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分打低了,看完前半段还以为只是新能源公司与环保主义者的对决,但后半段对现代性的反思一下就把影片质量拔高了一大截,作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拥护者,马特达蒙深入了充满传统气息的村庄,他认为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致富,且坚信致富带来的好处胜过一切,但在电影后半段,当他第一次被打后看到自己搞怪的照片与村民一起挂在酒吧的墙上,当他看到卖地的村民开着豪车招摇过市,当他看到卖苏打水的小女孩不肯多收他一分钱的时候,这种工业化、城镇化胜过一切的思维在他心中也开始软化,最终,达蒙放弃了来时所坚持的,在这片充满了人情味的土地上,他找回了曾经的回忆,找回了记忆中最温暖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现代性、不是工业化城镇化、更不是钱带来的,这种温暖来自朴实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而寻找这种久违的安全感,才是本片的立意所在。
我是带着任务来看的,若是平时我不会去看这种电影,环保这种题材怎么想都没什么吸引力,如果你是那种用脑袋看电影的人,一定会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好的影片是能够让人思考的,而不是一时的快感,当然这因人而异,但能够评奖的影片,必然是有思想的,怎么还不到140字啊。。。哇还没到。。。没什么可写的了
话说在Besançon中心城只有两家影院,一家是Plaza Victor Hugo,放映一些如《艺术家》或者《Suger man》一类的片子,而另一家Pahté Beaux-arts每天门庭若市,放映得一般是如我家唐尼的《钢铁侠》或者我中华国际大片《一代宗师》之类的片子。而这部达蒙编剧的片子却偏偏只能在前者看到,所以在法国人的眼中,这是一部80%的小众电影。
在《谍影重重》之后选择安静下来的达蒙今天也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也许与我的期望过高有关。现在看来我倒很乐意看到达蒙回到《谍影重重》,把杰瑞米敢回到《拆弹部队》里去,这样对大家...都好...
好吧,就此打住。原谅我不知道怎么打出华丽的分割线...
29岁写出《心灵捕手》的达蒙今天给了我们上了一道心灵土豆汤。这部没有色情镜头,也绝没有血腥暴力,按照美剧套路起承转合的片子,怎么看都有点似曾相识。一个偏远的小镇,贫瘠的土地,不富足的生活把生活在农场上的人们定义成了挣扎在土地里其貌不扬的土豆,短视、迷惑,还有听风就是雨。
原谅我懒惰得省略掉这片子的介绍,总结一句,就是Steve在几经承受挫折之后发现对手Dustin的谎言而胜利在望,却因为自己多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而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更大的谎言和操控之中。最后嫉妒与被愚弄之后的恼怒使他选择了鱼死网破。
这是个发生在农场之上的故事,而故事里,除了农场的当事人们,所有人都做了自己的事...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从MIT毕业,有着耀眼的曾经,而且在退休后以在乡村学校教学为乐趣。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像是Alice一样,心底里单纯的去判断,即使是截然而立的双方在她这里都能得到一个微笑;或者成为酒吧里那些挣扎在贫困之中、拿着政府温饱的庄稼人,在被揭底之后茫然无措,然后挥拳以对来结束尴尬来维护一点单薄的尊严。始终清醒的只有Global的老板们。他们操控着Dustin,表演出一场场的环保剧;并借由这些表演争得当地人的好感,来愚弄老Franki,更用Dustin和Alice的暧昧鼓动着Steve,要么荣归纽约,要么失去所有。这表演太成功,在最后故意揭穿谎言的时候,他们已经胜券在握了。所谓的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民众早已失去了自我判断,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过。这过程像极了微博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民主,只是民众陪着决策者们玩了一场游戏。但是这次,boss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游戏的反坐力却也把忠诚而勤奋的Steve逼向了简单粗暴。
对于其他的镇子呢?除了Global,可能还会有international,Universal...可是,还会有那么多的Steve在最后揭底么?应许之地,这流着蜜的天赐之地是需要经历一代一代人的考验的,从亚伯拉罕、到摩西、到参孙...它注定多事,却也是人们最后想回去想留下的地方。这镇子不是Steve的应许之地,他的家乡早已被工业改变了模样,他也再没有回去过。他对这镇子的感情只维系在对Alice的留恋和对曾经故乡的回忆上,而下一个Steve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请。
我的祖辈从历世生存的山西告别深墙包裹的老宅辗转到沈阳,我又从沈阳行走到上海、巴黎,我早已不能分清哪里是我的故乡,所以在我看到新闻中新农村建设、圈地建房的标题时,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我的祖辈们早已把最后的筹码摆上了台面,失去了土地的人们,就再也没什么可失去的了,随之,他们也再不会得到什么。他们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无产者,没有了故乡,成为了可怜的个体;也没有了束缚,更没有了对一片土地或者一个国家这些概念的忠诚。
所以我觉得,这时一部讲土地的片子,与环保...无关...
