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艺术史的具象化理解去看,真的拍得和shi一样。
视听语言垮塌,大量错误的景别和运镜,演员自言自语,只要有角色在画面内,就一定要来句词,仿佛导演不能让画面安静,显得非常急躁。演员在这样的片子里只能被导演出卖。此处省去无数BUG的分析。
克拉拉和舒曼的故事,非常浪漫,从舒曼op15童年情景舒曼与克拉拉一起成长的故事,到舒曼op54乐章里的故事就是克拉拉的缩写,这些导演统统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两个任意单挑一个出来,都可以拍出一个甜死观众的撒糖戏。
导演完全不知道如何表现人物之间的爱慕和欣赏,勃拉姆斯的行为简直可以用猥琐来形容,表白的方式完全不作改编,无法和当代观众的认知相联系,越看越不像正常人,越像一个屌丝。
群戏的场面调度也是灾难,对于非艺术专业观众,很难通过观看《莫扎特传》式的现场指挥镜头感知音乐有多好,导演能想到的动作设计,全篇都是突然站起来鼓掌,一旦台上演完就起身鼓掌。
本作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观众完全无法和克拉拉、舒曼、勃拉姆斯连情,人物缺少足够的亲密戏、矛盾戏,缺少价值观的冲突、缺少面对危机下做出的决定。人物塑造得无比平面。
除了《钢琴师》,大部分的艺术家的生平大多数没有战火之类的强冲突,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类似校园剧的狗血,很不幸,本作就是。
去特意查了一下本作的导演,果然是电视台出身,而且还是个电视台主持人。可见,电影经典的2/8原则即便放在德国,也同样适用。
克拉克是谁?
如果不看这部《琴恋克拉克》(又译《亲爱的克拉克》),不会得出一个更深的印象。最多也只知道她是舒曼的夫人,一个钢琴演奏家。克拉克与舒曼生了四个孩子。最后一个,按舒曼的说法,疑似与一个叫勃拉姆斯的偏激天才有关。当然,舒曼不能肯定,只是醉后之言。
事实是,克拉克发现了寄居在码头的勃拉姆斯,为他的音乐创作叫好,称他是这个时代的最理想表达,预言他将横空出世。并让他住在自己的家中,舒曼也喜欢这个自由洒脱的家伙。只是舒曼再也不能正常的去指挥乐队了。他心力交瘁,还是完成了四部交响曲,按他的说法是与生生不息的莱茵河相关的“交响曲”。 人生总是生活在矛盾的漩涡中。舒曼一边为克拉克发现勃拉姆斯这个音乐天才而心生欢喜,一方面又因勃拉姆斯为克拉克所倾倒而心生醋意,终日头痛不已。最后,他住进了精神病院而故去,年仅46岁。
舒曼的死与他早年得过梅毒相关,因治病而吸入大量含水银的药,造成了他一根手指永久性丧失。而妻子克拉克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温柔大方,善解人意。她不但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她还参与舒曼与勃拉姆斯的创作。可以这样说,因为克拉克,世界上从此多了两个音乐大师。但她又一直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中,她为他们,为自己,为孩子而挣扎。她为一切而痛苦。
勃拉姆斯为了音乐在码头这样的“江湖”四处闯荡,难免不带有粗野的性情成分。他拜访过李斯特,因其不屑,而终生痛恨李斯特和瓦格纳这样在当时被尊为“音乐之神”的人。但也许就是这样狂放不羁的性格,造就了天才的勃拉姆斯。他可以在克拉克演奏钢琴时,偷偷的钻进琴下去摸她的脚指,他说他一直为她倾倒。舒曼还未死去,他就为她发誓要成为她永久的情人。舒曼真的死去,勃拉姆斯也并未能与克拉克成婚。毕竟她比大十四岁,但活到六十四岁的他,一直也未婚。
后人,在音乐评价上,一般都认同勃拉姆斯的成就高过舒曼。但舒曼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使徒,一个虔诚的浪漫主义者。他的音乐是对灵魂的最好诠释与表达。勃拉姆斯则复杂得多,他的音乐高贵、优雅而感伤,但同时他的音乐与他的人一样,多少带点诡秘的成份。
