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剧最大Boss外公说他“内慧有余,浑朴不足,恐怕难有庙堂之相”。这句话到结尾仍然管用。
2.董瑞一登场就被男主吐槽没文化,分手前男主最后一次帮他,还是嫌他没文化,劝他多读书。
3.董瑞在考场上就给工作人员塞元宝,娶媳妇给老丈人塞元宝,最后吵架时也说不得不给上级塞元宝。和气生财,是商贾本色。
4.秀梅、秀兰姐妹俩的名字,对照她们的性格来看,似乎弄反了。另外,救人要用还魂香,是妹妹秀兰提醒姐姐秀梅的。
5.董瑞写信给男主,批评他不该锋芒毕露得罪人,站在他的角度是“良言相劝”。男主当面骂董瑞,批评他不该贪赃枉法,站在他的角度也是“良言相劝”。如果不是因为立场相反的话,这两个人其实算得上是互为“诤友”了。
6.两次分手,都非常精彩,一个人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个人偏又有“容人之量”,一次是“静态”分手,另一次是“摔杯砸碗”的“动态”分手。第二次分手戏真是看得心惊胆颤,男主拿起茶杯却又哆嗦得没法喝茶,放下茶杯却又不能心平气和,茶水洒在桌子上,再强迫自己用袖子擦干净,以便恢复理智。我当时真担心他气晕过去,就此呜呼哀哉了。
7.结尾又重申“帽辫子”的比喻,虽然收尾的镜头很诡异,但是意味深长。我理解是:正主不给力,摆设将永远存在;假设正主给力,摆设就会留在历史长河中。
俗里俗气”的剧名,“入木三分”的剧情。
表面是在刻画明清官僚幕府中的师爷群体,实际似乎也是在叙述近代绍兴读书人命运流转与品性的形成过程。
剧中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1董瑞和方敬斋同进京会试。糊涂官穆章阿以用鼻烟壶颜色抓阄的方式决定考卷去留(红色中,白色未中),结果学识浅陋的董瑞得二甲五十八名,才高八斗的方敬斋名落孙山。
2董瑞后到吴桥县任知县。遇到把持全县漕粮、官银押解的高总兵擅权。做了董瑞贴身师爷的方敬斋与董一同去高总兵处,总兵反问方:何官?何职?何品?并不让其从正门进入。方一反常态地默不作声了。
3倒幕时,包括方敬斋在内的师爷群体,与李鸿章、翁同龢之人关于是否废除师爷的对谈论辩,尤为精彩。鳏员群体非师爷便无以度日(犹如今日离开及腰秘书某些人便成大便草包如出一辙)。
在方敬斋的幕后支持打点下,董瑞官越做越大,但也与方的意见愈发相左。董只希望在自保同时,打点、维持好与各方各级鳏员关系,并息事宁人,不时钻营升迁之事。而方却在帮助董料理钱粮刑名事务之余,凭借自己的人格与才智,巧审了一批疑难、错冤之案,希望善恶有报,坚守底线。
毫无疑问,这样的方敬斋,难以见容于时、世。而这样的方,却又是摇摇欲坠的满清轰塌前,数以万计的师爷群体的一个缩影。后来关于师爷群体的叙述,多有猎奇之嫌。作为在各级大小员幕后勤恳奔走、挽狂澜于既倒的形象,似乎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时间中了。
影片与现实的一个绝大的反差点在于,剧中的种种冤假错案,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今天也难以遇到平|反的机会。但在剧中却倏忽地善恶归位。
而庸碌之人在上,靠着盘剥勤劳和穷苦的中下层,以浑噩度日。手中掌握着种种德位不符的特拳。确是当下(最近)的最真实写照。
另外,字幕错字不少。诸如“本斗”(畚斗)、“却有其事”(确有其事)、“翁同和”(翁同龢)、“封江建国”(封疆建国)、“沈德福”(沈德符)之类。但,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相比,这点就去不必计较了吧。
初见时,董瑞是富家公子哥,在船上作诗狗屁不通;
初见时,方师爷还不叫静斋,竟自造假死胆大包天。
那靠红白鼻烟定了方静斋命运,让我第一次为这作品惊艳,也第一次竟为这陈道明的角色叫屈。
再回想,那笛声引得我第一次分辨出秀梅秀兰,彼时秀梅听得出静斋的苦,当时真觉二人天造地设
后秀梅嫁给董瑞心生惋惜,又折转来回,秀兰闯入道观庙寺,又为静斋能上京赴考而替董瑞疏通,峰回路转,此事经年,再到22集时看那董瑞与吕小舅子给那洋大人送礼笑脸相迎,惊感物是人非,剧8.0远不够,这是一出中国版的白色巨塔啊!
