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醒世恒言》中有句谚语:君子报仇,直待三年(或已不念旧恶),小人报仇,只在眼前。对于曾经被「好莱坞」驱逐,现在又被其邀请进《高斯福庄园》的「新贵」奥特曼来说,九十年代似乎正是他「报仇雪恨」的黄金年代。当然了,这与艺术家将「只待三年」理解为「十年不晚」有很大关系。
群英荟萃的「好莱坞」显然是一个令「人」又爱(爽)又恨(凡)的地方。启用一个「电影明星」两次,导演想要提醒我们的是,展现「娱乐圈乱象」的《银色·性·男女》与披露「名流心态」的《大玩家》是需要「连连看」的姊妹篇。依照暗示不难发现,这里的「制片人」与那边的「警察」是同一个人。
这种「同构性」似乎也为手握权柄而能以《蜘蛛的策略》网络资本(贤)和技术(士)的「总编剧」藐视神圣日常,甚至践踏神圣人性的行为树立了「合法性」解释:既然整个行业不把人当人看,作为这个权力结构里的「高层网管」也只能按照这一「潜规则」办事。
事实上,这位男性导演已经通过作品多次强调「贵圈」的「蓄水池」形态。而女性导演则用更加危险的《沼泽》来形容它。主动抑或被动落入「圈套」的「追星男女」部分被这一具有「造星」功能的「子宫」孕育、生产和操纵,部分则自我异化成了这一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冷血动物——从这角度看,这部以《偷自行车的人》为「行业标杆」来影射「职业道德」危机和「艺术与商业」之争的心理惊悚作品还真有一种「奥特曼打小怪兽(希胖)」的即视感。
从唤醒自己的角度看,导演的「头脑风暴」成功了——那部与「现实性」呈现出「断舍离」倾向的转型期作品获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勋章,从引导「吃瓜群众」和启蒙「从业者」的角度讲,他的「地震」似乎也不好说失败——毕竟,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俗话说,酒乱性,色迷人。
以艺术家之手导商业之作的《大玩家》这次不是「落网」了,而是「退网」了。
《The Player》这部影片中文名译为《幕后玩家》或者《超级大玩家》我想《超级大玩家》这名字更能驾驭得住本片!因为这部片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或者可以说是给每一个电影爱好者和影视工作者的一次致敬!影片的主角名叫格里芬,是一家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制片人。他每天都需要听许许多多的故事然后在挑选出极少数的好剧本来拍成电影,这也自然而然的会得罪到一些剧作家。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标志性镜头与开场在外带一点对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的一次致敬。身为群戏大师的罗伯特·奥特曼一开场便使用了群戏。繁忙杂乱热闹的电影制片厂,有在这里工作的人,有兴致勃勃却大多都失望而归的剧作家,还有重日本远道而来参观学习的外宾。太多太多行行色色的人你一言,我一语。让影片的全景更加具有真实性与生活化。这让观众仿佛感觉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看见的。影片的开场配乐也充分间接性的告诉了观众故事后面的发展与本片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开场配乐以一个悬疑惊悚电影的开头去开场在配上一个看似普通正常的电影制片公司工作日早晨开始上班时的忙碌的全景。这让我们又感到了一丝神秘感。我们从台词中与后面的故事发展走向可以看出从开头导演就阐释出了好莱坞的种种丑恶与人性的多样复杂性以及对那个极具拜金主义金钱之上的年代的无情批判与嘲讽。
好了,开场的长镜头讲完了。故事正式开始了,男主角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高富帅。爱情事业两得意,但高富帅也会有倒霉的时候,最近一段时间里自己的位子越来越坐不稳,还有不断的收到无名编剧的恐吓明星片。这让他感到工作压力与人生安全出现了问题。始格里芬陷入了愤怒,冤枉,无助的困境之中。一开始他选择了置之不理,去无视掉这件事。但是无名编剧越来越猖狂!不断的给他寄恐吓明星片,甚至直接从天而降,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这让格里芬老羞成怒!于是他选择去反抗,去行动!他开始翻阅自己曾经与编剧的交易记录,最后他选中了一位编剧,认为这位编剧就是给他寄明星片的那个人。然后他去了他的家。这为剧作家是一个典型文艺范儿,有着一个固有冰岛皇后之称的画家老婆。但夫妻关系并不融洽。可以说是有一个失败的婚姻。格里芬去他家时他正还在影院看电影,于是格里芬赶忙去了他在的那个影院,又进去了他看的电影的影厅。