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一部列入典籍的老电影有时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时代变了,人的品味也不尽相同。对于我们习惯了方法派的一代,表现派的艺术形式有时会略显夸张,而老式电影相对单一的布景、狭窄的镜头以及依靠音乐和对话撑起的情节使其看上去好似搬上银幕的舞台剧。
然而这部种草很久的《仁心与冠冕》还是带给我惊喜。很简单的故事,却极具欣赏性。开头以监狱牧师和苏格兰场警官视角切入的设计非常巧妙,随后以回忆录形式引出的故事也吊足了观众胃口。虽然影片名称借用丁尼生的诗句“仁心胜于冠冕,信念胜于血统”,极具讽刺意味,但是影片的主题与其说是关乎道德选择,不去说是关乎阶级。主人公路易的母亲本是贵族后代,因嫁给一位意大利乐师而被逐出家门,即使在乐师死后其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得不到承认。按说母亲为追求爱情不惜下嫁本是蔑视阶级差异的勇敢举动,但是她日后心心念念的公爵爵位却无声地强调了阶级的重要性。从母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get a job”, “go into trade”, 和“have a career”之间有着多么不同的阶级含义。即使是在同样的中产阶级群体当中,也同样存在着等级分明的高下之别,因此与路易青梅竹马的茜贝拉宁愿嫁给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上层中产阶级职员莱昂诺也不愿嫁给身为下层中产阶级职员的路易。面对茜贝拉的拒绝,路易明白了爱情与道德的劝说是毫无用处的,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顶阶级的冠冕。
英国人似乎对贵族头衔格外看重。路易一路向上爬的过程中其实早已取得了足够的财富和声名,杀死第一位公爵继承人后获得的银行职员岗位已足够让茜贝拉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是他仍旧要铤而走险,除掉全部八位公爵继承人,直到他自己成为公爵才罢休。然而贵族生活究竟哪里值得羡慕?显然,在影片背景设定的爱德华时代,贵族已是明日黄花。几个公爵爵位继承人大多老朽不堪,死守早已过时的荣誉,喋喋不休地讲述过去的丰功伟业。唯一比较令人心疼的亨利自从婚后被禁止去俱乐部饮酒消遣之后便无所事事,直到一心沉溺于摄影的爱好难以自拔。即便是老公爵本人,生活似乎也并不愉快。虽然拥有着城堡和大片领地,却要设置陷阱预防盗猎者,自己的私人宅邸每周也要供人参观,就连结婚生子也成为了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下层中产阶级出身的路易则显示出无穷的活力,不仅在职场上一路高升顺风顺水,而且花样翻新地设计出一场场谋杀,将几个公爵爵位继承人玩弄于股掌。当他最后终于大功告成,被加冕为公爵之时,却接到苏格兰场的传唤。路易以为自己罪行败露,没想到却是被茜贝拉摆了一道——一个杀了八个人却逍遥法外的家伙却因为一桩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谋杀案遭人栽赃,差点因此掉了脑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或许可以被视作是以轻喜剧的形式表现的一场阶级斗争。路易从成年开始就不断试图向碾压他的阶层证明自己,为此与德斯科特家族和茜贝拉所代表的上层中产阶级周旋。而当他自己的地位凌驾于茜贝拉之上,也遭到了茜贝拉的有力反击,使得所有的矛盾最终集中在了两个中产阶级人物身上,成了中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而那些德斯科特贵族们则或单纯或呆板,完全成了两个中产阶级手中的玩物。尽管如此,那些因逐利而极具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活力四射的中产阶级却偏偏向往贵族那种表面光鲜缺乏活力的生活。影片的一款海报在介绍演职人员时特地在亚力克•基尼斯的名字之前加上了“Sir”的头衔,这大概是中产阶级骨子里挥之不去的“self-hatred”罢。
亚力克·基尼斯在沉船一幕中差点溺死。当布景被水淹过的时候,他被威压吊着,一旦场景结束,工作人员们就开始离开,直到一个技术人员突然意识到他们忘记解开演员的威压。他迅速潜入水中,割断了绳子,基尼斯得以获救。基尼斯将此次死里逃生归功于他的闭气技能。
