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悬疑比较好的目前就四部,隐秘,白夜,沉真,无证。
远的就不比了,就跟最近的网飞《模仿犯》(这剧bug也多,我打两星)比吧,人家的女主都是服务案情的,出场几次,男主知道她帮一个犯人做心理治疗,帮忙分析案情,弟弟涉案,弟弟死,自己死。
本剧呢?俩男主老婆跟案情有一点点关系?在家吃饭,出去吃饭,老婆的发小,离了婚还要时不时见面来一发,我的天呢?你专心拍案情很难么?
案情方面观众一眼都能看出来是一个凶手,你们要四集才并案侦查。
六集下来,就审讯了一个犯罪嫌疑人,还是在老婆做早饭,带孩子吃炸鸡。
来看看悬疑是怎么讲悬疑的。
《他是谁》8.2降到6.2。可以说导演编剧不懂连环杀手,犯罪逻辑前后不通。强行注水黑社会,妹妹,感情,办公室三角恋。一些死人甚至没提过,如聂宝华小弟,赵刚小弟,赵刚,宝丽,这些人没了连个失踪都没人查一下。另一个案子编剧可能根本不想给结局吧,胡编乱造一堆线索,又全都没用。
《回响》6分。这剧女队长审问都是问爱不爱,你们怎么开始的一类情感问题,插入大量情感问题,原配斗小三,女主查老公,老公撒谎,被拆穿,再撒谎再拆穿。最后的判刑更是莫名其妙,怎么就故意杀人了,中间传递消息几个都不算从犯的?
《迷雾八角亭》5.6分。家庭情感大戏,我的孪生姐妹不喜欢我。
《江照黎明》6分。开局太好了,女主碰掉老公放在桌上的牛奶,晚上突然犯病,艰难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药。后面呢?各种离谱不合理。
《致命愿望》4分。四不像,悬疑主题,导演要赛博朋克,冯绍峰在演喜剧,范丞丞文淇在演偶像剧,最后发现只有手机赛博朋克了。
《谁是凶手》6.2。删减改编的剧情都不连贯,连环杀人犯杀人突然停止不犯案了?挖坑不填坑。
还有很多忘得差不多了,不多提了。
《胆小鬼》《立功东北往事》《平原上的摩西》算是不错的,有槽点,但不多。
再看看外国优秀悬疑剧
六集故事,发现尸体,通过技术手段知道身份大约一集,然后调查三到四个嫌疑人,几个人现在的家庭情感,生活也会有描述,调查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办案警官的生活,家庭问题,短小精悍,却又面面俱到。
八集,故事也够复杂,反转反转再反转。
上面2部很类似,6-8集短剧,几个案子,主角遭乱的生活。
还有很多一集一个案件,结尾几分钟主角故事的。
不懂国产剧为啥要24集???案子不先想办法抓住你,给你讲俩男主做早饭?
这跟悬疑有一毛钱关系?
————华丽的分割线————
看到八集,查案像过家家,qq昵称hb的不是挺重要的么?查这个比查十几年前的摩托车靠谱吧?怎么人家一句话侦查方向改了?
网吧监控只看到马某,你们继续看有没有其他人啊,挨个查会查不出?不找受害者电脑查聊天记录?
十三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的摩托车有多少?能有记录的能有多少?
你们好歹分析一下为啥受害者都跳舞,为啥才成那样?侦查方向是不是找跟跳舞绘画艺术有关的嫌疑人?
别来秀智商行么?网吧怎么查。
网吧有监控,能拍到马,就拍不到其他人?10年上网用身份证的!
警察怎么审问也要我教你?查与受害者有没有关系,案发时间在做什么等等。
哦九,十两集摩托车排查又放下了,看第八集那架势,以为摩托车能查出点啥,像hb昵称一样摩托车也暂时放下了,这案子有个明确的办案思路么?
