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或者说是败笔就是用了真实事件中的真实人物,演技还是有门槛的,这也算是东木对于自己的一种挑战, 故事的本身是感动的,但这样的感动我用五分钟看一篇新闻报道也可以感受到。我甚至感觉克林特导演为了电影的时长硬凑了94分钟,叙事风格即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又让电影的节奏更慢了。我实在想象不出来导演去年才奉献出了《萨利机长》这样的电影,同样是想用平淡突出感动,但这部电影的平淡未免也太无奇了。演技是重灾区。
克林特老爷子这把岁数了,想拍个电影就拍吧,别管好不好看的了,给个三星鼓励鼓励哈哈。 从剧情上来说,这电影名还真是有够牵强的。主要讲述三兄弟“在路上”背包游欧洲的故事,并且在从阿姆斯特丹驶往巴黎的火车上,制服了一个怀揣300多发子弹的恐怖分子。
在此危机时刻时,已有一个见义勇为者在第一时间与恐怖分子进行了殊死搏斗,只可惜身中一枪,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三个“好兄弟”挺身而出,尤其是斯宾塞,冒着被AK47打成筛子的危险,扑了上去(那一刻AK竟然卡壳了,虽然几率很小,但就是这么神奇的上演了,也许是上帝聆听到了善良的心声显圣啦),在俩兄弟的帮助下,成功擒住了恐怖分子。
受伤的斯宾塞还积极参与救治伤势严重的那位中枪的见义勇为者。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化险为夷,成功解除了恐怖危机。
冒着生命危险勇擒恐怖分子的四位义士也得到了法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以此来表彰他们的义举。
萨利机长的模式,真人演出给影片不少的噱头。电影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三位主人公童年到青春期到事发的部分甚至后还有欧洲旅游是的玩乐部分;但拍的毫无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东木老爷子这次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东木老爷子为数不多的扑街作。估计这一部风格与之前大变,不是关注于事件本身,笔墨很少,大部分描述了男主的生活琐事。
得知东木老爷子将要退休的新闻,也到了要对其导演生涯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对于哪部是东木导演生涯的最佳作品或许见仁见智,但如果提及最被低估的东木作品,我首先提名《15:17,启程巴黎》。
在10世代,东木依然保持着几乎一年一部的发片速度。在这些电影中,综合评价最好的应该就是《萨利机长》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相比之下,《15:17,启程巴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相去甚远,我却觉得《15:17,启程巴黎》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前两部相媲美,甚至更好。
把这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并非突发奇想。三部作品都改编自真实事件:《萨利机长》改编自2009年全美航空1549航班迫降事件;《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改编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15:17,启程巴黎》改编自2015年巴黎列车恐袭事件。三个事件都是当时的新闻头条,因此称之为“新闻头条三部曲”毫不为过。对于三部都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东木却选择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拍法:《萨利机长》采用回忆式,用听证会作为主线,真实事件用闪回的方式呈现;《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采用罗生门式,将真实事件前置,重点聚焦不同身份人眼中的事件真相;而《15:17,启程巴黎》似乎是最平铺直叙的一个,电影让三位真实英雄扮演自己,从三位主人公幼年相识讲起,将三个人的成长过程贯穿故事主线,直到结尾20分钟才开始讲述真实的恐袭事件。从反响来看,非职业主演和看似与恐袭事件毫不相干的主线是本片被差评的主要原因。本文却认为这两点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本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要选用当事人在电影中扮演自己。作为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一个重要考量标准就是是否还原真实事件,必然会要求演员尽可能贴近人物原型。一般影片会通过化妆、造型和演员模仿来实现,而本片的开创性在于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可以说在还原性上达到了顶点,因为没有人会比当事人更清楚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之相匹配的是本片平实质朴的电影语言,剔除所有炫技的拍摄手法,呈现出一种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毕竟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这种方式就根源于纪录片的搬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的前提是真实,因此使用搬演手法存在一定伦理问题,但剧情片的前提是虚构,采用搬演不仅不会涉及伦理问题,反而成为沟通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的桥梁,最典型的就是颁奖那场戏:开篇是奥朗德的特型演员与三位主人公同框,接着是奥朗德与三位主人公会面的真实影像,接着又是电影画面,然后又是新闻片段……三位主人公作为同时出现在电影和新闻片段中的人物,串联起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实现了电影剧情与真实事件完美的衔接。
