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个segments,shots 和一些思考:
关于镜头:
1.每次崔贤和允熙在看春画的时候,那个镜头仿佛是穿透了影片在看着观众;
2.张律的运镜我特别喜欢,有一种禅意,在茶馆的那一场,崔教授在前景,允熙在后景,这个镜头和《咏鹅》里那间小店的老人准备食物的镜头非常相似。
3.崔教授与老人打太极的大远景。这个地方的远景可能是在在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
4.每当崔直视镜头,总会把我惊到。比如有一个镜头是崔幻想朋友的妻子来告诉她“昌熙不是被人杀害的”这件事,那个女人怎么出现,又怎么消失的。这个运镜也很有意思,很张律。
5.崔在最后又去了一次算命摊,他发现算命摊里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老爷爷,后来镜头转到空空的店门口两个黄色的垫子,似乎也在暗示崔和茹静的会面是一场他自己的想象。记忆和“现实”仅仅在这里产生了一次错位,于是将已发生的与想象出来的事情的界限模糊了。加之在崔的记忆里,可以证实茹静来过的照片,关于茹静来过的一切都被删除了,因此崔的记忆没有办法证实。
6.最后在小树林的那个画面应该是用无人机拍摄的。很有意思,仿佛是在树林中“寻找”崔教授。“找寻”这一主题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在摄影机运动中也有体现。
关于剧作:
1.“耳朵”。这一段对话其实在影片19分的时候早有暗示,随着两人关系的加深,可以感受到允熙渐渐开始吐露心扉。一开始是“觉得你和我认识的人有点像。”后来是“你和他长得完全不像,但是只有耳朵像他,但是刚才摸了你的耳朵以后,发现你的耳朵也和他不一样。”这两段台词太喜欢。
2.关于茶馆中的两位日本游客,和崔教授会日语这件事。允熙自顾自地认为崔不会日语并充当翻译的角色(直到进行到后半部分才知道他是会日语的)崔也并不揭穿,他们之间的相处维持着一种轻盈舒适的模式。台词:“她让我们原谅日本犯下的过错。”“我很喜欢吃纳豆。”他回避着这种问题,而回答也很有趣。他时常表现出这种可爱的一面。
3.有趣可爱的一面比如说:崔在路上走路的时候连续看到三个人在跑步,于是也马上跟着跑起来。还有深夜站得很远吹一根蜡烛。
4.崔教授似乎总是卷入男性对他的嫉妒当中。比如永民,比如茹静的丈夫。后者甚至“追到庆州去”把男主吓得钱都没来得及付就往外跑(明明对方应该也很难找到他)。
5.当时看着非常有“冲突”的戏反而不想多提。比如允熙之前把男主认为是变态后来被允熙的朋友揭穿;比如餐桌上一个男人因为崔教授的职位而对他的态度大变;一位保安因为永民的警察身份而对三人态度大变等等。影片中那些清淡有趣的画面更能让人回味。
关于影片主题:
1.无常。逝去的丈夫和朋友,像丰子恺所画的那样四散而去;再也无法还原的旧日旅行,大变样的往事;终究断了联系的、暧昧的女性友人;路边遇见的母女,下次听说的时候就是她们自杀的消息;向你面前驶过的摩托车,说不定下一秒就会和另一辆迎头撞上,这一切都透着淡淡的怅惘。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有热闹时候,但最后还是一个人离开。
2.找寻。寻找一张画,一间茶馆,寻找自己的往事(事实上男主角所认为的记忆与电影中所呈现的有一定的差异),或许还有寻找爱情。崔教授被描绘成一位具有魅力的,对女性十分有吸引力的男人。茶馆老板深夜虚掩着的门透着一种无言的暗示。清晨男人的妻子唱的那一首茉莉花,是否是某种挽留?他在混沌中找寻,而答案仍然并不明晰。
看完《庆州》,我和袁铎希望能好好聊一聊,所以就在楼下的星巴克买了两杯咖啡坐下来。
“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城市像一个游园地一样。”我说。
“游园地,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也有相似感受。”袁铎道。“另外,我需要指出游园地实际上是日语才有的词吗?”
“原来是这样吗,我动漫看得太多了。”我说:“不过,你不觉得‘游园地’这三个字比‘游乐场’更加贴切吗?”
游园地这三个字诚然颇有一些意味。袁铎点点头,认同了这个用词。“我猜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产生了一种想要进去探索一番的愿望。”
“是啊,那个茶馆,就很妙。每个角落有各自的乐趣,这里有一缸金鱼,那里有一箩茶叶,室内每个空间的布置都各有趣味。店主坐的那个小隔间里肯定还藏着各式各样的茶具。”我滔滔不绝地说道,“你记得厕所的门边有一个圆形的小木牌吧?”
