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的分析之后,就来搜搜看,结果发现影片出乎意料的生动好看,简直就是耳目一新!
演员的演技让我有一种“洗眼睛”的感觉,默默哀叹自己都看了些什么……女主做松鼠桂鱼那段我真的念念不忘,掸面粉的手势不炸过十几条鱼是做不出来的。
除此之外,影片还回应了很多社会议题,诸如城乡差距、走后门、服务业的性质等等。影片可以说是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好生活之类的想象提供了一个彼时的回答。
但影片实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女性劳动”的研究议题,为哥哥还赌债,给弟弟挣学费,而自己唯一的一件冬衣打满了补丁,这是典型的受到家庭父权和城乡二元制双重压迫的女性形象,但影片对这个问题却是以理想化的方式做了处理。
更有趣的是影片还讨论到了城乡对于青年爱情观的描述,这是通过女主和第二家雇主“柳姐”讨论时展现出来的,女主对于这种差异性的爱情观有所察觉,但是并没有让这种差异在她心里留下痕迹,女主最后依然十分顺从地遵循了传统的说媒安排,并且以对方是教师而自贬。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并没有展示出女主的心里活动,更不消说心理成长了。这个角色一如“保姆”一职,是个重要但被忽视的角色,看似是女主,实际上是对于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想象。她永远像一盏探照灯,灯光照到哪,哪里就可见,而灯本身并不可见。
也不是完全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竟然是穿了高跟鞋,会说北京话,见了世面。换句话说,一个闯入现代化世界的传统农业世界的人能带走的只有来自城市系统的文化霸权和消费主义。而她自己对于爱情,对于理想职业的看法和变化我们一无所知。
这是我看完影片后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故事。其实就是小保姆的故事。
受冷眼,被歧视,被误解,被冤枉。到接受,认同。
女主是第一次坐电梯吗?那就太淡定了点。
还以为女二是痛经,却是生产。那时候没有救护车吗?也可能很多人家里没电话,只有亲自送病人去医院。
还出现了哺乳的画面。印象中80年代中国产片开始出现,多部可见。反而近年绝迹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不少国产片还露点,不限于去外国参加电影节的艺术片。然后2000年后院线电影只有《让子弹飞》有过露点。
那时候的风筝有点单调。
雪天的北海公园真漂亮。
OK。学英语是当时的潮流。
不真实的是女主从安徽农村来,说的却是纯正普通话。配音应用带方言的不标准口音。
还有,电影是京城背景,除了女主和同乡,其他人应该满口京味才对。
那时候的电影多是一副“真善美”的模样,这是社会的一面,好人相对地多一些,毕竟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心理不平衡导致的恶就少了。但却不能否认假恶丑的存在,要不然就没有84年的严打了。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小镇上就活跃着小流氓,有帮派名头的,甚至在放露天电影的时候公然围抢走公安的手表。偷自行车,偷鸡贼之类更是常见,村里的小学老师宿舍就屡次被盗,不得不安排学生在假期轮值守夜。而拦路抢劫(我们乡下称为等埂佬)让人天黑后不敢在路上走。曾经有邻村的女中学生在傍晚回校途中被人拉上山试图强暴,幸得好心村民拔“竹竿”相助解救。
附录,关于农民工进城政策变迁:
限制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4 年,政策基本上是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城的。
松绑阶段:1984年至1988年,允许农民流动。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带口粮落户城市。1986年7月,《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
收紧阶段:1989年至1991年,控制农民盲目流动。
引导阶段:1992年至2001年,引导农民流动。
放开阶段:2002年到现在,放开并支持流动。
八四年上映的片子,彼时人口流动尚未完全解冻,第一拨离乡进京务工可以说极具冒险精神,热气腾腾的八十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识之士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机会主义者钻营投机也是恰逢其时。
