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孔子(1991)

全16集

主演:王绘春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1

 剧照

孔子(1991) 剧照 NO.1孔子(1991) 剧照 NO.2孔子(1991) 剧照 NO.3孔子(1991) 剧照 NO.4孔子(1991) 剧照 NO.5孔子(1991) 剧照 NO.6孔子(1991) 剧照 NO.13孔子(1991) 剧照 NO.14孔子(1991) 剧照 NO.15孔子(1991) 剧照 NO.16孔子(1991) 剧照 NO.17孔子(1991) 剧照 NO.18孔子(1991) 剧照 NO.19孔子(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孔子(1991)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生活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靠自己的勤奋,精通了“六艺”,博览了天下的典籍,以学识闻名于天下。他兴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他主张“恢复周礼”,倡导“仁者爱人”和“中庸之道”,以图安定动乱的天下。五十一岁,他虽然出仁大司冠高位,却仍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好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寻找贤明的国君……。然而,颠沛流离十四年,最终仍是一无所获,只好又回到了故国。年近古稀的孔子,并未被命运所屈服,他一边教弟子,一边修纂《春秋》,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主张,融进了《春秋》的字里行间……  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机器侠来自远方你的男友是我锁头谜情在名建筑里吃午餐大阪篇创伤敌后武工队本·拉登的硬盘我的宠物恐龙好想做一次第三季逍遥骑士1969牙狼:红色安魂曲复仇1990寄居大侠犬鸣村天使之城第一季黑蜥蜴 黒蜥蜴山之东,海之北施陶芬贝格八彩林亚珍粤语版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龙林逃生鬼滴语2长虹号起义婚头转向赏金猎手

 长篇影评

 1 ) 最佳电视剧孔子

《孔子》是由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2 ) 孔子

这部电视剧,我个人感觉思想程度不是我所喜欢的,此剧总是给人多了一点死板的感觉,些许刻板,不懂收放自如。孔子与老子对话时,老子所说,正如河流不能倒流一般周礼已是过去。然孔子却一直执着于复兴周礼。剧中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也让我深深感动,大同世界,博爱之人,奈何无人与他志同道合,何其孤独。

 3 ) 《孔子》励志,孔教奴心

《孔子》节奏慢,每逢遇到祭祀或者礼仪,更是慢腾腾地展示。恰逢我休假,心静,不躁,用了五天时间看完。

有人说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我倒觉得,春秋时期的生活,本来就是初始文明状态,甚至是贵族生活,该有几分粗阔大气,裸露的地面、朴素的衣服、低端的兵车、粗阔的厅堂,何必精美,越是简单的表现,越接近历史生活的本质。

这一点,与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不同。毕竟,明清时代的贵族生活已经是千年积累后的大成了,而且红楼梦主要是表现贵族生活细节的,红剧确实有经费紧张导致的衣服装饰等显得简陋,这是遗憾。

孔子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似,都是家道中落,寡母养大,都是刻苦求学。只是,两人求学方向不同: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偏偏移居周礼之国,便崇拜鲁国开国元勋,求古,崇古。

鲁迅生于王朝的沉没时期,却偏偏遭遇家庭破败,便看穿人心逃离绍兴,求外,尚新。

孔子为了推行周礼,四处奔波,然而,家乡鲁国不能行,祖籍之地宋国不得行,烟花之地卫国耻于行,招贤纳士的楚国无缘行,篡权弑君的晋国不敢行。

人生的道路确实艰难。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干脆用“道”这个与生活挂钩的概念来阐释生活甚至解构宇宙,只是老子喜欢顺着来,不喜欢逆向而行。

孔子确实有玄奘那样的宗教般的意志吧,他对周公对周礼是崇拜的,这种信念从年轻时开始,一直没有改变,反而一直在加深。一如胡适对自由主义的信念,26岁之后没有更新。所以许纪霖说,胡适是现代的孔子,鲁迅是现代的墨子,林语堂是现代的庄子(大意)。

圣人是接近宗教的,孔子确实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世俗中挣扎与超脱并行,他好为国师不得,只好好为人师。

墨子感受到了孔子的艰苦奋斗,庄子感受到了孔子的朴素简单,孔门弟子们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如父如兄如日如月般的感召,膜拜不已,孔门弟子很争气,于是他的精神和主张千年流传。

作为传记,《孔子》是感人的励志的,他的自强不息,在困顿中更显得突出。电视剧《孔子》也有利于对《论语》的理解。如果回头再看看《论语》,大概如看了电视剧《红楼梦》再看书,会有纲举目张、疏通经络的效果。

但是,孔子的周礼,确实是陈旧之物,该简化了,他的教义时时刻刻替统治者考虑治国安民,主观目的虽不是助纣为虐,但客观上与法家思想互为表里,共同起到了对上强化专制、对下奴化国人的效果。 专制制度导致了大量伪君子的产生。

所以孔子之后,真儒少,假儒多。孔门思想统治两千年的政府,培养了多少真君子? 福泽谕吉说,孔孟把人分为智愚上下,而以智者自居,亟亟于统治愚民,所以参与政治的念头也非常急切。终因求之而不得,反而招来丧家之犬的讥诮,我真为圣人感到可耻!