袁铎点点头。
“说来好笑,我真想冲上去看一看,上面写的字是什么。”我笑起来,“还有箩里的茶,想凑近摸一摸。”
袁铎从口袋里掏出笔。我看到他在笔记本上潦草地记下:一个丰裕的物质世界。
接着他点了点笔尖,评论道:“就像一个真的茶馆那样。也许这就是原因。”
“什么意思?”
他放下笔,解释道:“电影里的空间形象并不罕见,为什么唯独《庆州》里的空间形象让人产生想要进到其中去的冲动?这是值得思考的。而答案就是:因为空间是完全被作为其自身而呈现出来的。”
“一个真的茶馆…”
“一个纯情境。”
我开始思考他说的话。电影里的茶馆,仿佛作为一间茶馆不能再纯粹了,绝没有一丝一毫地是其他什么东西,它多么完完全全地就是一间茶馆!袁铎说得对;然而随即我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困惑——难道一座茶馆不该完全是一间茶馆吗?
“那么——在其他的电影里,空间形象‘一般’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让人想进入的场所?”
“因为那些是不纯粹的情境。”袁铎说。“那些空间形象被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在一种主体性的观照之下的。”
“这里我能够想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形象被主体、被某个意识中心纳入其中。摄影机为了使观众进入它的‘白日梦’或是希区柯克所谓的‘窥视’视角,它总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主体那样去行动。摄影机中表现出的形象,总像是存在于某个主体的意向性结构内,呈现出与该主体的情感与经验相关的内心性。特别极端的例子的话,应该是《公民凯恩》中那种被可以夸张化的空间;或者…该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里的那些魅影城市更加极端吗?”袁铎看过的影片不多,似乎陷入了寻找例证的困境。我连忙说:“好啦,我明白你的意思。第二种情况又是什么呢?”
袁铎说:“第二种情况,则是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意义’。这些意义不像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一切意义那样紧紧地贴在形象的背后难以察觉;而是活跃地悬浮在空中,在那些离形象较远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就变成了一个被阅读的对象。我们总是将它平面地展开在桌面上,解读它。”袁铎在眼前做了一个铺平的手势,“如果这里我们指的是一个空间的形象,它自然就不再具有空间性,能使我们进入其中了。……像是《寄生虫》。”不久前我们才看过《寄生虫》,这次他倒是快速找到了合适的例子。“那幢大别墅,我们进不去,它浮在空中。它展现出它的客厅、花园、房间、楼梯、地下室。展现出的即是一切,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涵义。除此之外却没有别的什么真正的‘隐藏空间’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了。”
“诚然如此。”我认同地点了点头。
“这可真是太有趣了。”我捋了捋他说的话:“所以,你是说,摄影机使观众沉浸到它模拟出来的那个主体意识中去,反而恰恰使得空间形象没有办法向观众开放、使观众进入其中?”
袁铎坚定地点了一下头,没有再解释了。
“无主的影像。”我沉吟道,“就像是一个恬淡地邀请,主体不仅能够进入其中,而且是自由自在地。”
“对极了。”
“那么,通过一段独立的思考,你得出了和《时间-影像》相同的结论,这就是德勒兹说的‘纯视听情境’,想必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现在又加深了。”
“啊。”袁铎一副才反应过来的样子。“对啊。去除现象学的意识中心,来到伯格森的质料世界…对不起,我才发现。”
我简直笑倒,“不然你是怎么想出‘纯情境’这个概念的?”
袁铎也笑了,他点点头,说:“现在,我对‘纯视听情境’的理解又加深了。”
“不过,既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已经呈现出了无主的空间,这就说明,纯情境影像只是进入游园地的一个前提。”我又说道。
袁铎立刻跟上思路:“对。至于‘游园地’这个感受具体为何如是,恐怕还是和张律所呈现的那些空间形象自身的一些特性有关。”
于是我和袁铎都捧起咖啡,陷入了对影像的回忆之中。
打破沉默的是几声冰块的碎响。
袁铎沉默地摇了摇手上的杯子,里面的咖啡已经将尽了。
“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袁铎沉吟一阵,才重新开口:“虽然记起来的东西不多,但应该足够解释一些事情了。”
他问,“你记不记得最开始的几个镜头?”
