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让我用一句话来跟你说说,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我会非常勉强的概括为“一部充满超现实主义的,意识流为主体的战争阴影下的浮世绘影像”。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我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去尝试解读这些弗洛伊德式的幻境。剩下的两个小时,当我放弃解读,选择沉浸其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影片结束时,我不敢说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但是一种个人意义的豁然开朗让我从压抑变得舒畅。
总的来说“一边是死的自由,一边是生的束缚”就是我的全部解读。这句话最好用互文去解读,也就是说“一边是生的自由,一边是死的束缚”也依旧成立。
之前谈到过,这部作品蕴含有巨大的能量。而对于人类来说,生死往往是最具冲击力的能量。而作为一个行将死去的创作者,大林宣彦对于死亡一定有了更深的感触,这种感触化为力量,从他的遗作中宣泄而出。
完美:我把美那解读为“完美”,美那有一种美,这种美令人窒息,以至于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美那。但她的美就和她的生命一样脆弱,永远的告诉你可触不可及的定义。正是可触不可及造就了美那的完美。一如那美丽的玫瑰,终将凋零。美那是肺结核,导演也是肺病,这种象征意义已经十分明显。
束缚:吉原身上处处充满了束缚。吉原本身是基督教徒,但他出生的山脚下却是佛教徒,影片中唯一一次对战争的评价是从吉原口中说出的“艺术不会引起战争,引起战争的是宗教”。吉原身上的矛盾更像是日本文化中的日本人的矛盾。无论是东方的礼教束缚还是西方的制度束缚,都给活在夹缝中的日本岛国带来着巨大的约束,但是他们的骨子里却有着一种对自由无比的向往。当这种矛盾不能统一的时候,就出现了病态的吉原。无论是日本疯狂的扩张也好,吉原与表妹的不伦之恋也好,可能都来自于同一种根源。
自由:鹈饲象征着自由,少年的第一根烟来自于鹈饲的最后一根。自由的魅力不亚于完美,以至于所有的人都爱自由的鹈饲。全篇最具冲击力的是马上的那一段不可描述,你可以把他解读为希腊式的少年探索意义上的现实,当然也可以跟我一样解读为超现实手法下的象征,因为鹈饲是自由的化身,一个懦弱的少年是多么渴望靠近他。自由和束缚天生就是一对冤家,但是如阴阳太极一般,他们会惺惺相惜甚至偶尔的角色互换。
同样的,亚音,千岁,嫂子都可以对应相应的印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说九日节是比较真实的,我倒觉得最超现实的就是九日节以及妓院。
九日节出现的年轻男人应该都是幻觉,是人们对于故人思念的一种寄托于节日的美好向往。
妓院除了两个人老珠黄的老太太应该也都是幻觉,我个人甚至把门口年轻貌美的妓女看做是老妓的年轻回忆,那种定格是一种幻想。
电影节后个人见解一二,权当抛砖引玉。
对于一个多灾难的岛国,他们对于死亡以及生命本身的理解确实有一种爆裂性的能量。
该片获得72届日本每日映画大赏最佳影片,而在北影节近三个小时的放映中,一直陆续有人退场,影片结尾想起短暂的掌声。观后很多人一边表示坚持着看完、难以理解,却一边在豆瓣打了高分,这样一部现象级作品,让人雾里看花却耐人寻味。
1、遗作
2016年8月影片开机时大林宣彦导演被诊断肺癌,只有三个月生命,拍摄同时一直接受抗癌治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濒死”遗作,必然放任自流,加剧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抽象的意识流呈现贯穿始终。导演采访中坦言“正因如此(罹患癌症),才渴望表现自由的珍贵。”
