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其实算是二刷,上次是几年前看的。
影片一开始就看到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心理医生每天都在凌晨两点零六分醒过来,而这次他醒来发现妻子在浴缸里面自杀了,更可怕的事,女儿也看到了这个场景,从此留下的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使女儿从创伤中有出来,父亲决定趁着假期带女儿换个环境到乡下去居住,让孩子走出阴影。自从搬到乡下,不爱笑不爱说话的女儿突然告诉父亲自己交了一个叫查理的朋友,她每天跟查理玩耍,说话,有时候非常开心。父亲非常担忧,因为这里除了父女俩,根本没有查理。
随着剧情的发展,古怪的邻居,欲言又止的房屋中介,甚至警察慢慢都出现在他们父女俩周围,到底谁是查理?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人一定会在整个节奏的带领下认为这是一部鬼片,查理自然就是那个大家都看不到,只有艾米丽一个人能看到的“鬼”。一直看到影片的3/4处才真相大白,整个人的情绪,思想都在影片的误导下跟着一步步前进,最后恍然大悟,正是影片优秀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查理的存在?
父亲是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忙于工作疏于关心妻子,照顾女儿,所以妻子有了外遇。本质上,男主其实非常爱他的老婆,表面上不戳破,但是内心非常爱她,不能允许她的背叛,所以他分裂出来第二人格:查理。一个跟他本身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他会照顾女儿,陪她游戏,不能接受妻子背叛而且暴躁易怒有强烈的占有欲。
他为什么会杀了跟他暧昧的离婚女人?
因为当他是查理的时候他只爱他的妻子,他会认为那个女人是讨厌的第三者,破坏破坏了他和妻子的感情。
还有一开始古怪的邻居,欲言又止的房屋中介其实都是有理可寻的,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他们在和男主接触的时候偶尔发现了他会举止怪异的做一些事情,所以对他特别关注。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时候是他分裂的第二人格做的那些奇怪的举动。
再就是小女孩的第二人格什么时候出现的?我认为从她进入那个小树林里的小山洞就开始了。那个洞里的漂浮着各种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娃娃,应该都跟她有关,而且她在另一个小女孩找她玩的时候曾经在她面前就弄坏了一个娃娃。而且艾米丽有时候表现出来特别喜欢查理,有时候又特别害怕查理,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上面这张画,注意看小女孩和父亲的表情和动作,他们其实是很有默契的一起把离婚的女人推下去的,那时候艾米丽已经第二人格了。
还有每天晚上浴室提醒她父亲大卫就是查理,妈妈是被爸爸杀死的,其实也是她的另一个人格。
整个看下来有几处比较恐怖的剧情:
1.从衣柜下去的地下室。让我想起《招魂》里的剧情,每天睡着的孩子被鬼推着走到同样的衣柜门口,进不去,就一直用头撞门。
2.被毁的面目全非的的洋娃娃。让我想起来《安娜贝尔》,画面感太强。
3.风雨中不停敲打大卫家门窗的男邻居。(事实证明他就是好心,担心大卫伤害艾米丽,因为他觉得大卫很危险,而且艾米丽总让他想起自己的女儿,所以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
差点就当鬼片看了,最后才知道是精神病引起的惨案。我不止一次看过精神病人的剧,悟出一个道理,精神病真的会遗传!这就是艾米丽为什么会分裂,一方面是被惊吓,更多还是遗传基因的问题。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的超级喜欢这处乡下的房子,安静宽阔舒适,居住环境也十分的温馨。
——————————————下方剧透—————————————————— 1,父亲有两个人格,看到妻子出轨时就分裂了,一个是正常的爸爸,一个是查理。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电影给的暗示很明显,比如正常爸爸问查理时,艾米丽说查理睡着了,还有大卫在醒来前那个妻子宴会离开的背影,让人一下子就怀疑是妻子出轨,丈夫杀妻。 2,女儿也有两个人格,应该是在目睹父亲的查理人格伪装妈妈自杀时分裂的,而不是在结尾父亲死后出现的。 中间活泼的、顺从父亲的是正常萝莉,沉默的、伊丽莎白来时化了妆穿着妈妈衣服的、弄坏洋娃娃的是第二萝莉。 3,父亲的人格转换:带着耳机在笔记本上写字的,表示正常爸爸在睡觉(沉睡于潜意识),查理主宰身体。查理知道正常爸爸的存在和所有记忆,但是正常爸爸不知道查理。 艾米丽的人格转换:怕黑的,要求门留一条缝的是正常萝莉,突然不怕黑的是第二萝莉,按照影片的逻辑,正常萝莉应该拥有第二萝莉做的事的记忆。第二萝莉做的事包括:配合查理不让正常爸爸开心、在浴室写字,一起杀死伊丽莎白。 4、关于为什么艾米丽不告诉爸爸他就是查理,如果正常爸爸遇到了第二萝莉,第二萝莉一直配合查理戏弄爸爸肯定不会告诉他,如果遇到了正常萝莉,正常萝莉只透露了一点关于查理的信息,剩下的不敢说,因为查理是知道正常爸爸的记忆的,同样也会知道艾米丽背叛了他,所以正常萝莉不敢说。 5,四个人格是随机相遇的……正常萝莉会遇到查理也会遇到爸爸,反过来也是