常听他的“第三交响曲”,由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这是公认的一个比较好的CD版本,与其一起还有舒柏特的“第五交响曲”。而不朽的舒柏特的音乐成就,介乎他俩之间。早于他们几十年的舒柏特,其命运似乎与人们易混淆的舒曼相似,只是舒柏特更惨,只活了三十一岁。据说他也是因患梅毒而死。舒曼对舒柏特一直奉若神明,当听到舒柏特的死讯时,他终日以泪洗面。一个音乐才子对另一个前辈的崇敬程度,这可能是现在的人们所无法想像的。
拍于2008年的这部《琴恋克拉克》,由德国女导演贺玛·桑德斯·勃拉姆斯执导,不知他是否是勃氏后人,着实认真至极,从法国请来《玫瑰人生》的男主角帕斯·卡格里戈里饰演舒曼,他在法国好像是一个叫好不叫坐的影帝,和苏菲·玛索合作过,并出演过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他的演技出众,奈何长相平平,甚至有点丑陋。出演勃拉姆斯的则是法国当红影星马立克·迪兹,总觉得他还稚气未消,多少有些脸谱化的成份,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效果。
德国知名女星马蒂兹·戈黛特出演克拉克,可以说,她的表演无可挑剔,让人感觉她简直就是再生的克拉克。她以前出演过的角色多少带点神经质,如出演《美味关系》的女主角。而这次她不得不收敛好多。节制的优雅,是她在这部电影散发出的优异特质,可以说是她使这部电影熠熠生辉。亦一百三十年前真实中的克拉克那样,令人心碎而感慨。
2009、7、4
1、琴戀克拉拉(Geliebte Clara,2008)並非一段緋聞逸事的揭密,最為特殊的處理細節,在幾個方面:當窮婦盜取克拉拉身上的珠寶時,克拉拉舒曼在做甚麼?舒曼一家搬遷新居時,什麼讓克拉拉最高興?當布拉姆斯鑽入克拉拉的石榴裙中,克拉拉的反應如何?從這些細節勾勒出了此名鋼琴家對琴藝精進懷抱的熱情與投入程度。然而,做為一名亟欲投身於愛好中的人,卻不得不周旋於繁瑣的俗務處理中(家務、生產、勞作),身邊的人既無法依憑,甚至耗盡了自己的心神,尤其他還是你所鍾愛。
2、電影中藉由克拉拉那句「誰能相信這輕快之曲竟是從這憂鬱的靈魂所譜出的」,側寫舒曼的苦悶,包括他指頭的僵直、工作勞務的煩躁、精神病的困擾。
3、其實有了這些纏身惱人的事務,怎麼還能保有純粹的創造力呢?莊子大宗師:
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177287/
影片改编自音乐史上德国人妇孺皆知的著名三角恋,而且女主头像曾经印在100德国马克的纸币上。
但影片展示的这段三角恋,感觉欠点火候,虽然历史上确实如此,比较含蓄,不狗血。
尴尬的地方在于,不知道这段历史而纯粹冲着情色去看的观众,觉得不够劲爆;而了解这段历史的的观众,觉得片子某些场景又过于大胆直接,人设存在根本问题。
作为文艺片,至少还足够闷骚,可以保住及格线以上的评分。另外,片子的服化道不算差,表演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舒曼神经质,经常幻听和嗑药,小鲜肉勃拉姆斯帅气甚至有点萌,很深的恋母情结,会带娃,女主克拉拉作为几个娃的妈,非常十足的中年妇女形象,只有在弹琴的时候,才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位技艺精湛钢琴家,甚至有一些高难度演奏片段,女主是真的在弹。这个版本的故事不一定最好的,但女主的钢琴演奏一定是所有版本里面最棒的。
个人觉得片子的本质其实是音乐+传记性质,情色只是点缀。德国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片子的剧情,甚至剧情推动和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来自音乐,而不是三角恋。因为音乐难搞,情色简单。
(下面将转入对影片的具体分析,含剧透,另本人非音乐专业人士,如不足请指正)
片子开头第一个场景发生在舒曼夫妇从汉堡回来的火车上,而汉堡是勃拉姆斯的故乡。影片对克拉拉带着婚戒的手有个特写,象征婚姻的幸福美满时光,同时手型比较大,手指粗,做家庭主妇和钢琴家都很适合。不过开始的对白已经预示两人的分歧,克拉拉觉得兴奋,而罗伯特觉得疲惫。
进入片头字幕,转入音乐会现场(从后面看地点应该在汉堡,舒曼夫妇在此地演出),女主一身华丽的缎面蓬裙端庄地坐在钢琴前,演奏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画面色调比较暖,琴的声音有些古朴带一丝暖意,没有现代钢琴那么洪亮和绵延,是片子讲究的地方。该乐曲钢琴短促而强有力的开头,非常契合场景的转换,同时展示演奏家惊人的臂力。不过历史上没有留下克拉拉舒曼演奏的录音,真实情景不得而知。