2、浮世绘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阴影下的一群少男少女们撕裂的青春年华,并用极度夸张和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二战时期战场后方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和整个社会形态。其中刻画了一言不发凝视少女的军官,喋喋不休怨天忧人的妓院老鸨,丧子之痛接近癫狂的疯婆子,看清世事却逃离喧嚣的老大夫,与军国主义背道而驰却形单影只的左翼共产主义教师;以及街边成群的妓女、酒肆中寻乐忘世的老人们,还有在军国主义宣扬下天真举旗的孩童等群像;构建了一个壮年缺失迷惘纷乱的畸形社会。
3、五毛特效还是黑泽明
在国内各种评论中被诟病最深的是看似预算不够的五毛特效。黑泽明80岁高龄拍摄超现实名作《梦》,大林宣彦78岁拍摄花筐,人生至此,对影片呈现的唯一标准,只有自身的构想和表达方式。大林导演解释“无论CG多发达,也无法再现真实的战争阴影。我反倒希望通过CG营造虚幻,以此影射世间最大的谎言——呼唤和平,却从未实现和平。”虽然技术先锋克里斯托弗诺兰不一定这么想,但用低质的抠图画面来呈现天皇口中的“圣战”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想象,用如梦境一般顿挫的幻象回望那个扭曲的时代,可谓寓意非凡。比如风雨飘摇的窗外樱花,喻示未来的海中孤山,山野中的皇军稻草人,在孩童夹道欢送中奔赴坟海的军国铁蹄等等,用假象营造虚幻,用梦境描述人心。
4、日本风
除了诸多CG画面,片中唯一真实的场景就是唐津九日节。若评选年度最具日本风情的影片,花筐当之无愧。影片浓墨重彩的呈现了日本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之一的民俗风情,虎鲸、将军头盔、鲷鱼、飞龙等巨型花车的盛大场面在片中反复出现,鹈饲就是鲷鱼花车的领航。鲷鱼本身就寓意为喜庆,在剧中更是理想、愿望的化身。导演选地九州岛民俗重镇唐津,用地方文明和故乡灵魂的真实,对抗战争笼罩的虚幻。一虚一实,表达了反战的思想和对朴实生活的向往。
5、难言的象征
导演结尾处明示了主角们的象征含义,与其说是代言不同群体我更愿意理解为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或是青年们内心主流的几种情绪。独来独往美少年鹈饲代表激进和自我,用热烈极端的方式面对生活和迎接未来;虚弱的吉良代表厌世和抵抗,以孤立消极的姿态成为了鹈饲的对立面;丑态吵闹的阿苏代表自嘲和顺从,他强行的搞笑对于铺天盖地的压抑感只是螳臂当车,最终只能随波逐流;刚刚归国的主人公俊彦代表懵懂和乐观,他的心态受战争阴影的影响最少,在近乎无知烂漫中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美那代表生命和美好不言而喻,纯白无暇的容颜吐出深红的鲜血,极具视觉冲击;圭子以亡夫的形象代表被时代抛弃的爱恋,依靠吸舐小姑的血来纪念对亡夫的痴情;可爱的亚音不谙世事的服务着后方,呆滞的千岁在寒冷不安中忍受着孤寂。这些充满隐喻的象征角色再相互交织互生情愫,确实令观者难以琢磨,一头雾水。也只好这般自圆自画,迷失在大林宣彦编织的这场斑驳破碎的梦中。
说了这么多,片中仍有诸多难以理解和揣测的情节和表达,也成为赏析影片和领悟导演的巨大障碍,毕竟文化差异的鸿沟难以逾越且对二战时期日本的社会生态知之甚少,还望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予以指正。
《花筐》是一部过时之作,一部技术上不完美之作,但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大林宣彦啊。
和我喜欢的若松孝二一样,即使经费紧张到整个作品看起来粗糙可笑,但影片本身依然能触动到我,这足够了。《花筐》担得上“耽美”二字。视觉和影片是一体的。大林宣彦从来没有生活在当下,而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次元中。这部应该属于1970s的《花筐》就像是回光返照,是大林宣彦自己的八部半。他的影片需要一个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甚至有共同经历体验的观众,有太多会道门。
