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一伙计划抢劫赛马场的罪犯因为秘密的泄露,导致所有人意外的全都为财而死。 译名不合适,应该翻译成“谋杀”之类的名字,大家的死去是人为也是巧合所致,其实是毕竟讽刺的东西。 这部库布里克早期的类型作品,其实没什么可看的,就是一个玩巧合结构的犯罪故事,结尾的设计也不够巧妙。可以说行李箱很强行的被打开,抢来的钱都散在风中,只是刻意给犯罪一个讽刺的结尾而已。 人物不系究的话特点都有,属于看的时候能够投入,看完了没什么值得回味的电影。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世界电影史绕不过去的名字。
观众将库布里克誉为“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演员马修·莫迪恩认为,上帝本人落入凡间后误以为自己叫库布里克;而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观点更“落地”,他说,跟库布里克的作品相比,自己的电影只是给小孩看的。
怎样的人和作品,才能堪此盛誉?
或许我们可以从头梳理库布里克的各重要作品,具体分析其叙事特点、表现风格、思想内容,并结合其个人经历来观察其叙事、表现、思想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当时、后世的价值,从而获取更全面、客观的认知。
解读库布里克及其作品,最好莫过于从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杀戮》开始。
自短片《搏击之日》(1951)始,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创作了3部短片、2部长片,皆为练手。
到1956年,28岁的库布里克创作了长片《杀手》,标志着他和他的作品进入成熟期——当然是指特点、风格、内容诸方面。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杀戮》是一部黑色风格的类型片。
电影讲述了一群底层人士有计划、有组织地抢劫赛马场现金的故事,共涉及7名人员:
蹲了5年牢刚出狱的主谋强尼、爱慕强尼的同性恋会计加文、债台高筑的警察迪伦、老婆患病的赛马场酒保麦克、被老婆嫌弃没用的赛马场出纳乔治、拿钱办事的杀手尼基、拿钱办事的打手莫里斯。
强尼的计划非常缜密:
尼基在停车场射杀赛马,制造赛马场外部混乱; 莫里斯寻衅麦克,引起赛马场大厅混乱,并引诱存放现金的办公室里的警员出来处理; 乔治趁乱给强尼开门进办公区域; 强尼去麦克的更衣柜拿事先放好的枪、面罩、袋子; 强尼抢劫,并将装满钱的袋子通过窗口扔下,迪伦在楼下拿到钱袋开警车离开; 迪伦将钱袋放到停车场一个房间内; 强尼去停车场拿钱后,回到约定地点,和杀手、打手外的4个人分赃; 强尼拿着分到的钱去机场见老婆小菲,逃到国外。
但计划再缜密,也难免发生不可控因素,导致结局谬以千里:
尼基因侮辱停车场管理员,虽射杀任务完成,但被管理员叫来的警员抓个正着;尼基被警员开枪打死。 乔治被出轨的人精老婆雪莉拿捏得死死的,透露了消息;雪莉转眼就将秘密告诉了情人瓦尔,瓦尔则开始策划来一出“黄雀在后”。 加文、迪伦、麦克和乔治有惊无险地按计划完成任务后来到分赃处,怎料强尼因为堵车未及时赶到;瓦尔和另一同伙进来抢劫引发枪战,除重伤的乔治,其他人全死。 雪莉在家收拾行李等瓦尔过来带她走,等到的是绝望的乔治,并被乔治枪杀。 发现变故的强尼买了最大号的箱子装钱,来到机场时飞机都快飞了;原计划会带着自己那部分钱带上飞机,但因为钱没分出去、现在只能装在大箱子里,必须走托运;托运过程中,托运员为了躲避一只小狗而致使放最上面的大箱子滑落、散开,200万美元现金被机场的大风全部吹散到空中。 强尼感慨黄粱一梦,在机场的2个探员抓捕他时,果断放弃了抵抗。
叙事特点,或许是电影《杀戮》在当时票房不佳,却被同行广为称赞的最大理由。
要知道那是1956年,美国观众审美还停留在观赏三幕式戏剧的阶段,虽然类型片已经在四五十年代得到发展,但形式上颠覆古典电影的作品,尚未出现。
而库布里克在《杀戮》里,使用了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的叙事技巧——这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我们直到盖·里奇出现才真正意识到这些技巧的瑰丽之处,甚至到了21世纪,中国才出现在该方面的学习之作《疯狂的石头》。
我们回顾1956年的《杀戮》,倒叙、插叙不断,导演灵活地使用闪回的剪辑,非线性的手段让故事以拼图的方式传播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复杂的拼图,并未影响多线叙事,每个人物的动机、任务、行动、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只不过,观众若没有集中注意力而遗漏了一些镜头,肯定会看得一头雾水。
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看电影讲究的“烧脑”么?