下一个镜头直接给了台下的鲜肉勃拉姆斯,没有任何交代和铺垫,显得有些突兀,虽然后面音乐会结束有交代勃拉姆斯实际是来要回自己送的作品,觉得舒曼不感兴趣(事实上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相见是由共同的朋友约阿希姆引荐)。
为了显示其男二号的身份,导演安排他站在罗伯特旁边专注的听克拉拉弹琴。罗伯特躲在台下暗处无聊地玩着手上的婚戒,不小心掉地上,掉落时正好协奏曲的主题进入一个变奏,朝着阴郁的方向发展。婚戒掉落暗示夫妇两人的婚姻将出现问题,也暗示了罗伯特对于婚姻其实不懂得珍惜。戒指被勃拉姆斯捡起,暗示后面将取代舒曼(事实上舒曼在音乐上视勃拉姆斯为自己的接班人,勃拉姆斯最后还是单相思一辈子),三角恋关系在这场音乐会上已经交代完毕。
接下来的场景发生在勃拉姆斯弹琴的酒馆里(还是在汉堡),肮脏的环境暗示了勃拉姆斯的草根出身,演奏的是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中第二乐章的舞曲主题部分,这里只有一把小提琴和破旧的立式钢琴,少了大提琴,说明了酒馆的廉价,如果不是这样那只能说影片中勃拉姆斯心机boy很深,三重奏暗示了三角恋,大提琴的缺席代表这三重关系中罗伯特的最终消失,罗伯特写过很著名的一首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弹的音乐本身格调优美高雅,和下等酒馆的环境不一致,暗示了勃拉姆斯的天才和不甘平庸的一面。
此时,舒曼夫妇送乐谱过来,要听勃拉姆斯亲自演奏。该三重奏的第二乐章为谐虐曲(scherzo),谐虐曲一般出彩的段落很少有点过渡性质,而勃拉姆斯的是个例外,开头的第一主题诙谐段落过后第二主题舞曲风格的转入有如天籁之音,罗伯特先前对勃拉姆斯已恼火,这时意识到勃拉姆斯的天才在自己之上,顿生妒忌,借口酒馆空气糟糕离开,留下克拉拉专注听勃拉姆斯弹琴,和前一个场景形成呼应。在外面失落的罗伯特,独自一人在港口边看着昏暗的水面,暗示后面的的跳河自杀。这场戏中,色彩和光影上,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角色比较明亮生动,罗伯特的角色阴暗,形成鲜明对比。
前面几场戏总体讲还比较到位,人物关系和刻画都已经基本清楚,冲突和矛盾都已埋好伏笔,遗憾的是后面剧情展开比较乏力,犹如做足了前戏却无法达到高潮,只留下一段不温不火的三角恋,和动听的BGM。
舒曼夫妇搬入在杜塞尔多夫的新家, 两人突如其来的滚地毯纯属增加看点,但因娃的闯入突然中止暗示两人的性福生活不和谐,为后面的家暴做铺垫。这里,不和谐另一要素罗伯特的头痛病经常犯,妻子不能练琴,孩子不能吵。头痛也影响到自己的事业,罗伯特就任杜塞尔多夫乐团指挥,排练自己昨天连夜赶写的作品,降E大调第三号莱茵交响曲,该作品旋律非常棒,受到乐队的好评,但排练过程中因头痛不得不中断回家休息。这里排练的混乱是通过演奏第一乐章的的过程中,部分声部进入第二乐章谐虐曲与第一乐章的主题相冲突实现的,达到一种幻听的不和谐效果,表明当时罗伯特指挥时还在想着第二乐章的内容。这里莱茵交响曲谐虐主题和前面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的谐虐曲乐章形成呼应,勃拉姆斯的天然和谐,舒曼的被电影制造得不和谐。另外乐团的群演相当的专业到位,由于太专业,感觉乐团非常熟悉作品,而不是第一次排练的样子。
事实上罗伯特舒曼的头疼和后来的发疯,源于早期风流生活的梅毒后遗症。
后面罗伯特事业上的不顺,埋头创作,不食人间烟火,也不顾家,引起夫妻在影片中的第一次争吵。克拉拉展现自己强势的一面,代替丈夫指挥乐队,以自己的专业水准获得乐团成员的认可,非常女性主义的叙事视角。
但这段重要内容在克拉拉的传记里面找不到任何记载,只能算是导演的强行人设植入,虽然历史上克拉拉确实是位坚韧不拔的女性。
在这个家庭和事业一团混乱的时候,勃拉姆斯在消失了20多分钟后突然出现赶来“救场”,登门拜访的目的还是送自己的作品,这次非常直接的献给克拉拉。令人意外的是,这次罗伯特只扫了一眼乐谱就让孩子们把勃拉姆斯叫回来,和之前的态度判若两人,并称勃拉姆斯为天才,克拉拉弹奏了勃拉姆斯送过来的作品 升F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也有一个强有力的开头,对弹奏的力度把控要求非常高。罗伯特称勃拉姆斯已从一个四处流浪小猫咪进化成一头猛虎。
