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内的美食纪录片,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舌尖上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它用精致考究的镜头拍完了一部“吃货圣经”,而是透过国人的饮食文化聚焦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每个人都会有的乡土记忆。
这背后的成功来源于一个名字——
陈晓卿。
他是《舌尖》第一、二季的总导演,同时还是一个顶级吃货,被誉为“中国最会吃的导演”。
所以不难奇怪《舌尖3》在换了导演之后就糊得一塌糊涂,吐槽、无感、失望铺天盖地。。
谢天谢地,在离开央视之后的陈晓卿重新回归美食纪录片题材——
这才是我们期待的「舌尖3」!
Once Upon a Bite
《风味人间》一共8集,每集50分钟。
第一集才刚一上线3小时后播放量破亿,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4。
延续了《舌尖》系列的幕后班底,陈晓卿担纲总导演,美食家蔡澜作为顾问,作曲家阿鲲担任配乐,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负责旁白解说。
就连纪录片的英文名为 once upon a bite,也可以翻译为《舌尖往事》,这其中的微妙似乎也暗示着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以前的配方。
以至于不少观众评论说:
明知是“深夜放毒”,但还是听到解说一开口就开始分泌口水!
相较于《舌尖》系列只侧重于中国的饮食文化而言,《风味人间》的野心和视角显得更庞大。
摄制组以“追溯食物的本源”为主题,团队走遍六大洲包括西班牙、冰岛、埃塞俄比亚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述全球范围内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
仅仅是第一集,讲述了8种食物,共25道菜肴。
从新疆库尔特当地最为特色的羔羊汤、手抓肉,
到呼伦贝尔的大草原上原生态做法的奶桶肉,
再到徽州的农家火腿与西班牙现代火腿做法的交相辉映。
每一种食物都在高清摄影机下绽放着色泽和香味,几乎让隔着屏幕的观众也能闻到味道!
不仅在食材的选择上更为丰富之外,《风味人间》在纪录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完全就像是在欣赏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听盛宴。
随手截一帧画面就能作为壁纸,画面精美程度完全就是电影级的水准。
而在节目中,制作组又大胆应用了大量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手法,多角度、多感官的展现每一道食物最好吃的瞬间。
纪录片的第一集的标题为:《山海之间》。
从东西方不同的食材入手,探索和解读食物背后的最本源的风味与文化渊源。
第一集刚开始,摄影师就把镜头对准了美丽的新疆。
对于生活在新疆的阿尔泰地区的牧民们来说,他们心中的第一风味是一道“清水炖羊肉”。
从每年的六月开始,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为了寻找更丰茂的水草,就要开始一年一度的“转场”。
大批牧民会赶着牲畜,从冬季牧场迁徙至阿尔泰山南麓的夏季牧场,他们举家迁徙,带着驼队、马群和成千上万的牛羊要展开为期七天的大迁徙。
牧民们有自己的传统,出发前,会有一只当年生的小羔羊被选中宰杀,做成一顿“手抓羊肉”为主人饯行。
羊是牧民们在山地放养的大尾羊,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
不需要任何调味和任何辅料,只要清水炖煮,就是夏季里难得的美味。
这是只属于当地人的美味,在结束这餐饭后,牧民们就将踏上征途前往冬季牧羊点。
对于新疆的牧民们来说,自然即是风味。
而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当地的蒙古牧民却更喜欢用一种复杂的方式来烹调羊肉。
寒冬时节,牧民们将养了多年的大块羯羊肉,放在卵石内部炙烤,再用奶桶密闭增压,然后内外同时加热。
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再加上奶桶内的焖制,让羊肉带有独特的炙烤香。
这就是草原牧民们的风味美食:
奶桶肉。
与辽远的边疆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追求自然风味的原生态做法不同,地处内陆人们则习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来提升食物的本味。
在安徽徽州的南屏村。
每年的冬至那一天,村民汪兆惠都会开始腌制下一年的火腿。
精心挑选的猪后腿,撒上食盐,然后反复搓揉,直至盐分被猪肉所吸收。
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腌制时所需盐分的拿捏很非常关键——
用盐不足,猪肉容易腐坏;用盐过度,则会损坏猪肉的本来的纤维,阻碍猪肉进化成火腿。
汪兆惠腌制火腿的经验来自于祖辈的传承,加上20多年来不断实践,让她下手自有分寸,从不假手于人。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徽州冬季湿润的气候将发挥自己的功效,方便盐分缓慢而持久有效地深入猪腿肉内部。
农家腌制火腿是需要经验的一个过程,反复晾晒是皖南当地人的的应付之道。
腌制的火腿需要反复曝晒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汪兆惠的要求。她说:
晒火腿不能急,到五月天热了再拿,火腿嘛,就是越晒越香。
经过晾晒脱盐的火腿肉在时间的滋养下完成了一场升华,到了高明的厨师手里就会被制成多样的料理,味道丰富多样。
巧合的是,在对于美食的追求上,东西方美食往往有着非常相似的“不谋而合”。
相较于传统的徽州农家火腿的传统做法,地球另一端的西班牙中部小镇哈武戈同样以火腿闻名于世。
西班牙火腿大多是大规模的流水线工厂制,工人们通过观察霉丝生长的速度,定期抹油,选择悬挂火腿的最佳位置,调整肉面方向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来保证火腿的最佳风味。
世界上最贵的伊比利亚火腿,正是靠这种严苛的做法而成为老饕们追捧的美食。
对于中餐厨师来说,火腿是烹调时秘密武器,也是很多传统菜肴里的无名英雄,比如很多传统名菜:
清蒸鲥鱼、荠菜豆腐羹、大煮干丝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注重火腿烹饪后的味道,而西班牙人则更讲究吃火腿时的仪式感。
西班牙人热爱火腿这种食物,甚至在当地几乎流传着很多有关火腿的谚语:
在我看到日落的地方,在为我奉上食物的地方,请给我美酒与火腿!