电影在库布里克角色视点切换转移的手法下,在各条线视角下细致入微、精确到几分几秒地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大量切换的镜头,也是制造悬念的完美手段。
表现风格,是艺术家真正的签名——艺术家大可不必在作品上署名,但人们看到他的作品风格,就会知道这是出自何人之手。
辩证来看,在电影《杀戮》中,库布里克的个人风格已具雏形,但尚未定型。
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保留了“场景+旁白”的古典表现方式,这在他以后的电影中还会使用,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里·林登》。
摄影师出身、35毫米胶卷起家的库布里克,纵其一生都在尝试新鲜的、有趣的镜头表达:比如《杀戮》这个起点,他在第49分钟处,采用了将近20秒的长镜头拍赛马比赛;比如当乔治和雪莉这对夫妻同框时的构图,雪莉总是要“高人一等”,这便是契合电影的神韵。
最值得说道和关注的,应该是其一生恪守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杀戮》中亦有体现。
在《杀戮》中,叙事层面的精确是能明显感受到的,时间、任务、行动,包括丰满、合理的人物形象(尤其雪莉),靠着画外旁白和人物举止、台词,都相对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道具、布景皆符合现实,包括马匹参赛当天吃了半份饲料,都需要刻意提醒观众。
真实感,是任何一部库布里克电影都追求的。
会有不太了解库布里克的朋友,对上文提及的库布里克的现实主义有所质疑,并企图以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角度概括库布里克一生作品的风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无论你觉得库布里克的早期作品在表达讽刺也好、中期作品在表达荒诞也好,其实他本人并未受过各种“主义”的约束;你所认为的讽刺、荒诞的表现手法,在库布里克看来只是用摄影机记录真实——因为把真实剪辑后放到你眼前,你自己发现了世界的讽刺和荒诞。
当然,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总结库布里克其人、其作品时深度分析。
库布里克是公认的电影人中的思想家。
他一生博览群书,或许除了毛*东,我们尚不知还有谁和他的读书量能相提并论。
他的思想性一方面来自他的博览群书和勤于思考,更多来自于他对世界真正的关心、以及对未知的绝对好奇。我们知道,他既关心人类心灵深处,也关心宇宙深处文明,而且他很现实,所创作的电影都与人类生存的现状、未来有关。
电影《杀戮》是库布里克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但第一部的主题就已经贯穿往后余生。
精密的计划、环环相扣的人物、恰当的执行者,一切都看起来完美,但事情到了执行阶段,或者说现实来临,往往因混沌的普遍存在而使得结果谬以千里!
