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生之欲》是一部侧写电影,因为威廉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说他正准备停下反思的时候,就得病离开,离开人世。所以他活在周围人的描绘中,议论中,交谈中,甚至葬礼的怀念中,让我们能窥视一个人,以全然的视觉。
比如《红楼梦》式的开场,威廉作为领导还没有出现,他的下属就在车站告诫新来的同事,威廉的喜好,一个不喜欢越线的人,必须让他走在前面,其他人才能挪步。
他知道自己生病命不久矣,从医生那里听到消息回家后,呆坐在家中一楼,光线逐渐昏暗,儿子和儿媳回来,威廉听到他们在吐槽自己,也没有任何反应,想和儿子交流,却欲言又止。
他第二天没有去上班,在一家餐厅失魂落魄地向陌生人诉说自己的病情,拿出一大堆安眠药,还有自己的存款。
他开始频繁约见已经要离职的前手下,一个勇于开始新工作的年轻女孩,在她身上似乎看到那个从来没有展开过的可能的自己。
他决定要推动那个卡夫卡式的案子,在一个下雨天带领自己的部下考察。在葬礼上我们知道这个成功的工程很多人感激他。甚至在他的后任中都得到共鸣。
于是接替他的副手在火车上给众同事发表了一段经典的演说,大意是威廉如何如何值得尊敬,我们要宣誓以他为榜样,处理手中的工作。
一众官僚面无改色看了看激动的新上任的领导。下面结尾镜头和电影开始威廉工作时,没有知道自己得病命不久已时一样,案子被送来,被搁置在文件柜上,新上任的领导动作娴熟,很快匹配了巨大的机器的一环。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还会“屈尊”写电影剧本的,古有萧伯纳,今有石黑一雄。石黑一雄这次把黑泽明七十年前的经典影片《生之欲》搬到同时代的英国,当然跟他的日裔英国人身份有关;但我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位工作了一辈子压抑感情失去自我的男主颇有些《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影子。史蒂文斯以牺牲个人欲望和情感为代价树立了管家的职业典范,本片男主威廉姆斯实现了小时候当绅士的梦想却也沦为了一个平庸无趣的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物有意的选择,一生坚持以工作和尊严为重;后者则是无意识的渐变,到后来实际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两者都令人唏嘘,但后者的例子因为更加普遍,且涉及生死的永恒话题,所以更令人触动。
本片绝大部分的剧情都来自老版。因为我已写过老版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15052490/),所以这里只讲一些两版的异同。总的来说,新版保留了原作的主题——对生命的眷恋、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对人情世故的讽刺,但节奏更快、情节更精简、对白更写意、画面更精致、黑白变彩色、细节换为英伦元素等。同样是以新员工的视角开头,但这次是通过他的观察而非审判性的旁白。相比老版,新版删除了本来就有点跑题的看病风波(医生不愿告诉真实病情),省略了男主对过往父子相处的回忆(新版中淡化了父子关系对男主的重要性),简化了葬礼上的争功(也弱化了对官僚主义的批判)。老版哼唱的《凤尾船之歌》是表达时光短暂,要珍惜当下;新版则是苏格兰民歌《花楸树》,意在怀念故乡和童年(有点玫瑰花蕾的意思)。两版中,男主都是在与女下属的最后一次见面时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修建儿童游乐园),但契机有所不同:老版是女下属说自己无非就是和常人一样工作和吃饭,而“工作”让男主想起自己仍可在职权范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新版则是男主自己在袒露心扉的过程中举了两个小孩的例子——他把一个在游乐园贪玩不想回家和一个没人玩等着回家的小朋友作比较并肯定了前者——于是想到要建园。小孩的例子显然是在表达对生命和快乐的贪恋、以及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男主最后在自己建的游乐园里去世了,就好像在死前当了回贪玩的小孩,表明过去几个月的探寻没有白费。看他荡着秋千哼着歌,既令人心碎又令人欣慰——这也是老版的经典镜头和海报。
石黑一雄说比尔·奈伊是他心中扮演男主的不二人选,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最终奈伊拿了一众影帝提名,石黑一雄自己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只是都没得,所以他尚未成为继萧伯纳和鲍勃·迪伦之后第三位同时拥有诺贝尔和奥斯卡奖的人。
又体味到了石黑一雄的英伦味的日式哲学,原汁原味。再看黑泽明的日式救赎变成英式,却别有一番风味,从中能看出日本文化和英国文化的相同和相异。相较于1952,看70年后的2022,是同一道“菜”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令人惊喜。
期待有更多的作品是由新技术也好,时代新观念也好,能由不同的文化阐释呈现,能让我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真心期待
虽然有半个世纪前的黑泽明和志村乔之日本原版珠玉在前,但这一作呈现得也相当不错,只不过这一作整体更加温和内敛。
从画幅、字幕的“做旧”,上世纪50年代伦敦的服化道展现,到一些经典桥段的复刻,都可以说是用心了。
Bill Nighy老爷子的表演称得上细腻精湛,几个轻微的表情就足以令人动容。
但这编剧竟然也能蹭个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就有点滑稽了。
抛开个人偏好只谈与原作的区别,英版少了很多讽刺与批判的意图,配合影片整体的基调和表演倒也是一个成立的故事。
但拎出来作为一部剧情片来看,真没啥毛病。只不过倘若我翻拍姜文的《鬼子来了》,又改的温情脉脉甚至积极主旋律,那自然是拾人牙慧还拾不明白。
影片中对于官僚系统的批判、机关单位间的踢球和推诿,也没必要多谈,只能说这种劝诫和警醒是会永远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放之全世界皆准。
