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琳娜》,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经典名著。这个版本的电影编剧是我非常崇拜的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剧作家Tom Stoppard,难怪连这两分钟的电影预告都是如此地动人心魄。光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被片中的几句话给震撼了,看看这台词,真不是一般地牛比:
沃伦斯基:我爱你。I love you.
安娜:为什么?why?
沃伦斯基:爱没有为什么。cannot ask why, about love.
三句话,总共才八个字,简直活生生地描写出了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以及爱情在男女两性中的差异,之深刻,之精湛,之凝练,一针见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今晚在看了全片以后,虽然我整体给了个四星(英国的媒体大多都只给了三星,的确是有原因的),但影片的后半部分实在令人有些失望。编剧Tom stoppard 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英国剧作家之一,但这部电影的编剧却让我感觉他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也许是因为他毕竟年纪大了,都75岁了,也许则是因为导演的问题。总的来说,电影的开头精彩绝伦,恍若盛宴;中间部分从沃伦斯基摔马以后开始变得平平,而到了结尾,则变成了虎头蛇尾,画蛇添足的彻底败笔。
三个主角只有裘德洛的演出最为精彩,居然生生地把一个反派角色给演成了颇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而且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帅哥形象,表现出了他精湛的演技,造型师甚至不惜故意以秃顶和胡须来掩饰他的英俊外表,呵呵。
女主角凯拉则差到惨不忍睹,从头到尾本来所有的场戏都是为她设计的,结果她连人物连最起码的感情变化都没法表现出来。只看见安娜在整部电影里不停地喘气,像得了肺痨一样。。大家可以去看看格丽泰*嘉宝在1935年的黑白电影里演绎的安娜,那才是真正雍容华贵的贵族夫人啊,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而相比之下,凯拉版的安娜简直就是一个摆不上台面的毛丫头,甚至像一个偷情的贵族侍女,被老爷发现了奸情就吓得全身发抖,连眼泪都掉不下来,只会使劲地喘息,喘息,再喘息。。
所有的女角色里面,最精彩的还是大小姐玛丽,总共才三句台词就那么亮眼,演技绝对一流。尤其是她帮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卡列宁到来时掩护的时候,总共才一句台词,整个电影屏幕的中心就是她了!连主角安娜都完全看不见了,实在是太抢戏了。这部戏如果让她来演安娜,那才叫完美。
至于沃伦斯基,不知道是因为剧本的问题还是演员的演技问题,整部电影这个男主角的人物形象最为苍白,单薄,甚至几乎难以成立。他在整个电影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英俊的年轻男人的符号而已,连花花公子或者是优雅情人都谈不上,因为他几乎完全没有动作,除了说我爱你,还是我爱你。整部电影他只会做一件事,就是说我爱你。
不过,这些表演上的问题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整部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后半部分的立意:居然不可思议地把托尔斯泰批判的卡列宁给塑造成了最爱安娜的恍若代表真爱的基督耶稣般圣洁的使者(连安娜自己都在剧中说,我老公,他是一个多么nice, kind的男人啊!)。我的神啊!!这么弱智的改编,我绝对不相信是编剧干的,不要说Tom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师级剧作家,就算是最烂最烂的编剧,哪怕他再蠢再傻,也绝对不敢这么改老托的原著,甚至任何一个具有文学常识的编剧都不会这么干,只有导演才敢这么干。于是全片尽毁,安娜更是死得莫名其妙。
The film is not over yet, but Joe Wright is over。
好了,电影看完了。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更是明显无比地彰显出了他认为“正确“的爱情和人生观:代表着幸福和正确的真爱的卡列宁,在“原谅“了他偷情的妻子安娜和情敌沃伦斯基以后,他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并且平静而幸福地坐在满是天堂般的圣洁花丛的草地上,看着自己的儿子和情人的女儿一起在花丛中嬉戏,相拥,这,是多么地幸福啊。
至此,我们可以毫无悬念地肯定:导演乔*怀特不仅完全没有读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也完全没有读懂甚至完全扭曲和篡改了可怜的戏剧大师汤姆*斯托帕的剧本《安娜*卡列尼娜》原著。还记得当安娜和沃伦斯基再度相遇并且定情的那一场戏里,两人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对话和台词吗?
安娜(恐慌地):不,不行,我已经结婚了,我有丈夫和孩子。。我不应该再见你。No...No...I am married, I have husband and child...I shouldn't see you again.
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安娜(仍然挣扎地):可这是错误的。but this is wrong...
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Oh yes, this is truly, love.
