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转台时看到的,也没看到片名,莫名的觉得男主很带感,那种带点小忧伤又有些贵族气息的气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演出来的。大约有一分钟吧,有个外国人喊了一声瑞宣!瞬间就想起这是四世同堂啊!话说很多年前我也是书粉啊!当时那个满怀热血却只能在家中照顾家人的瑞宣赚了我多少眼泪啊!想说的是无论是瑞宣还是他周围的人都无比的贴近原著,除了文先生没想像中的帅,情节也与原著相符,真的是棒极了!目不转睛的看完,不停地评论,真是太好了!要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有这水平,就算一年只能看两部我也认了!必须五星!
《四世同堂》,本应是一次透彻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彻底的唯物史观教育,它是一部文学作品,却容纳了四十年代北平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小人物的角度窥视大时代的最佳视角,遗憾的是,由于宣传教育的不足,《四世同堂》并没有被广泛阅读。
如何评价《四世同堂》?我至今仍认为要写这样一篇书评是件大不敬的事情,因为在老舍先生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小说中作者借富善先生说:“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象都往后退。”实在是点睛之笔。
反抗与顺从、批判与继承,以包容接纳万物是《四世同堂》最宏大的主旨。
容纳了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军事,这是一种包容;小羊圈胡同里诗人、教师、商铺老板、相声演员、理发师、教授、汉奸、车夫等阶级各异的人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这是一种包容;一家子从祁老人到天佑到瑞宣到小顺子的四代人,这是一种包容;祁家的祁瑞丰、冠家的冠高弟,是两个与各自家庭文化迥异的人物,这是一种包容;冠晓荷被活埋,大赤包惨死于缧绁,招弟被瑞全掐死,高亦陀却卷了大赤包的钱逍遥法外,这是一种包容;祁瑞丰在天佑死后闪过的一瞬的善,大赤包在招弟失身于李空山的愤怒,这是一种包容;住在一号的日本老太太超出时代的政治军事眼光,也是一种包容……
文学中有历史,还原更加真实的心酸的抗战史。庆祝保定陷落的游行、活埋吃共和面晕倒的市民、对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每家每户每月上交铁、监狱里的惨况,这些是在近代史里看不到的。
群像式的角色,每集最后的特写定格结束,还有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都堪称经典。我看《大宅门》时,常拿来跟《四》比较,觉得尚没有达到《四》的高度。制作水平上只有《红楼梦》可与比肩。
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小时候看过。
那个年代,电视剧并不是很多,基本上部部经典,《四世同堂》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剧情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但仍然有几个记忆深刻的点🤔🤔
第一个是,老太爷👌一家之主,但结局好像挺惨的。。。好像有一个他瘫(死)在院子里椅子上的镜头??(说实话,真的记不得了)。
第二个是,李婉芬老师饰演的那个人物,应该是个配角,一个类似窑姐还是老鸨子的人物🙄🙄经典动作,是拿着个烟卷站在那叨叨叨。有点像包租婆,但比包租婆有女人味。😹😹
要说,还是看这部剧的时候年龄太小,理解不了这部的深意😪😪😪
重读老舍本来是我寒假的计划,可惜事情很多,最后只写了《猫城记》的读后感,其余的书都来不及重看,有点可惜。这两个星期恰好又找到《四世同堂》的第一版电视剧,正好在工作间隙重温一下原著情节。如今大概归纳了十点,以作观后笔记,同时也算是《四世同堂》一书的读后感了。
人物篇:
1、老一辈的惶惑
祁老人,还有四大妈等等一批可以归纳为老一辈。他们经历战乱,自以为圆滑世故,储三个月的粮,用破缸把门顶上就坚守着日子。他们对老规矩老秩序奉若神明,并以老秩序对待自身,以求得生活上的和谐。这种“顺民”思想,对于上级管理者,是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无论是大清,民国,还是占领者,对待下层的管理成本都是很低,并且这一辈的人很少向上索取什么,太平的时候,自是能勉强维持。但到了战乱时期,他们仍旧不知变通地贺寿,送葬,妄图还用相同的法则维持,结果都以失败困顿告终。老一辈也许是惶惑的,但这些都是墨守者的工具思维,他们甚至连秩序的破坏都不知道原因。这种思维其实至今依旧存在,在当代,依旧能让人深思。