大林宣彦一辈子都是个二流,看到豆瓣上所有片子评分都没上7.5,我也是挺开心的,这个分数很适合他。他没有寺山修司极端,没有铃木清顺强势,没有伊丹十三的机灵,没有森田芳光的敏感,但他就是有种迷人的诡异感,他们那代日本电影人真是最有趣的啊。
这样一部小众趣味的艺术片能占据电影旬报、每日映画的大奖,还是让我颇感惊讶。日本大众真的把艺术消费当成了生活常态。
看电影时,旁边的大哥一直说,不是文艺青年真不应该来看这样奇怪的电影(上海观众与北京观众不同的是,他们对艺术片有种敬畏之心,不喜欢时先会检讨自己)。旁边还有俩小学生一言不发看完全剧(目测不超过10岁),很担心他们因此性心理上有点什么变化。这种氛围下的上海,才会大众艺术市场比北京更活跃。
PS,听说山田洋次给他打气,拍完花筐立马又起了俩新项目。得了癌症治愈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加入山田洋次癌症亲友团了?之前坂本龙一的了癌症也是被山田洋次激励要活过来大干一场。摩羯座们真是工作到死思方尽……
SIFF6.18ifc百丽宫 与zty看的第二部电影,如果看的时候没有机智的zty在旁边解读,在我的理解范围里只会看得一头雾水,只剩吃爆米花的份了。看完后把男票的脑细胞耗了大半,可把他累坏了,抽了好几支烟才缓过来。 美娜和姑姑其实是同一人,俊彦和亚音是同一类人(傻),美娜(虚幻的美)和傻傻的亚音(真实的美)吉良表妹(悲剧的美)是一组对照,美少年和吉良一开始就惺惺相惜。吉良的表妹一开始就是吉良的童养媳,这也是她命中注定的悲剧感的来源,从小她的眼里就只有吉良,装不下别人。印象最深的是酒吧里的年老陪酒女,当时她看着一个年轻貌美的陪酒女送别要去打仗的军官,这其实是她在回忆年轻的时候。这部电影里频繁出现真假虚实幻象,是梦境?还是回忆?多组意象形成对照。这也是这部电影难懂,看得累的原因。正因为难懂,所以越喜欢搞清楚的这一刻,虽然是男票解读出来的,但是就是喜欢发现哇他好厉害好聪明的那一刻~
这部电影的形式和其中一些表达形式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晦涩,但其实于我个人来说,是可以很简单去理解的,并不需要过分去剖析。
令我感触比较深首先是宏观方面的“支配与被支配”,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牵扯到支配关系,这个时候发力与受力的两端可能是很清晰的。一个动荡的时局不仅会造成动荡的局面,而且会有意和无意的创造出一种指引性的精神指向。
而电影中,当青春期遇见动荡的时局,每个有觉悟和没觉悟的孩子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向死而生和渴望生命的两拨人刚好是相反的,就像我们总会有时唏嘘人生因为差异产生的悲欢离合,就像是一台停滞的列车,上车的人和下车的人是走向两个方向一样。
战争在物质上造成的伤害足够让人沉痛,同时因战争而起受宏观操控的这种精神指向(或左或右)更是荼毒着国家的未来。我们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不和谐事件是因为这种荼毒裂变出来的指向,影响着这么多自认为“理想或美好”的年轻人。
所以,这部片子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讨论因战争而塑造的价值取向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在剧中这些角色的结局都无法逆转,如此的干净利落,不仅让人叹息。
ps:非专业影评,仅观后感
一箩筐的对白在眼前如机关枪一般突突突,说实话,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画面也是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美颜既视感,太过艳丽,产生了阵阵晕眩。