(反而现在我们浙江的基层办事单位是真挺不错,“只跑一次”和“浙里办”确实是可以做全国模范的。)
至于点题的“生之欲”,其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总结的很好了:不因无为虚度而悔恨,不因卑劣庸俗而愧疚。
到头来,人们都是会在乎自己会留下一个怎样的legacy,如何以超越肉体甚至灵魂的方式存留在他人的记忆中、留在这物质的世上,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且不会久存的小小playground。
但或许是我比较消极悲观吧,无悔无愧也已经足够沉重了,恐怕到最后沦为自我宽慰甚至自我娱乐的欲念;至于生前身后名更从不去想。
所幸实际上影片的表达也足够内敛:不求多伟大,做好眼前手头事足矣。
共勉。
人的一生,难的不是一辈子做好事,或者一辈子不做坏事,难就难在一辈子只干一件好事,还是本职工作应该干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好事,然后就可以被大家铭记。这要是我大天朝的雷锋、焦裕禄等等去了,还不得封圣封神?这与西方现实中社会中普遍的反智、无限放大的政治正确、80多种性别等等形成鲜明反差,难道是缺什么想什么?
《生之欲》翻拍自黑泽明导演的同名电影,二者相似度极高,时间前后相距70年(1952-2022),从豆瓣评分和影友评价看,应该算是“狗尾续貂”之作。
老威廉是政府公共工程部的负责人,他不苟言笑,拒人千里,三十年来保持着全勤的“完美”纪录。
这天,威廉收到医生的面谈通知,回家后一直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他被告知还有半年的时间……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得悉此类噩耗之后,会经历“否认、愤怒、挣扎、抑郁、接受”五个阶段。
威廉好像并没有“进入”这样的流程,而是十分强烈地意识到——我白活了。
他安排好部门的工作,取出一半的积蓄,下决心要好好的享受生活。
开始,他在一个剧作家的带领下,出入各种风俗场所,很快就发现这种肉欲的享乐并不能让他快活。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刚从自己部门离职的年轻女职员。
老威廉是个鳏夫,他没有把自己的“困境”告诉和他一起生活的儿子儿媳,却毫不犹豫地告诉了那位单纯、善良的女孩。
应该说两人的相处是令人愉快的。很多包括我在内的中、老年男性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一些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女人,其内在的动因大概就是寄予通过这种关系,逃避死亡的阴影,驱除内心的恐惧。(充足的理由,完美的借口,对不对?拿走不谢)
这样的交往——即便是正常交往——其实也很难为世俗和社会所“接受”。
威廉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亲力亲为,推进一个被他搁置的贫困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审批工作……
项目落地,威廉升天。前来吊唁的人群多出了一些陌生的面孔。
肉体的快乐,精神的愉悦,以及所谓的建功建业,都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幸福和满足,然而真正有效果的元素在我看来只有二个字——忘我。
当你总是只关心自己,很难持久地欢乐;
当你把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会更容易收获喜悦和安宁。
——你有多忘我,就有多快乐。
7.5 映后Q&A,基本上和石黑一雄本人说的差不多吧,感觉是很简单的电影,依靠表演的冲击和文本的细节推进观众,有好几处动容的moment,可惜作古的形式终归是仿作,缺了一些美丽的光影。
编剧石黑一雄的存在感很强,放大了人物的心理以及正在消亡的情绪。黑泽明原作中弁士般的画外音由一个存在于故事之中却处于旁观者地位的角色———一个fresh man承担,他的灵感似乎来自于影片第二部分葬礼的职员,同样令影片充满宿命感,不同的是,黑泽明版本想要呈现一个滞缓的自我成长,但在英国版中,第一部分就已经引入的闪回使得影片过于沉重,Williams一开始就已经衰老,正如同《告别有情天》中的Stephens;影片关于葬礼的第一个镜头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摄影机运动(拉与推)呈现了这一风格差距,两种风格的孰优孰劣无法断定,但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版的剧作更为扁平,石黑一雄既没有像他的小说,质疑记忆的真实性,也无法像黑泽明的原著,通过呈现他人的质疑展现人性或体制的官僚主义,反而更像是一部精致的主旋律电影。
努力地營造著復古英倫味,力求抹去原版的日本味,反而有種過猶不及的效果,看的時候反而更讓人腦中時不時閃出日本版的畫面,黑石一雄的改編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被極大弱化了,側重描繪人之將死的心理變化與情緒波動,像是Bill Nighy的幾次唱歌都算得上改編佳筆,讓人能感受到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懷,而某些改編讓電影帶上了某種主旋律味,尤其第三幕的Bill Nighy會讓人聯想到某些國產主旋律中的書記形象。突然想到,如果有華語版的話,30年前未被招安的黃建新,也許是導演的最佳人選,可惜時光難退30年。
有质感、看起来很舒服,最让人动容的时刻是当他唱起那首苏格兰民谣的时候。尽管鸡汤,却依旧让人动容,所以人还是要做点事啊,哪怕不是为别人,就算为自己,那份成就感也比蹉跎岁月更让人自己满足和快乐。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既可以是对自己善,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善。
难言惊艳但非常稳,稳到挑不出导演的毛病,让我更期待他接下来的“时光留声”了。电影完成了三重复刻:拍摄手法仿古做旧+50年代伦敦被精准还原+移植黑泽明原作的“人过留痕”精髓。比尔·奈伊的表演是定海神针,至于石黑一雄的剧本嘛咳咳咳...
