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在西瓜视频的组织下参与内部观影会,有幸与导演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也进一步了解了这部美食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可能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在看到片名时第一个想到的问题,那在我眼里:下酒菜就是寻常百姓在喝酒时必备的一种食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酒、不同的场合和人物,同样也配有不同的下酒菜。那么对于下酒菜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与“酒”的搭配,下酒菜与酒是一种相辅相成,而不仅仅是共同存在。
在纪录片当中,导演选择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菜系的多道美食来搭配当地人喜爱的酒类,既有生活气息浓重的市井小巷,也有高大上的黑珍珠餐厅,都表达出了美食与酒如何去搭配的一种景象。
在观影现场提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在创作《下酒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下酒”和“菜”这两件事,如果美食描写过多,就容易失去“下酒”本身这件事;如果着重菜如何下酒,又容易偏离作为美食纪录片的主旨。导演也是给予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和创作过程中尝试的多种解法。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从《舌尖上的中国》以后,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一般,如何在这其中脱引而出,那作品的主旨就变得异常重要。“下酒菜”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很新奇但又很日常的话题,大家也许每一天都在吃下酒菜,但也可能从来没注意过下酒菜其中的奥秘。因此在这个话题下,其实包含很多可以表达的美食、故事及内容。如何表现出菜可以下酒,是吃菜的时候,配着酒喝,还是用各种抽象的表达来体现酒与美食的作用,亦或是突出小人物在生活中对于酒与美食的态度。
希望主创团队在第二季可以带来更好的作品。
《下酒菜》以美食切入,但关注的不再仅仅只是美食本身,还有背后的故事:从人、酒、菜的不可分割的共情之处,拍出人生滋味,真的是:“有滋有味有人生”。拍摄期间由于疫情影响都是“躲着”拍摄,莫名的辛酸🥹周五看完下酒菜,期间说实话,一直在咽口水🤣🤣看完之后想去吃生腌跟猪蹄了🤣🤣观影结束后,大家跟导演的互动也很不错,导演也毫不避讳的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大家也都很敢问🫡
有没有北漂被第8集干哭了?我们在北京该如何生活? 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来北京10年,确实感觉北京什么吃的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北京就是这么矛盾的存在,就像片子里说的这里总有人来也有有人离开,好像大家都不太在乎在北京到底怎么去生活...看了片子里的两个故事,呈现出来的两种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烤肉代表着淹没在繁华都市里普通人的生活,很实际,没什么被包装的痕迹;迷雾酒馆又很现代很鲜亮,客人都是时髦的年轻人,代表着北京的另外一面,永远向前的,充满生机的,来了又走的;但最后结尾的时候,两段故事的核心又好像是一样的,老大爷们说甜日子苦日子都过了,足矣;中年夫妻说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总之,吃什么喝什么都不重要,这一刻和过去组成了自己,也组成了自己的生活,看完有点感动,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呀
非常接地气的作品,喜欢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作品。深入大众的生活,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在电影之中了。来源于生活而不脱离生活,疫情过后就需要这样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的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点滴色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活就需要这样的希望之光。感谢遇见!很喜欢!继续加油!期待更多大作!!!
被伙伴安利了这个片子,制作很用心,画面精致,文字舒服,接地气,当中呈现的人间烟火气是最值得珍惜的生活片段,想根据片子里的美食地图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在城市酒桌快意恩仇。尤其深夜观看容易引发冲动,想立刻弹起来,穿上衣服,叫上朋友,出去寻找类似的美食整上两口。坐等追更!这样的片子多来点,要一直更新啊!
很有创意的一系列美食纪录片,片中涵盖了安徽,四川,贵州,广东,浙江,山东,福建以及北京八个地区的美食。纪录片与传统美食纪录片单纯以当地特色美食有所不同,风格偏叙事化,以点带面地用两三个短片中的酒带出来当地的下酒菜,并进而带出了本土风情,结构清晰,让人观众看起来不费劲,观感很舒服。 此外,题材很新颖,笼统地讲,以央视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传统美食记录片主要围绕当地特色美食展开,以《人生一串》为代表的新型美食记录片是以背后的故事为核心,而《下酒菜》吸收了前两者的优点,用下酒菜和酒带出来当地美食,又借当地美食带出来人,带出来背后的文化。以广东篇为例。纪录片先用舞狮队伍团建带出了“佛山驰名品牌”德心斋猪蹄以及本土名酒,进而引出来这道有着 300 年历史的得心斋猪蹄制作过程,并展开讲背后的故事,形成了以点带面,以面引出传统文化。 虽然结构和题材可圈可点,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于内容方面,单集时长较短,如果有续集的话希望可以充实一下内容。 以上
第三集贵州篇里的吃的都很好吃的样子,好评!感觉有点粗糙啊...没拍出食物的诱惑感...每集都好像在给几个餐饮业者站台...文案模仿的痕迹挺重,感觉有点稚嫩
看蔡澜推荐这部美食纪录片,感觉总体质量很高,摄影也很舒服,解说词也很扎实,制片人有前途啊。
期待了很久,不负众望!