“朴海日从机场出来,在路边闻香烟,碰到那对母女,然后排队打车。”
“很好。”袁铎忽然笑起来,“你记得真清楚。我原来忘了一个镜头,现在想起来了。”
我只得无奈地挠挠头。
“这几个镜头实际上发生在一个贯通的空间里,你记得吧?”袁铎继续道。
“对。”我说,“排队打车的那里,上个镜头里的路边护栏消失了,看起来像两个空间;但实际上背景里还能远远看到机场的门庭。所以是队伍往前移了一段距离。前面一个镜头中,朴海日、小女孩、母亲是逐个出现的。一开始我们以为只有朴海日一个人,后来才发现旁边有人;结果最后才知道不仅有人,他们还排在一个队伍里。”
“你这也记得太清楚了吧!”袁铎哈哈大笑起来,“说句题外话:这几个镜头多么美妙地塑造出这位城市漫游者的性格啊,还有他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他是‘旁若无人’的。”
“对。是个怪人,还自得其乐。”袁铎说,“你看他总是道歉,但实际上毫无歉意,他太有意思了。”
“在城市中,他的眼里只有城市空间和他自己从中获得的趣味最重要!哎呀,他骑在自行车上,看到路边的什么东西,两条眉毛一抬,好有趣味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
“没错。还有坐在公园里挺直背翘起二郎腿,咳嗽一声,好气派的样子……”
结果变成了一大段题外话——我们两个人好不容易收住一轮对朴海日精彩表演的回味,袁铎这才拣回他的阐述:“总之,在第一个镜头中,是机场一个比较完整的门庭以及前面的马路,主人公是这之后才走出来的。镜头转动,路这边的人行区域和立柱才出来。接下来一个镜头,方向变化,我们又看到这个纵深继续往下一层是一个停车场空间,只不过被护栏封闭在后景。但在下一个镜头,泊车空间就解放出来了,向更深处延伸;而且刚才立柱上面的顶棚设计也展现出来了。”
“你是想说他的空间的层次很丰富么?”
袁铎觉得我说得不妥,并未认同,想了一会儿道:“应该这样说,张律对空间的层次有一种品味的过程。”
“主人公已是城市探索者,然而摄影机对城市也有其自己独立的欣赏。”
“而这二者同时又构成同一个东西。”袁铎补充道。
我点头表示理解。“嗯,这就是他电影里空间的特性了。不过,说到对空间层次的欣赏,你不觉得葬礼那场的空间更有意思吗?”
袁铎摇摇头,“那里我记得不清楚,你来说说。”
“那个举办葬礼的空间,想必是专门举办葬礼的地方吧,无论是参拜的那间屋子、两人吃饭的大堂,还是抽烟聊天的外部,空间都被分隔成许多……小单元。房屋中央的立柱和那些高得有些微妙的隔板——只是隔板的话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你别说,这些隔板还真是给这些空旷的空间赋予了死亡气息呢——还有门和走廊,将一个景框之内的空间分出高低横竖各有错落的单元。连摆遗照那里修成龛形的墙壁都是一个空间单元。”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概念,来形容这些单元给人的印象,就是‘间’。”我把袁铎的笔记本和笔拿过来,在角落的位置写下:间/intervalle。“怎么样,这个字很有那种味道吧?”我接着说道,“张律欣赏的这些空间,就像是一座‘间’的花园,花草(也就是间)丰茂,移步换景、错落有致……”我忽然看到袁铎盯着笔记本上的字出神,只好停下来问道:“怎么了?”
袁铎模糊不清地嗯了两声。我凑上去一瞧,见到袁铎在刚刚intervalle旁边的位置写了一个espace(空间),又在后面岔开两条短杠,后面分别接的是vide(空)和intervalle(间)。
“空间、空,和间?原来如此,这可真是值得思考,里面的各种关联很丰富呢。”
“是不是很有趣?”袁铎满意地点点头,“不过先不要在意,请继续说吧。”
“嗯。总之,在这座间的花园中,重要的不是显现的,而是未显的。因为未显的是无限的。”
“未显的?”