还没来及看黑泽明的原作,但依然能感觉出本片深度的缺乏,复古质感很足,但情感推进上更多靠画面和音乐,故事讲述时有高高抬起轻轻落下的失落感,最后荡秋千的经典场面还原很好。最突出的还是Bill Nighy的表演,一个刻板无趣又严丝合缝的男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想要找寻真正的快乐和无聊工作中的实质意义,留给后世的随别人猜测,留给自己的是无愧于心的坦然结局。
实际上中规中矩的剧情片,但在电影节大荧幕看气氛烘托得太好了导致人一下就哭出来,还哭个不停,男主演技真的绝。尾声雪地里他独自坐在秋千上快乐的唱歌,在新建好的儿童乐园里,有一架秋千停在原地,像是孩童在等待母亲回家的呼唤。
这群官僚平时是多么不干活才能因为一个小操场的完工而自我感动成这样。很夸张诶😅
表演足已哭一壶
#LFF26 把黑泽明的公务员之殇从日本的50年代改成了英国的同时期,还算合适。石黑一雄的编剧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时代性的melancholy,试图找补某种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含蓄”。“get it done”的虚假口号是对当下托利党的喊话。Bill Nighy的演技是太润物无声了,我愿称其为“国民姥爷”。
借重黑泽明优秀的原作,这个版本的改编倒是没有很违和,但是感觉内核还是很日本的,这部最出彩的地方应该是比尔奈伊的演技好于志村乔,不过讽刺性有所减弱
情感真挚却束手束脚的致敬,还是不自量力被野心淹没的翻拍,倾向于后者。置换到伦敦,似乎依然成立;但即使没有对原片有完整的观看记忆,依然会希望改编干脆大胆地放置在被社交媒体、网路焦虑却全然人情疏离的当代,至少能有更多好奇。许多地方都充满着小巧思,却依然被浓重的配乐与愚钝的节奏所替代。当然Bill Nighy已经交出了极为优秀的表演(更有可能在“英伦帮”的强力吹抬之下,先行占据上半年各种男主战盘点的重要位置),他创造了一个时刻。
没有看过日本原版,但是这部重拍依然能感受到温柔和力量。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却非常扎实,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尽管故事的原型基于东方,但面对生与死、爱与欲,全世界的语言是相通的。
【Sundance22】今年圣丹斯看的第一部就被暴击,石黑一雄的剧本很扎实,很成功的把原故事移植到了英国,特别喜欢结构上玩的小技巧。导演虽然是南非人,但是拍起英国的故事完全没有水土不服,把那种走入生命尾声的遗憾不舍拿捏的很准,拍的又稳又感人。PS,比尔耐依演的太棒了!
没看过黑泽明的原作,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感觉放在战后的伦敦也没有太明显的违和感,不过内核还是很日本的。Bill Nighy神一般的演技,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细微而精准,最后在雪夜里坐在秋千上唱The Rowan Tree的场景,看得太难受,我哭到不行。
对于黑泽明现代题材作品,始终有个观点:当事件矛盾属性达不到足够力道,只在面临婚变造谣等民事纠纷而非自杀复仇绑架等刑事重案,那么其古装武士片中特别出彩的演员情绪化表演和导演风格化运镜,就会显出一种“大材小用施力过度”。此问题在白痴和丑闻中比较突出,经典如生之欲也未能幸免。虽然故事涉及生死议题,可毕竟只是生老病死相对温和的低冲突潜质,所以志村乔知癌后失魂落魄形如僵尸的演法、灵堂上扫过麻木不仁同事嘴脸的运镜,就显得有些过分煽情或立场强加!欣喜地是,这些个人以为的叙事缺陷在英版中通通被克服。奈伊的绝望就表现的比较克制,死后其同事的自省虚伪也是由事件所触发而非以镜法强行定罪!可本片也有个绕不过的问题:生之欲故事的大开大合很符合双重极端的日本性格,却很难让人相信会发生在以冷静自嘲著称的英人身上……三星半
不知道能不能这么比,甩《生无可恋的奥托》一百条街。。。比尔·奈伊老爷子一如既往的太有魅力,特想知道他那个经典的不雅的招牌式手指(势),是因为受过伤吗?
Bill Nighy的表演如果放在今年就是吊打一众颁奖季男演员
英語電影拍出日語電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