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而言,人的抗压能力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跟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由此推论,人到老年,心理上都应磨练得如同变形金刚般强大。然而这种强大,亦随着社会关系的加深,很难只出自本能,不受功利主义的捆绑。南尼•莫莱蒂的新片看似讨论人性与神性的相互制约,实则关注自我的觉醒及其与超我的艰难斗争,结论很简单:任何时候面对自己都不晚。
尽管本片的主人公,是高高在上的教皇,和一百多位入住梵蒂冈的红衣主教。片中三分之二的戏也都是发生在梵蒂冈教廷里。不过就题材来说,并不算严肃宗教题材,而更接近人文伦理片。新当选的教皇无法面对自己的民众发表演讲,逃离教廷游走民间,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这位老人开始在与心理医生的沟通中自省,发现自己修行至信仰顶端,却从未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终于唤醒内心深处的自我。而其他一百多位教皇候选人由于他的出逃不得不封闭在教廷中,以防消息走漏;随同的还有一位被自己是“最好”而困扰的心理医生。此群人生活得悠游自如,连一开始焦躁的心理医生,也在积极调整中与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
这恐怕不是首次,观众看到教廷高墙里的修行间,小操坪,花园,教皇的卧室等神秘的空间。但应该是首次,看到那么多高高在上的主教,生活得如同社区老年康乐中心的平常老人。导演利用各种细小的情节对白,把这些人身上的神意图性外衣一一剥离,展现给观众他们一如小孩般天真的人性。也会心里默念"不要选中我",也会在乎打牌输赢,也会想逃出集体自己去游玩。脱下他们鲜红的主教披风,生活中没有谁照本宣科的拿圣经当生活指南。这跟导演是无神论者必然不无关系。
教皇这个人物的塑造,更是颠覆了天主教会千百年来把教皇锁在“深闺”,高捧在上的形象。不但把他推入民间,还突出他畏缩,不自信的性格。连曾经的梦想,都是与教士的严肃极为对立的演员。而在生活中,是个连演员都考不上,被认为没有天赋的人。老实说,在梵蒂冈拍摄这部电影,在戛纳展映,真的很让人感叹欧洲人对电影题材的宽容。好像百无禁忌。抑或是教会也有意在新世纪重塑形象?更贴近教民?
不论如何,结局才是彻底将神性瓦解。游历一圈的教皇没有变得更强更勇,回到正途,完成“超我”的要求。而是遵循“自我”,向所有民众辞职,正视自己的内心。导演显然认为,面对自己比当教皇需要更多的勇气。事实上,这部影片也完全可以解读为功利主义与恒定道德标准之间的选择。究竟我们要选择有利益的“乐”,还是应该放弃道德行为的动机,释放“善”。南尼•莫莱蒂给出了自己在哲学范畴内的答案。
影片画面运镜都极为正统,然而情绪却一直轻松幽默,一如这位前金棕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得主的前期风格。虽没有大的跌宕起伏,但戏剧张力有松有驰,各种对比类比可圈可点,足显导演功力。这样特殊的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大巧若拙,相信冲奖可能也不会太小。
《教皇诞生》是今年电影节我错过的电影,它一个题材新颖的电影。教皇选举的特殊性造就了本片的戏剧性。新教皇由红衣主教们投票选出,但新教皇却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而十分惶恐而闭门不出,教皇一刻不登上阳台,红衣主教们就被关在教皇宫里以防泄密,连被请来给教皇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医生也一同被困。在这样有意思的设定下,集编剧导演主演一身的南尼·莫莱蒂(演心理医生),将梵蒂冈教廷从刻板形象中拉回我们平凡人中间。
看到新教皇缺乏自信,我们很容易想起另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那是一部正统的励志片,主角通过努力最后克服困难做了个好国王。而《教皇诞生》一开始的停电和有红衣主教跌倒就预示着本片那若有若无的喜剧色彩,也预示着与前者不同的真实主题。以下略微剧透。
被集体关禁闭之后,百无聊赖而打发时间的红衣主教们愈发回归真实,有玩拼图的,有踩电单车的,有远道而来时刻想溜出去观光的,有打牌做对家不满意吵架的,有跟随假教皇放的音乐翩翩起舞的,同样百无聊赖的心理医生干脆组织了一场国际老年排球赛,“瑞士卫兵队”因为年龄优势还被取消了参赛资格。教皇宫俨然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看到一群红衣主教们教皇宫院子里打排球,我们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的想象力,试想中央xx局委员在中x海举办一场排球赛该是怎样的景象。与此同时,冒充教皇的瑞士卫兵在教皇房间里大快朵颐、看电视、听音乐,好不开心。这一切看似一场闹剧,但无神论导演控制好了力度,严肃的镜头机位和轻松的气氛结合,让喜剧色彩时隐时现,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对教廷的不尊重,反而拉近了老态龙钟的主教们和普通人的距离。同时,心理医生也通过和主教们辩论以及朗诵圣经,来从更人性而非神性的角度来解读宗教,不过点到即止。
主教们身体被困,离家出走的教皇则精神受困。他被彻底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当年落榜的表演考生,一个寻求心理咨询的老人,游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与更多普通人多方接触,重拾了自己曾有的梦想,和自己永远不会有的孩子有了互动,当观众都以为他调整好自己准备勇于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正视自己的内心。也正是片尾他的那段演讲让本片摆脱了讥讽天主教的嫌疑,原来本片只是借教皇选举这个题材设定,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审视自己。联想到我们,我们也有许多“被赋予”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这位教皇来好好想想呢。
尽管如此,我相信梵蒂冈一定会抵制这部电影。同时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拍出一部《总书记诞生》,不用是讽喻片,能拉近他们和人民的距离,也是大功一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一、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ta们要动手(采取暴力、恐吓、威胁)了,ta们要动手了... 当然从头到尾“ta们”没有“动手”。Reflect了一下,因为我还有一部分mentality来源于authoritarian社会生活的经验。
具体来说,这个mentality是:“权力“会用极端的强迫、暴力的方式让我妥协、让我做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权力“是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会被具体化,比如manager、“公司“,“zf部门” 都可以是“权力”的具体化代表,在这部电影里,权力的具体化体现是“教廷”。
这个的mentality 对我目前的生活状态:1) 已经不再对我有帮助了;2)instills unncessary fear into me.