2、中生代的偷生
祁爸爸,白巡长,小崔,金三爷,小文夫妇,甚至钱默吟都属于这类范畴。他们比祁老人多了一份看待世间无常变化的心眼,多了一种分析的思维,但他们还是逃脱不了秩序带给他们的桎梏。义气为上,和为贵,凡事忍让,避重就轻,他们的表现,甚至不如倚老卖老对着占领者的枪口呼号的祁老人。因为他们正是当时时代的黄金一代,或者有祁爸爸的资产,白巡长的人脉,金三爷的武力,小文夫妇的知识,但他们在受到侵略时,都在犹豫衡量(小文或许多了点前朝遗民的心态),结果或是折磨得像钱默吟那般才晓得反抗,或是在生活的思索之间就无辜被害。偷生,或者能给反抗者一点锦上添花的帮助,但在雪中送炭的时候,他们却都沉默了。
3、新生代的责任
钱仲石,祁瑞全,或者加上祁瑞宣等都应该算是饱受饥荒的新生一代。前两者热血青年,少受秩序思维束缚,很果敢地就跑去反抗了,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都值得大加称赞,这其实跟现代市民维护自身权益都是一样的,属于自然而然的反抗。大主角祁瑞宣毕竟是小说中最立体的人物,他学识高,同时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在反抗的时候,尽管没有走出去,但却成了小羊圈里的思想启蒙者+经济后勤人,作用不比他三弟低。维持生存,思想启蒙,经济后勤,祁瑞宣作为新生代的佼佼者,算是尽了三分之二的责任了。祁老大的角色,很应当让当代的一些小愤青学习学习,野蛮体魄外,还要清醒头脑。
4、女性们的突围
作为时代的转折时期,小说里面的各个女性角色都很值得去研究。高第和尤桐芳的思想属于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在钱家丧事中积极捐物,在冠家漩涡中努力生存,直到最后,和钱默吟一起,完成自己理想的升华;但个人觉得这种牺牲还是有点局限和不值;钱家嫂子和小崔老婆是最老一辈的思维,前者狂呼丈夫死了自己怎么办,后者衣着破烂依旧默默跟随丈夫,在秩序中忍受度日,可悲可叹;韵梅尽管文化不高,但跟随丈夫,四处打点,她的思维自是比祁老人祁妈妈都开阔些,尤其在见到家婆拿大洋保二叔不保丈夫的时候,她应该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明白一些了;最凄惨的要数招弟,作为祁瑞全的前女朋友,她的见识聪颖应该不会比姐姐高第差的,只是一来性格较为计较,二来家人不断逼迫,让她被孤立在父母和姐姐两派中间无依无靠,从此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甚至被前男朋友掐死,绝对的可惜。
5、圈外人的机会
每一次的社会动荡,都给一些非主流的人群一些机会,比如这次的侵略,就给了之前备受冷落的冠家一等一次绝好的翻身机会。如果仅从改变的角度看,冠家们在北平陷落后的表现都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历来的变革参与者,大都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他们不改变,就得继续被歧视,被小众下去,永远融入不到秩序的保障当中。可是冠晓荷的软弱,让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他的失败,来源于他对秩序的眷恋,消灭的和想得到的对象合在一起了;大赤包在翻身道路上拒绝一些,但她是没有分析清楚,她新得到的权利更加脆弱,利益只能由别人供给,随时都可能被人翻脸断供;蓝东阳不学无术,被旧秩序遗弃,从而投靠侵略者以狐假虎威,视觉甚至比冠家要短浅;祁瑞丰出身中产(应该算吧),有学识,但对墨守成规的旧秩序不太赞同,视觉还算比较高的,然而根基较薄,小羊圈里只能站队到冠家,最后在一堆世故的饿狼群中败下阵来,也很发人深思。
书外篇:
6、书中反映的社会
假如侵略者不出现,分析一下小羊圈里的生活,也是有一番意思的:祁家大户中产,有布店,有教书,有大学生,算是不错;钱家书画+司机,生活应该还行;其余合住的几户,拉车剃头放留声机的,生活质量就有点问题了,小文夫妇靠艺术表演,未来生活其实不太清楚。总之未见太多工业相关的人员,低端服务业倒是有一些,其余就是前朝的文化艺术遗存了。
7、老舍本人的立场
本作品是老舍听夫人在北平的亲身感受,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里面各位人物都能反映作者对侵略的态度,就是:君子式的反抗,同时希望平民提高自身修养,以文学改造社会,并对“顺民”社会有所认识,但并不太排斥。
8、书中描写的日本