与福泽谕吉思想同节奏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曾经以矫枉过正的偏激方式否定过孔教。

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辛亥革命可以推翻帝制,但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没有改变,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人心里的老调子,社会运行的惯性,会让历史的弹性恢复君君臣臣。

果然,孔教又冒出来了。

 4 ) 孔子

过去的电视剧还是会考究历史的 场景设计都符合历史背景 80-90年代的电视剧大都尊重历史,尽量还原历史场景。如果放在年轻时 自己也不会花两三天不间断看完这么历史剧。现在的感触时 上学时代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都字面的,很多东西都会遗忘,而现在看剧都是整合了自身很多地理解和思考,也会关注历史中的脉络-背景、起因、过程、影响。

看剧之前孔子在我的心里便是神圣的,过去自己的印象便是一幅画、一尊象、一部《论语》。雕塑和画作让孔子神化,不是世俗之人,大圣贤的存在便是没有人格缺陷。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后理解圣贤之人并非生而圣贤,一个人的成长是在自己的执念和追求中进行的,内心的恪守便会指引人的方向。圣贤之道在于从一而终地坚守,也在于在实践中升华。一段段故事,一次次对话,虽然有电视剧人物形象本身的演绎,也有编剧对历史文献的再创作,但它还原了一代圣贤较为真实地存在-活人。孔子生活的年代不可能用现代人的方式去解读,衣食住行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印象最为深刻地是对礼节的考究,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忠、信、孝、悌,便在演员举止间表达出来。

从孔母带孔子入曲阜求学,到游学列国最终再回故土尊为国父,孔子的一生看似曲折坎坷,但也向世人展示孔子便是一个平常人。小时为了生计而打工,也为自己的出身正名,立志实现恢复周礼,在寻求圣贤君上过程中不断坚信自己的理想,提出自己大同社会的构想。仁和礼便是他心中最炙热的追求,而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理想,他一次次去践行,不为权贵折服,不为名利骄躁。

子路讥讽孔子的场景更让我感到历史人物的真实,人无完人,孔子也曾迂腐和虚伪,他也留有后人愚忠的评价。而正是这些可考证的文献让孔子更能让立体呈现在世人面前,做圣贤者并非生而为之,而是靠着自己努力而造就的。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抱负,虽然不切实际,也最终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但他的思想一直保留至今,也是他人性的光辉灿烂。

 5 ) 对孔子思想的一些考证和澄清(主要依据:论语、礼记、左传)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味无味(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844449435/

对孔子的评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的许多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由于时代,有些问题是由于年龄,有些问题是无意识的,有些问题是出于利益,有些问题则根植于许多人的品性。不过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和它的民众会如此的糟蹋自己的文化英雄的。下面列举一些网络上对孔子辱骂的根据,并加以澄清。

对孔子的误解:

误解1:孔子很僵化保守,泥古礼开倒车。

澄清1:①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可见孔子绝不泥古,而是扬弃古代优秀文化成果。②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可见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并不力图恢复旧礼,也并不盲目随当时风俗,而是根据道理加以选择。③孔子为了救周代礼乐繁文之弊,提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重新给枯萎而形式化的礼乐注入了新的精神,此外孔子晚而读易经,更是撇去了巫术的成分。一句话,孔子通过反思开辟了理性化的时代。④在经济上,孔子从来没说过要恢复古代井田制;政治上,孔子尊君但反对专制,强调君臣各自的义务。

误解2:孔子提出三纲,提倡愚忠愚孝。

澄清2:在人伦上,孔子从来没提出过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礼记),而要达到这一点,双方都得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朋友交先施之,此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那里,礼,既包括抽象原则的仁也包括节文施为,才是最大的,所以孔子解释孝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父母违背了礼,做子女也不能一味顺从(从逻辑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杀了人,孔子可能会赞同子女跟着一块杀人吗?),所以一般引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孔子愚孝是不对的,这里的不违指的是礼敬父母之心不违,换言之不违是对“敬”的语意补足。《左传》就有证据,如“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这里不违是对淫乐的补足,“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这里不违是对私欲的补足,凡此皆肯定而保持的含义。所以不违不是说无论如何都听从父母,而是说即使父母做的不对,也要有礼敬,而且想办法再帮助父母纠正错误,因为在孔子看来,父母出了错而子女不进谏,无异于让父母陷于不义,是极大的不孝。