选用当事人扮演自己更为深层的作用与本片的主题表达相关。本片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普通人不普通,平凡人生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这个主题不算新颖,甚至有点陈词滥调,毕竟没有比向普罗大众兜售梦想更能体现电影造梦艺术的本质。但本片的创新之处在于造梦的过程不仅发生在电影内,同样发生在电影外,电影内是普通人也可以当英雄,电影外是普通人也可以当演员。对抗恐怖分子和成为专业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但对于普通人的难度是大体相当的,也都能凸显出“普通人不普通”的主旨。因此,在文本层面可以看作三名平凡小伙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在表演层面可以看作三个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如何一步步成为专业演员的过程,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构成影片表意的一体两面,这种构想放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当然,不管是当英雄还是做演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相关素质的培养和积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讲述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关的主线。
正如影片主旨可以分为表演层面和文本层面,影片主线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方面阐释。在表演层面,如果把最后的恐袭事件当做正式演出,恐袭之前的情节就可以视为彩排。导演将三位主演在恐袭戏所要做的表演拆分融入到前面每一场戏中,每拍摄一个场景就等同于排练一次,通过不断的排练提升三位主演的表演经验。电影中有多个引导者的角色,诸如救援课教师、空手道教练、军队长官等,这些角色可以视作表演指导在片中的指代,他们传授主角们知识的过程也是传授表演技巧的过程,在这些练习课上,主角们大多以失败告终,表明他们的表演技巧还不熟练,直到最后一场恐袭戏,主角们一气呵成的完成所有表演动作,终于成为真正的演员。
在文本层面,影片的故事主线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干,实则关系紧密,可以说从第一秒画面开始,每一个段落和场景都为最后的恐袭进行着铺垫。
我们就从恐袭戏着手,倒推一下究竟做了哪些铺垫:首先是斯宾塞,他得知恐袭发生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以冲刺的速度跑向恐怖分子,这无疑呼应着他为当兵入伍进行的跑步训练,而他直面枪口的勇气早在空军基地警报事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下一个动作是与恐怖分子搏斗,他将恐怖分子锁住并勒晕的技巧要拜他在空手道课上的学习所赐;处理完恐怖分子,接下来是救治伤员。他记起在军队救援课上的练习,迅速找到出血位置并始终按住出血点,使伤者坚持到救援团队的到来。
再看阿莱克斯,他的所有动作都围绕着枪支展开:首先是缴下恐怖分子的步枪;其次是试图用枪托砸晕恐怖分子;等到恐怖分子被控制,他熟练地把枪支解体避免走火误伤。他对枪支的高度敏感与之前在阿富汗的丢枪经历有关。
最后是安东尼,他在恐袭中更多是记录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而整部电影他的主要作用也是记录和见证,影片从他的旁白开始,在环游欧洲过程中,他一直是拍照的人,突出了他的记录者身份。
再举一个例子。在制服恐怖分子之后,影片又上演一段小小的惊魂时刻。这个片段只有三个镜头,却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惊悚片段。首先是一个持枪人的腿部特写,背景里是惊恐的群众,给人一种恐怖分子有同伙的印象——惊悚开始;接着是持枪者的正面近景,我们看到是阿莱克斯,先是放松下来,然后又开始担心发生误伤——惊悚升级;好在马上有人认出不是恐怖分子——惊悚结束。
这段的精妙之处在于观众知道前情但看不到持枪者的脸,群众看得到持枪者的脸却不知道前情,导演利用信息不对等同时造成观众与电影里群众的恐慌情绪,产生了双倍的恐怖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还是依靠情节的铺垫:首先,阿莱克斯对枪的高度敏感是他枪不离手的动机;其次,持枪者第一个镜头与真正恐怖分子出场第一个镜头机位一致,形成恐怖分子有同伙的暗示;最后,化解误会的群众正是阿莱克斯他们之前帮助上车的人,正是之前的小小善举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将纪录片与剧情片特点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将文本逻辑与表演逻辑相统一的创造性构想、将前后情节相关联的铺垫技巧,能做到其中一项都可称为一部佳作,而本片都做到了,并且都做得很好。说它最被低估,此之谓也。
在今天的电影行业,演员转做导演是很常见的事,
但能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一样在两个行业里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的人却极为少见。
熟悉他的观众通常会喜欢叫他“东木”导演。
年近90的“东木”老爷子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从年轻时候主演的《镖客三部曲》到后来自己导演的《廊桥遗梦》、《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萨利机长》等代表作,尤其是他导演的作品,可以说从未失手。
好莱坞业内他常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派”导演,但从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也能看出他从不惮于突破自己。
今年在美国上映的新片《15点17分,启程巴黎》就是东木导演一次有趣的尝试。
不过从上映后的反应来看,观众的反馈非常糟糕,豆瓣也只有5.4分。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打破了老爷子几十年来“零烂片”的记录呢?