Agatha的死法引起了基尼斯的恐慌。这一热气球场景在Pinewood工作室庞的空地拍摄。他反复询问他是否安全,他们告诉他他绝对安全,有1万英镑的保证。基尼斯说热气球不能离开地面高于15英尺,除非他们把保险提到5万英镑。伊灵工作室以抠门出名,自然拒绝了基尼斯的要求,并保证拍摄时会有一位比利时气球驾驶者偷偷藏在他身边。但基尼斯还是拒不出演,因此该场景是由那位气球驾驶者完成的。后来,一阵狂风将气球吹离了轨道,气球驾驶者最后在50英里外的河里坠落,基尼斯笑到了最后。
6位阿斯特内家族成员同时现身的场景拍了两天,他们都是由基尼斯一个人饰演的。摄影机被安放在爱一个特制的台子上,用来减少移动。摄影师甚至和摄影机一同过夜,以防它被无意移动。6个光学平玻璃窗设在一个框内,被安放在摄像机前,每次只开一扇窗,以保证阿斯特内们轮流入镜。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了等基尼斯换装上。
电影名来自丁尼生1842年诗篇《克拉拉·维利·德·维利夫人 》:“"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除了片中出现的6名角色由基尼斯饰演,片中公爵城堡中的画像也应该是基利斯”饰演“的角色之一。
一开始导演只要求基尼斯饰演四个角色,他本人太喜欢这个剧本,于是主动要求饰演8个。而参演过程对于认真的他来说也充满了挑战,他不得不每时每刻问自己,自己到底是谁。在8个角色中,牧师阿斯特内是他最喜欢的角色。
基尼斯说导演罗伯特·哈默”看起来和听起来都像一直讨人喜欢但是傲慢的青蛙。"
导演和基尼斯在拍摄期间关系变得非常好,这一友谊持续了很长时间。”罗伯特和我是一国的。“基尼斯在他1985年的回忆录中说。“他是那么好,充满了顽皮的快乐,对于演员来说,他是那么完美——他能赏识你,也能鼓励你。”
伊灵的老板迈克尔·鲍肯对罗伯特·哈默的话成为了经典:“你在尝试把讽刺——这一最不卖座的东西卖给英国人,祝你好运。”然而本片成为票房上的大赢家。该片后来成为鲍肯最喜欢的电影,然而在当时他却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甚至拒绝了哈默参与他关于西印度群岛的电影计划。事实上,哈默在伊灵工作室也只还有一部片子His Excellency。
片头曲是根据莫扎特的《唐·乔瓦尼》中的咏叹调"Il mio tesoro"改编的。在片中它还出现了几次。一次是路易斯的母亲弹奏的钢琴曲,一次是他父亲演唱的。
美国有另一个版本的结局。因为电影经销商对该片模棱两可的结局能否过审非常怀疑。这10秒的额外剧情并不在伊灵手里,但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发现。这10秒被安静的保存在电影储备设备中。
翻译:hoffman
在二战结束后的那几年里,英国的伊灵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系列喜剧电影,这些电影所表现出的滑稽的冷幽默、不失斯文而又愤世嫉俗的风格让“伊灵喜剧”这四个字成了块独一无二的招牌。这其中,很多影片都是由亚历克•吉尼斯主演的。吉尼斯当年三十几岁,他的相貌太过平平无奇,以致于他之前的一位表演老师对他说,“你是永远做不好演员的。”吉尼斯的“平平无奇”一直延续到了他的晚年。有一次,为了给一部戏试装,他装扮成希特勒的样子出门,可打他身边经过的警察居然都没注意到他。其他与吉尼斯同时代的英国伟大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约翰•吉尔古德和拉尔夫•理查德森——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引来人群,而据吉尼斯自述,他连去看场电影都没人问他要过签名。
吉尼斯在生活中或许是个不起眼的人,但他在银幕上却塑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角色,且每个角色都是新颖而不落俗套的。他是《远大前程》(1946)里腼腆、讲话吞吐的赫伯特•朴凯特,两年之后他成了《雾都孤儿》里那个恶魔般的费金。他是《桂河大桥》(1957)里的炸桥者,是《财星高照》(1958)里的古怪画家,是《鼓笛震军魂》(1960)里的快乐中校和同年电影《哈瓦那特派员》里的吸尘器推销员。他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里的沙漠王子,《日瓦戈医生》(1965)里的苏联军官,《印度之行》(1984)里沉着冷静的印度教授。他还曾是克伦威尔(1)、迪斯雷利、布朗神父、斯克鲁奇,当然,还有希特勒。这也就难怪他那本自传的名字叫做《天生千面》了。吉尼斯最为人知的角色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里的欧比旺,这说起来其实有失公允。吉尼斯曾告诉我说演欧比旺是件无聊的事,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独自一人站在一块背投屏幕前背诵台词。