————分割线————
继续说办案思路问题。
连环杀人案除了排查受害人社会关系外,还应该重点查受害者之间的联系,说是随机目标又不完全随机。
可能她们去过同一家照相馆(谁是凶手),医院,饭店,下班都经过一个地点等等。
查受害者一周甚至一月的行动轨迹,寻找共同点,找到这个共同点也算是重大突破。
对于两大堆97年悬案嫌疑人资料的重新排查也应该偏向有无音乐美术雕塑舞蹈经历,或母亲有相关经历,十三年中有入狱,离开本市,重病的,十三年前有孩子,结婚的及刚刚有重大家庭变故的。
10年的案件也不能排除是97年受害者亲朋中知道作案手法的人的模仿作案,目的是让警察重新调查97年的悬案。
现在给我感觉就是办案毫无章法,聊天记录,hb昵称的人应该比较重要,摩托车也是个方向,但这两条线索都突然停那了。
突然又想起一个点,此类案件第一案被害者与凶手多数是有关系的,还是要深挖第一个受害者的社会关系。
————继续分割————
十四集看完,凶手大概率杨哲。
98年出国,10年回国,正好可以解释为啥十三年没有作案。
且会画画,这几点与我之前总结的比较符合,可以列为重点嫌疑人。
十五集水了一整集,郭胜利死亡,路开始找连环杀手的第一案。
————分割线————
十八集看完,97线,卫对白的儿子山山比亲儿子都好,做游戏,过年放鞭炮的,到了10年一点不提?这个孩子没了妈,卫就一点关系都没了?不关心关心?看来97对孩子好都是装的,完全为了白。
————分割线————
22集看完,又在水白卫的情感线,整个10年的案件,有任何新方向么?
查了俩97年的嫌疑人,马某某和姚铄,昵称hb和摩托车都是查了一半不跟进了。因为杨哲出国归国时间和会画画,抓了没审讯。
想起95年案件有无证可以验dna,凶手作案留下dna,比对出95案与10案凶手是父子。
如果凶手跟97年那样完美,不留下dna,怕是这案子又成了悬案!
这是一个刑侦剧,但我却被演员陈建斌与演员陈晓塑造的这两个角色深深吸引。十三年,在某些方面他俩都变了,但在另一些方面,他俩似乎也都没有变。
十三年前,陆行知刚转为刑警,那时的他书生气很重,和和气气,文质彬彬。
十三年前,卫峥嵘是局里的天花板,张扬锐利,没有他摆不平的混混,没有他不敢想的策略,但脾气也着实暴躁,一点就着。
十三年前,过于奔放的卫峥嵘遇到了过于规矩的陆行知,背道而驰的工作风格,却成了朝夕相处的师徒组合。那时候短平快的卫峥嵘看不惯墨迹繁琐的徒弟,他不相信徒弟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他也会发泄,尤其是在案件遇到瓶颈的时候,有些时候甚至有些蛮不讲理。那时候的陆行知在师父面前屡屡碰壁,他尽可能的忍耐与跟随,从师父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但也头疼于自己总被师父嫌弃。
一个始终没破的案子,横跨了十三年,它是陆行知以刑警身份参与的第一个案子,也是卫峥嵘付出全部努力却毫无结果的心病。十多年前,凶手突然停止作案并销声匿迹,让这件案子不得不淹没在陈旧的悬案之中,没有人再敢提起它,更没有人愿意在这对儿师徒面前提起它,看似大家都放下了,但实际上它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他们尘封在了内心深处的小角落里。
光阴荏苒,十三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陆成了陆队,当年的老卫成了图书管理员。十三年,变的不仅仅是职位,生活也变了,圈子也变了。
人与人之间最强的纽带,不在于频繁的电话联系,而在于默默地关注。人与人之间最强的认同,不在于说多少句“我赞同”,而是渐渐地复刻着对方的一言一行。
十三年后的陆队沿袭了师父的那一套在工作中的叮咣强势,是在队长这个位置上对责任感的继承,他为队友挡下了流程上的繁冗,他为队友抗下了责任上的紧迫,他为队友担起了直面对抗时的冲击,就像当年师父说的“挨(上级的)骂是我的事”,虽然当时被师父怼了,但当陆行知也坐到了队长这个位置上时,他也渐渐明白了隔离某些外部因素与环境,是对队友能够心无旁骛专心破案最大的保护与支持。陆队的吵与师父的吵还是有区别的,陆队也会发飙,也会训斥队友,但争吵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会出现像当年师父那样自己明明签了字,还反过来怪对方开工推了命案现场周围。吵与怼,是师父习惯的延续,或许在内心深处最让陆队认同的是师父对行动力与实践力的强调。