算是用了对面写来的方法,通过小羊圈人们的生活反映,后来日本人住进后,才有一点正面描写,但都是以十分平民的视角解读,并没有太多战斗角度渲染,可能跟作者一直在国统区有关,无论是钱默吟,祁瑞全,还是日本人,体现的形象都有点空洞,甚至不如着笔相对较少的小崔他们。因此书中最后写的“起风了”的部分,有点浪漫,也有点模糊,日本在书中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9、老版电视的评价
一个时代一种风格,在这个纷繁杂乱的21世纪,再也拍不到老版的这种淡定,甚至缓慢的电视剧出来了。老舍的文艺气息很浓,笔下的任何事都有种老北京的慢悠悠感,老版虽然色彩,布景,节奏都不甚理想,但也算恰好适合原著的味道,甚至演员们隐隐的舞台剧范儿都似乎是为《四世同堂》量身订造一般。
10、一点观后的花絮
像鲁迅文章应不应如教材等破事一样,总觉得文学、甚至科学的学习之路都是广泛的,五四一批的作家文字未必能和现代社会与时俱进,但学习肯定不应该拘泥于课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老舍的东西,虽然离我们的时代也很远了,但换一个角度欣赏,或许能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教训呢,畅销书好读,商业片好看,但老舍们也应当有他们不朽的理由。
人物形象特别丰满结实,像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剧中人。原著者是大师,改编者也不软。虽然有着拖沓冗长的毛病,但经得起推敲,即使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也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看。
缺点是抗日主题太强、太单一了一点儿,在反映时代、反映人性方面,多少有些损失。
值得一看
看着那个年代扎扎实实的表演和简陋拍摄条件下出来的诚意满满的作品,再看现在这些粗制滥造的所谓什么网红剧IP剧,说“烂”都是对这个字的侮辱
有些人连祁大爷是指祁瑞宣还是祁天佑,是姓齐还是姓祁都搞不清,哪儿那么大脸谈原著呢ˊ_>ˋ
像话剧,选角很符合原著。
看了第一集,京味儿十足
惶惑的老年、偷生的中年、于战乱与饥荒中觉醒的青年、寄以光明的后生,四世同堂,时代交错,乱世无福。老舍笔下的人民疾苦,悲而有力。老版电视剧话剧味太浓,又缺乏舞台之气,但无妨优良与经典。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荡气回肠。
拍的真好,内容深刻,演技高超。
以前的剧真的不错,无论剧情还是演员都非常有诚意。
纪念骆玉生先生
小羊圈里的人生百态浓缩了侵华日军暴行下中国人民的8年。一心想着家和万事兴的祁老太爷,奔走呼号在抗日舆论宣传阵线上的钱墨吟,奋战在前线的祁瑞全和身在家里顾双亲心在战场念祖国的祁瑞轩,他们是中国人。倒戈卖国的冠晓荷大赤包,卖家求荣的祁瑞丰,他们也是中国人。小羊圈里就是活生生的中国啊。一辈子老实忠厚的祁天佑被日寇推上街游行喊自己是奸商,郁郁寡欢跳河自尽,这多像老舍先生自己最终的选择啊。祁老太爷给天佑的屋子加上锁,试图封存住一切关于自己最疼爱儿子的记忆。当满脸皱纹的祁老太爷颤巍着身子对着门垂泪,喊“天佑啊,你要是想家就托个梦给我,爸爸想你”的时候,老舍先生,后辈们也永远永远怀念您。愿吾辈自强,重整山河待后生。
北京人各种处事不惊 茶余饭后喜用政治胡侃的生活态度基本上概括为:特有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基因序列
好看,但是也很窝心(我家那边的“窝心”是让人难受的意思)
大赤包扮演者李婉芬老师的演技是教科书级别的。剧中人物都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从服装到动作神态,都是那么严丝合缝,叫人看着舒服,这么好的电视剧中国为什么拍不出来了呢?
小时看过,没少跟着哭
当年看得太压抑。
对这个有历史成分的剧,心里都会不太自在,在被关压的少女中,被一个个点名问到谁想回家,一个扎着双麻花辫子的小姑娘眼神淡定,语气缓慢,目光如炬的说,我想回家,然后走上高高的围墙,那一刻我真的无法呼吸了。只听见枪声,一个红色飘落下来。
温故而知新
1984年拍的1948写的1937年的事儿,光是这个时间差都让人觉得必然很还原
儿时印象深刻的一部电视剧,根据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当时电视剧也不多,能看到这部实属不易。剧中反派令人恨得牙痒痒,尤其是大赤包,可见人物和演员的魅力。
中国内地首部电视剧 我少数国语影视收藏 可见他的价值 经典 生动 真实 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