像星战那样的特效在《仁心与冠冕》(1949)里就显得多余了。片中,吉尼斯凭着在妆容、姿态、举止等方面的微妙差异,一人分饰了同一家族的八位不同成员,他们有男有女,年龄跨度长达60年。恰恰是因为吉尼斯的平平无奇,才让他可以塑造任何人。在《仁心与冠冕》里,他的角色有的妄自尊大,有的愚笨可笑,有的无足轻重,但有的也算和蔼友善。(“我很欣慰,”片中的主人公在谈及他的雇主——银行家阿斯科内时说道,“他待我那么好,我终于不必除掉他了。”)
《仁心与冠冕》拉开了一批经典“伊灵喜剧”的序幕,随其而来的电影有《薰衣草山的暴徒》《白衣男子》(均上映于1951年)以及《贼博士》(1955)。在《贼博士》里,一个可爱的小老太太以为她的新房客们都是音乐家,其实他们都是恶棍,而他们的乐曲排练充满了谐趣。2002年8月,当我在伦敦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伊灵喜剧都获得了重映。大银幕突出了黑白摄影的质感,《仁心与冠冕》的摄影似乎部分借鉴了《公民凯恩》,后者也是采用了倒叙和旁白的手法。
《仁心与冠冕》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由丹尼斯•普莱斯扮演的路易•马齐尼,一个试图靠逐个谋杀爵位继承人而上位的新晋公爵。就在他被绞死前的最后一天晚上,路易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跟随着他的朗读,我们回溯了他的人生。我们得知路易的母亲原是查尔方特公爵的女儿,当她和一个意大利男高音私奔后,她的家族——阿斯科内家族便和她断绝了关系。路易出生的那天,他的男高音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试图与家族修好,却遭冷漠拒绝。于是,母子二人便沦落到过上了寒酸而又要装体面的苦日子。不过,母亲对路易或能继承公爵爵位这事始终抱有希望(阿斯科内家族的爵位传男也传女)。母亲去世后,阿斯科内家族不许她葬于家族墓地,路易只能将母亲下葬到“可怕的乡下墓地”,他发誓要向阿斯科内家族报仇。
路易把家族的族谱贴在了母亲的一幅画的背后,画上描绘的是阿斯科内家族的宅邸,母亲曾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女时光。每当家族有人死去,路易就会把那个人的名字从族谱上划掉。“一场幸运的白喉传染病”替路易排除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其他的一些对手他就得亲自下手解决了。他花了六便士去参观了一趟家族城堡,悲伤地说:“要想干净利索地干掉那些你厌恶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普莱斯饰演的杀人犯无可挑剔: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深谙说话做事之道,这让他得以在家族银行里谋得一份差事,而他的那位银行家舅舅对他表现出了同情。舅舅以及阿斯科内家族的所有其他成员都是由吉尼斯扮演的(这份名单包括了公爵、银行家、牧师、将军、海军将官、年轻的阿斯科内•德•阿斯科内、年轻的亨利以及阿加莎•德•阿斯科内女爵)。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些人物都很明显系出同宗,但是却不太容易从他们身上看出吉尼斯的影子,除非我们看的时候坚持想着这些人就是吉尼斯。为了帮助吉尼斯达到“分身”效果,导演罗伯特•哈默用到了一个技法。他在拍吉尼斯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取远景和中景,基本不拍特写,如此一来就免得观众去仔细辨别了。
吉尼斯演起阿斯科内家族的那些成员,不论高矮、弯腰驼背、还是老少男女,主要都是通过肢体语言和一些假发或胡须。在大部分场景里,焦点总是落在了年轻的路易身上,这么处理也许是管用的。不管怎样,不让一人分饰八角的吉尼斯喧宾夺主,这很重要,毕竟这不是关于他的电影。
路易在片中所用的谋杀手段呼应了乔治•奥威尔著名散文《英国式谋杀的衰落》(1946)的主旨。在那篇散文中,奥威尔对现代谋杀只用枪就完事了感到失望,他考察了“给了英国公众最多乐趣的谋杀案”,肯定了英国早期谋杀案的精心谋划,发现了毒药是较常用的手段,而一个理想的杀人凶手是个希望提升社会地位或者弄到遗产的中产阶级。
