世,老太太生前托老伴儿将一个漂亮的挂坠送给杰西卡,感谢她在她最后日子里无微不至的看护,杰西卡回家将这美好的物什与帕特里克分享,两人共进晚餐,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爱国者日。
普通的校园警员肖恩,爱慕着麻省理工大学的高才生李,他约李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乐队表演,并保证能拿到十张票。肖恩的兄弟们都不看好他的暗恋,天才少女又怎会看上没什么学问的平头小伙。可是李会在无人的走廊里悄悄握着肖恩的手,会告诉他自己一定会同他一道去看球赛,两人美好的恋情似乎呼之欲出。
老练的汤米,脾气火爆,原本应该升级为警长的他却因为打人事件不得不接受处分,处分的最后要他在爱国者之日当天穿着黄衫在马拉松终点处维护治安。他并不喜欢这差事,好在他还有爱他的妻子,会在他清晨出门前给他一个拥抱和亲吻。
年迈的杰夫警长,保持年轻人都少有的幽默感,每日清晨开车去附近的便利店为自己的老伴买松饼,细心的他会将未吸完的烟头留在便利店门口的窗台上。
刚刚买车的华人留学生丹孟,热爱运动,会早起沿着穿城而过的河流跑步;在和餐馆老板推荐自己的外卖APP的时候邂逅性感迷人的姑娘,恰好爸爸妈妈好像才在不久之前催促自己找女朋友。
爸爸带着坐在儿童车里的儿子在爱国者之日的清晨来到马拉松附近的街道,他们要一同去看妈妈跑马拉松,儿子看上去很兴奋的样子,爸爸推着儿童车缓缓消失在人群里。
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他们之间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他们互不相识,他们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在未来的几十个小时之中被改变——有的人会丢掉的性命,有的会失去的双腿,有的会痛失爱人。但是在影片刚刚开始的这一刻,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告诉我们,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都有未来,有希望。
甚而连制造这起恐怖袭击的两个人也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反派符号,他们是兄弟俩,哥哥有妻女,弟弟有同学。他们也非生来邪恶,弟弟会逗哥哥可爱的小女儿。他们在爱国者之日前有计划的准备、对着“教学视频”制作自己的炸弹。
爆炸的发生,仅仅在一瞬间。混乱的场面,最初不知所措、而后慌张四散的人群,滚滚而来的浓烟,震耳欲聋的爆裂声,满屏尽皆断肢和残臂,伤者鲜血淋漓,失声痛哭,刹那间哀嚎遍野。
杰西卡和帕特里克在第一颗炸弹的旁边,最先从昏厥中醒来的杰西卡忘记了自己受伤的双腿,镇定的为旁边的帕特里克止血包扎,两人紧握双手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受伤的儿童坐在儿童车里撕裂般的哭嚎,他的爸爸倒在附近的血泊里,爸爸看向儿童车里满脸是血的儿子,眼里尽是悲伤;老练的汤米第一时间呼喊救护车和支援,来往于两个爆炸地点检查伤员,帮助安顿流血受伤的民众,他在行道树下看见盖着白布的8岁孩童的尸体。汤米说,我们不能将他的尸体随随便便的扔在这里,我们会派个人一直陪着他。
那是整部电影里最让人动容的一幕,无名的警员,默默陪伴在死去的8岁儿童的身边,直到夕阳西下,所有人群都散去,他沉默无语,面对这盖着白布的孩子。救护车最后一次开来,带走孩子的早已冷去的尸体,他面无表情的对着孩子敬礼,救护车斑斓的红蓝灯合着夕阳在他的脸上闪耀。
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哪怕你已死去,也要让你有尊严的离开这个让你生而为人的世界。
有时候,我会觉得《爱国者之日》更像一部群像戏,你无法准确的说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有故事,他们不是无缘无故的突然出现在这个时空,他们的到来像是一种使命和一种注定。
老练的汤米熟知波斯顿的街道地形,迅速帮助FBI找到街边摄像头抓拍到的嫌犯。兄弟俩为了完成自己心里的圣战计划,在行将暴露之际带着做好的炸弹准备驱车前往纽约。途中偶遇在偏僻街区独自巡视的肖恩,哥哥让弟弟去抢过肖恩的手枪,肖恩抵死不从,拼死反抗,在两人抢夺之际哥哥三次近距离对着肖恩开枪,夺取肖恩的生命。虽然肖恩顽强的抵抗赢得了时间,足够周围的居民发现他们并报警,但他还未同心爱的姑娘李看完演唱会,也永远没有机会表达他的爱意。
兄弟俩因为行踪暴露,抢劫了丹孟的新车,并将丹孟作为人质,挟持着他一起开车继续前往纽约。丹孟机智果敢,在加油站成功出逃,并立即报警,将兄弟俩的计划和行程都告诉了前来加油站的汤米。虽然丹孟丢掉了他的新车,但他还有机会回家和父母团聚。
