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ir的印象还总停留在食人狂的角色,但在这部电影里终于改变,两个老演员有极其动人而扎实的演技。
sir是一个献身戏剧的人,从夫人的字里行间知道他违抗父命从农村出身进行戏剧生涯的奋斗,后来或许因为娶了有贵族身份的夫人而地位抬升,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事业成功,而愈热爱戏剧,便越会感受到其中的痛苦,首先是内心深处来自父亲得对自我的不肯定,深层自卑,第二层则是现实中各种对他所喜爱的戏剧事业的阻碍——战争、剧团的衰落、电影事业的兴起、从事戏剧的经济困难等等,都在让这位老演员感到恐惧,第三层则是作为一个好演员必经的痛苦,sir演的角色均来自莎翁戏剧,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拷问,想演得好就必然需要对角色有极其深刻的理解,真实地模拟出角色的痛苦,那么每一次的表演事实上就是对自我的拷问,就是一次次地经历痛苦,这与sir对戏剧的爱互相消磨。最后,则是sir自己年龄的衰老导致的恐惧,衰老便意味着戏剧事业的结束,对于一个热爱事业的人而言就是一种极大的折磨。
尽管如此,影片中的另一主角化妆师是最了解sir的人,他感激sir对自己的欣赏,因而尽心尽力地为其服务,甚至于没有了自我的生活,他对于sir的期望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期望——我能服务好的演员就是我的荣誉,在sir身上,似乎寄托着化妆师自己对于戏剧的热爱,因而他也似乎享受哄骗和宠着这位脾气不好要求严格的sir,在这一过程中,他认为与sir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可是这些在sir看来似乎太过平常,与其内心的痛苦相比,微不足道,这或许也是为什么sir最后的自传甚至都没有提到化妆师,而化妆师也在醉酒中无比愤怒与无奈,sir的死去,对于妻子对于剧院,影响都不如对于化妆师大,化妆师的人生价值到此便陨灭在那间窄小的只为sir而设的化妆室内。
看完总觉得一帮老戏骨是否用力过猛,把演技飚过头了?
舞台剧及其背景的诡异,能让人忍受一个多小时几个人在一个剧院后台的大段疯颠琐碎的对白,却无法理解那些本应荣光加身流芳百世的人却在莎翁戏剧中各自猥琐孤独?
癫疯爵士随意摸胸,罗嗦化妆师假卑微真小人,小鼓女择机上位,剧场经理偷取死师戒指,一众配角各有心机,老婆则看似唯一清醒理智,却那么冷淡怯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落幕时得落幕,演到死若要值得尊敬,不能是一帮猪队友
我想看看老版,客串的福克斯当年是什么样的角儿……
战火燃烧,都城陷落,剧院摧毁,英雄末路。疾病苍老的双重摧残,记忆力急剧下降的痛苦折磨着年迈的“King Lear”。
戏剧、现实及梦境杂糅在一起,童年痛苦记忆不断闪现。演了226次李尔王,却记不起自己的第一句台词;给自己画了50年的妆,却忘记了上妆的顺序。
Struggle and survival,正是Sir的现状。那些sober的瞬间,他还会大喊“Norman,准备一下我要上台了”,他还想大展身手坚持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他还会认真叮嘱Irene仔细保管李尔王的三钻王冠,他还会开心的嘲讽那些演技拙劣的同行,他还想对自己的爱人再多一次说Thank you。
但当他自己一个人,他又是那个惧怕苍老惧怕死亡内心孤独彻夜难眠的老人了。
他忧心:我可以面对自己王国的分裂,我可以应付弄臣,我可以容忍随从的减少,我可以接受必须说出的诅咒,我甚至可以面对风暴的洗礼,但我害怕最后一次演出,抱着我的考狄利娅。死亡,死亡,哭得像风在嚎叫。嚎叫,嚎叫,把她轻轻放在地上,死去。我有这样的勇气吗?