人性,永远是最难以掌控的X因素。
除了《杀戮》,我们在《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甚至是《巴里·林登》等电影中,都能找到这个观点;包括他筹备多时但并未拍摄的《拿破仑》、《人工智能》,也不外乎如此。
吉恩·菲利普斯认为库布里克“一面展示出对总体规划的理智构建,一面又对影响成功的人性缺陷或机会持怀疑态度”。
吉恩部分总结得很对:
《奇爱博士》里的疯子将军,让美国精密的核弹防御系统失效;《2001:太空漫游》里最理性、智慧的电脑哈尔,居然出现致命错误;《巴里·林登》的男主角一生算尽,其对儿子的溺爱导致的丧子、其恻隐之心导致的不忍心开枪杀人,终究造成自己的悲惨结局……
吉恩总结的最后半句又不准确:
库布里克虽然往往很残酷地将现实抛出,但他从未参与评价从而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哪一面。
世人更喜欢将库布里克归类于“冷血的达尔文主义者”,仅仅因为他视角客观、冰冷,以及离群索居、鲜有自我申辩。
实际上,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关于库布里克的回忆录里,记载了库布里克的真实想法——库布里克评价《木偶奇遇记》(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期调研材料):
“它讲述了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
但是,无论是面对媒体还是家人、伙伴,他这一辈子似乎就透露过这一次真正的态度。
一般,他从不去谈论他想表达什么。
电影《杀戮》是库布里克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对行业推动有着重大意义的作品。
在此之前,戏剧式三幕剧形式充斥荧幕,且导演们要么过于关注形式、要么干脆过于关注内容。到库布里克,他将查理·卓别林(只重内容)和奥森·威尔斯(只重形式)结合起来,并超出所有人的胆识,尝试了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并由此声名鹊起。
毫无疑问,这部《杀戮》,对当时电影届、以及在电影史中,最大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此——后来的黑色类型片、多线叙事类型片,似乎你总能看到库布里克《杀戮》的影子。
除此之外,将《杀戮》放在库布里克所有作品中做历时性研究,它这“第一部”已然在表现风格和思想内容上具备鲜明的个人特征。
对真实感的注重、对事物发展和人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是库布里克未来所有作品中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即便其风格和思想在后面的作品中会继续沉淀,但,28岁时的这部《杀戮》,已经足以让他脱颖而出。
(END)
完美的计划需要完美的人来执行,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自身缺点所引发的变数打破了看似完美的计划——题记。
相当不错的一个故事,完整地展现了抢劫从头到尾一个过程。计划的很好,从集齐每个相关人物,计划每个步骤,提前踩点,布置好成功后的后撤路线,每方面都考虑到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他们都太轻视计划中的变数了。
变数一.乔治妻子的偷听
乔治真是个可怜的家伙,一心一意爱着自私而爱慕虚荣的妻子,愿意为其奉献一切,不过这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懦弱以及变态的渴求爱,仿有一种武大郎面对潘金莲的感觉;
其妻子雪莉也是有趣,有一种自私爱慕虚荣而天真的人,恰合乔治一样,对爱的人付出一切甘愿为奴,对不爱的人嗤之以鼻毫不留情;这是另一个关于爱情的话题……
乔治也就罢了,毕竟他就是这么一个小职员,无脑无主见,完全陷在妻子的人格奴役当中,在担心中还是无脑告诉了妻子一部分计划;但是当强尼他们发现乔治妻子偷听后,虽然当时也感到担忧,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强尼,自称看清雪莉是个自私的荡妇,来这里绝不是因为担心丈夫,却又抱着侥幸和自我安慰事情不会太严重的心理,从而没有采取控制措施,没有进一步思考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而这是黑帮大佬混江湖必须的本能警惕。
电影和原著小说结尾应该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在最后载钱上车过程雪莉情人会来不自不觉抢先一步拿走,没想到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强尼等人的抢劫计划,只是打算在分钱时打劫。这也是他们计划不严密导致自己同归于尽的原因。
变数二.枪手触怒黑人小伙
枪手轮胎被黑人小伙气愤丢下的铁圈扎破从而被警察打死。
他按强尼所说执行计划,遇到黑人小伙看守,打感情牌和给钱顺利解决还让黑人小伙感激不尽,结果小伙太热情一直来献殷勤,枪手不厌其烦气愤骂走,没冷静思考这已经是一个变数,可能会影响之后的状况,没冷静解决这一变数,结果命丧与这变数。
变数三.箱子没法上飞机
强尼一伙也考虑到了一些变数,即成功后发生意外先存钱,结果强尼就这么买了口大箱子装满散乱的钱准备上飞机……
这里也是为了剧情而出bug,很多电影都是这样,一个破箱子来装满钱,还一碰即开……
这里强尼也是没足够重视这个变数。
伙伴出事故,这是个变数,强尼的应对是立即买个大箱子装了钱逃亡外地,这也是普遍的思路,但是这样肯定的有携带危机的,所以后来出事了……
是否把一部分钱藏在当地,另一部分钱分几包带走这样比较稳妥?