下酒就得来最风流的江湖菜!
纪录片选取的这几味下酒菜,也是典型中的典型了,一出场就无比吸睛,馋死众人
配音真烂,一分钟抛弃
下酒菜应该是一种喝口酒吃两筷子的小盘小食,哪儿像本片这样大盆大桌啊,埋头苦吃个7、8分钟才喝一口酒的叫下菜酒了吧,感觉就是讲了些网红菜网红餐馆,片名取得不符。而且第一集老怼着进食的嘴巴拍,虽然常说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吧,光拍嘴巴和食物的接触这也太油腻太原始了。唯一觉得不错的是旁白配音演员,语气从起状态到高状态,营造出在喝酒的感觉。
楚团长配音可以。
张光北的配音雄厚和激情有余 亲切感不够。可能看了太多陈晓卿的作品 习惯那种娓娓道来介绍美食 所以还有点突兀。这次介绍的是下酒菜 对于喝酒的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 何况还介绍了我们客家连城的九门头 那是真的很有亲切感的食物。个人会多打一星。
恰好8个地域里有7个我都去吃过并且喝过,我知道都是广告,可这个主题没法让我不喜欢
炙子烤肉迷雾炸鸡,老板是懂的
B站有搬运。普普通通的美食纪录片,聚焦在了美食文化里喝酒时的配菜,即下酒菜,角度比较新奇,有很多美食的制作方法和原材料都没有见过,涨了不少见识。
看了蔡澜的推荐后,第一时间去看了。蔡澜提到他和倪匡初见时,在电饭煲里温了清酒。如今倪匡已去外星,时光不复回,好友难再得。有两三好友,有酒喝,有话聊,就是我们爱这下酒菜的真意。另外B站没有完整版,完整版在西瓜视频。
不错
选对下酒菜,友谊更加倍,下酒菜绝对是朋友相聚、亲戚聚会不可或缺的灵魂啊
纪录片镜头画面配上张光北配音,江湖气真是扑面而来。
张光北这配音一出来,瞬间大哥的江湖气就有了啊……画面看饿了,存着以后去各地旅游的时候打卡!
另辟蹊径地以酒食为题拍的,中等长度的美食porn,每集以地域分野,配合不同的酒下不同的菜,最见地域饮食文化的差异。片子拍得很规矩,但是不是很出彩,张光北老师的旁白在台词上没毛病,但是语调和分寸的拿捏显得比较朗诵腔,不够自然松弛接地气,因此对于观众来说,多少会显得端着,有距离感,或者说和影像剪辑本身的节奏调性不够搭。另外片中很多人物说话都有明显的摆拍痕迹,“大快朵颐”的特写尺寸也不太好,过于注重“痛快”一味,而忽略“小酌”的美,平衡上没有兼顾,所以也就是个及格的水平。
安徽,四川,贵州,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北京。每集一个省两三个下酒菜。叙事走的是小微企业家族创业的路子,用菜+酒形成一个新的场景。吕布豪迈的解说,给整个故事添加了一层浓浓的江湖气,反衬出酒局的热烈氛围。按这样拍摄角度,把中国的下酒菜讲完总共应该有四季。
想法其实挺好的。摄影拍食物也拍得挺好的。但是拍人物真是灾难。尤其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拍人物吃食物时候的嘴部特写,你知道那上面或有胡渣或有痘痘的嘴部特写真的会让人真的很出戏啊!!然后文案写的……你也说不清他写的好还是不好,我只想问写文案的人你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吗?其他的比如摆拍刻意啊、太像广告啊什么的比起这些都不值当提了。反正最近拍美食的纪录片一窝蜂,还是很有上升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