所以火腿的吃法也很讲究,要精细切片,搭配红酒食用,甚至在当地还衍生了一种特殊职业——
专门负责切火腿片的切片师。
当切片师花样百出地挑动手中一把厨刀切割火腿给客人品尝的时候,近乎一场庄重的表演,这是西班牙人对美食的虔诚信仰。
除了展现美食之外,纪录片延续了一贯的人文主义情怀,重点展现了人类与食物之间的动人关系。
最令迷影君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有关于台湾渔民“镖鱼”的段落。
每当秋冬季节,黑潮流经台湾东部海域,一种大型鱼类“旗鱼”会跟随而至。而对于当地渔民们来说,他们所信奉的是一种最古老传统的捕鱼方法:
镖鱼法。
用传统的镖鱼法捕得大鱼,对海洋伤害最小,也是每一个想成为镖鱼手的年轻人们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要想镖鱼可不容易——
镖鱼手必须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搏命出海,然后站上镖鱼船前端的镖台,然后手持20多公斤的三叉镖竿,逆浪而行。
渔船在狂风巨浪中颠簸,仿佛随时会被掀翻;年轻的镖鱼手迎风而立,目不转睛地寻找旗鱼。
当看到旗鱼现身,年轻的镖鱼手要迅速抛出手中的鱼叉射向镖鱼……
随着镜头在海平面上下切换,给人一种在看动作追逐戏般的紧迫感,也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渔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畏。
有网友评论说:
这哪里是美食纪录片,明明就是现实版《老人与海》!
看《风味人间》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煎熬。
从各具特色的珍馐野味,到精致讲究的美味佳肴,从南到北,从中到西,各色风味,在镜头里,香气氤氲。
它是一部真正献给“吃货们”的纪录片,但又不至于食物本身,而是关注美食背后人间百态。
正如纪录片中一句台词所道出的真谛:
尝遍天下风味,有家才是人间。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吃货,第一集打动我的是河南的那对爷爷和孙女。
可以看出,孙女在乡村里和种田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非常活泼、孝顺、乖巧。
尤其是下面这张,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傍晚的厨房里,摆好木桌木凳,端上奶奶的拿手好菜,简简单单的一餐。桌上话通常不多,但是碗里总是放满了爷爷奶奶夹过来的菜。
结尾 爷爷帮孙女扣上草帽,背影真是温暖至极。
第01集结尾部分让我同时产生了:(想吃旗鱼皮的)饿,小感动,热血三种感觉。
镖鱼小哥自己说出的旁白很燃啊:
导演解释了小哥这种比较原始的镖鱼法是对自然伤害最小的,不像商业捕捞船的刺网。可能不如商业拖网挣钱,但这种阿凡达式的镖鱼就是小哥的梦想。
小哥和爸爸已经经历100多天捕鱼低潮期,最后拍摄的出海这次追旗鱼逆浪追了1个小时,小哥高高地站在船头,举起了鱼叉,只见无数的浪花腾空而起。看着这画面有种观人生的感觉,有木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变幻莫测的大海,我们的追求的梦想与荣光就像那飘忽不定的旗鱼🐟,所有认真生活的人们就像小哥一样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渴望。
今天终于有所收获之后,收工返程路上父子疲惫的坐在船沿上休息,有种“老人与海”的画面感:美食,工作,生活都遵循相同的法则: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特别是当你想要追逐“最大的旗鱼“,你就需要去更远的200里外海,接受更长时间的一无所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你的梦想越大,追梦之路也就越艰辛:你的梦想就是你的荣光,到头来你的梦想也在反噬着你。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小时候读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有这样一段: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的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讲《纲鉴易知录》的老先生沉着脸在句旁连点一串点子,因为扰民。总是捐税了——还是贷款?我一想起来就脑子里一片混乱,我始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自从我小时候,田上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粉,大概干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焦香,远胜桂格麦片。藕粉不能比,只宜病中吃。出“粘粘转”的田地也不知是卖了还是分家没分到,还是这样东西已经失传了。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无为洲,这富于哲学意昧与诗意的地名容易记。大麦面子此后也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现。