十三年后的卫峥嵘退下一线,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按时上下班,照顾家里,还尽量帮老婆分担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在弥补自己错过的曾经。这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业也是很有讲究的,陆行知的书生气还是影响到了这位师父,十三年前的老卫不屑于听徒弟叨叨那些理论依据与外国案例,一次次地打断陆行知的发言,也就是在领导或陆父面前才“施舍”徒弟点耐心。十三年后,师徒再度合作,卫峥嵘主动提起了书本案例分析,而陆行知却淡淡地以现实有别来回应,他们不知不觉间调换了立场,默契地彼此认同。
我非常喜欢这部剧里琐碎的细节,但却很难去系统化地盘点,很多生活细节看似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逻辑,但我总觉得冥冥之中它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引联系。比如说陆行知的那张夫妻合影,最初小陆只是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是一种对老婆的想念,卫峥嵘阻止的理由也很充分,确实应该注意对刑警家人的保护,但陆行知对家人的这种爱应该也是被卫峥嵘看在眼里的,或许这也是卫峥嵘最终做出回归家庭的改变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还喜欢这个剧里的一些小角色。比如卫峥嵘的儿子,小小的孩子就学着挽救父母间的关系,一个知道找警察带路、知道父亲工作分局的孩子。当小小的孩子捧出一个炸鸡腿,说是父亲带给母亲的时候,其实母亲应该也能猜到这是孩子的自作主张,但夫妻双方也都会感受到孩子在修复父母关系上的努力。十三年后,这个孩子也想要考警校,其实他一直都对父亲的职业有着一种崇拜感,他一直都比母亲更能理解父亲的工作,从小就如此。
【未完 待续】
两个主角花了10多年的时间根本就没找到正确的侦破方向,一共24集,前22集两个人做的全是无用功,破案全靠科技进步和凶手失误。
先说卫峥嵘这个角色,就是没本事加脾气大,像个巨婴。全片就嗓门儿大,对着领导撒泼,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你说他真的明察秋毫,推理一针见血破案牛逼我也就算了。问题全剧线索推进半点儿作用没起啊,怀疑的人,侦查方向全是错的。这人还能当刑警队长真的就离谱。逼死那二流子的那段看得我反胃,血淋淋的强者对弱者剥削,别跟我扯为了破案什么的,他就差把:我就欺负你 你能拿我怎么样?几个字刻脑门儿上了,恶心!太恶心了!
然后就是一堆无聊的家庭关系描写,一个刑侦悬疑剧,真的没必要刻画太多这种家庭关系,太拖节奏了,12集能演完的剧硬演24集。
还有一个很无聊的点就是各种刻意的嫌疑人暗示,我看到曲振祥公司LOGO的时候直接把我整笑了,真就硬暗示啊。我仿佛听到导演在我耳边说:你猜是不是他呀? 很无聊,显得编剧水平很烂。刚开始看凶案现场把人摆成油画的样子还觉得有点意思,但到最后凶手为什么喜欢这个油画,为什么要把死者摆成画里的样子也不讲,就为了“看起来牛逼一点?”。
好好打分
很少打低分。其实开始还不错,逐渐薄弱,结局给我整逆反了。 就算凶手是细虫,我都能理解。结果是……。合着老卫灭了白晓芙一家。车祸、癌症、枪决。他唯一的善良,就是收骨灰。 最后半集,一通画外音强行上价值。肇事者变成了英雄。说老实话,这要不是大橘猫饰演,能给角色加成,我就给一星。 为了自己一段错失的爱情 ,毁了一家人,耽误了专案组十三年的时光,徒弟不敢要孩子,离异………… 再说说徒弟,为了强行和师傅捆绑,煞费苦心。1.吃面放辣椒,贼辣。2.脾气逐渐暴躁,师徒一样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一点尊重都没有。那可是你的前辈+领导唉。3.都得离婚,然后复婚。最可气的就是,见到传承凶手张山山,抢都能掉地上。十三年的刑警、得到省部嘉奖的刑警队长唉,你但凡只是手抖一下,就可以了,好吗?