勃拉姆斯来到舒曼夫妇家中,毫无拘束感,用手倒立走路(恰好也说明勃拉姆斯手指有力,作品演奏的强度很高),像猴子一样挂在楼梯上挑逗孩子们和女主克拉拉,称自己是烦恼的维特。勃拉姆斯弹奏了舒曼的钢琴套曲彩叶集(作品编号OP.99)的第一首,但对白中克拉拉称是自己小时候写的浪漫曲(克拉拉的确根据该旋律创作有一部 罗伯特舒曼主题幻想曲) ,如果不是故意,只能说明勃拉姆斯心机boy很深,了解女主压抑最深刻的愿望——创作。罗伯特也加入到这段演奏当中和稀泥,两人一起演奏克拉拉的作品,表示两人都爱着克拉拉,有点题片名的作用,但这里过多的剪辑和微表情特写反而削弱了音乐的感染力,三人同框一镜到底效果会好得多。
于是勃拉姆斯顺理成章的当了舒曼家的房客,因为他不仅天才,还可以带娃,写摇篮曲哄他们睡觉,再也不吵。
影片中对于勃拉姆斯的刻画,过于轻浮,虽然当时勃拉姆斯的确是个帅气的骚年,但还不至于在一个清晨,趁罗伯特不在就跑到女主的琴房,钻到钢琴底下摸女主的裸足,真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徒。更厉害的是克拉拉,欲拒还迎的调情中,还能保证演奏的舒曼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毫不差流畅自如。这里克拉拉弹奏的作品和前面勃拉姆斯送的钢琴奏鸣曲相呼应,两部使用同样的调性,同样的高强度和饱含热情,简直是为克拉拉演奏风格而量身定制。另外,钢琴本身很值得玩味,克拉拉是否真的使用这种古董方形钢琴赤脚练琴不得而知,影片中该琴在声音上有很明显的缺陷,但作为拍戏的道具再合适不过了。该琴看上去没有脚踏板,实际使用一个叫“膝盖踏板”的装置来实现延音,演奏的时候要时不时踮下脚,顶下上方的踏板,这样的好处是演奏需要不停的抖腿,足控福利,总之整个钢琴下面撩的过程能一览无余的拍摄下来,有骚到极致的效果,因此该片的另一个译名《琴恋克拉拉》是完全贴合本片的精神的。而罗伯特作为送钢琴的人,在影片中等于默认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关系。
历史上勃拉姆斯是否足控不得而知,但导演作为勃拉姆斯的后人,感觉有点内涵段子。
接下来的场景,勃拉姆斯带娃在莱茵河游泳,配的舒曼莱茵交响曲第二乐章BGM,结合前面警告娃儿们不要下水太深否则会被河里的莱茵少女拉下去,继续为后面跳河自杀做铺垫。在这期间舒曼终于写好了莱茵交响曲第二乐章,很郑重其事地让勃拉姆斯看看,想获得认可,影片这里没有着重讲罗伯特和勃拉姆斯音乐上的交流,而侧重于克拉拉的反应,帮佣的厨子也给了点戏份,片子突出克拉拉的核心地位。虽然历史上勃拉姆斯和舒曼之间音乐交流意义重大,但观众看两个男人郑重其事地专业交流彼此的音乐不免无聊。
写出这段优美动听的歌唱性BGM后,罗伯特在片中的意义其实已经提前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嗑药,酗酒,撒泼,吃醋,家暴,最后发疯跳河自杀未遂送精神病院,占了全片近1/2的内容,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看点,突出女主的隐忍和坚韧。尴尬地方还是在于,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内容不够劲爆,而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觉得人设存在根本问题。中间舒曼的莱茵交响曲首演,夫妻同台指挥,大获成功,也可能属于强行植入的叙事。于此同时,勃拉姆斯在家首演奏带娃神曲BGM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5号(为何我满脑子卓别林剃胡子的场景),罗伯特把勃拉姆斯引荐给众宾客称其为自己的继承人时,演奏的也是首曲子,滑稽感十足。
在片中舒曼家待了40分钟后,勃拉姆斯突然来和克拉拉告别,理由是自己不想做舒曼音乐的继承人,而想去寻找自己的风格,尽管罗伯特在报纸上撰文力荐勃拉姆斯。。克拉拉趁丈夫不在一个人终于有时间弹琴,弹奏了舒曼幻想曲(作品编号OP.12)中的“傍晚”,这段拍得很唯美,舒曼的音乐非常梦幻,少了勃拉姆斯的精神支柱,至少还有音乐的抚慰。