精神分裂几乎成了悬疑片的代名词,主要电影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病人,这就意味着电影肯定朝着悬疑惊悚的方向奔去,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悬疑片都希望看到一个经典的结尾,结局越是出乎意料电影也就越成功,于是编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成了所有悬疑片的必杀技。 作为一部典型的惊悚悬疑电影,《捉迷藏》还是把宝押在故事的结尾上,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编出来的,奈特西亚马兰突发灵感创造了一部《第六感》,被无数悬疑片拥趸奉为宝典,后来的《小岛惊魂》虽然在惊悚和悬疑程度上全面升级,但没有一个独创的灵感,让这部影片这能背负着copy《第六感》的包袱。《捉迷藏》把电影的主题直接放在精神分裂上,这无疑是在开头第一分钟就告诉观众电影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从心理上讲观众就会去主动猜测这个结局,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电影中的主角只有父女二人,也就是这两人中必有一个是真正的精神病,剧情一直在告诉我们女儿受了母亲之死的影响,对她的神经刺激很大,编剧此举无非是想让观众的思路和视线都聚焦到女儿身上。可事实情况和编导们最初的想法有点不同,现实中的观众早已经历过各类好莱坞悬疑片的洗礼,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观众们只要小小的运用下逆向思维,就猜的出真正的神经病人是父亲,而不是女儿。这样一来结局的出其不意也变成了意料之中。
看时期待恍然大悟,看完仍然一头雾水。谁解释下Amy那瞬间被抠掉眼睛的娃娃、手心里的蝴蝶、凌晨两点零六、不幸死去的小猫、冤死的伊丽莎白?但愿是俺没看明白,不是导演故作玄虚到自己都忘了前面的桥段。看网友影评去也。
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导演为了忽悠观众已经顾不上太多。剧情突然转换的难以预料也是拜这无节操的忽悠所赐,但还是足够渗人,罗伯特德尼罗确实不像只是陪衬。后半部基本是模仿闪灵,手电筒一闪一灭的画面突显变态,达科塔范宁演得尤其好。结尾画暗示另一个DID。5个版本?被当作提线木偶的观众说什么好
今天又夜不能寐了 看看提神~ 老分裂没意思&我对这种萝莉有摧残倾向…
这部也没有让我有恐怖的感觉~应该算是心理片~人格分裂~~~那个小女孩演得很出彩~
Dakota太灵了。在那个年代的类型片中也算个中翘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OTk5MzMy.html
原来这片有好几个结局,我看的结局是小女孩最后画的一幅画自己有两个头,说明小女孩也有人格分裂,难道人格分裂会遗传。扮小女孩的达科塔·范宁小时候真的好可爱,演技也很好。
有德尼罗和范宁的人格分裂电影,虽然一开始以为一部纯情片,故事越往后,才发现本质,一猜就确定凶手是德,可结尾那画又预示范也分裂了,那她又没杀人呢?不知道。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6/10。大卫用蜡笔在浴室帘子上写出提示语,宴会外妻子出轨的梦境闪现越发具体,两个线索场景都运用了抽象的黄色光线象征内心的狂躁和不安。捉迷藏看似是父亲安抚女儿的一种治愈游戏,实际暗示查理和大卫这对父亲双重人格的心理斗争,大卫作为心理医生习惯从他人身上找毛病,他偷装摄影机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但当他打开书房看到未拆箱的书籍和空白的笔记:本我的快乐准则被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自我以治愈女儿心病的谎言来压抑本我,最后谎言揭穿使大卫隐藏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爆发,对于女儿的愧疚和占有欲让大卫极度警觉周围的人,连女儿的布娃娃都不放过,女儿拿鱼钩穿透昆虫身体的暴力因子正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导致的,结尾女儿的自画像出现了两个头,提示女儿受父亲的暴力影响可能也患上了双重人格。
小女孩的表演完全能配得上德尼罗
人格分裂
小孩子演的恐怖片总是更加恐怖,为什么?
气氛不错 细节出彩
第三者造成刺激分裂的杀人案。2点06的细节,梦的还原和儿童画使用得很俗套,但是德尼罗的演技真赞,小萝莉演得也很不错。别的就没什么了,多结局表示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小萝莉其实是杀手也可以的(5个结局中的至少2个这样暗示了呢)。
磨磨唧唧故弄玄虚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两分钟的已猜到真相,真相之后又墨迹了20多分钟,无趣中的无趣。
2009/5/19凌晨,土豆网,看过Red Eye之后,其豆瓣网页的推荐影片中有此片,遂观之,不错,很好的多重人格心理惊悚片,4星。
达科塔范宁有一双灵异的眼睛,直视你的内心。我想在对戏的时候就算是罗伯特·德尼罗这般的老戏骨也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几年前看的片子,当时觉得不错,今天又翻出来看,顿觉坑爹不少,不过发现可爱小猪脚就是i am sam的女猪脚,叫范宁
其实说真的,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是真的恐怖,不是妖魔鬼怪化。而杀手锏,当然就是范宁小妹妹了,萝莉凶猛呀,片尾结束的时候,那副画画,有两个头,这是人格分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