“是啊,那些被遮住的,尤其是半遮的‘间’,不正是我们想走进去看一看的原因吗?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是张律对景深镜头的偏好;可是我们想想《公民凯恩》里那个最著名的景深镜头,就立刻明白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在奥逊·威尔斯那里,重要的是把事件呈现在目光之中,使人们注意到、明明白白地看见。可是在张律的景深中呢?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正自在地发生着事件!因为这是一个……”
“…真正的空间……”袁铎若有所思。
“是啊,真正的空间。你一定比我更加了解花园的建造,曲径通幽,‘幽’不正是奥妙所在吗?要我说的话,张律的空间特性,是间之幽的无限性所自发产生的魅力。而人物,与之相对的,他们也完全不会不解风情地占据整个空间,而总是从一个角落浪游到另一个。那么宽敞的大堂,他们却贴着墙吃饭聊天;这之后,又慢慢地走到门外,聚在偏远的一角,用各自的方式享受他们的香烟。”
“等等,等等。”袁铎伸起手说,“我也想补充一点。你说的这种‘间之幽’和人物的关系同时也是反映在拍摄方法上的。当他们在大堂的一边吃饭的时候,镜头贴得很近,我们其实不知道大堂有那么宽敞;直到他们背后议论、暗示她是某种‘鬼魅’的那位孀妻突然出现时,整个空间的状况、那些层次丰富的间才和她一同显露出来。”
“没错。她是和空间一起突然显现的!在此之前,角落向其自身封闭。在影片中,空间的无限性和人物的无限性完全是一体的——影片里的人物总是某种‘我-他者’之间的生成。这些人平时都是和我们/主人公没什么不同的凡人,各有各的庸俗之处;然而一旦他们处在某个空间之中,就忽然变得陌生得不得了,充满妖异的魅力,好像偶经俗世的谪仙或鬼魂……”
“除了这位孀妻,还有在照片的庭院里消失的女店主。”
“对。她不喜欢拍照,就能够在照片中消失。空间成为人物无限超验力量的源头。”
袁铎满足地点点头,说,“蝉娘,你说得很好,我想我们已经大体上解决了那个游园地的问题。”他举起笔,微笑道,“我希望记录一下。”
几个一直待在店里的金中学生起身离开了,咖啡店内一下子安静下来。袁铎写字的沙沙声使我有些走神。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停下笔,道:“其实,我倒有另一个很想聊聊的话题。”
我收回神思,冲他点点头。
“虽然,空间本身的魅力在影片中是最突显出来的;但我也想聊聊时间的问题。”袁铎说,“我想,时间在暗中也极大地增添了城市空间的魅力。”
“愿闻其详?”
“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在朴海日向那个游客中心的姑娘打听石桥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袁铎微微地皱起眉,说道,“一当他询问那座七年前的石桥,尤其他还提及醉后听到的流水声,我顿时产生了强烈的预感,就是这里是一个超现实的情节——这座石桥是不存在的,那是一座古代的石桥。不过我的预感错了,在影片的结尾石桥出现了。但是,因为我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感情,它就不由自主地作为一种模糊的双重性保留了下来。所以当看到最后朴海日走进石桥下干涸的石滩,走向水草深处,我就不由地依然在想:桥下的水体是否在古代就已经干涸?七年前的他,如今四处寻找不到的情欲还像某种天才一样在他的周身盈沛,因此万物之灵都眷顾他;他醉后听到的,会不会是古代流水的幽魂的偶然造访?当然,我不是说应该是这样,只是存在一种双重性…..”
“不可思议!”我越听越惊讶,“我也有完全一样的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影片中有王陵、望月寺这样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听到石桥,就产生了一种这是某个城市历史文脉的想象……眼前出现一条古代野溪上弯弯的石拱桥,是不是?”
“一点没错,我就想到了赵州桥那样的形象。没想到最后是一个像堤坝一样的现代石桥。”提到赵州桥,袁铎有点幸福地微微笑了。“不过,说到城市文脉,还有另外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朴海日和那个穿鹅黄色裙子的学妹一起散步的那条小街。”
“便利店和算命摊的那条街,对吧?”
“对。那条小街,正可谓是时间之街呀。街的最边缘,那些前后错落的铺子或是小店,也许还有住家,它们脚前铺着的是青石板;再往前伸,石板被一层水泥压住;再往路中间,水泥被最终的柏油压住。这就是你所说的‘未显’的时间的维度。小街的无限魅力正来自时间之幽。而在这样一条街上,出现了六年前就已经去世的算命老爷爷,这真是太美了。”袁铎陶醉地摇头晃脑,“老爷爷没有神神秘秘地藏在棚子里,而是像个没事人一样大大方方地走出来。太好了。”
我被袁铎的陶醉所感染,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
“不过,这不是很真实吗?城市文脉和这些超现实要素之间的关系。”
袁铎瞧着我,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那些已经消失的城市文脉,在我们的想象中难道不是仍然安居在城市的某处吗?在想象中,总是有奇妙的空间来安置这些消失在时间迷宫中的场所。”
“也许是这样吧……”袁铎有些犹豫。
我瞧着他,笑着微微摇了摇头。
“就是这样的,袁铎。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业是让我们收集南京的传说故事。我已经忘记了是哪门课布置的作业,但是我收集到的那些美丽的城市传说,直到今天也忘不了。我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城市的传说与它的空间是这样的息息相关,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些已经消失的地方:桃叶渡、青溪桥、邀笛步、百猫坊……我开始如痴如醉地想象它们。一开始,我在夫子庙那一带没头没脑地乱转,试图寻找它们,为它们的失落痛苦不已;但我很快就发现,当我闭门不出,它们却在我没日没夜的思索中复活了!有一条看不见的青溪徐徐流出,伸出一个短短的渡口,旁边紧挨着青溪桥。王徽之就站在上面,与桓伊所处的那个水榭遥相呼应,这就是邀笛步。在初中生的想象里生产出来的就是这么不合理的结构。”
袁铎笑起来。
“还有那些没有具体地名的传说,也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地点,那个驮碑的赑屃,就在老门西那样破败民居边缘的臭水渠边。后来,甚至是城市里零星散落的文脉碎片,都被我安置在想象里。那条叫太平桥的小路,只有我注意到它名字的来源:不知路过的市民有没有发现那埋在水泥中、只剩下一边的孤零零的石栏?这就是残存的太平桥。可是只要我闭上眼睛,就能在城市的另一头听见那桥下的潺潺流水——这不是和影片里描绘的一模一样吗?”