国家部委既有哥哥式严己严人的青年,亦有妈妈妹妹般自私市侩者,所谓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在八零年代的抬头,让人不由得想起剥削这个教科书中的词汇,斗争时代成长起来的国人在改开大幕初开时最先看到的也许是社会的不平等。
工人小市民阶层最有生活气息,邻里街坊大妈大爷的温情尚未被拆迁与暴富冲击,流氓老炮还没开始活跃,那还是知识倍受尊重,价值高于利益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之时,北京城尚不喧闹,大隐于市的前朝遗民还在混迹菜场,尚未开始众星捧月般复起。
国朝老干已难以把握全局,这非是战争年代敌人目标明确,也非计划年代诸事依指令而行,而是商品社会带来的无数个困惑与抉择。影片没有采取赞歌的形式为,而是拉开帘子展现中顾委老同志在坚持原则与自家子弟要求帮助之间的矛盾,不帮似不近人情,子孙在斗争时代吃了不少苦头,帮的话岂不是徇私,这与革命初衷不符,灵魂深处闹革命一辈子的老干在八零年代的春风中困惑啦。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的基础是雇主和受雇人达成了口头或书面的契约。
雇佣关系和公司与员工间的劳动关系不同,受雇人不是隶属于雇佣人的,雇佣双方是平等的。如果受雇人不想继续为雇主做事,他们可以自行选择离开。如雇主不满意服务的质量,也可以解除雇佣关系。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和谈恋爱中的相互看对眼有相似之处。
《黄山来的姑娘》电影中农村姑娘龚玲玲在北京的齐家做保姆时受到雇主一家的严重不信任。特别是雇主家的妈妈似乎并没有觉得他们和保姆玲玲在这段雇佣关系间是平等的。
她在每天玲玲买完菜后都会重新称一下菜,然后按照当前市价算玲玲剩余的钱是否准确。稍有一点差异都会责问玲玲半天。之后的毛衣事件成为了压倒玲玲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理说,家里突然找不到东西应该先自己仔细找找。不跟玲玲商量就随意搜索玲玲那间屋,家里没找到就直接问责玲玲,真的是很不讲道理。
保姆玲玲受雇于他们齐家并不代表她和雇主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双向选择的结果。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资料:
不只在说城乡差异,也讲了女性独立(第二个雇主家)、传统与开放的关系。为什么第一个“差”家的父亲公差美国准备往家里添置买大件电器,而第三个“好”家的爷爷是开明高干奶奶是和蔼书法家?显然职业背景地位身份都不是随便设定的,它们代表了导演对于八零年初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改革开放势不可挡,可崇洋媚外贪恋物欲却要不得,社会发展需要家庭稳固,而家庭稳固需要一个敢于担当的主心骨,往往是男性!就连通片被来信数落的女主哥哥最后都要浪子回头经商致富……PS电影是长影厂拍的,浦克客串街坊大爷,可配音听上去却是人艺的郑榕?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921675169/
从一个农村小保姆的角度观察当代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千变万化,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既看得到城乡差距的无奈、城市对乡村的俯视,也有关于真善美的拷问与人性的一丝温情,无论是探讨时代还是揭示人心都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如此朴实真挚,贴近生活,在当下的电影中几乎销声匿迹,不知道80年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如今去向何方?
改革开放的初期,处处洋溢着希望的八十年代,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四十年前的北京,竟然有些感动。曾经那些勇敢走出大山,来大城市打拼的“弄潮儿”们,如今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吧~
八十年代还改革开放,黄山来的姑娘在北京打工做保姆,在有些人家受气,有些人家患难见真情,有些人家待她如家人~黄山姑娘真好啊~又善良又淳朴又勤劳~在乡下的夜晚和奶奶一起看的。 P.S. 我也是黄山来的姑娘!