感谢托尔斯泰,感谢Stoppard.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参过军打过仗的俄罗斯纯爷们,以《战争与和平》这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巨作闻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现他内心柔情的一面。于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开始讲述一个少妇出轨的故事,这位安娜-卡列尼娜刚烈、贞洁,但是被残忍粗暴的丈夫卡列宁夺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苟延残喘,渐渐与行尸走肉无异。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沃伦斯基,才终于有了挣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气。于是二人毅然私奔,冲破封建礼教,不顾经济危机;可时过境迁,她仍有情、他却变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以死为代价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诉…
在没有打字机的苍凉年代里,托尔斯泰只凭纸笔和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成为后世八点档开山鼻祖的巨型小说,这可能么?就算这种东西确实是托翁的手笔,它又凭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伟大的代表作品?难道这就是公认的经典,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们的共同选择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说的那个样子。托翁笔下的卡列宁从来就没有冷酷凶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两册砖头一样的书用无比充实的细节证明他能力过人、学识渊博、体贴妻儿,充满虔诚教徒的高贵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献给了俄罗斯,从不像其他腐败政客那样结党营私,出差时连车马费都不肯多拿,更莫提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点,就是为人过于严谨以致呆板,生活过于规律以致无趣。沃伦斯基也对安娜忠贞不二,他的所谓“出轨”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至于安娜本人,确实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终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如果单就事迹来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荡妇。
因此,许多“原著中那个自私冷酷的卡列宁”、“本应该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着实无法理解。据说有官方课本和论文将这部书概括成了八点档连续剧,所以刚才我特地到图书馆翻了翻俄罗斯文学史和托尔斯泰相关书籍,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学者确实也没有这样解读。托翁的作品相较于当今的畅销小说而言可谓是超长超闷了,加之俄语的腔调本来就独特,所以既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读完全书,总不至于对字里行间、铺天盖地的信息全都视而不见吧。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确实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样子,如果读小说的话,肯定会更同情绿帽大侠卡列宁,更讨厌神经质卡列尼娜。所以,说Joe Wright侮辱了原作、贬低了安娜等等,每个读过原著的读者都可以凭书店里一摞摞常年无人问津的《安娜-卡列尼娜》发誓,这可真是无中生有。没读过原著当然没有关系,单看电影也的确很难看出安娜的好(何况她本来也没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无凭无据、以讹传讹,动辄“本该”、“原著”,我想这终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百科,它将小说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内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静的生活(哪怕发生了一点也不平静的事),戏剧性是不怎么强的——比如安娜其实到了快一百页才登场,她和沃伦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条支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其实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一样,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电影中列文虽然好像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与其说《安娜》讲的是安娜,倒不如说是列文的观察与思索。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八小时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镜头都给了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着。
总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谈、内心和经历,表达了他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因此,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其效果与将《红楼梦》改编成两小时的宝黛钗三角恋是相当的——而且不管主创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会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病。
何况《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影像改编难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个《蓝》也难以呈现。我认为单就心理描绘来说,这一版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只看过一遍不好乱说,喜欢的观众想必是有体会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不是受训多年的职业编剧,他是一个观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会从简单的表象推导出粗暴的结果。对于身负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赎并不是把过往一笔勾销,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选择,因何而犯错,虽然他也无法代表人民原谅你,但他会代表上天理解你。
比如前一阵子有个学生因为作弊被吊销学位而想不开自杀了,网民纷纷在千里之外喝着咖啡敲着键盘,义愤填膺地表示这孩子该死——他当然给亲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但他又没杀人放火,凭什么就该死了呢?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总觉得这和安娜也是类似的。虽然并没有真得付诸实行,但许多人都会忽然感到抑郁烦躁恨不得立刻跳楼上吊,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托翁巨细无遗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和她周围人的生活,将安娜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与综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癫狂也变得可理解了。因此尽管剧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毕竟对象是心理描写占据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相较之前的版本是个巨大的飞跃。
以电影中出现的情节简单来说,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们。多莉代表了传统的家庭生活价值观,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终日在家洗衣做饭,为了孩子耗尽了青春,虽有怨言,结果还是压抑了下去;基蒂被抢了沃伦斯基,自知魅力与安娜无法并提,但经受这一挫折后反而成为了散发母性的成熟女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美丽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风流公子花言巧语的诱骗,最终还是成为了发福、衰老的伟大母亲。这与离开儿子的安娜有着天壤之别,无形中带给她很大压力。
电影中还不断出现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以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价值观。安娜还有个致命的可爱之处——虽然所有贵族都在乱搞男女关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开地追求她的恋情,高喊“我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体现;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实。
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与老农谈及的人生意义,他的人生不仅架构在书本中,更在麦田与劳作里,贵族身份是无法束缚住他的,他像农民们一样自由。小说和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颂扬安娜,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出这个“我明白了”。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实,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杀);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恋爱,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实与现实,适时油嘴滑头,活得游刃有余,还在龌龊世间惊人地保有了一颗还算善良的心。与耽于声色犬马的多数贵族们相反,列文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而且忠于爱情与内心,正是这种作风使他平静、超脱。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样,列文这条线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没有列文,不能没有他的“我明白了”。至于如何平衡这两部分情节之间的关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编了。
不过我不禁开始怀疑,“之后的改编”究竟还能否出现。此前确实有电影版把列文写成路人、卡列宁写成暴君、安娜写成烈女,虽然戏剧冲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但此番Joe Wright团队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证明《安娜》的改编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或许此后这类项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装剧就找一帮抖森、一美,扯出“英伦复古”大旗,让狗血和基情顺着银幕洒出五里地,辅以本片这样精良的制作与华丽的调度,肯定会好评如潮的。
按:差着一大堆事情没做却跑来写这个,足见我的爱有多么深…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即便抛开情节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创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写这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读者强烈推荐。
至于其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详情参见我新写的这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电影镜头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