全剧最丰满的人物,那就是“刀哥”了,前后连贯,细节丰满。 一部剧就讲了一个罪犯和延续的罪犯,细节都没讲好。我也是服气的。
不想吐槽了,陈建斌大叔给我拉进来,编剧给我踢出去。
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又上新剧了,陈建斌和陈晓搭档的都市悬疑剧《尘封十三载》,周末的时候,一口气刷了10集,总结就一个字,爽!别害怕,这个“爽”并不是说这部剧是一部无脑爽剧,而是指观影体验很顺畅,有种炎热夏日里,猛灌一大瓶冰可乐的痛快。整个案jian足够离奇,犯zui手法也不同寻常,配乐和摄像全程在线,惊悚感直接拉满,又穿插一些冷幽默,目前已经播出十集,但除了部分开挂的原著党,几乎没人能猜到凶手是谁,预告里还不断有新的人物加入,故事走向还是蛮令人期待的。
我个人很喜欢陈建斌的表演,这次他饰演一名老刑jing卫峥嵘,性格火爆,逮谁怼谁,破案过程完全不走寻常路,观剧的大部分爽感都来源于这个性格独特又饱满的人物。本剧是双线并行的设定,1997年的魏峥嵘,是爱穿皮衣,专治各种不服,敢于跟犯zui分子正面硬刚的硬汉。而到了2010年的他,则变成穿着背心、裤衩、保温杯不离手的老卫,说自己熬不了夜,早已退居二线在警队图书室打杂,下班一秒不想多呆,就想着早回家给老婆孩子买菜做饭,与97年故事线那个工作狂的铁血硬汉相比,能清楚看到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沧桑感。
这也是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一改以往悬疑剧重猎奇、轻人物塑造的惯性,着眼于人物成长,以此来探寻人性的光与暗。而且不只魏峥嵘,陈晓饰演的陆行知,也由刚加入警队的小菜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陆队长,他与妻子杨漫的感情线也很值得聊一下, 1997年他们刚新婚燕尔,到了2010年已然离异,但奇怪的是,彼此感情依旧很好,维持着离婚不离家的亲密关系,连陆行知的岳母也吐槽,要不然还是直接复婚吧,这样的关系“太不健康”了,而且他们收养的养女陆安宁,正是“铅笔sha人案”里其中一名被害人杜梅的亲生女儿,这样的设定,大概率后期会成为推动案jian发展的重要伏笔。
除了正面角色,《尘封十三载》最妙的是人物群像,反面角色不再是符号化的坏人,而是跟主角同等待遇,都有相隔十三年的个人成长故事线。例如嫌疑人之一的姚乐,由一个暗恋舞厅伴舞小姐柳梦的流浪摇滚歌手,变成开娱乐公司的姚总,名字也变成姚铄,由乐到铄,多了一个“金”,表面看是梦想已si,一切向钱看,但创立的公司名字还是出卖了他,“追梦娱乐公司”,追的还是当年那“”脱了水袖长裙“的女孩”柳梦”,这样的故事单拎出来看,也并不单薄,这是一个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讲的是年轻人最关注的爱和梦想。另一名嫌疑人马成群的故事线则更有意思,当年为了骗取拆迁款,他连夜加盖两层房,为了能吃口肉,sha光全胡同的狗,是一个毫无底线的利己主义者;但13年后,他即使变成名下拥有七套房子的有钱人,反而天天开长途天南海北拉货赚辛苦钱。之所以突然看开,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垃圾堆里被捡回来的弃婴,既然连身份都是假的,那么房子、车、钱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好计较?