冷不丁冒血什么的一时间无法接受,全程有种不明所以的迷惑。情节上,有搞同,有搞乱伦,有搞不伦恋的大杂烩,在此种氛围下,产生了很微妙的感觉。在接近一个半小时之后,我才模糊的看到导演到底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日本在对外战争中,大后方留守的弱残妇孺们的精神状态图景营造的过于梦幻失真,彷如刻意美化的一场春梦。可惜的是,太过冗长的铺垫让人兴致全无,这并不是追索战争内核的故事,也不是迎合主流审美的工业流水线电影,它带给我的是别开生面的独特未知,似有若无的主线下,杂糅着太多元素,一时间理不出头绪来,或许这是部只有日本人才能看懂的电影。当人们被极致的压抑在一个罐头般狭小的国土之上,缺少资源,多灾多难,充满彷徨,不确定的未来与琢磨不定的大国博弈波澜,随时会朝向日本群岛扑来,而深刻在基因深处的恐惧无处释放,日本人也只能把那些恐惧埋藏到更深处,假装时刻不注意它才能勉强生活了。
你看,五毛特效并不是烂片的借口吧
我觉得导演是很怕观众看不懂 但是最后估计观众还是没看懂
校内没有战争 艺术不分国界 散落的花瓣一如溅洒的鲜血 若节日可以净化人心 那战争的花筐又是被谁打翻 传统和扩张之间谁又做了叛徒
影像观感是寺山修司和铃木清顺遗珠串成的昭和青春蜃气楼,引入文坛互文美丽。应征入伍的教授撕碎列宁文集,送给孤女一本《女生徒》;三岛式美少年在肆恣徜徉后跳入丰饶与虚无之海;形如爱伦坡笔下的少女在玫瑰色幻想中香消玉殒。以及点题的中原中野:“化作坚硬血管、曼珠沙华与夕阳从中流过的青春。”
昭和幻梦。门胁麦有一种弱小可怜无助又变态的气质,在当今女演员中十分稀缺。
大林宣彦得知自己只剩三个月生命拍的,放得很开,有些像cult老片。拼贴,跳切,闪回,不符常规的构图和镜头衔接,劣质抠图和调色,巨大的日月,神经质人物群像,平淡琐碎的情节和对话,近三小时退场率不低,像做了一场绮丽的梦。尤其花车夜游那段好华丽。青春疼痛物语,战场后方愁思。穗香很美
忧伤缠绵,一场无端绮丽的浮梦。畅饮到夜晚,最终都要散,但我竟意兴阑珊,不愿再醒过来。
『你們離開了自己的時代,而我們得到自由。但是妳卻看起來比我們更綻放光芒,那就表示現在的我們相對地失去了重要的東西吧…』『阿潤,這只是幻想。妳就活在現在這個時代裡,所以要挺起胸膛。但是妳有這種想法,我也覺得很高興。這就叫做端莊。』(小林尽《夏日風暴!》)
感觉像连看了三小时国产鬼片
神奇,诡异荒诞居然到后面慢慢发现这个故事的严肃认真。那种不适感(刻意抠像,交叠音乐,重复剪辑)会突然消减,里面所有人反反复复说着醒来醒来,然后拉着你进梦里。结束之后,大梦初醒,全身掏空。(想和满岛小哥一起骑马
痴人说梦
4.5;回应其《原野山峰海滩》,标识昏黄火红幽蓝色调与舞台剧风格,一如既往反战主题,凄厉浪漫妖冶,美的至高点即死亡,这群在梦中存活的人早已将生抛却,在星雨月辉的拥抱与血色渗染下,奔赴与死亡的约定;以异色梦境的框架构筑惨烈现实,被军国主义阴霾吞噬进悲伤虚无的徒劳挣扎。
一场醉人长梦,虽然不及四十九天那种飞升的仙气,但也看得如痴如醉,最后那段大林宣彦简直是当作了自己银幕告别遗言来拍,他能病情好转继续拍片真的是太好了 8.6分★★★★☆
2017年看到这样的电影,真不知道应该感动还是尴尬啊。
日本战争征兵前夜,是筱田正浩的红鲷鱼花车游行之夜,小津家女儿在咳血,三岛少年在海边裸体骑黑马,今村昌平的老鸨在营业,铃木清顺的魔芋火锅咕咕煮起来,新藤兼人呜呜吹响了尺八,市川昆的鬼士兵全部复活…一夜之间,所有的青春都死于寺山修司的感官世界。最后,寺山修司放火烧了金阁寺。再见,萤火虫
3.5大林宣彦真是日影的一朵奇葩,物哀美也拍出了中二的调皮感,尤其是一如既往的五毛特效。不过要表达的似乎都被电影本身吸收消解了,留下了可能就是最后那十分钟的复述。恩,今天在资料馆碰到了最自以为是的傻逼,13排9座戴眼镜胖男是我近月看见最嚣张最丑陋最刻薄最让人恶心的嘴脸
需要一沉浸的一场梦之安魂曲,复古的能剧,战争对人性无声的催残,青春期彷徨的倦怠与无知无畏,逃避与救赎,大胆的画面冲击,都是对影像语言极大的考验。
真好,看得人想哭。看完想直接睡在电影院。
试问:谁不想偷窥满岛真之介光着屁股游泳?谁不想裸体抱着满岛真之介骑马?/ SIFF第1场
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