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成绩很差、很调皮。很可笑,我居然不是少先队员。没有办法带红领巾。我小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条红领巾。我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一样的优秀。现在,我想想我小时候挺成功的,小时候更牛逼。当别人向国旗敬礼的时候我不用敬礼!我热爱祖国!或者说我热爱中国!但我不热爱你们!我不需要红领巾,我需要微笑和太阳。而你们却只要严肃和雾霾。
是听了一期节目去看的,在B站看的分段,有些说明部分被码了,有些观影缺失,但不影响整体的了解。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朝鲜伪纪录片。别处了解到的是,朝鲜邀请过来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朝鲜有严格的指导,朝鲜以为是电影,他们把电影以及指导的过程拍了下来。
里面有很多镜头是不适的,自己印象最深的,电梯口的俯拍镜头令人非常不适,看的时候有一刹那看到的是港式恐怖片。
意味深长的电影语言。据说,我们也曾被如此好奇地凝视过。自然,这部电影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让朝鲜不适的。
里面很多画面的确有种蹩脚的感觉,但我能够理解这种在西方人眼里的“遮掩”和“故意”,西方人用“特写”让可能常规的动作也有了很深的意味。
我觉得没什么的,大家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只是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国家也是人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一开始也不是如今所谓的开放、自由的,和宗教争夺了几个世纪,女王的星法院法令限制了英国传播近百年,《论出版自由》是17世纪的产物。你看,无谓好坏,不过快慢而已。
也许,国家的成长,就如一个人长大,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多道理,但路,他仍要自己走一遭的。是人,就会有学习、有弯路、有坚持、有成长,最后也许是超越。
哪怕不是超越,但你是明明做过小孩的人,不论过多久都不应该忘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眼睛可以看,但不应该变颜色。
看完电影,想起了另一个人。 拍摄《秃鹫与孩子》的凯文卡特。 人民被他镜头中的绝望所震撼,颁给了他普利策奖,然后纷纷指责他的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挽救那个孩子。 被千夫所指的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两个月自杀身亡。 相对于凯文卡特,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聪明多了。 “我希望做一部关于真实的朝鲜的电影,但这里没有现实生活,”曼斯基说,“只有关于现实生活的传说。” 他做到了。 他靠偷梁换柱得到了那片神秘土地的真实影像,又用空洞的配乐和凛冽的画面将那土地上人民的空洞与恐惧完美传递。 不过,既然他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那国家的森冷,为什么还会罔顾陪伴自己一年的辛美一家的生命安全,将他们置于绝对的危险境地。 我在知乎上说:如果辛美一家因为这部电影受到了政治迫害甚至生命威胁,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导演。 收获差评:如果是我,永远不会原谅迫害他们的政权。 呵呵。 维塔利·曼斯基与凯文卡特的区别在哪? 凯文卡特并没有召唤那只秃鹫,事实上,放下相机后,那只秃鹫还是飞走了。小女孩并没有丧身鹫口。 但绝对是曼斯基的选择将辛美一家,朝方所有帮助参与拍摄的人员,当然你说他们是伪造影像的人员也好,弃之不顾,推向了绝对的危险。 而曼斯基,在朝鲜经历了一年的严密监控,对他们将要遭受的危险,心知肚明。 然而他还是选择播出真实的影像,这不是揭露事实的勇气,这是沽名钓誉。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难得,加倍的印证了我们对神秘朝鲜的想象。 但是这部猎奇的电影能改变什么?除了辛美一家本来还算“幸福”的生活? 有良心的导演,会拼命保留自己的影像,也会尽量保障参与者的安全。 不会这样大张旗鼓的在全世界洋洋得意自己的冒险。 如果导演只当辛美是自己电影里的道具,可以用完即弃,那他和北韩政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破坏辛美人生的是那个可笑又恐怖的政权。 也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
下面回复有人拿劫匪、人质和警察作比。
…………
维塔利·曼斯基不是警察,他是走过路过掏出手机拍个小视频上传快手赚点击量的“看客”。
人质救不救得出来,他才不管。
哦,对了,他要是生活在90年代台湾,一定是报道白冰冰女儿绑架案的记者之一。
至于白冰冰女儿绑架案,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好好学习并写5000字心得体会。
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领导人邀请安东尼奥尼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电影的最后,拍摄的场景是长江大桥,镜头定格在用大桥的绳索"改造"而成的晾衣绳,晾晒着民工的衣服。领导人很生气,认为导演是故意用这个镜头暴露中国的落后和贫穷。安东尼奥尼事后解释并非有意,只是恰好看到这个场景而已。所以国家的虚荣心是很可怕的。而这部电影,导演有些太刻意,不论是音乐,还是刻意捕捉的细节,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虚妄外表下的空洞和荒唐。可对于我们这群特定观众而言,讽刺的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悲凉。君不见,国庆阅兵时,把各式为了阅兵而奋斗的情节剪辑成影像,我们何尝不是看了热泪盈眶?各种政治学习时,形式主义满天飞,我们何尝不是疲于应付?影片中,一场晚会彩排,负责人说孩子们的舞蹈不够爱国主义,听起来可笑,但就我们的国情来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放这些主义成为空谈,爱国主义也就成了国家最后的盔甲。
伊坂幸太郎在《摩登时代》里说,国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一个空洞的组织概念,国家已经成了活体,而政治变成了这个活体的手和脚,利用一切资源为国家服务。我们生存的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国家操控着我们的一切,为了他的发展壮大而努力,不同的国家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仅仅是按照国家的安排去生存,没有选择。有时我们不该抱怨我们所在国家带给我们的不幸,因为我们和国家是无法分割的,无关爱国主义。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