巷战的发生让人猝不及防,幽默帅气的杰夫警长凭借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在双方厮杀的不可开交之际选择从侧面包抄,成功击中哥哥的腿,哥哥在和杰夫警长厮杀中掩护弟弟逃跑,并最终死在弟弟的车轮之下。警长杰夫完成自己在这史诗般的一战之中的作用,喘着粗气说,我真特么需要戒烟了。
弟弟最终毫无悬念的被捕获。
电影的主旋律性可能很强,最终还要灌所有人一口浓浓的鸡汤,正邪对抗、爱恨相争,当邪恶向你袭来,唯有爱是你可以反击的武器。抛去这一层借由汤米之口说出来的显而易见的价值观不去谈,我更欣赏的是彼得伯格没有借由角色之口说出来的价值观——生命值得尊重,不论是死去的,还是残破的。杰西卡和帕特里克在医院里相遇,两人都做了截肢手术,他们是那141个受伤者之二,那剩下的138个呢,他们是否也和杰西卡、帕特里克一样,在灾难之后还能勇敢的面对自己受过了伤害、可能不完整的生命。
肖恩和那个不知名的8岁儿童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除了在广场献花的人们,至少还有少女李和那守护了儿童一整天的不知名警员,他们将永远牢记这两个逝去的生命。愿剩下的6个生命也被牢记,不仅仅是以数字的形式。
如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下社会思想的主题,社会的安定绝对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那么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保障与追求的结果。
虽然在社会发展层面我们落后于“老大哥”美国,但是对于美国而言,同样,自由民主+社会福利是他们的骄傲,只是在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的现代社会,强势好战的他不免成为众矢之中。
只要搜索“恐怖袭击 美国”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事件与人物。
秉承着兼容并包,拥抱世界理念的美国,由于混杂的社会结构导致种族问题、国家冲突不断,狮门影业这次就另辟蹊径,不再通过自然灾害宣扬美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是直面恐袭本身,告慰那些曾经受到伤害的心灵。
不得不提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片方的宣传,电影英文名是《Patriots Day》,应该直译为《爱国者日》,百度百科也是直接采用这个翻译。
可是在国内的院线的排片来看,广电局却改名为《恐袭波士顿》,可见,在宣传过程中必须规避“Patriots”这个词,毕竟对于美国主旋律的电影,“爱国”这样的歧义词应该避免。(你爱的应该是中国,而中国的爱国者日我猜应该是国庆节。)
其次就是主人公汤米·桑德斯(马克·沃尔伯格饰),他作为终点站执勤的警察,有一个相爱的全力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爆炸发生时在现场维持秩序,是第一批参与救援的行动者,也是追查爆炸案罪魁祸首的核心人物。
这个人物从比赛开始一直到FBI介入,直到最后实施抓捕,就像一条线,将所有人物与线索串联起来。
而正是通过他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警察是如何承担工作压力,兼顾家庭关系,并且还要坚持内心正义的。也正是这种第一视角的呈现,让一切都看上去真实可靠,打动人心。
其次,同样作为第一线的调查者,凯文·贝肯饰演的理查德·戴斯劳利尔特工,这位已经在FBI服役26年的老探员本来就准备宣布要退休,但在爆炸案发生后,他却茶饭不思一心研究案情,直到案件告破疑犯被捕。
他深知这个国家运行的规则,做事小心谨慎,由于FBI调查的保密性,使他的这种谨慎被误解成拖延、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是看着他们有条不紊却经验老道的调查程序,顿时觉得:
任何案件真相的寻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这些调查人员,我们应当多一份谅解与支持。
而约翰·古德曼饰演的警察局长艾德·戴维斯,典型的暴脾气,对于FBI的介入虽然积极配合,但是对整个案情的支持与帮助也是举足轻重,正是因为他的调度,警察与探员才能协调一致共同反恐。
其中J·K·西蒙斯饰演的杰夫·普格利泽,沃特敦警察局警长,他是整起案件发生后的幕后英雄。