先不谈董瑞静斋,光谈这秀梅秀兰。两人乃高将军之女,高将军蔑视读书人,董瑞家底殷实为他凑来了一笔银子先抵上了窟窿,便迎娶了善解人意的秀梅。秀兰善武,脾气直来直去,初还真觉得她和最开始的闹角儿董瑞是一对。直到过了20集,看那秀梅和事佬不问世事,这府内大小事宜边都是避着事儿走装聋作瞎,旁人来问都是一句“我不清楚”,秀兰静斋要走遍都是“一家人什么事不好商量”,凡事都是忍一字诀,方才明白一个道理,这铺垫都在前面。
秀兰直来直去,带着儿子练剑,见到这贿银便说着府上不干净。这静斋未纳妾,秀兰和静斋多年相守,也便是静斋的性子助长了秀兰的性子;秀梅的性子助长了董瑞的性子。到头来这面目全非的只有董瑞一人,秀梅便还是那好人、善人,但这好人实在面目可憎!
到头来,我看着高秀梅和方静斋一场戏,一句台词便驻扎心头,“我方静斋断了大大小小的案子,做了快二十年的刑名师爷,什么达官贵人没见过,董夫人、秀梅,你的话有几分真你自己心里有数。”
说那方静斋迂不迂?迂!那两条人命抵得上你在任上继续干下去千千万万条人命吗?中国人都会打算盘,都知道算这笔账。说那方静斋自己把自己抑郁至病,傻不傻?傻!说事事讲原则在中国行不行得通?怕是做了官只能成为海瑞那样奇葩的一小小官吏。从方静斋的卷子被判卷的人齐齐推荐起,我便想知道怎么能让静斋当不了官,说他这二十年浮沉没去科举成是否有编剧刻意的成分?都有。但这方静斋的际遇现不现实不提,有时我也恨这静斋太守原则不知把握机遇,第一集王爷千里迢迢来寻师爷,仅凭一事便判定王爷不可仕过于武断。然而这样自找苦吃的人令我热泪盈眶,为何这中国不能多几个方静斋,为何这人民只知道在盼望方静斋?
说那董瑞,秀梅秀兰笑他官迷,本是落第的苗子,却阴差阳错成了个小官儿。一路从我们的角度看到的是方静斋对此人一路扶持,此人愈发堕落面目可耻。从静斋当官几集又知此人些许也是背后不易,就凭那对谁都能挤出来的笑脸我便没那本事。此人刚赴任的时候,我等观众便如方静斋一样,一边考察董瑞,一边为他着急;全县人民都说这人是好官,王二气到难道就真的所有人都这么说,董瑞被王二陷害之际还真心为他焦急,说他为了吏部的升迁承诺下了牢狱,又真心体到了几分此人的“被犬欺”的痛楚。说着董瑞的变化可比选入课本的“范进中举”转变合理多了,再回看,董瑞10集前后就为了自己的官运使计诓骗静斋,不顾人家前程,说此人后来面目全非便也是假了,一切编剧都做好了铺垫。
但这种转变真的只是董瑞“本来就是坏的”?文学理论有一句,越特殊的就越普遍,越具体到个人的人物描写,便越能品出世间共同的道理。人世间除了静斋的本事,静斋的学问,怕也是需要董瑞的“官迷”,需要董瑞的明哲保身。
硬说来,惊觉,若是那迷信愚笨的考官没有断错了........