时间背景大约设于1900年的《仁心与冠冕》很好地符合了奥威尔的标准。阿斯科内家族的一名成员是被毒杀的,另一个人是在喝茶的时候被炸死的,还有一个人的船在停泊的时候被路易给解了绳子,结果他连人带船被冲下了瀑布。(这个船上的人当时正与他的情妇周末幽会,路易评论道:“我对这个女士的死感到抱歉,不过一想到她这个周末可能过得连死都不如,我就释然了。”)片中,我最喜欢的谋杀针对的是为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德•阿斯科内女爵,她正乘坐热气球在游行,结果被路易一箭射落。路易说道,“我向空中射了一支箭/她就跌落到了伯克利广场的地面。”
在路易荣登爵位的过程中,他还同时与两个女人谈情说爱,一个女人是他所爱的,另一个女人是他所需要的。茜贝拉(琼•格林伍德饰)是路易在母亲去世后寄宿的那户人家的女儿,她虽喜欢路易,却因觉得路易没有前途而嫁给了一个无趣的男人,婚后又不断来找路易。格林伍德的表演很可爱,她有点口齿不清,还有点慵懒和任性。另一个女人伊迪丝(瓦莱丽•霍布森饰)是被路易除掉的一名阿斯科内家族成员的妻子,她在金钱和社会地位方面具备着优势。不循道德的路易虽爱的是茜贝拉,但在伊迪丝身边时就又移情别恋了。
尽管《仁心与冠冕》中有谋杀、算计、背叛和世仇,但片中的回忆录形式却仍透出了冷幽默和一种超然世外的气质,路易刻意地与他所犯下的恶行保持着距离。母亲所遭受的冷遇刺痛了路易,他深信阿斯科内家族是罪有应得的。本片出乎寻常地依赖于旁白叙事,显得客观而不张扬,这与片中那些耸人听闻的谋杀大相径庭,而这种差别又让电影变得更加有趣。谋杀,正如路易所展现的那样,也是可以非常轻松愉悦的,只要故事围绕的是反派的怪诞不经,而不是犯罪行为本身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想必奥威尔也会认同这一点。
注:电影的片名出自丁尼生的一句诗,他的建议是路易本该听从的:“仁心贵于冠冕,信念胜于血统。”
译注:此处及随后的几个人名对应的电影分别为:
(1)《克伦威尔》(1970),片中金尼斯饰演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政治家、军事家奥利弗•克伦威尔。
(2)《掘泥工人》(1950),片中金尼斯饰演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
(3)《布朗神父》(1954),片中金尼斯扮演同名主角,该角色是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笔下的著名侦探。
(4)《圣诞欢歌》(1970),片中金尼斯饰演同名主角,该角色是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中的著名吝啬鬼。
(5)《希特勒的最后十日》(1973),片中金尼斯饰演了纳粹元首。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7315346.html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这部电影本想看个开头,却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整部电影。可见这部电影有多么的好看,情节多么的吸引人。
电影的主要情节是一个死刑犯的回忆录。男主角母亲出身于一个贵族之家,她为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家族,生下了男主角。在男主角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想要回到家族,可是家族始终不愿意重新接纳她们母子二人,母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完成她的遗愿——葬到自己家族的陵园。男主角看到这一切,决定杀掉家族里所有的人,这样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家族继承人。男主角寄宿在一个儿时玩伴家里,他喜欢她并提出了求婚,可是她拒绝了,只是因为他很穷而且没有地位,这更加促使他完成自己的计划。他按照计划一步步,一个个的将家族里的人都杀死了。同时,他还获得了家族里一位遗孀的芳心,两个人订了婚。