袁铎感动地道:“超现实的要素如此充满情感地、真实地与现实经验契合在一起,《庆州》的超现实写作真是成功。并且这样看来,那个关于‘游园地’的想象,本来就拥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形象与想象的世界不遵循时间线性的秩序,就像小径交岔的花园那样,一切未来与过去,都如此真实地处在当下的空间之中。”
讨论过于掏心掏肺,我和袁铎都几近落泪,只好暂时地沉默下来。
袁铎提起另一个话题。
“这部影片你最喜欢的是哪里?”
“你呢,你最喜欢哪里?”
“你可以先说吗?”袁铎微微一笑,“我之后告诉你。”
“唔……我最喜欢的是那个镜头吧,朴海日从响着钟声的望月寺外墙前走过去,摄影机慢慢地转到另一边,另一边是王陵。”
“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耳朵,“我觉得这个镜头最集中地体现了张律对空间的品味,哈哈。望月寺里钟声如此杳缈,他却毫不在意地走过去,仍然最忠实地去呈现整个空间的关系,我觉得他真正懂得这个空间的魅力所在。”
袁铎点了点头。“这里,我有印象,我也很喜欢。不过我嘛,你可不要嘲笑我。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的结尾。”
“唔,很有古典的韵味,然而却不止如此。”
“你也这样认为吗?”袁铎道,“尤其是放在整个影片中来看。”
“七年后的主人公,直到最后的水草深处,他也没有抓住他寻找的事物;然而如果内在于电影的时间中,他却成功找到了。并且与时间、空间的概念都有深刻的相关性。”袁铎淡淡地说道,“这让我很感动。”
说完感动这两个他并不经常性使用的字,我看到袁铎放松下来,也不再在笔记本上勾勾划划。大概袁铎想聊的内容结束了。我想到那三个满嘴跑火车结果陷入尴尬的人一开始并没有听到风铎的声音,而是顺着美人店主的目光向外看去——一个出神入化的瞬间即将到来。我最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段持久的沉默。
“你的热饮早就冷了吧。”袁铎瞟了一眼我手上握着的纸杯,忽然站起身,对我说道,“来,我们去外面走一走吧。”
我抬起头,忽然之间发现之前一直被我忽视的咖啡馆的空间在我的眼前倏然展现出来。这里并不是巴黎街头常见的那种露天咖啡馆,挤挤挨挨的小圆桌中,巴黎人滔滔不绝的话语在顶棚上融汇成一片嗡响的和鸣;这里是星巴克,一间典型的连锁咖啡店,城市中充满现代性气息的“非-场所”。如果是奥热的话,就会认为这里毫无场所精神了吧?可是我却很喜欢这里,复式空间的层次遮挡了一部分的店面,因此我走进星巴克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先四处看遍每一个角落,才开始在心里思忖何处落座。店的两面都是巨大的玻璃墙,以便外面的天光落入。其中一面外是栽种有高大梧桐树的人行道,人行道外则是新街口附近川流不息的大街;另一面外则是市中心亦十分典型的窄巷,前往菜市场或便利店购物的老人偶尔缓缓经过。十分不同的风景,在这两扇窗口自然地交汇。这里大概足以构成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了,为什么之前只顾着讲话,没有注意到呢?我忽然这样想,如果是张律导演的话,应该也会喜欢这个空间的。
“真好,蝉娘。”袁铎说,“真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我看看他,果然他的目光也穿过那透明的景框,落在这城市自身悄然的形象之上。微微眯起双眼,像是偶然窥见它无可名状的韵味。
完整链接://mp.weixin.qq.com/s/fqMuuAL6darSArLZo9HrhA
观众1:为什么《咏鹅》没有放到这次放映?是否会回归到中文语境的创作?