我准备慢慢把它从我的体系中祛除,it'll be another step for self-liberation.
当然这部电影里面还是有一些“迫”在里面的,比如唱票结束红衣主教一起围着新当选的pope唱歌,目的是他同意做pope,这是迫使;比如在影片快到末尾的时候,主角们一起去剧院公布pope人选,这也是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的行为。但这两个行为,和我想象中的“暴力、恐吓、威胁”从程度和频率上比,有数个数量级的区别。
二、
在片子的末尾,新当选的pope对公众说:我...不适合lead.
这让我reflect了一下,about “being a lead”.
在一个“lead”的治下,也许状况会从当下的情况,慢慢转向“人们更加开开心心的生活,互爱互助、各司其职”;也可能转向“人们更加互相仇恨、冲突(升级)、互相伤害”。
这在大环境、小环境中都是如此。
做pope有做pope 要lead的scope,做小组长有做小组长要lead的scope,性质是一样。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8日)
不可否认,南尼·莫莱蒂是意大利影坛的全才,此君一贯见解深刻,思路宽广,戏路多样,又具有掌控管理的能力,其所参与编、导、演、制的影片,往往言之有物,手法洗练,表演精准,制作上乘,不论痛楚的《儿子的房间》、疗伤的《平静的躁动》,还是寓意的《两个四月》,都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喟叹生活,并藉此丰满脑细胞,体悟生活的哲学。
此番,南尼·莫莱蒂显露出了他用巧的功力,将解读的视角集中在了梵蒂冈教廷,不同于其他再现宗教核心的影片露出庙堂之高的傲娇状,《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的基调显得较平民化,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旨,即神性与人性的对碰,以及自我的苏醒与实践,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影片甚至让缺乏信心的教皇继任者梅尔维尔“微服出逃”,游走于寻常巷陌,只为了寻找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渴求。
该片的节奏十分舒服,叙事张弛有度,无处不闪现出编导的架构功力和突破创新的胆识,表现教廷的画面运镜虽然堂皇而正规,但始终充溢着轻松幽默的氛围,片中的神职人员也一改此类题材中常见的严肃刻板模样,显得天真烂漫,没有权利欲望,毫无勾心斗角,对教皇这一责任重大的神圣职务都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像小孩要逃避被老师点名一样,嘴里默念着:“千万不要选我”,当有人被投票选中时,其他107个主教居然都可爱地松了口气。
显然南尼·莫莱蒂对宗教本身并没有冒犯之意,不过这部情节虚构的影片的确有戏说之嫌,至少让一群主教大人们在梵蒂冈庄严的庭院内开展一场活泼热闹的洲际排球联赛,就足够颠覆以往人们对宗教保守严苛拘泥的印象。而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实地拍摄,让人不得不感叹他国对这一题材的宽容。
离家出走没有年纪限定,老人家梅尔维尔在重压之下趋于崩溃,开始自我否定,并走上了探寻之路。当他来到一处教堂,听到年轻的神父讲到对身处的这个全新时代的恐惧时,颇有同感。老人在年轻时曾想当一名演员,却因缺乏天分而未果,当他面对素未平身的女心理医生时,谎称自己是演员。“演员”这个设定显得很有意思,通常人们都认可政治家是演员,而出任地球上17%人口的精神领袖这样的角色,显然也是需要演技的,对此,梅尔维尔没有准备好,也不太可能准备好。老演员米歇尔·皮寇利诠释的“落跑教皇”就像一个慈爱和善的老大爷,眼神中总流露着歉意和不确定,让人不忍太过逼迫他难为他,梵蒂冈的发言人也不例外。
片中红衣主教格里高利曾对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焦虑范儿的心理学教授说:“因为你无处可去,地狱就是虚无的。”似乎对于缺乏依托的人而言,就连地狱也是不存在的。影片的结局很有趣,在梅尔维尔游历一番后,没有俗套地让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心理建设,很励志地接受使命,而是让他更清楚地认知了自己,也超越了局限,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因为似乎敢于正视自己比担任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105447_d.html这绝对是给了梵蒂冈那帮红衣老头们一个狠狠的大嘴巴。算不上一部十分严谨的宗教题材,却更多刻画了人性的真实面孔。各位主教投票的场景就像拍一群考试卡壳的迷茫小学生,还有偷窥这个有趣的镜头。在众教徒等待这位新任教皇庄严出场时他却在一边嚎啕大哭,高喊"我不能"。最后逃离现场,留下那个主持的主教和广场上一帮黯然神伤的信徒,多讽刺的画面。