这些相隔13年的双线并行的故事,放在一起看,就产生很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尘封十三载》跳脱了传统悬疑剧的套路,他在惊悚、刺激之外,还剩下点别的,让屏幕前的观众跟着剧中人一起回望往事,不胜唏嘘。有了十三年的时间沉淀,让本来简单粗暴的猎奇案jian,变得层次丰富,它不再是单纯的善恶,而是以时间为引子,人性中的贪念、自私、黑暗、执着、善良、痴情等,经过长长久久的岁月锤炼,善与恶都发酵成面目全非的新样貌,也许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但又绝对符合人之常情,也令观众满足简单感官刺激之外,跟着剧中人或喜、或悲,感触良多。
《尘封十三载》的弹幕特别有意思,每次看到“本来很害怕,结果陈建斌老师一出来,马上不怕了”之类的评论,就忍不住笑出猪叫。本剧的观影门槛非常低,虽然铅笔sha人、以尸作画的案jian足够离奇,再配上氛围感满满的童声吟唱,以及流畅应景的运镜,案jian部分还是蛮吓人的。但剪辑节奏却很温柔,就是在感觉观众快被吓到的时刻,马上安排“双陈组合”出来插科打诨。陈建斌老师真的是个宝藏大叔,1997年故事线里,他有种虎里虎气的糙汉气质,2010年故事线,则多了略带沧桑的萌大爷感,不管是年轻时候怼精上身,以魔法打败魔法的粗犷审案风格,还是用吸管喝水的老年硬汉风,他都是认真地做事破案,也有种不经意的搞笑功力在身上。他饰演的卫峥嵘同志,是画风独一份的刑jing形象。
而陈晓除了贡献宠粉的360°无si角高颜值之外,难得的是完全接住了陈建斌这种资深演技派的戏,用弹幕里一句经典评论来概括,就是那种“演得了偶像剧的实力派”。这次的中青演员搭配,终于突破了壁垒,“双陈组合”是生活在同一个次元的人物,并没有画风不搭的不适感。
《尘封十三载》一共20多集,这样的时长只讲一个连环sha人案,其实蛮考验编剧功底的,但目前我看过的十集,出场的每个嫌疑人都与案jian严丝合缝,又洗脱嫌疑后完美谢幕,奇妙的是单拎出来看,也有着不错的个人故事线,这样的叙事节奏,就令人不知不觉找回了,掰着指头等更新的期待感。
作为犯罪悬疑类型剧,刑侦部分不合格。明显与画作/艺术相关的案件,直到最后才往这个方向调查,还是歪打正着找到的。全篇都是烟雾弹,用来误导观众,真正的凶手很好猜,因为沉着冷静的性格才符合其作案的风格。反观破案的一方,侦查方向一直在跑偏,只会跟自己人大呼小叫发脾气,刚愎自用不听劝,急躁冒进,不断跟案件擦点边的人纠缠纠结,虽然也能注意到一些细节,但跟正确的方向只会不断地错过。很重要的第一起案件的确认,没有缜密判断的过程,靠的是直觉,虽然直觉也是经验的累积形成的,但人设真没让我觉得他能有这么准确的直觉。破案全靠蒙以及凶手提示,看到最后发现全是老卫造的孽,多多少少都跟他有关系,他总是做那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武小文实惨。
另外,我也特别不喜欢白月光部分的剧情,一看到就开倍速。精神出轨包装得再美好也改变不了本质,这种所谓的爱情非但不会被感动还很厌恶。要真的有那么爱,守着对方独自过一辈子我还敬你是条汉子,一个赌气结婚生子,另一个放不下还是结婚生子,敢情跟你们结婚的人和孩子都是为了完成人生KPI和验证你们爱情之伟大的工具人?再碰上张司城这样心理扭曲的父亲,张山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是人间悲剧才怪。还有壮壮,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当父母的调和剂,有事自己找警察,独立懂事得让人心疼。不负责任的父母是太多悲剧的根源。
全篇最喜欢的是杨漫,可爱善良有主见,该潇洒潇洒,该扛事扛事,唯一的那点心软软都出现在漫漫这里,啜妮演得非常自然,贴合角色,演技让人感觉很舒服。
老卫嘴上不说,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嘴上说这不管这个案子,心里还是放不下,眼睛也还是想多看两眼,陈建斌老师眼神里那点纠结、好奇有又不甘心给得太好了
3.5吧。凶手行凶部分莫名有一种宗教感。主角有的时候突然大呼小叫让人觉得很烦。还是有勾起我对探破真凶的兴趣的。而且我为什么要在一个悬疑刑侦剧里感悟婚姻问题啊喂!婚姻守则,1、不要找有白月光的对象结婚;2、不要找工作颠沛流离的人结婚;3、不要找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不比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
为啥开头都是我就是要当刑警,看凶杀现场吐到不行,然后师傅总是不着调,咋了这是韩剧固定开场格局吗??