或许活成董瑞样子的就成了静斋了。
董瑞可共富贵不可共患难,静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些许道理就是如此。感谢编剧和导演为我们带来那个时代的一瞥,谁说没有好的历史片?此片值9分。画面模糊,平民百姓也动辄银元宝令人啼笑,但故事的内核却绝是值得沉下来细细品阅。
前几集很精彩,特别喜欢方敬斋赶考那段,审阅考卷的那位大人很耐人寻味,感觉就像人生的初始设定,如果上帝神仙啥啥啥的有一只手能控制谁投胎在谁家,命当如何,贫穷还是富有,也许就是这么决定的,真真的得失都有命。
人生啊,不是你寒窗苦读多少年或者第一个交卷众人喊好就一定能一举中第,不是你满腹学问就可以飞黄腾达,当你曾经嘲笑的人远超于你的时候,你还得返回自己的原始设定,去探索在这个设定中的可能性,讽刺啊。
剧情最后有点烂尾,但有一句台词特别好,“师爷就像这鞭子,是大清国的摆设”,我理解的意思一来是大清要完,二来是方敬斋悟透了,一己之力也改变不了贪污腐败的世道。
第一次听说绍兴师爷,是当年鲁迅与陈西滢笔战,陈源气急败坏的以此攻击鲁迅是刑名师爷的脾气,刀笔吏之后。而鲁迅作为师爷家族后代,也非常忌讳师爷这个称呼,为此一向只说自己是浙江人,在他早期做京漂的年代,就卖了祖屋,接出母亲,再也不愿意回去绍兴这个伤心之地。 清代是绍兴师爷遍地的时期,这群籍贯绍兴的古代高考落榜生,由各地官吏自掏腰包雇佣,可谓无绍不衙,算是体制外的政府雇员,依附各级衙门,分为刑名和钱谷师爷,鼎盛时期据说全国各地有7000多人,那个年代假如有微信群的话,师爷群就搞定了法院和财政部的所有大小事,且衍生出一个坚不可摧的网络,难怪后来朝廷要倒幕,这种势力岂是如今浙派商人可比拟的? 剧集绍兴师爷,我怀疑是为陈道明量身定做的,拍摄于上个世纪末,那是道明叔的鼎盛期,虽然配角不尽如人意,但若干个小故事串起了方敬斋这个高考落榜生的师爷生涯 ,两个情节于今相似,不禁让人心有戚戚焉。 俩结伴进京城赴考,优秀的那位因为昏官用鼻烟壶的颜色来凑够入选者,方的试卷不幸被衙役落地而落选,混混董瑞高中进士,于是读书好的给读书差的当师爷,幕不幕,仆不仆的身份含糊,满腹心酸。 然后倒幕运动方表现出色,大领导说给个县令让他历练历练,结果做师爷的时候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县令的时候,暴露无遗,得罪权贵无数,学渣董瑞却摸透官场精髓,一路升到山东巡抚,封疆大吏呀。 所以高考的成绩真的不算数,实践出真知,当官是需要悟性和天命的,无庙堂之相者,再努力也是被排挤罢官的结局。 方的性格比较肆意狷介,然那些循规蹈矩的师爷们,照样营营役役笔停口停,一辈子挣不了多少家业,也写不了多少传世之作。而作为师爷家族的后代,周家出了鲁迅和恩来,算是对得起周敦颐这位大文豪了。 据说要当绍兴师爷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标准: 1.须胸中有经济,通达时务,庶有文藻,肆应不穷。 2.又必须十二内外,记诵难忘,举一隅二反三。 3.更须有天生美才,善于应酬,妙于言论 经典传神的故事有当年曾国藩的师爷把他上奏朝廷的文字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让咸丰帝龙颜大悦,你说师爷重要与否?官员这个私家银子掏的值不值得? 更枉论各种附加值,师爷,必须聘几个啊!找银子变成了为官的头等要务,否则,家里开销不起呢。
对电视剧的信心
这老片子非常好看喂! 就爱悠悠然这劲儿! 景也很美!
宾幕僚友难敬斋心,了然去也一介布衣。
感情戏给我印象很深
从此爱上陈道明 彻彻底底的散发出一种睿智 内敛 操控全局的气质
那些年,原来还看过这么不和谐的电视剧。
记忆印象里最好的一部国产古装剧,没有之一
这部职场剧做的很细致专业。
四星给群演!
如今这片广电局肯定审不过,于是电视就被各种乱七八糟的烂片占领了
乱杂配角糙
好吧···这个很快就忘开了
当年特地去查了很多关于师爷的材料,基本上清朝官员没有师爷,就别想干活啦。
各方面都不错,尤其是选角好,小配角也很到位。一些过场性质的情节省略了,不影响理解。不过就是有的时候干巴巴扣题,颂扬幕友之强大,比较空洞。主角的外公姓邬,暗指传说中的天子幕宾邬思道,会馆墙上却是汪辉祖,剧中故事又是洋务运动前后,这里面各自都有很值得一说的人和事,但止步于讲师爷如何精明能干有风骨,还是让人有点遗憾。师爷非官非商,以多种专业化知识介入官场幕僚,绍兴为什么有这样的学人入幕现象,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就是这剧!小时候可爱看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清官不一定一直是清官,贪官以前也未必是贪官,人是会变的。
君臣以义合
我小時候可愛看了。。。
也是《官场现形记》。
以前古装片都是真的在历史古迹的地方拍的啊,剧情也很精彩
回忆向。对官场的讽刺入木三分,真正有才的人注定孤独一生。陈道明和方子哥真是奉献了骨灰级演技,印象很深的是主考官抓阄决定谁是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