85年生人,这是双11当日下午播出的电影,我有幸在回放中看到了它。电影题材贴近于生活,女主角表现力极强,剧中人物各具特色,虽不能说表演完全不着痕迹,但和现今粗制滥造的网剧俗片对比,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投票最多的短评,表面上看似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但如果仔细思量,究其深刻的原因,不单是电影业的问题,而是人类随时代变迁,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物质或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简而言之,当年那代人的质朴和简单纯碎,才是让这部旧作于今日看来脱颖而出的主因。
李羚--好演员,上演国母,下演保姆。1985.04.27
80年代中期安徽姑娘结伴来北京打工的故事,一是剧情朴实却真实动人,二是记录北京当时的时代风貌,三是反映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化,四是职务腐败现象渗透到各种领域。
影片围绕主人公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 注重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 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感 并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李羚饰演的小保姆 通过她的细腻表演 令人一看就知道她是农村来的 而且是那种没出过远门的 第一次出来闯荡社会的小姑娘 好片
1984年的电影说着“现在就是要消除城乡差别”“以后农村也是高楼大厦”“大家就都不往北京跑了”————北京2000多万人了。还在驱赶着女主这样的低端人口
中国电影人真的可以集体羞愧了,我们还有如此“真”、如此帖近大众生活的电影吗?或许现在,我们还可以从这部84年的老电影中寻找时代的记忆与共鸣,20年后,就真的只能回味各种版本的“三国”故事了。
八十年代有名的安徽小保姆的故事,多个故事的拼接,但主要还是突出女主的善良可爱,幸亏最后是好的结局,正能量,否则真不能忍受这么好的女孩受罪。大娘也不错,没有坑她,还多次帮助和提醒。赵雅珉饰演的悲惨产妇很漂亮,比刘晓庆有气质多了,可惜陈国军不珍惜。
安徽小姑娘到北京做保姆的故事,第一家刻薄又霸道,第二家善良又无奈,第三家开朗又热情。这几个月各大社交网站开放IP地址,最大作用是增加了大量的地域黑话题。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底层人民不要互相伤害
和老头第一次看我们出生前后的老电影。我第一次看老片不调台,而老头居然也没在饭后径直回身去打游戏,有种朴素的真实一直吸引我们静静的看完,连中间插播广告都没起身。
时过境迁,当时非农户口是多么吃香,农村人进城只能从事很卑微的服务性质的工作,吃饭买东西都是粮票,转眼间,现在连钱都不用了。
改革开放后版的《满意不满意》,服务不是伺候人,这样的观念必须普及到雇主和佣人双方。那个时候的人能有这样的信念,尚拥有集体主义,真的难得。现在已经被资本主义吞噬了,社会主义的光影已经不见。如果说,那个时候齐家是少数家庭,那么现在而言,齐家则是多数家庭,把保姆当奴才使,有的是。
打倒小资产阶级作风,打倒小市民作风。
清早重看1984年拍的电影<黄山来的姑娘>~真是喜欢那个积极淳朴的年代,脸上的笑容都那么真挚,更不要提人们的精神和内心的追求了.曾经的国产电影是塑造美好向上的人生观,现在则是物质下的个人情绪.时代进步了,美好也渐渐变质,起码真诚已经很少在电影里面呈现了.真想重回那个年月,物质不富足,但内心满满啊~
现代/落后的二元对立式的理解思路当然还是贯穿着电影本身,整个片子三段结构工整,也切入了城市生活的多个侧面。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结局,玲玲带着主人家女儿周星星一起回安徽黄山老家,两个人在火车站热情讨论乡村发展的未来——注意这是1984年,那会正是城乡差距缩小的最后时刻。一切现在看来充满了乌托邦想象的味道,但谁也否认不了当时人们对于改革未来的热情期望的真诚。
挺好看的 自己本身就很迷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终于等到了六公主再次重播高清版黄山来的姑娘。看到了美丽的胡惠玲早期的电影真是开心。胡惠玲后来就移民香港,并在九十年代台湾省拍戏,拍了台版红楼梦、爱在他乡、对对胡等电视剧。90年代末,拍对对胡时认识了一名美国议员,后嫁为人妻相夫教子,就很少有她消息了。直到最近几年红通人员施建祥在美国诈骗事件,胡惠玲险被其欺骗才又一次让我们知道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