没想到多年后竟然有机会在这片子里得见。
张爱玲没吃上这碾转,只是听姑姑提过,多年后在大洋彼岸写文章还能记得它的名字,想来是她对这滋味的好奇心一直都没消失过,哈哈哈。
我觉得美食家都应该是胖子,研究吃的方法一是做,二就是吃,吃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胖的美食家一看就是在吃上下了死功夫的,更值得人信赖。
《风味人间》第二集里,安娜是胖乎乎的,刘厚平也是,鸠哥脸长得霸气外露,镜头一切全身,肚子也鼓鼓的,走路节奏和颠勺一样,萌。而把这些胖子汇聚在一起的人,也是个胖子,他就是导演陈晓卿。
只有吃货才能把美食拍好。了解陈晓卿除了看片子,一大乐趣就是翻他的微博,看看这个人最近又吃了什么。不仅看他的片子我会反问自己每天吃的都是什么垃圾,翻他微博也会有这种感觉,手指划几下就能看到个六图或者九图博晒美食,拍的很随意,没花了呼哨的滤镜,配文除了说自己今天吃啥了,也偶尔会告诉大家到了哪个地方什么东西好吃,或比如蚬肉跟什么在一起炒好吃。
不过陈晓卿的确说过“美食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签之一”,反思了一下自己对于吃的态度,真的算是动物,没有很花心思,很多时候点个外卖或者路边随便吃点什么就糊弄过去了。人一辈子总共吃不了多少顿饭吧,不去主动探索一下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吗,该怎么对待吃心里没点b数吗?每次看陈晓卿的片子都会这么想。身边对吃讲究的人也不多,大家活得都差不多一个样,所以再次被陈胖子那句话打脸——“人是以食物分类的,不仅是社会阶层,也是性格气质的分类。”
这个胖子对于吃的理解太透了,怪不得拍的片子那么招人爱。
所以很喜欢看片子里这些将食物视为至宝的人,这集里的安娜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一块猪皮而留在故乡的人没法不可爱。所以看到安娜知道了“猪皮”对自己的意义之后,决定教小儿子做Tacho时,就明白了她的用意,爸妈教儿女做菜时想的绝对不只是这个菜好吃,而是让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不要忘了我。
看这种纪录片其实不怕看美食,说大半夜饿着肚子看得虐心都是玩笑式的调侃,真正怕的是看到美食+家庭的段落,一涉及亲情看的人就会胡思乱想,思绪复杂。我就想到我跟我爸学做饭的一些。
我爸也是胖乎乎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爸是安徽人,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安徽出来当兵闯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吃他做的菜,里面基本没有安徽菜,都是部队那种粗犷的杂糅风味,很北方的做法,酱油支配一切。所以他教给我的也是这些。我怀揣这些父传技艺去朋友家一起做饭,就会被朋友吐槽做的菜卖相不好,黑乎乎的,咸桑子。后来我跟我爸说这些,让他教给我几个能装逼的菜,他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哎呀那你就少放点酱油啦,注意控制火候啦,要不要我再给你演示一遍啊。”
后来,去年奶奶走了,我才知道我爸只会这些菜怪不得他,因为别的妈妈教他们孩子做菜的年纪那会儿,我爸他不在他妈妈身边,也因为随部队定居北京很少回安徽,兄弟姐妹多,老人不劳操心,所以几十年下来没人给他做家里的菜,更没人教他,指着过年回家那几天哪够,他也就一直靠自己的菜风养活自己,养活我跟我妈。
追悼会结束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饭,桌子上有一道我从没见过的菜,二伯说“这个菜难得吃一次,不是所有馆子都有,这家是最近才知道的,记得俺们小时候俺妈做过。”我爸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就哭了,那个画面我一辈子忘不了,我看我爸仿佛在看一个孩子,一边吃“妈妈做的菜”一边想念自己的母亲。
很羡慕安娜的小儿子可以学到妈妈的手艺,也羡慕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就学到爸爸的菜,能感受到我爸每次吃到我做的菜那种心里的慰藉,好像一辈子一件很重要的事终于完成了。
片中马六甲的华人们聚在一起吃白斩鸡米饭,迪奥菲洛给刘厚平做秘鲁炒牛柳,这些就是家菜的意义吧,并不止于满足食欲,更是心灵的归宿。
尝遍天下风味 有家才是人间
1.《山海之间》
环球同此凉热 边界逐渐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 静默的力量 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 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2.《落地生根》
南米北面
物种的交换和族群的聚散 既不动声色又充满艰辛 风味寻根的旅程永远伴随着偶然和惊喜
3.《滚滚红尘》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 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 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 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 余味无穷