讲的是油画连环杀人案,这是根据某部小说改编的,麻烦不要一提起连环杀人案,就想起是韩国的,这个也不能申遗吧……虽然两个案子都是有绘画背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同一个凶手,也不排除有人模仿。
大结局都升华到宇宙中心呼唤爱了。理解了为什么两个家庭的女性都是圣母一般的角色了,就,幸福家庭是因为有个好妈妈。至于爹吗,回不回家,离不离婚,管不管小孩,那孩子都一样可以健康成长。这是这个剧的中心思想。
剪辑真的有点问题吧。然后就是结尾没有还原犯罪过程,以及交代如何选择的被害者,又是基因手段破的案,多少显得有些草率了。情感线和探案线有割裂。三星水平,但是美术和选景太优秀了,加一星吧。双男主人物成长线不错,长大后我继承了你的暴脾气,但你却冷静理智了。
甩他是谁800条街!
谢天谢地,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木有烂尾!!!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卫峥嵘如果真爱白晓芙,没道理这么多年完全不管张山山啊……
比《他是谁》好很多。
刚看完两集真的好上头!我们陆队在监控里偷偷看师父是什么深情人设妈耶!还有大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拖鞋背心保温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演技太牛了,十三年前后完全是俩人啊!内容上,作为悬疑剧而言案子的离奇感有(害怕一些奇奇怪怪的死亡现场),破案方式看起来也很写实,主角不是那种开挂逼王,赞!看到现在的感受是:半死不活的迷雾好像有救了?!
20230416:尚可,揭晓过于仓促而最后一集又过于拼凑,而且近期刑侦剧总有个通病,就是为了制造悬疑而设计过多模棱两可的人或情节,次数多了难免让主线也模糊了,得不偿失。
显然两个案子都有绘画背景。一眼看出来的东西还要抻几集?
开头挺有质感的,尤其是13年前那个案子真的绝美,这个凶手肯定很有艺术细胞,难得陈晓在这个剧里不突兀,有警察的那个味儿。
没看过原著,看讨论说杨哲是原著改编电视剧后新增人物,看完全剧终于明白为何要加这个人物了,杨哲的人设其实和张司成或张山山很像,(这也是为啥他能当本剧最大烟雾弹),压抑的原生家庭(向杨曼表白时说过自己的家是地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人生(高知背景又留法多年,却混的个一无所有),但杨哲却没有成为张父子那样的人,因为他的心里还保留着爱(杨曼,而且他爱杨曼爱的冷静又克制,不逾矩,不用强,知道她心有所属有不甘有嫉妒但仍旧默默守护),作者也是编剧增加这个人物感觉就是告诉观众只要你仍旧对世界保有善意你就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善会净化恶,会带来正向回馈,而警察,就是在恶意完全盖住善意时那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所有善,抵抗所有恶。
超出预期的一部剧,老带新的模式下又融合了点别的东西,师徒俩十三年后的位置对调还是有新意的,整体完成度很可以,不管是人物的表演还是整体的质感以及案子的设置,可看性很强,希望后续能保持水准,不要烂尾啊啊啊啊
国产剧的通病,闪回、转场太生硬,剪辑太烂了
别的抛开不说,卫峥嵘能对白晓芙儿子十几年不闻不问这个设定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最后一集升华了,上价值了。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嬛嬛曾经的两个怨偶合伙搞事业了。迷雾剧场经过起起落落落落,终于迎来中兴,陈晓和陈建斌化学反应不错,一个思维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日常举动能把角色立起来,挺好的,可以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