基本上把马特达蒙的电影全部看了一遍。当我看见许多评论说这部他难得亲自编剧的电影温吞平淡的时候我就决定最后来看,因为我觉得他写的剧本肯定有其价值,应该慢慢看。并且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观看了GVS的一些作品,文艺片像是爱达荷,大象,还有他们上一次合作的杰瑞,稍商业化一点的心灵捕手也看了好几遍。不得不说温柔平缓是GVS的风格,我也做好了准备来观看这部节奏舒缓的应许之地。
有些可惜的是当时看评分较低一开始没打算看,就毫无顾忌地翻看了大部分影评并了解了剧情,所以我没有体验到那个反转带来的高潮。但这并不影响我看完电影之后进行回味与思考。如很多影评所说,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不是环保,而是对于现代化的反思。电影里面我觉得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选择一个平缓的节奏是对的。也有很多留白,由你来见仁见智,这就给看完后的回味留下了空间,并且片中问题每个国家都在发生,回味的时候联系现实思考,更多了一份苦涩感。
我觉得我回味出来的几点很有意思:
1 环保者是假的,但他说的都是真的。主角有目的地欺瞒与环保者有目的地坦诚形成了一个对比,大公司的不择手段触目惊心,可怜的村民腹背受敌。同时环保者揭露出的污染真相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主角的负罪感,他经常说的“i am not a bad guy”更像是他的自我辩解。
2 大公司是老辣的,没有假环保者主角真不一定能成为优势方。在与环保者竞争的时候,主角想出的扭转局势的办法是办一个嘉年华,强势地用金钱去说服他们。有纯朴的支持者来帮他的忙,这个计划看似有戏,最后却被一场大雨彻底毁掉了。有一幕他与女孩站在河边时天很明显是要下雨,做出这个计划的男主确实是欠考虑。这证明了公司一开始的不信任是正确的,也进一步动摇了主角,他也许确实干不出名堂。
3 在多方面的因素的结合下,老头在院子里与他的对谈让他开始真正发生转变。先是环保者的宣传势如破竹,接着拐走了他的女孩,又遭遇意外天气反击计划大败,此时他感觉像个loser,处于最脆弱的时候。这时老头招呼他,问了有关他家乡的事情,原来他是从一个穷途末路的相似村庄逃出来的,是一个失乡之人。聊天的最后老头丢出一句“我担心他们的未来”,与前面希望传承土地的农民,拿了钱就去买跑车的村民,还有老头问他他们要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在一起看,本来就脆弱挣扎自我怀疑的男主内心那颗反抗的种子应该就开始萌芽了,他与老头站在了同一方。他可以守住这片土地,留住这里的纯朴的人,谋求新的出路,因为一但卖给公司,那就将万劫不复。这与爱情并不完全有关。
4 他只是暂时守住这个村庄。现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的反抗是无力的。片尾从他被炒掉到见女孩那里,我心里没有放松,只有苦涩。他不仅要忍受贫穷,还要面对小镇不可避免的衰落,除非有比拿环境换经济更好的办法,但我目前想不出来有什么他能做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从部分村民对于合同的接受甚至高兴的表现来看,小镇的环境被卖出是迟早的事。
现代化的代价总是高昂的,而且人们面对环境与经济的对立时往往都会选择经济,尤其是对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人来说。这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乡之人。片中的主角与他所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非常讽刺,失乡之人创造更多失乡之人。
写的有点困了,文笔不好,意识又不清醒,就这样吧。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部电影节奏非常好,呆萌的剧本确实是很坦诚平淡地说出了他看见的问题,有直接表达的地方,有留白的地方,也开放式地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问题现在几乎不可被解决。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塞得东西太多而导致重心失衡节奏不稳的电影其中也有不少。这一个剧本虽然平淡,但看完之后会感觉要讲的东西安排的恰到好处,不得不说他当年心灵捕手的编剧功底还是在的。
发展和破坏从来都是黏在一起的。
当然,外面37度高温,你,吹着空调,看着电影,很有触动,确实有东西比钱比发展更重要,这个时候,压根不会记起,空调是不是会漏雪种(氟利昂),雪种是破坏臭氧层这件事的。
人之所以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是因为发展,进步。
所以,我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落在地上,越来越心平气和,接受生活。
这个节奏,简直是Gerry一样的噩梦
好温情的电影,当经济利益与环境产生矛盾,该如何抉择?马特达蒙自编自演,少了年轻时的锋芒,多了一些成熟与笃定。
卖了土地换取更好的生活,不好吗?
两颗星给风光,呵呵。
很遗憾结局让整片的主题从“融入”降低到“阴谋”。本身施害方与受害方的主次调换是很有趣的点,却白白让刻意为之的反转打破了一切。
结尾逆转还挺有意思
平淡温吞得该有的东西都模糊掉,看得很累很无味
在利益面前,人们会怎么抉择?要环境还是要cash? 让人们各自选吧
男主角这个倒戈有点突兀啊。。到底是因为被妹子勾引还是发现被公司捅了一刀?。。
若无隐患,何须阴谋。无远虑者,必有近忧。
很好!
结尾不难猜,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去猜测结尾了,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享受twist出现的那一瞬间时的心情呢?
不太喜欢结尾温情,有点把格调做小了。这个故事大部分时间很暧昧,在态度上也是模糊不清的,不过反转很不错,更明确了主题。马特·达蒙与约翰·卡拉辛斯基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总有说不出的好感。片中达蒙和罗斯玛丽都在这两年跟艾米莉·布朗特合作过,然后约翰·卡拉辛斯基又是她老公,幕后推手么?三
很主旋律的电影,大公司资源开发和原住民环境破坏之间的冲突,最后的小twist太可以被预料了,好希望能享受到一个电影中小小的一个惊喜啊,可惜了。好喜欢马特达蒙。
虽然编剧和表演上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还是觉得小马的作品,比小本拿奖的那个好。很舒服的电影。
好一般。
略显平淡
编剧不赖,走上商业路线是阴错阳差,马特·达蒙本来就是个才子
1.贾森·瑞特曼+索德伯格。2.最后的反转不难猜到,全片就是一个hoax。3.没有范·桑特的范儿了,调子很中庸,能源话题可以看到些许隐喻,结尾很正义很主流。4.各演员均无突破,卡拉辛斯基还是一副Jim面孔。
确实,主流到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