在抓捕嫌疑人的时候,老当益壮,首当其冲,面对绝境里疯狂反击的歹徒,他冷静地调度着当地警探,积极配合波士顿的安排。
而他与老伴儿的甜蜜与恩爱,这种来自于普通家庭的生活日常让我们这些影院里的年轻人艳羡不已。
作为正义的一方,还有一个细节也让我为之动容,那就是当汤米得知其中一个遇害者是一个八岁的孩子时,他一再强调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大街上。
这时候,一个帮忙的警察站了出来,他说:
“我呆在这里陪着他。”
我只知道天黑了又亮了,亮了又黑下去,这个警察在穿插的几个镜头里,都是那样无措而又坚定的眼神。
他看着爆炸现场的狼藉,看着那孤独的孩子,直到医护人员终于找到孩子的父母接走他时,那微红却释然的眼神让我真的很感谢:
在危难发生之时,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与邪恶斗争,才不会向黑暗屈服。
受害者里,着重拍摄了一对恋人与一对父子。 他们距离爆炸现场最近,万幸的保住了性命。只是一对本来健康的恋人却被迫截去了躯干,但是爱情让她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对方,面对伤痛,在汤米上来询问的时候依旧积极配合。
虽然爆炸伤害了他们的肉体,但是却让他们的心灵更加坚定。爱情的力量使得这两个年轻人最后完成了波士顿马拉松,当他们在终点处相拥的时候,我依旧感念,生活如此美好,黑暗无法剥夺人类最美好的能力——
去爱,去战斗,愈加坚强。
再谈谈制造爆炸的小绿绿吧。
哥哥,圣战士,在绑架了孟丹之后那些言论,一看就是十足的“阴谋论”家,被害妄想症,总觉得美国人排斥穆斯林,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你就去搞炸弹,这样封闭,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人,喜欢你才怪。
而他的弟弟,就是传说中的猪队友,最后孟丹能顺利挣脱正是抓住了兄弟俩感情不和、因此放松警惕的间隙,其实也说明了,与人民为敌,被灭掉那是迟早的。
杰西卡,圣战士妻子,因为盲目的信仰,纵容自己的丈夫、小叔子实施犯罪,不但不配合警方工作,还将女儿放在了一个危险的环境。这正是影射了那些离家万里,被忽悠进极端组织做圣战士妻子的无知少女。 这部电影在选材过程中抓住了很多细节,通过台词与各个角色的配合完美的展现出来,其中同事之间的战友情,恋人之间的包容与关怀,陌生人积极帮忙的热情。
还有为了职责没能松手牺牲的年轻警官肖恩,那个腼腆认真的大男生。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黑暗笼罩了下来,我们不曾畏惧,因为爱是明灯,定会温暖我们唤醒日出。
电影《爱国者日》的风险是很高的,尤其是对那些波士顿人和经历过2013年4月15日的那场爆炸案的人们来说,这是个非常敏感的主题。而处理这样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事件也需要极大的敏感性。虽然这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很痛苦的体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部制作格外精良且没有对事件进行浪漫描述的写实电影。诚然,《爱国者日》也是部大预算、明星主打的动作片,但它还是很有思想性的。 《爱国者日》巧妙地回避了让受害者和观众感到残忍的画面,同时又能让大家知道当天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到底是在抚慰那些曾经受伤的心灵并给世人以警醒,还是将那些尚未愈合的伤疤再次撕开呢?可以肯定的是,《爱国者日》将留给你一个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是一部比较成熟的、能在某一时刻把你吸引进电影院的、诚实的动作片。 (新浪跑步评论)
《爱国者日》讲述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对恐怖分子没有过多的表述,就是很直接很主观站在波士顿的视角,讲述整个城市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大家因爱而付出的努力。全片没有炫技,也基本没有特效,但仍然很感人!ps:片中美国相关部门人员审问犯罪嫌疑人妻子的戏感觉有点美化美国政府了,不太相信那种情况下,他们不会用一些非常手段!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Dun Meng: "go get the motherfuckers!"