4.《肴变万千》
厨师是 菜 和 肴 之间的摆渡人 他们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 厨艺心手相通 能洞察厨师的技法和心路 菜肴穿越人间 看见祖先的足迹和身影 听见幽怨过往的回响
5.《江湖夜雨》
是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相濡以滋味 相忘于江湖 每一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 无不历经江湖夜雨 期待桃李春风
6.《香料歧路》
南吃虾,北吃蟹,广东吃遍自然界
香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 它赋予食物鲜明的标签 又坚守自己的秉性 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 陌路相逢 又殊途同归
华丽过头的虚假感。
“舌尖上的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山川依旧,美味不改。美食纪录片少了陈晓卿,如同佳肴短了一道调味。最喜欢的段落是海报上的镖鱼手,少年理想熠熠生辉。
感谢豆瓣,10.26在UME华星中国巨幕首映看了第一集。陈晓卿仨字儿就是金字招牌。一贯的挖掘中国民间美食,这次又加入了对中、西美食的对比,视觉效果拔群,味觉…更是折磨。看陈导的美食纪录片永远都是享受与煎熬并存。
镖鱼那镜头帅哭!美景,美食,中国第一,没有之一。
《风味人间》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努力地在把难以言传的美味进行可行性分析,什么样的烹饪会产生氨基酸,什么样的元素相互反应成为新的物质,所以导致怎样的口感。《风味人间》的表层叙事是食物,深层叙事是驱动食物流动流转流传的人类迁徙与文化碰撞,写背后文化和人类学都适可而止也深入浅出,比例得当。
有幸提前看了第一集。只能说凭着这份匠心,这五颗星就给的值。
世人常提“世界观” 其实没有“世界” 只有 “观” !人类对周遭万物的观察和解构 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牵挂、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欢只是开始,绵密悠长的动人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而爱,是美妙细节寸寸生长的土壤…
陈晓卿真的懂吃货!!!以及第一集那个捕鱼小哥哥,真的太酷了!!!难怪海报C位都给了他哈哈。
7分,视野高远,拍摄一流,画面好评,内容庞杂,剪辑太跳,重心不稳,重视觉奇观,轻内涵挖掘。
本片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饭后观看效果更佳!
又名《舌尖上的地球》。作为陈晓卿离开央视后的首部作品,只能算差强人意。又想说美食又想拍文化又想讲故事,结果都是泛泛而谈。素材的组织有点乱,解说词其实也不是很好。另外,摄影做得太精美、摆拍痕迹太明显就没那么接地气了。三星半。
边喝酒边看,这辈子只愿囿于厨房与爱。希望陈晓卿能帮酒拍个纪录片。
台湾的旗鱼是用镖船来抓的,印象深刻
为什么风味人间要放在晚上播!!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逼。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这才是真舌尖上的中国3,哦不,现在是舌尖上的世界,有陈晓卿的美食节目真的不一样,每一帧都是壁纸,从美食入手,讲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品味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美好的无限追求
片子好不好,一两集还就真能看出来!
若说腾讯视频就是高配版的央视,是褒是贬?不差,但也没什么实质创新,好山好水好无聊
看完第一集激动地来打五星。开篇就是阿勒泰哈萨克牧民转场,杀羊,然后杀马,炒马肉块,肋骨塞进马肠子,化雪取水。激动坏了,李娟的书读了好几遍,终于见着画面了!!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是压轴的镖鱼,渔民站在船头手持鱼叉寻觅旗鱼,找准角度用力掷下鱼镖,矮马像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不用只拍中国食材了,西班牙的火腿法国的奶酪,看上去也都好好吃啊。虽然美食还是高盐高油+主食,但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是人类天然的享受。
基本回到《舌尖1》和《舌尖2》的水准,也把《舌尖2》那种强加的人文色彩去掉了。将视野跨出中国,一方面是想体现出专注于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过食物塑造文化自信」的题旨更无掩饰地凸显了。这套纪录片最好的环节依然是摄影,谁能抵得住美食的特写镜头呢。《风味人间》甚至引入了动作片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