西楼尘:张导的作品有些网上是有资源的,有些不是很清晰,《咏鹅》是唯一一部有蓝光资源的。我们在有限的情况下争取到了导演的新作,所以要替掉一部,一开始要替掉胶片(《胶片时代爱情》),它是唯一一部名字最长的,但我还是坚持把它留下来,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在大荧幕看到。
张律:第二个问题,我是时刻准备来拍。但你知道电影从拍摄到与观众见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国内可能更复杂,韩国比较简单。我在韩国,拍的时候已经把放映的日期定好了,拍完就上映,拍小片子的时候有个良性的循环。我也不知道,我想只要有机会,我会回来拍。
观众2:导演你好,《庆州》这部片子,过去的几年在不同的心境下都看过。就是试图找到我生活当中的相似处,以此得到一种释怀。今天是我非常开心的一天,但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却是感到最悲伤的时候。这部片子从男主角的逃避到女主角的自救,还有其他人物在各个方面的不得已。我看到这部电影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它让我想到:我们努力地去让自己开心,让别人开心,让你爱的人开心,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想请问一下您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谢谢。
张律:尽量开心吧hhh。大家都是成人嘛,开心,其实大多数人是一样的,不是常态,常态是不开心、尽量开心。但是对于不开心,你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它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你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创作可能是要重新去看一看不开心是怎么来的。大概是这样,我以后尽量拍开心的东西。
观众3:崔贤(男主)和允熙(女主)的关系(是否为情人)?手持镜头的原因?
张律:拍片子的时候从没想过崔贤和允熙之间会不会有这种关系(情人)。拍完后,我觉得有可能有关系有可能没关系。或者说允熙可能对崔贤有一种想法,但允熙也好,崔贤也好,性格都是很复杂的,我也作为一个观众,也好奇他们的关系。(电影里有一个情节是男主来到女主家里,女主摸男主的耳朵。他们之间确有一种暧昧的关系)
手持的镜头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崔贤的状态是非常惶恐不安的,他觉得学妹的丈夫来追他,处于一个不安的男人的状态。手持实际上是斯坦尼康拍的,还算稳,整体来反映他的心境。而在茶室的那时候,昨天晚上摸过耳朵的男人已经走了,情绪上我觉得应该平复了不少,她会去想这个男人一直关心的春画(韩国讲春画咱们叫春宫画),她才要撕下,撕下的时候实际是回到了回忆里,这时候的情绪我觉得可能比较平稳。
观众4:电影里出现很多性符号:春宫画、坟墓(小山包)。电影里性的关系是什么?
张律:坟的那个我完全没有按性的符号去想。拍完后,大家会觉得像,但我拍的时候完全没有符号的想法。还有春宫画也不是故意地要找一个什么符号,有时候就是某个空间跟那个空间完全不搭的东西会吸引你的眼光,让你想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电影的内容百分之八十是我经历过的,完全瞎编的是学妹和去茶室老板娘的家。
庆州就是一个坟的城市。我的经历和电影一样,一个朋友去世了,我去看他,重新回到那个空间。1995年,我第一次去韩国,莫名其妙地跟两个朋友去了这么一个茶室,茶室的墙上就有这么一幅春宫画。茶室是跟酒吧相反,是让我们安静下来的地方,突然有一个春宫画,就会很奇怪。跟我去的两个朋友算忘年交,现在两个人都已经去世了(当时我应该还不到三十岁)。当时他们两个在和老板娘开玩笑,老板娘有五十多岁,非常优雅,对他们的玩笑视而不见,继续优雅地倒茶,这两个大叔就特别尴尬。就是这个场面以及在庆州的那一天里我见到的奇奇怪怪的人,所以我就回到了庆州,真的找到了那个茶室,但茶室的老板娘已经换了,春宫画已经没有了。但我找到了春宫画的原作者,让他重新画了一幅,但重新画的东西和原来的就很不一样。还让春宫画的画家在电影里演了一场(就是那个练太极拳的人,演得不好,我说这个电影跟你有缘分,过来演一下)。
你仔细去想的话,我们的生活很多可能比电影还电影。我觉得电影人还是要在自己的生活里、自己的细节里、自己的空间里去想一些问题,一天天非常实实在在的细节里面,其实藏着很多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我们搞电影的可能就是愿意把这些东西一点一点找出来,形成自己的一种节奏,和大家一起共享,大概是这个样子。
观众5:导演你好。最近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在热映。李安早期在处理人物之间非常复杂的内心感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始他执着于对技术的追求。你有没有比较这两种拍摄方法?你在技术上有什么追求或者还是坚持现在的拍摄方法?