反正强尼虽然心理素质挺好,基本达到了大佬级别的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但离其他运筹帷幄料敌先机和心智坚定无比的大佬还差一截。
一部1956年的电影,六七十年过去仍看得回味无穷。故事不复杂,主人公乔尼刚服完刑出狱,策划出一个绝妙的计划——抢劫赛马场赌资。他伙同老朋友马文、巡警兰迪、酒保麦可、出纳乔治一起,先是让巡警把枪带进马场让酒保藏更衣室,接着雇两名混混吸引保安注意力,然后让出纳为他开门溜进钱库,从而持枪抢钱,装满两百万后直接把袋子扔下窗户给接应的巡警。计划到此都还顺利,但没想到,出纳的老婆之前发现了他们的计划,并把他们最后分赃的地点暗中告诉了情夫沃尔。此时,由于堵车乔尼没能按照说好的时间到达分赃地,反而是沃尔冲进去准备黑吃黑,但惹众人奋起反抗,在火并后只剩乔治活着出门回到家,把出卖自己的老婆杀完晕了过去。当乔尼拿着钱开车到分赃地时,还没进门就发现血流成河,只好转头去飞机场。最啼笑皆非的是,由于乔尼装钱的皮箱不够结实,托运行李的三轮车不小心被窜出的狗吓的急转弯把皮箱摔开,飞机螺旋桨的风力把皮箱掉出的钱吹了个一干二净。乔尼也随之被闻讯而来的机场警察逼到投降。最后谁也没有得到一分钱,还搭上了几乎所有人的性命 。故事充满了黑色幽默,说白了就是机关算尽一场空。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甚至一群人,脑子再聪明,计划再充分,也未必能成功。因为这个世界偶然性的概率远远高于必然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准备充分,方方面面貌似都考虑到了,但就是一次都不成功。很多时候人不得不服命,这个命不是命运,而是客观规律,大势所趋。就像电影中的抢劫,看似计划完备精妙,但其实处处藏险。假如保安不为所动呢?假如酒保藏枪的花盒被同事打开呢?假如钱库里有高手或者防盗措施呢?所以,再高明的计划也不一定成事。作为我们普通人,只能谨慎行事,有一分力做一分功,不该冒太大风险,因为行稳才能致远,君子不立危墙。
二、细节决定成败。一件事往往都是一环套一环,充满很多细节。现代社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注重细节,就会避免失误;忽视细节,就免不了犯错。化学家佛莱明通过一粒灰尘,发现了青霉素;历史上在科学家发现冥王星前,就有人因为以为是照片上的灰尘,而错过了这一天文物理成就。细节无处不在,生活中,工作上,能把握细节的人往往心思细腻,判断准确。错过了细节,粗枝大叶,就难免落得失败的结局。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还是要关注细节,减少疏漏。
曲终人散皆是梦,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年头干啥事都不容易,胆子越大,冒的风险也就越大。泰森曾经说过,拳击本质上比得是抗击打能力。在NBA篮球界也流传着一句话:防守赢得总冠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抓细节,先自己不出错就已经赢了绝大多数人。所以为什么是先要以正合,才能再出奇制胜。
在本片中库布里克从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表现了一桩抢劫案: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乔尼·科雷,定下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从赛马场偷走200万美元,又不让任何人受伤。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同伙——贪婪泼辣的妻子和她那残忍的情夫。可想而知,行动越来越糟糕,罪行也越来越残暴…… 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乔尼·科雷,定下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从赛马场偷走200万美元,又不让任何人受伤。