订婚后的一天,儿时玩伴的老公约他私下见面,男主角以为是与她老婆幽会的事情被发现,其实只不过是想求他借钱,男主角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两个人厮打起来。随后,儿时玩伴也找到男主角,并想用计逼他娶自己做老婆,男主角还是拒绝了。当男主角参加完继承爵位的仪式及自己的婚礼后,被警察抓了起来。原来儿时玩伴的老公死了,男主角成为了主要嫌疑人。审判后,男主角被判死刑,行刑前儿时玩伴暗示男主角她有使他脱罪的证据,但是他的现任老婆必须死,男主角同意了。以上这些都原原本本的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得意忘形的男主角出狱之后才记起回忆录落在了监狱。就这样,电影在男主角苍白的脸色中结束了。
仁心与冠冕出自英国诗人Lord Tennyson(丁尼生)的Lady Clara Vere de Vere (1842),原文是“"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这一句诗在影片中出现在遗孀与男主角的交谈中,字幕翻译为“仁心比冠冕重要,信仰比贵族血液重要”。关于电影的名字,我想了很久,查完上面的资料,终于了解了电影名字的寓意。结合剧情来看,本片的仁心指的是一颗仁慈的心,也就是善良的心;冠冕指的是王冠,也就是权利与欲望。电影表现的是男主角抛弃自己的“仁心”追求“冠冕”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影片,而且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这个追求的过程也没有停止。此为仁心与冠冕,对于男主角来说,冠冕比仁心更重要!与之相对的是男主角的母亲依照诗的后半句,选择了爱情的信仰,抛弃了贵族的血液。母亲的选择与男主角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母亲早就已经明了一切的时候,儿子却在错误的方向前行。这也是对男主角母亲的一种讽刺,母亲含辛茹苦的将儿子抚养成人,男主角却完全没有领会到仁心与冠冕、信仰与贵族血液之间的孰轻孰重。男主角的母亲悲剧了……
通过男主角的复仇计划,还可以看出“冠冕”对于人的诱惑有多么大。当欲望满足的时候,人类内心的对于“冠冕”的渴求还会随着它而增长、膨胀。当男主角幸运的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计划杀掉第二个,当第二个人完成的时候,他开始计划第三个,直到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还想杀掉自己的老婆。当一个人作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不能依靠“仁心”约束了,这个人已经失去了理智,只会无休止的作恶下去,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一种表现。
男主角儿时玩伴这样的一个女人,也走着如同男主角一样的路。她没有一颗“仁心”,她追求的也是“冠冕”,只不过她的冠冕是男主角的人而已。她为了达到目的陷害男主角,唆使男主角去杀自己的老婆,而且也不想为死去的那些男主角家族里的人伸张正义。在她的心中,同样是冠冕比仁心更重要。对于她,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形容——蛇蝎美人,够毒、够狠!
这部电影刚才说过,情节非常吸引人,非常的好看。因素很多,首先情节上不落俗套,虽然叙事方式按部就班,但是每一个杀人的过程都经过精心策划,让人意想不到,都非常有看点。其次,结构紧凑,节奏明快,电影没有多余冗长的情节,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电影的悬念设置的非常吸引人,情节的走向总是让人猜不到。虽然我们知道男主角已经入狱,但是对于他入狱的原因并没有说明。因为他每一次杀人都可能失手被抓,这样也就吸引着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中,生怕露掉任何一个他失手的细节。此外,电影好看还少不了对于角色成功的塑造。男主角刚才已经说了很多,就不说了。片中两个女人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尤其是男主角儿时玩伴,通过细节慢慢铺陈出她的性格以及心计,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她只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傻女人,却没有想到她竟然陷害了连杀六、七个人男主角!影片对于那位善良的遗孀,也是用不多的场景勾画出她的性格。总之,好看的情节,吸引人的悬念,丰满的人物,简单清晰的结构,使得电影可看性非常高,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电影。