张律:可能这跟每个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关。你表达的东西不需要那么高的技术含量或者对电影形式上的创新没有那么多大企图的话,会拍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当然,如果表达需要很大的预算、技术条件,就应该按那个方向(技术的方向)走。我觉得没有对错,因人而异吧。
观众6:电影选取在庆州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张律:1995年我第一次去了韩国的几个地方,其中就有庆州。庆州这个地方我一直就搞不明白怎么回事,那时候满城都是坟。大家都在坟头上喝酒啊、谈恋爱啊。开门就是民居,开门就是坟。一般居住地和坟要保持距离,就是和死亡划分界限,或者有很多禁忌。就像我们现在居住和成长的环境一样,我们把死亡隔得很远。实际上,在庆州你看到死亡和我们的生活是无缝衔接的,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死亡的过程中,所以对死亡不要抱着那么大的禁忌、那么大的偏见。像在庆州这样的空间里生活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选择了庆州。而且确实是在庆州,我遇到了奇奇怪怪的事情,可能死亡跟这个空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我想重新用摄影机再去找一找里面还有什么。
观众7:最后一个场景中站位以及风铃的意义。
张律:那个场景按说不应该是现在的女主(允熙),应该是原来的女主。但我是从崔贤的角度想的,他可能想象的人物还是现在的女人,是那个在她家过夜,摸过他耳朵的女人。我从他的角度把这个混淆起来。原来三个人去庆州旅游,就是这么个座位,那幅画上有鹤,说“我是鹤”的那个人就是一开始在葬礼出现的学长。从葬礼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喜欢开玩笑。他在那时说,“我是鹤吗?”这是一个玩笑。就是要复原那时的情境。
声音,实际上电影前面一直有个铺垫。就是有一个风铃,风吹的话,铃会响。他们在的这个情境到底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知道。但是铃声响的话,可能是一股风吹来,或者是有新的人、新的生活进来,他们的视线会转到那个声音的出处,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可以断掉了,就是生活还在继续,但是继续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吧。
观众8:崔贤不像个教授,这么刻画的含义?
张律:我们对名牌大学的教授不要有固定的观念。其实北京大学东北亚专业的一个教授是我的好朋友,他看起来完全不像教授。可能生活里或者任何行业里,都有那些不像那个行业的人,往往那样的人比较有意思。你一看是教授,他的学问很高,可能对他就没有什么兴趣。真的有崔贤这样的教授吧。
观众9:茶室换人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张律:三年前接手是吧?我是1995年跟两个朋友去的那个茶室,其中一个去世了,我去参加他的葬礼,就跟电影一模一样。七年后(那时候不是拍电影)我又去找这个茶室,发现老板娘换了,就像电影一样,只有我和她——一个男的来问春宫图怎么没了?我问的话是很奇怪的,一般是居心不良的男人这样问。但那天很好,她没有把我当成奇怪的男人。她说是三年前接的手,原来的老板娘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我就问原来的春宫图你接手的时候还在不在,她跟我说是原来的老板娘摘走了。我就找到原画家,问为什么过去的老板娘把画摘走了(摘走的话就是说这幅画对她来说应该是比较珍贵的东西),画家说: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过老板娘,但是他们没有成为情人,老板娘很喜欢那幅画就摘走了,他也不知道她在哪里。
西楼尘:电影里的幽默感是从生活里面汲取的还是你有这种幽默的细胞?
张律:其实我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平时生活里所有人都严肃,所有人也都幽默,就看在一个什么样的情景里。所以拍电影的时候,把那个情境做好的话,不是讲笑话,也会有一种自然的幽默。
▼
年度十佳候选。另一个纬度的洪尚秀,小成本电影的另一种可能,趣味大于一切,比洪尚秀克制散淡,幻想与记忆之间的白日梦,在百无聊赖之间找到有聊,男女暧昧发乎情止乎礼,没有肉体的接触反而有一种神秘美。歆慕日韩导演,能用小价钱就可以请到大明星演小成本电影,在中国你呵呵后。