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同伙——贪婪泼辣的妻子和她那残忍的情夫。可想而知,行动越来越糟糕,罪行也越来越残暴…… 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乔尼·科雷,定下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从赛马场偷走200万美元,又不让任何人受伤。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同伙——贪婪泼辣的妻子和她那残忍的情夫。可想而知,行动越来越糟糕,罪行也越来越残暴…… 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乔尼·科雷,定下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从赛马场偷走200万美元,又不让任何人受伤。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同伙——贪婪泼辣的妻子和她那残忍的情夫。可想而知,行动越来越糟糕,罪行也越来越残暴……
故事巧妙,叙述结构倒是挺简单。 干净利落,简洁明快,逻辑完善。 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丰富的人物背景和情感内涵,人物众多,台词很少,但每个人都没有活在案件中,而活在他的生活中。比如警察预先打电话到警局说自己无线电有问题,挂电话之前还和接线员说第六个孩子的问题。 谜一样的武打人物。库布里克好像对动作特别着迷,《杀手之吻》中就有长时间特写打斗场面,这部基本不需要动作的片子里给唯一一个打手小角色设置了江湖游侠大隐于市一般的背景,还给了他打斗场景当长时间。这个打手小角色一张口就能吐槽艺术家和黑社会,非常牛逼了。 结尾很俏皮,有些刻意,但既符合“坏人一定要受到惩罚”的主流观点,又有些轻巧的戏谑。 故事主线讲得漂亮,这是很多导演都能做到的事,在进行主线的时候群像中每个人都用最短的银幕时间表达出最多的原型感,才是库布里克牛逼的地方。
中文片名《杀手》实在译得很有问题,“Killing”可译为“致命”、“难以忍受”、“谋杀”、“猎获物”、“赚大钱”……以上几个意思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情节,而无论哪一个翻译,都远比“杀手”来得准确。
从这一部开始,库布里克走向了他的封神之路。多线叙事,结构完美。苦心经营,机关算尽,却终究功亏一篑。两百万纸币风中飘扬那个镜头真的无比震撼。这部片子的各种细节还都成为后来劫匪片的借鉴之处,比如那个小丑面具,枪与鲜花。
本片根据里昂努·怀特(Lionel White)的小说《Clean Break》改编的,库布里克担任编剧,并请来著名小说家吉姆·汤普森修改了对白部分。
對白磨得最利的一部庫柏力克作品。「不是你被關在(監獄)裡面,而是等你的我被關在監獄外頭!」(It was like not that you were locked in,but I was locked out!)
#4500。结构真是完美啊!多线讲得很清晰,而先说明事件的方式也给出了极强的悬念,并适当地营造了一种命运的悲剧感。
影片是一部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惊险片,影片表现人的贪婪,巧妙采用黑色片的手法,不失尖锐,跟后来的库布里克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当年第一遍看,前30分钟睡着两次……现在大银幕再看,果然当年自己图样图森破啊!在宁浩还在模仿盖里奇的时候,半个世纪前库布里克在长片处女作就把多角度叙事玩得游刃有余,精彩万分。摄影更是精湛。当年自己瞎眼打四星,果断五星!