演员方面,本片的演员实在让我大开眼界。Alec Guinness在片中一人分饰多角,D'Ascoyne家族成员除了男主角和那位遗孀之外,全部都由他一人扮演,让人叹为观止。看电影的过程中,就感觉有些角色相貌相似,我当时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只是相貌近似。网上查了资料才知道,不仅这些相貌相似的是同一个人扮演的,还有几个外形相差很远的角色都是Alec Guinness所饰!Alec Guinness的扮相和演技真的把我骗了。下面的一张图就可以看出Alec Guinness的扮相有多么的千变万化。Dennis Price在本片里也是一人分饰多角,男主角和他的父亲都是他扮演的,以及他为了杀人所乔装的多个身份,如神父、摄影爱好者等等,虽称不上“千面”,“百面”也是够格的。Dennis Price扮演的男主角父亲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根本就没认出来,也是看了资料才知道的,他的演技一点也不逊色于Alec Guinness。这么来看的话,本片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是主要男演员只有两个人:Alec Guinness和Dennis Price 。
仁心与冠冕中的Alec Guinness
本片的女演员也是两位美女,风格各不相同。Joan Greenwood身材娇小,妩媚动人,精致的脸蛋哪个男人不爱?她的声音更有特色,嘶哑中带着性感,别有一番味道。Valerie Hobson则是气质高雅、美丽不可方物类型的美女,又是一种美人。可是的是,本片两位男主角的锋芒太露,遮盖了两位美女的演技与姿色。
总之,一部好看而且寓意深刻,又有讽刺意味的精彩剧情片。本片还有着一班实力强大的演员,非常值得一看。本片的IMDB250排名与评分,不应该这么低的,至少可以提前100位。
Joan Greenwood
Joan Greenwood
Valerie Hobson
Valerie Hobson
序列:0515
TLF.IMDB.Top181.仁心与冠冕.Kind.Hearts.And.Coronets.1949.D9.MiniSD-TLF
2011-08-22
有一个好玩的感受,英国人的幽默讽刺都是冷而绵密的,不热烈奔放。对白的遣词造句真是用尽了各种礼数,乍一听不觉得怎样,细细一想觉得有趣又有料。这也不是黑色的,更多的是荒唐,一本正经的荒唐,像那个荒岛惊魂里的富翁。
如果我是主角 我最想杀的就是茜贝拉 这女人从头到尾地很恶毒地犯贱 家族里那好摄影的家伙感觉个性挺可爱呢 不该死呀
剧本太精妙,杀了七八个却因为一个没杀的人被判了死刑,得以释放却将亲手写下的罪证留在狱中,唯一不会被杀的继承人自己惊吓而亡,青梅竹马想得到时得不到,不想要时甩不掉。人生大抵如此。千面吉尼斯,一人饰八角,死过一遍又一遍,一遍一遍皆不同。
非常不错,反转到了最后一刻。Alec Guinness一人分饰八角,也算影史一绝了吧。关于结局的刻意一说,我倒觉得那倒挺讽刺。英式幽默很惹人欢心。挺值得一看的电影。
一次轻松活泼的杀人故事
台词太好笑了,用弓箭射热气球,左右不分的指挥官导致沉船,还有因为家族牧师讲话实在太无趣就先把他杀了[允悲]这些都是傻兮兮可一回想就特别好笑的点,男主的小毒情妇也是亮点,说话表情婊里婊气,和男主般配。片尾卡司表里Alec Guinness爵士一人分饰八角的大括号真是带感~
4.8 难怪入选英国人最心水的影史TOP 10 ,蔫坏和讽刺都在他们最喜欢的家族继承啊温柔复仇啊什么的故事里了,冷笑话一大把。 唯一正经的警语当然要由prig来讲:“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哈哈哈哈哈 (半夜里我也懒得当prig- -)
"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Well,失去了尊严和应有的人生去憎恨这种事也是人的天性使然。。。看过之后很久都有做噩梦好伐。。。
相对一人饰演六角的亚力克·吉尼斯,我更喜欢主角丹尼斯·普莱斯的表演,非常立体有层次!眼神台词都恰到好处。影片结尾的大反转其实有点刻意,而且对现在观片数量众多的观众而言,一眼即可看破。倒是结束在主角出监狱,看见两个妇人两辆马车处更好,完全是无解的困境!