后面勃拉姆斯貌似因为罗伯特的引荐,顺利找到了经纪人,衣着体面了许多,弹奏了送给克拉拉的升F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事业进入一个上升期。而此时,罗伯特住进了精神病院,克拉拉陷入困境,佣人走了,家具变卖,但依然可以专注地演奏勃拉姆斯献给她的作品升F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和前面勃拉姆斯的弹奏形成呼应,另外这是片子中克拉拉首次独自一人的时候,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而非舒曼的作品,暗示着克拉拉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终结,而作为勃拉姆斯灵魂伴侣的开始。如果不是故意,勃拉姆斯心机boy很深。
在这困难时期,勃拉姆斯在片中消失了20分钟后又赶回来救场,克拉拉又多了一个娃抱怀里,难道。。其实根据克拉拉的传记,什么都没发生,君子之交淡如水。勃拉姆斯带好娃之后,坐在钢琴前弹奏了克拉拉早期创作的一首曲子(具体名称不了解愿闻其详,片尾给的浪漫曲编号OP.11貌似不对),发出灵魂上的拷问“你有多久没创作了”,后面克拉拉在正式场合演出了这首自己认为不成熟的小曲子,为罗伯特舒曼募捐,至此克拉拉也可以有了自己的风格,是片子女性主义叙事立场。
高潮部分克拉拉和勃拉姆斯见罗伯特最后一面,回来滚床单未遂既不符合事实也完全多余,可以快进。
片尾,女主克拉拉在舞台上(从场景布置来看就是片头的汉堡音乐厅),一席黑色的礼服,光线昏暗,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奏了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整个第一乐章,直到字幕结束,和片头演奏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明亮形成呼应,两部协奏曲都是献给克拉拉的,只是勃拉姆斯作品的要深沉许多,代表勃拉姆斯单恋一辈子的真爱。
P.S. 结尾伴奏乐队第一小提琴f孔之间的白色松香粉细节好评:
最后附上片中勃拉姆斯送给舒曼的神作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
//music.163.com/#/song?id=28605065
完
这导演是勃拉姆斯的什么人?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为她失去自我的女人,至少一个。
华丽丽的三角恋。
music here
这个女人的一生不是一部电影可以表达完的,电影没她的人生精彩。我还是比较喜欢她跟勃拉姆斯之间的纠葛,可惜描述的很少。
……无情无色;只有大胸……
失望到家了
勃拉姆斯只是个花痴,舒曼只是在神游。女主演得比他俩加起来都演得好。
音乐很好听
音乐不错,其它一般。
三颗星给勃拉姆斯的音乐……
故事乏味/三大主演极具安全感的表演和一串串乐章也够安抚人了 请两个外援来配德语比较囧
打动我的是影片所表现的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
勃拉姆斯演得真寒碜啊
据说导演贺玛桑德斯布拉姆斯素有「德国新电影教母」美誉,同时也是布拉姆斯家族的后人,但本片也太一般了,特别是女主角根本不像才华横溢的著名钢琴家,倒像是家庭妇女,两位男主角还行,但本片有些地方怪怪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就是感觉不是很到位的说。
舒曼的演员演技真好,里面的家居很好看!华丽的瓷砖和墙纸哟...
好美的勃拉姆斯
片子本身上气不接下气,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情是一种骑士对淑女遥不可及的崇拜,他爱得沉默而高贵,性格中的克制、恬淡、超然、理性和寂寞,在片中却被歪曲表现为一个举止轻浮、眼神油腻的登徒子。克拉拉则疯疯癫癫、蹦蹦跳跳、忽喜忽嗔,毫无仪态内涵可言,指挥的场面尤其滑稽
一看就是德国人拍的、囧
多少大师死于庸医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