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三个美国青年在欧洲旅行时,在一辆列车上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成为英雄的故事。
看起来故事和《萨利机长》很类似,讲的都是平民英雄的故事,不过老东木这次采取了不太一样的方式。
《萨利机长》是先把整个英雄事件展现出来,再把目光聚焦在司法制度和英雄事迹的冲突之上,
反观《15点17分,启程巴黎》则是先从几个青少年的童年开始。
影片的目光一开始放在了三个人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
斯宾塞和亚历克从小就是朋友(他们家在一起),但两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失症,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难以融入正常同学生活的两人在学校只能相依为命。
校长室变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认识了一个和他们相同阵营的黑人小孩,安东尼。
他们都对军事方面很感兴趣,志趣相投的三人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模拟军事游戏。但很快因为家庭的缘故,几个好不容易相识的伙伴再一次分开。
几个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和长大之后勇敢站出来的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和戏剧冲突。
这段儿时的回忆对几位英雄人物的丰满是很有帮助的,三个人之所以成为好兄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别人的孤立,特殊的经历让三个人之间的友谊更加宝贵和牢固。
但接下来的剧情部分成了影片垮下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演员,东木老爷子大胆地直接让这三位英雄本色出演,这让很多不知情的观众开始对几个主演的表演水平大肆吐槽。
很明显导演想要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
在新浪潮时期,很多喜欢拍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导演也经常找一些没有表演经验的人来出演,以求让电影没有表演的痕迹。
但电影终究是在表演,其实无论是对有经验还是没经验的演员来说,刻意地去扮演自己反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为扮演其他的角色你可以通过各种标签,框架理解人物,但扮演自己无论你怎么自然,站在镜头前,依旧会流露出刻意的感觉。
再加上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出了名的“一条过”导演,回顾他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一般要么是他自己主演,要么像《萨利机长》有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影帝主演,他鼓励大家真诚坦然地生活,这样工作的时候,好作品自然就出来了。
但这种工作模式在这部电影里就不再那么管用了。
剧情方面,影片中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斯宾塞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名救助士兵以及三个人在坐上那趟列车之前在欧洲游玩的经历。
和让几个人本色出演的目的一样,东木想通过对他们普通生活的描写让观众更加了解几个人,为了追求真实性,他甚至采用了手持数码相机而非胶片拍摄的方法,显然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某人在旅行时拍下的真实镜头的感觉。
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拍照、泡妞、泡吧都事无巨细的展现了一遍,确实很接近真实生活。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次紧张激烈的救援行动,而不是几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点和《萨利机长》的不同视角有很大的区别,在完成救援后,英雄机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依然要面对制度的怀疑,这是探讨社会制度很好的切入点。
但斯宾塞几个人在他们成为英雄之前的生活只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事件,一切都不是像剧本一样安排好的,亚历克的话似乎最具代表性:“这就是求生的本能反应。”
这些琐碎的生活画面和之后发生的故事没有必然的冲突和联系,观众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剧本不经意间给了观众一些暗示,比方说小孩子的祈祷,在救援训练时遇到脖子伤口处理的问题(这一点和列车上遇到的问题类似)。
但出于影片其实只是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剧还是严格地避免了一些明显的预示或征兆。
这种生活很真实,相信一定是通过几个当事人的回忆加入剧本的,但这种生活也十分乏味,它让整部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感染力。
影片更像介于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的一种状态,导致整个观影体验就像是被导演强迫着观看了别人的生活。
最后对整个事件的还原依旧保持了伊斯特伍德一贯的水准,节奏凌厉,剪辑恰到好处。
在几个人缠斗恐怖分子的时候,依旧会紧张得攥紧拳头;当最后所有乘客都获救的时候,依旧会双眼含泪。
不过为了突出几个人的英勇表现,影片结尾加了很长的一段颁奖致辞的戏,对于很多观众,尤其是国内的观众,会有一种宣扬爱国主义情怀主旋律影片的感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如果从救援故事直接结束情绪收得就不够强烈,这时候三个人本色出演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尽管该片有许多缺点,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东木”老爷子少有的失手之作,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完全不值得一看的影片。