他挣扎:老天啊,给我耐心吧,我需要忍耐!神啊,你们看见我在这儿,一个可怜的老头子,被忧伤和老迈折磨得好苦!你认为我会哭泣,不,我不愿哭泣,我虽然有充分的理由哭泣,但我宁愿让这颗心碎成万片,也不愿留下一滴泪!
他几乎在乞求了:经常谈谈我,为我说些好话,演员仅仅活在其他人的记忆中,所以为我说些好话吧。
但说到底,他还是幸福的吧。
至少最后一次登台,他得偿所愿,依然用臻入化境的表演带给所有人最精彩的李尔王。
至少生命最后一刻,身边还有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夫人爱他,虽然已经无法再忍受他继续演戏的痛苦;dresser爱他,给他讲了一辈子的“I have a friend who…”; Madge爱他,在他身边当了一辈子默默支持他事业的冷脸人。
在Sir临终的时候,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吧。但Norman却不见得,他可以讲一辈子自己朋友的故事来安慰Sir,当Sir走的那一刻,他却想不出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
I had a friend…… 1.干豆腐这次是超级啰嗦的、没事就嘬一口随身酒瓶的、烂酒鬼化妆师……不过没看出他对化妆这项工作有啥突出贡献……不过他真的演过李尔王吧 2.屋内场景真是猥琐阴暗,就两个房间来回倒腾……但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佳作吧,而且是全片用台词撑满了的……话是不是太密了……
看了一半还以为伊恩会替霍普金斯顶下半场,原来不是,毕竟他的李尔王也非常赞👍🏻
直到表演的那一刻,痛苦才被铸就。
几个老家伙叨逼叨
看他们飚戏挺爽的!!
这剧本比鸟人好看多了 还有一堆戏精!
看得我一脸蒙蔽。
怀着对两位老戏骨,尤其是麦克莱恩爵士的爱看完全场没快进。演员演技超5星,剧情减2星
看俩爵士飚戏,舞台感明显强过电影感
在飞机上哭出一把鼻涕纸。
沉淀的台词和老戏骨的诠释 太多瞬息万变的情绪置入 看哭
两位老艺术家舞台张力使莎士比亚经久不衰
没看过原版戏剧,但剧情的张力十足,完全可以脑补出原卡司戏剧(如果有的话)要比BBC出品的本片更为过瘾;仅在电视上欣赏两位老爷爷精湛的演技有些可惜了
梨园春秋。。。
跟1983版相比更紧凑,但老版“stop the train!”那一吼真心好棒啊!还有白天给票老人说戏剧可以给你慰藉也很喜欢。整个故事更以男演员为核心,Norman、Madge、Her Ladyship只是他身后忠诚或不忠的男人和女人,尽管Ian狠狠吐了一舌头,老版的那位Norman可真的是浑身解数又嗲又哄又跳又敲又搂又抱呢。
看这两个老戏骨飙戏真尼玛过瘾!
除了看演员的表演,还能看什么呢?导演还是太懒惰,只是将戏剧原封不动地照搬上银幕,忘记了这两者的异同。打一开始就难以让人入戏,幸得几个老戏骨硬撑着,否则惨不忍睹。
「Where... where are we sailing for? → Heaven, sir. And hell, too. It's the same place, you see.」
虽然没有太过吸引人的亮点,但是光看这两个爵士头衔的老头演戏就已经够让人心旷神怡了,何况还是演莎翁。
光是听台词就很享受了
很戏剧化的形式,两位老戏骨的表演自然无可挑剔,但看起来略显枯燥。关于一个名演员身边形形色色人的悲哀和他自己的悲哀。默默忍受的妻子、暗恋名演员的女人、特别是化妆师,一直像哄孩子一样照顾他服侍他,而名演员的临终致谢却一句也没有提到化妆师。很多人的牺牲成就了名演员,而他大概也是因为一生致力于挚爱的事业忽略了太多人的感受,兀自感觉自己孤独。这一切让人感觉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