被权威评论普遍认为是伊林喜剧最高成就代表和最完美的英国电影之一。亚力克·吉尼斯虽在片中一人分饰八角,却似乎并不在意让观众很快认出那“还”是他。其角塑方式属于多变却浅似,既炫了技又逗你玩,与此片的英式黑色喜剧风格高度契合。所谓秀演技,通常是说那种“角色很出彩而观众看不出是他在演”,因为如果观众总惦着这是在男扮女装,就会忽视表演本身而无法入戏。本片的一饰八角,并不是在秀演技,更无意使观众入戏。相反,甚至更有意突出了“是我是我全都是我”,以达成某种喜剧的间离。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部分:分饰八角之人竟然不是本片第一男主角?!而且你还不能说仅仅剧设使然,实际观影感受而论复仇男主却也名至实归。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69704793/
一个假借家族复仇外衣的连环杀手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仁心比冠冕更重要”的台词,而这也算是电影的主题之一。整部片子充满了黑色气息,甚至包括结尾为了黑色而黑色的落幕,多少有点不切实际,故意为之的感觉,要知道一个思维缜密的杀手怎么可能在最后一刻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呢,反正我是不信。
略带荒诞色彩的英式冷幽默,实属复仇片的异数。“千面人”亚利克·基尼斯分饰涵盖男女老少的八角。虽无暗调高反差布光,剧作却接近黑色电影。和蛇蝎美人初次幽会一段打破了连贯性剪辑,用意不明?大量主观旁白自述,绞刑悬念设得妙。最后15秒画蛇添足感浓烈。| 报复是喜欢吃凉菜的人的最爱。(8.5/10)
连环谋杀感觉不到嫉妒和残忍,狡猾而不招人恨,这样的角色终究是极端冷漠的,那颗为母亲“报复”的心也显得很苍白。但不论如何,电影剧作的精巧和演员一人“千面”的高超演技盖过了一切,毕竟虚构了这么多的人物类型和谋杀的方式。喜剧俏皮的风格道出对贵族、司法、迂腐、爱情的讽刺。(CC)据说此片算是“Ealing喜剧”中的异类。先是将十分无趣的原版小说改编得趣味横生。而后老板看剧本里有8起谋杀,险些被停拍。成片出来后,老板仍然眉头紧锁犹豫发行。结果好评如潮后便大呼:“这是Ealing最好的电影”。我看现实尤比“没有特写”的吉尼斯“千面人”更为戏精。
笑死我了!本身是个第一人称叙述的喜剧犯罪故事,并不算太高智商,但台词实在太太太加分了。英国人这种冻死人的幽默感,好莱坞真的是学不来的,男主太毒舌了,跟他杀人的行为比起来简直更伤人好么!基尼斯作为千面人,演8个简直是玩儿。另外女主也是婊气冲天,那个说话的语气哦,服了。。
传说中的一演八,真给剧组省钱。腐国的幽默真是冷死人,笑点几乎都建立在对别人的讽刺与揶揄上。——He said he wanted to expand his mind.——He has room to do so.
腐国特有的冷面黑色幽默,彬彬有礼中见荒诞,轻轻巧巧间杀人于无形;一人分饰多角,不慎惹上风流债引火烧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编剧很强大,故事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发生在爱德华七世时期。Louis Mazzini 的母亲因与一个意大利歌剧家私奔而遭到D'Ascoynes贵族家族的排斥,在她死后,家族拒绝拒绝将她埋葬在家族墓穴。因此,路易斯开始了他的密谋复仇……开放式结尾
名字起得真讽刺,仁心与冠冕,母亲为仁心抛弃冠冕,儿子却以母之名丢却仁心追求冠冕。不太理解称之为喜剧。让我想起很多同时代的黑色电影。我觉得这部多少受到了卓别林晚期《凡尔杜先生》的影响。亚利克·基尼斯真是个奇人,我直到片尾字幕才发现他一人分饰八角。可惜剧本逻辑漏洞略多。1819
有品位的人,总在冷却后才吃复仇这道餐
这部伊灵喜剧看的时候逐渐发现竟然套用的是黑色电影的样式,结局前置、堕落男性、回忆独白、蛇蝎女子……基本上不与喜剧相抵触的黑色类型元素尽数保留。伊灵喜剧对样式与內涵可谓花样百出,回味悠长。最大噱头百变传奇一人分饰八角更是惟妙惟肖。刚看过白衣男子,两位又在本片中再度合作——也不算合作,几无交集。
被深渊凝视的人 也同样在凝视深渊//可以称得上是纯正无比的英式喜剧 荒谬又真实 狡黠又残忍 在道德的教化下往往会认为仁心比冠冕更重要 但从复仇者的心理角度 很难看不到冠冕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冠冕本身而已//以最后的落幅来看 人或许终究是敌不过深渊或是恶魔或是自己的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