《纽约时报》依旧给出了积极的肯定:
《15点17分,启程巴黎》最值得欣赏之处,就是它的去艺术性。 伊斯特伍德先生——他一直以来都偏爱紧凑有效的执导风格——在该片上试验了一种简约的风格,这使得他的一些较早作品显出巴洛克式的绮丽。 他像是在检测极简主义的极限,检测究竟能去掉多少人工雕饰却又不破坏影片的戏剧张力。没有许多伏笔,也没有许多心里探析。 故事的真实性确保了一种直率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伊斯特伍德先生试图在影片中展现的。正是他对该故事的匠意吸收,赋予该片以迷人魅力和感人力量。它的极端直率混合着神秘。
对于一个88岁的老人来说,还在激情洋溢地拍着电影,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ಠᴗಠ
难看得惊人了,思路是美国主旋律,美学是中国主旋律,关于美国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炼成的
太失望了,你以为是一部惊险的事件类,结果大部分时间是童年回忆,兄弟友情,以及欧洲游记???大概只有结尾那一点点事件重现还不错,整体太奇怪了。东木头这部不知搞什么
对于老爷子来说恐怕是灾难级的失误了,大篇幅流水账式的记录,尽管只有90分钟却像看了10集美剧那么长,前半部分过于连篇累牍,仿佛看了一篇枯燥无味的纪实新闻报道。从《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到这部,连续三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社会题材,差不多能看出东木的疲态,老爷子真该换一下其他题材来拍啊。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从小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让三人成长为畸形的人,他们反而用最勇敢的行为证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异的观感,即使是没有重点的铺陈,仍然很舒服。
从电影语言角度讲,不是佳作。但这个切入点我个人很欣赏,世上每个英雄、每个小喽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戏剧性。
No.61 闪回的回忆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人会冲上去,为什么会急救,为什么会在那列火车上,可评分这么低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看假的超级英雄吧。
东木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还是被编剧坑了,这啥啊,惊险的动作戏就最后十几分钟,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锤的欧洲游记,谁要看这个,拿几张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这几个哥们儿去过哪儿不就行了!但那样电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钟了…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当然可以拍,但这个电影不及格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最大亮点是真人出境,而且几乎看不出来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压抑后爆发,就是纯平淡。但确实因为大段游客日常和无奇的成长经历,更凸显三人的”平凡”,不知觉剥除电影这个形式赋予的“主角光环”。让最后跳起来夺枪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这种事啊”的感知。就电影本身讲,也算任务达成了。煽情指数几乎为零。
一开始故事讲得比较混乱,时间线乱插。不过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大约是因为有真实感,像纪录片。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东木太大胆了!居然用事件亲历人作为演员重现事件本身,这种手法本身就是创举,他难道会不知道这样拍的难度吗?肯定比谁都明白,还有观众的欢迎程度、对素人的调教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老爷子就是去尝试了,相比起单纯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的舔狗式拍法,这种创举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没见过这么玩儿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绘很“无聊”的旅途,正是在说明:你无法预知危险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一开始塑造性格的回忆段落还会刻意提醒危机,那么去欧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机感,好让时间线接轨时显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还是说,老东木太稳了,让人不易察觉所以也不容易接受。看过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会去考量创作者的动机和电影反应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正东木是值得你看到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部也是一样。
老东木的美式英雄情怀,连演员都没找,原型亲自上阵。刻画英雄追溯到了童年,使得叙事上跳接得非常机械,整体的剪辑也相当混乱。影片有宣扬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视学习的成分。奥朗德友情出镜,在场的法国观众笑了。
又被盗号了。厉害了我这个号~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