一个演员,这是这位新教皇对自己的定义,而这个剧场就如他身处的教廷。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排练彩排,最终出席一个个无比隆重的首映礼。当他逃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花花绿绿的世界,仿佛是逃离一座禁锢的牢笼。
主教们说:上帝选择了他是不会有错。他是被选中的,但不是被上帝。"我不是能引领众人的那个人,反倒更像需要被指引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都害怕别人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却没能力称为他人心中所想。
老爷爷们打排球那场可爱又欢乐。而最后沉默失语又是如此压抑。充满对比,讽刺,值得深究。戛然而止的结尾太喜欢。
电影挺好,可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有的地方打不到点子上。某些情节甚至有漏洞。另外南尼·莫瑞蒂自己演的心理医生让人感觉刻意低俗化。总之本是一盘好菜,但调料放量欠准。
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集中在了这样一个最特殊的人身上。以小见大,背后何尝不是对现代教廷的拍击和对当下的质疑。《女王》,《国王的演讲》之后的同类型翻版,不过这一次对准的是罗马教廷。7.9/10.
居然这种结局!
两千年267任教皇,每一个都是压在继任者身上的稻草。在这里,教皇和红衣主教都走下神坛,还原为人。以诙谐手法展现教皇出走这种荒诞题材,增加了严肃题材的观影愉悦感。
又是一场盛大的意淫。导演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宗教、教皇的定义。电影总体还是可圈可点,意大利式典型的夸张和导演自己的想象力让电影增色不少,小老头们表现也还可以,只可惜现实世界中教会的各种丑闻和去过梵蒂冈见过教皇的经历让我很难接受电影里的设定。
能感受到南尼·莫莱蒂在拍这片时憋着各种坏。将主教们赋予更多普通人的性格之后就未必是嘲讽了,反而非常有爱。如何以信仰战胜自己,米歇尔·皮寇利非常精彩的表演。
直面自己是信仰的起点。
本以为和《国王的演讲》同为一个路数,看完才发现错的离谱。它不似《国》的担当,却以退为进,从另一个视角促使观众反思宗教。
随性之作。无神论者南尼·莫莱蒂也是个好演员,只会一种角色:心理医生。
一部“正常”的有关宗教的电影,把宗教人性化,对于生长在世界宗教中心边上的意大利导演,尤其不易。
南尼·莫莱蒂的调侃依然犀利,但梵蒂冈教廷内被褪去神圣光环的主教们却更让人觉得亲近。
对于一部宗教题材,讨论神性与人性之间产生碰撞和挣扎的电影来说,南尼·莫莱蒂举重若轻,用诙谐讽刺的幽默语调来描绘褪去神秘面纱的主教们,在全封闭的教廷中的平凡生活,同时又用沉重严肃的姿态来刻画逃走的教皇对其信仰和自我的迷失与挣扎。排球赛尤其欢乐,戛然而止的结局也恰到好处。
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37988/
推来让去,差点搞出人命,原来那么多人不愿意当教皇,是油水太少么?
连教皇都罢工不干了。请关爱教皇。
我突然觉得很像中国古代皇帝自己出去玩或微服私访然后身边的人为稳住人心就说皇上闭关了或者找个假的来做样子。。。。好吧我康熙微服私访看多了。。。开头的仪式真有气氛,镶在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时刻,遗憾中国没有了
very萌的心理医生,萌er的教皇,萌est的主教们。可惜这永远是童话。
“让我们聆听上帝的质疑上帝的箴言,承载着心中的渴望、梦想,也带来担忧困扰和恐惧,一切事物也许正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上帝的旨意,承认我们需要上帝是智慧而谦卑的。我们需要他的原谅他的耐心,要把伤疤揭给他看,因为他是唯一可以治疗我们的人。”结局不走寻常路
他以为自己只是个演员,其实,他离主最近。主教们果然没有选错人,“尊荣以前,必有谦卑”,那个审慎对待权力和地位,意识到人力黾勉的人,才真正跳脱了人性,触碰到神圣。他一辈子没上过舞台却把台词记得特别清楚,就像他从来做过教皇,但真理一直在他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