误解3:孔子是反动贵族阶级的代表,或维护贵族阶级世袭利益,甚至还鼓吹愚弄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澄清3:①孔子弟子三千,不少人是贫民、甚至是刑徒,贵族阶级会与这些人为伍?孔子自己都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也”,这叫贵族阶级吗?孔门提出“学而优则仕”不正是用来打破贵族世袭的吗?②如果说孔子不革命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那就算是吧,但要知道革命代价的高昂。③孔子要是愚民的话干嘛还提出教化百姓,干嘛还肯定的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不可使知之的”的“不可”是力量达不到的意思,而不是不应该或不要。有例为证: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可不可即能不能做到,如果解成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则说不通。即使在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向它的国民把政策解释彻底、并且能够说服所有或大多数民众的。

误解4:孔子一生求官、追逐富贵,非常虚伪、油滑。

澄清4:①如果孔子真得留恋富贵,何不在鲁国一直做大司寇?干嘛非得冒极大的危险,与鲁三桓为敌?何不和光同尘?如果孔子真得追逐富贵,为什么周游列国,批评诸侯,而且三次遇到生命危险?

②实际上孔子是遇到富贵(不是求富贵),就能安处不作妖;重回贫贱,仍能乐处不忧愁。子曰“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

误解5:孔子歧视女性、工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澄清5:①这里的女子肯定不是泛指所有女性,比如王后、女性长辈都绝不可能包括在内,所以这里的女子指的就是女儿的意思,《孟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礼记》:女子许嫁,缨。而且这句话大概率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家的女儿,而是他自己的女儿。而小人逻辑上肯定不是指品德低劣者,这样的人没必要养;肯定也不是泛指庶民,因为他的许多弟子难道不是庶民吗?所以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服役于他自己的人。女儿通常娇气,仆役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这是孔子有感而发的。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里樊迟的提问并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来看,从孔子的回答围绕为政来看,樊迟的话大概率是想要学习春秋战国时农家治国的模式,所以孔子是从政治角度的蔑视了这一提法,认为樊迟和农家对治国的理解太low了。

 6 ) 孔子和南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还要再说一下第12集,真的觉得这一集拍的非常好,有许多亮点。 孔子的形象不需多说,一直是严肃、端庄、有礼的状态,圣贤气象,自然非常人所能及。 我重点还是想说一下南子的形象,觉得塑造的非常鲜活,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先看一下她遇到孔子之前的表现。她已经把操纵男人和权势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姿色,有头脑,有野心,有手段,卫灵公被她迷的颠三倒四,大臣们更不用说了。跟弥子瑕公然在宫廷之中行苟且之事,可见南子的手段和权势如日中天。 有一个细节把南子的手段表现得登峰造极。卫灵公为了尊贤之名打算任用孔子,一开始态度还蛮坚决。但接着跟南子颠鸾倒凤之时,在南子一片片的娇喘声中节节败退,把任用孔子的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只闻其声但尺度之大也真是醉了。难怪孔子针对卫灵公发出“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的感叹。 南子的形象如果只限于此,那也没什么值得在这里大书特书了。我们再看南子遇到孔子之后的表现。 这时就体现出了一个圣贤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超脱于世间,直击人心。无论是君王还是草民,高贵还是卑贱,在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面前都开始观照内心。南子也不能例外。她在孔子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柔顺姿态,她敬佩眼前这个男人,虽然道不同,但她还是忍不住的敬佩之情。孔子的人格和才华让她沉醉,她竟然对眼前这个第一次见面的男人说出了隐藏内心最深处的肺腑之言——她的远嫁他乡,她的精神苦闷,她的在权势漩涡中的挣扎。 她相信眼前这个男人可以理解她。我相信孔子也理解了她。特别是当她听懂了孔子的乐声,并回报以箫声时,孔子用一种略带惊讶的目光注视着她。他们在更高层次的音乐交流中达成了某种谅解甚至理解。 但南子还是小看了孔子,她不但想获取孔子的理解,还想获取更多——孔子的认同和支持。但这是孔子的大道所不允许的。孔子可以理解她的苦衷,但绝不会认同和支持她。 虽然他们达成了某种谅解,但注定分道扬镳。道不同,不相为谋!

 短评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5分钟前
  • 阿笨猫
  • 力荐

这部很经典了。

8分钟前
  • 南峰
  • 推荐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11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力荐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14分钟前
  • 山人
  • 还行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19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还行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23分钟前
  • 马猴烧酒巴黎水
  • 力荐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28分钟前
  • 中国的华莱士
  • 力荐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30分钟前
  • Sunny rain
  • 力荐

文王操

34分钟前
  • 小鸭之友
  • 力荐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38分钟前
  • .
  • 力荐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41分钟前
  • dp
  • 力荐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42分钟前
  • 求缺
  • 力荐

经典

46分钟前
  • LSomnusy
  • 力荐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51分钟前
  • 江欲燃
  • 推荐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55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58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1小时前
  • 芒砀
  • 推荐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1小时前
  • Over5
  • 还行

有教育意义

1小时前
  • 阿呆同学
  • 力荐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1小时前
  • 倒行逆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