很喜欢张律,这个中国朝鲜族导演拍出的韩国电影。因为他的身份,对于半岛与近邻的关系有着种种暧昧,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诠释现实和梦幻的关系。这部《庆州》也是如此。崔贤是来自于北京的韩国人,回首尔参加朋友的葬礼,看到自己给朋友拍的照片当作遗照,听到别人对友妻的评价,于是一个人重回庆州,寻找七年前的记忆。在天马冢附近,他听说了偶遇两次的母女自杀,茶馆老板娘丈夫的自杀,最后又目睹了一场车祸……死亡与记忆纠缠。身为东半球关系教授,却不愿意多说半岛关系;面对日本女人的道歉,却说喜欢吃纳豆。教政治却不喜欢政治,作为老师却又因为一副春图而念念不忘。中国妻子打来电话道歉,和他这场庆州行的真实目的一样耐人寻味,却又不解其中味。电影节奏缓慢,在平淡之下汹涌着一种力量,这就是张律。
很有韵味,但洞察力欠缺。模模糊糊里时而抓住了风景与人世的神髓,时而是植物奶油般的素淡腻味。有一种文艺男中年啊还是太得意于自己太沉溺的感觉。
10分钟后就不洪尚秀了,主要讲的是汪峰离家出走的故事
壁纸后藏了幅春宫图,漫画上写了首文人诗。生活的窗外是死亡的王陵,裙摆的远处是自杀的传闻。研究东亚地缘,却对北韩问题敷衍。记不起庆州的路,却犹记得那夜的流水。在虚掩的门口,是记忆不曾踏足的空间。独自吹灭蜡烛,只剩天边一轮新月。如果耳朵长得像故人,是否我们也曾拥有同样难以释怀的秘闻。
从内容到镜头似乎都有一点洪尚秀的味道,缓慢的剧情发展,明了的人物关系,简单生硬的镜头,情节恍恍惚惚,虚虚实实,就像在打太极,看似空无一物的故事里装满了男人不死的欲望,女人渴求诉说的清肠,以及时时刻刻在身后监视着的伦理道德和各自人生甩不掉的过去。让人喘不上气。
【2019年3月17日-朗园ViNTAGE 虞社-林象 词语放映丨张律导演作品展映】张律导演总是在秩序中寻找一种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另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存在”方式。不断探讨死亡的边界,整体的文学边界却模糊不定,实为庆州这个独特的空间状态在推波助澜。低饱和的影像中夹杂着个人的影像符号,突兀的对话导致突兀的观感。女主申敏儿的气质极佳,与影像气质贴合度很高。(Q&A依旧不专业,提问的问题以后准备好在说,策展的专业性仍待提高。)
比不了洪尚秀 茉莉花和虚掩的门着了相;但中国导演里 审美和内功都算数得上了 惊喜
褐桌翠植,素衣清茶,骤雷惊了池中鱼,惹了美人心。墙纸糊住了情欲,指尖触碰的柔软却不似从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忽而尴尬,似远似近,忽而暧昧,若有若无。发乎情,止乎礼。不上床,更难忘。推窗便见天马冢,望月寺里一声钟。人散后,月如钩,天如水,回忆如茶不如酒,真味只是淡。
在孤单旅行的途中,一切未知新鲜都更让人沮丧
第一百三十分钟,算命小铺里年轻的女孩说,这里根本就没有老爷爷,他六年前就死了。电影才从一片迟滞里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好像清茶的回甘,喝下良久,才会慢慢在舌苔上延展开来。不用和洪尚秀比了,两个人看起来风格相似其实根本不是一个路子。比起洪尚秀没正经的轻盈小品,张律电影里的情欲更凝重。
今年目前为止韩影最佳,忍住没给五星。怎么看,这电影都太洪常秀,细细想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把烧酒换成了茶啊哈哈。太多情节设置巧妙绝伦却不显抓马,比如拍全景照那段、喝酒那段、王陵那段、摸耳朵那段、撞车那段、占卜那段、春宫图那段。另外,从一开始电影就抛出几个疑问,直到最后才见真章,厉害!
念念不忘朴海日 杀人回忆里的嫩手
一夜情只是摸了一下耳朵,韩国人纯情起来丝毫不亚于日本人呀……没有许秦豪的电影那么闷,很多闪光的小细节。
张律是洪尚秀的背面,也是韩国电影需要的侧影,如鹤静止,言语以外的平凡魔法,大陆无福接纳他,所幸电影无疆界。
七年后重返庆州,仿佛从世俗的规矩和按部就班中挣脱出来(从戒烟到破戒),重寻当年春宫画更印证欲望的隐秘绽放;素净雅洁的庭院生活中,也悄然酝酿着邂逅的心动。然而日常的平静皆由生死把控着,好友的自杀,擦肩陌生人的自戕,古陵墓掩埋的历史,超验意味的占卜师,作为一如既往承担张律影片里中韩日聚焦缩影的男主,心灵的疲惫与磨损显而易见,死亡在幻觉中显形。最终一切都消弭于无形,「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一切都欲说还休。看似一切都没有发生,实际上一切都物是人非。耐看。
确实很像红尚秀,摄影和转场如出一辙,就连教授、酒桌、春宫图和男女情爱都很像,不过没有了荤段子,接连不断的尴尬场面,这片子要逊色不少。其实红尚秀的片子看似简单,接二连三的的尴尬笑果设置也挺难克隆复制的,这片子论技巧的话什么都没有,有点的是那股子儒家礼仪式的克制和韵味。★★★
两人看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真不错,可总不如喝茶看春宫的三人行。就好像,装作纯情的模仿,远远不如洪尚秀的猥琐来得有趣。况且洪尚秀,酒后绵软之外,总有一股力道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