彼得博格以前常被叫做小麦克贝,这片要让贝来拍,怕是会比恐袭本身更加恐怖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范本,情节紧凑,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剪到一起,全程写实,改编有度,注重细节,把《湄公河行动》这类号称真事改编却严重夸大其词的玩意衬得幼稚可笑。8/10
这里面提到的love并不空洞
邪教徒都得死,跟种族无关。
作为在波士顿生活的人,毫无疑问打五星,看完更爱波士顿了。电影里所有的建筑街道都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连宿舍大楼都有出镜真是太开心了。电影拍得很紧张很扣人心弦,又很细节化很真实,尤其喜欢把演的部分和纪录片镜头剪切在一起,切换得非常震撼。
沃伯格像蝙蝠侠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罪案现场。其实除去开头(很像选举宣传片的)“美国普通人平静美好充满爱的生活”及最后齁人的鸡汤外,中段拍得还不错,节奏什么的都还好。但为什么这种电影无论什么党派的人拍最后都会归结到“爱能战胜一切”?好不容易问题问出来了,结果还是爱来爱去
波士顿中国人真多啊
今年看得最全程投入的片子之一。抛弃了好莱坞剧作形式,基本上按纪实时间顺序讲述了事件和调查程序,和去年的《聚焦》形式类似,但更加主观,也更加情绪化。奉献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最积极的亚裔(中国)角色。
之前只晓得死难者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知道还有一位被绑架的中国留学生立了大功。除了Mark Wahlberg主演的警察是纯虚构之外(而且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问题),本片的其他角色和故事主线都是高度还原的。
穆中无人就是干,全城通缉抓坏蛋。易燃易爆夜对战,邻居老王瞎添乱。中国小伙诚点赞,留学女生扼腕叹。恐袭无情人有善,以爱之名驱暴乱。时间铺陈连成串,美式旋律真震撼。
从开头温馨的画面开始就揪着心,像是一部纪录片。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哪些是当时的记录。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在波士顿三年,去看过全马,也跑过半马,还没去看过红袜队比赛。信用卡被盗,警察叔叔给过温暖的拥抱。我爱波士顿。Just love it.
尽管对于整个事件的全景扫描稍显流水账,彼得博格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的配乐却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紧绷的节奏中,最后照例的真人访谈与照片也非常管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成功塑造了一位好莱坞少有的亚裔男性英雄角色,当他说出“抓住这些motherfucker”时全场鼓掌
穆斯林看了a lot of porn这个细节好顶赞
特别精彩特别紧张。我估计美国的意思可能是:你搞恐怖袭击?那来吧,我们找到你太容易了,而且就算付出再大代价我们也会把你干掉。
爆炸前的波士顿天气晴朗,人们用双腿奔跑;爆炸后的波士顿全城死寂,有人永远失去了双腿。男人戴着义肢再经过爆炸地点时,眼泪奔涌。恐怖分子或许也有一抹给侄女系鞋带的温柔,却任由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盖着白布躺在冰冷的跑道。戴头巾的女人可能是审讯官,也可能是恶魔之妻,仰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信仰。
巷战和加油站逃出生天的戏非常过瘾,中国人两米八!很讨厌歌功颂德的部分,这些恐袭的源头正是美国自己的政府多年来干预他国内政掀起他国内战最后报应到整个白人世界,但是这部戏里我看不到关于这个任何的反思。
拍的很真实,很多人都说别忽略了美国先侵略别人。我认为战争产生的问题就该用战争解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能怎样?本着亡国的信念也要一雪前耻的去战斗,这才是维护荣誉该有的觉悟。这样去搞平民手段太卑鄙,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