大师初露锋芒,手法别具一格,终镜机场漫天飞刀……但这故事本身是有问题的。剧情简介用语:智者千虑。哪里千虑了?到处都是破绽。主谋策划之后,各回各家各行其事,造成了枕边信息外泄,最后也的确毁于此事;拉枪手入伙射马,可那停车场到时什么状况,有无警卫巡视,是否突然关闭,根本未作预想或备案……常识并观影经验表明,团伙作案,在相互露脸知底的状况下,为避免信息外泄的风险,应尽量杜绝分头行事。更有英国智盗片干脆把所有人都圈在别墅内,行动前谁也不能离开;如采用离散再聚式,则务必不能让团伙成员知情太多,一旦出事儿尽可断点止损。总之,此片的劫财方式,花哨复杂却不合情理,本应属于笨贼范畴,但又没有照着意大利喜剧风格去演绎,还是好莱坞传统黑色犯罪式的冷峻阴郁调性,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较比明显的不协调。
教科书般的黑色电影。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几乎被埋没了,但像昆汀这样的骨灰级影迷肯定不会错过。本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描述了一次抢劫的整个过程,库布里克的先锋意识和叙事手法让本片的发行遇到了不少障碍,但极具黑色幽默的结尾直接催生了《血迷宫》、《落水狗》、《无良杂军》中一个又一个经典场景
虽然早就知道结局,还是被解围百万美元满天飞的一幕惊到了。黑色无非是告诉我们,你机关算尽,最后总是徒劳。
还挺揪心的,虽然把结局提早说出来了,但就是勾着人看看怎么完美闭环,真是典范级作品啊
老库拍出此佳作之时,才28岁!!!!!
斯坦利·库布里克28岁时拍摄的经典黑色电影。多线索交叉叙事+零星的多视角叙事,在当时是十分先锋的。尽管大部分剧情发生在白天,但布光、配乐、蛇蝎美人和虚无幻灭的悲观主题都是典型的Noir。旁白稍显话唠但可以理解。赛马场抢劫,摔跤手,抛钱袋,狗,百万美元漫天飞舞,两警察持枪逼近。(8.5/10)
不知道为何译作《杀手》。硬要说杀手的话,我推那位在机场抱狗的大妈为头号杀手,这种杀手,不管我是不是江洋大盗,我都怕她,最好绕开她五公里,才有安全感。
漫天飞舞的钞票,竟弥生出一股无可奈何的绝望。
不多却又必不可少的旁白在此体现出「点到即止」的警醒作用:不要忘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说给你听的故事。尽管如此,你还是会被库布里克颇具操纵性的叙事手法吸引到「故事」中去。这就是本片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即便不是你的故事,也会让你隐隐觉得自己就是《杀戮》里的一份子。库氏这部早期讲述幻灭的作品不仅对科恩电影美学有着启迪和引导,而且也有兄弟俩成熟时期作品的味道。充当播报员一角的叙述者深知观众的心理:重要的不是这个宿命式的结局,而是主角们亦步亦趋势不可挡地奔向结局的过程。正如激烈的马赛,选手们向着终点冲刺才是最令人紧张和着迷的段落。结尾处,对人物命运了如指掌的「上帝」默默收起了画外音,留下全篇最精彩的一幕。为此这狂欢后的虚无也更具嘲讽性:你们这些赌徒呵,泾渭分明的输赢一目了然,为何总要他人替你揭晓谜底呢?
因为是倒过来看,用今天的眼光,不免觉得好像也没有多神通,但如果放回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不易和独到之处。一个黑色、讽刺和虚无的结局。
看了老电影,就发现很多现在所谓的杰作其实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老电影,不过是黑白换彩色,增加了高科技、枪战、动作、情色、血腥等画面而已。最后结局比较惨兮兮,如果翻拍结局改成小狗压死了,钱没了,人却跑了,更合乎现代人口味,大家都乐滋滋等续集吧。
最爱的黑色电影,或无之一。第三部库布里克。多线叙事简明畅快,节奏与情绪同步叠加,方方面面都能牵扯你的神经,舞动钞票心头一寒,就爱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撼。神人神在不只玩高深,拍一部规矩的类型片也能秒杀同行,相比《太空漫游》和《奇爱博士》,更喜欢这种通俗易懂而不显廉价的黑色娱乐。
6.0 库神的28岁,小成本、多线索,一人兼数职。28岁之前,他的才华就像那堆钞票,用最大号的旅行箱也塞不住;28岁之后,那箱子摔在了地上,一阵风把那堆钞票吹得老高,至此全世界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