放映的正是家喻户晓的新现实主义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开山作《偷自行车的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外国电影在美国的关注度与评价,基本都是不被大众所看好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或许只认可大众娱乐化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并且还要有一个所谓的美好结局。男主角格里芬终于找到了他,然后对这位过去得罪过的可怜编剧甜言蜜语,可是这位文艺范编剧并没有接受他的道歉,反而得寸进尺的对格里芬人生攻击,这让格里芬陷入了极度的愤怒,于是格里芬冲动了!他暴打了编剧,误杀了他。唉!倒霉的格里芬!可是厄运还未结束!反而是一个刚刚开始!本人认为从这时起格里芬已经就精神失常了,但他始终假装着冷静。一是竞争对手的到来,二是杀了人警察开始对他的调查,三是明星片还继续着,后面甚至还在他的车上放了一条蛇。他开始做着一些精神失常的事,他开始与被杀编剧的老婆偷情,这让他与女友邦尼分手。并且警察一直在跟踪他。格里芬与被杀编剧老婆偷情必然不是因为他爱上了编剧老婆,而是他想去赎罪。格里芬想得到一种救赎。这是人性必然所具备的一点。也证明了格里芬还有一颗像前走的心,也是一个品性还可以的人。可是编剧的老婆却是一个拜金女再加上她和她的丈夫关系也不好。所以他们俩儿很快变好上了。被杀编剧的老婆的人物塑造感觉就像她的画一样。看似纯洁而又带有一丝忧郁的蓝白色画。我想,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许多角色都隐喻与象征了那个拜金年代里好莱坞上层阶级与普通民众的思想与欲望。那是一个光怪的年代!人们都还是有善良纯真的一面,但都因为害怕与自己的胆小而不去表现出来。人们也都有软弱的一面,就像男主角格里芬不愿把真相告知于众,人们还有物质心虚弱心强的一面。男主角害怕被捕被判刑,影响他的事业。
影片的中后期有一段格里芬与被杀编剧老婆一起去参加电影活动,里面格里芬的演讲词我想也是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对他所认为的电影的阐释与认识: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一直都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作为有价值的艺术所存在着,但是很多人却认为电影大多都是大众娱乐而非严肃艺术。这是错误的!我们都渴望看到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类型的好片佳作!电影行业需要对公众富有责任心!需要去维护电影的艺术!以这个来作为电影行业的最基本使命!
电影开篇是一个令人惊艳的长长的镜头,让人眼花缭乱,把视线钉在电影荧幕上,影片对好莱坞工业电影制片业的讽刺很有趣,非常妙,在这场游戏里,玩的究竟是电影还是制作电影的人,难说。客串阵容真的是太华丽太强大了,也许这就是在好莱坞工作的一种好处吧,美中不足的是后半段稍微有些沉闷,没有前半场好看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好莱坞是造星梦工厂。全世界最好的电影和最好的演员几乎都来自这个地方。但好莱坞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毕竟商场如战场,有时候甚至更加让人心惊胆战。
本片很写实,演员们也十分生动自然。Life is Tough被演绎得很传神。就像讨论电影时,几个老电影分别拿出一部分,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部新的电影;就像你在说话,但根本没有人在听或者爱听;就像你的男人如果遇到真正的他的“天女”,便会一脚将你踢走。
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任何事物都在 变化。
就像好人会变坏,难题变转机。
生活如戏,别太当真。
图文版见
http://www.mtime.com/my/mnauce/blog/763032/Altman同学终于讲故事了,而且一讲就讲得这么好。当然,这并非全是Altman的功劳,编剧Michael Tolkin也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这片首先是Tolkin的成功,然后才是Altman的成功。不过,究竟谁更重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片子太让人兴奋了,数一数片里出现了多少大牌小牌的明星,多少名片的海报,其中又有多少参与了叙事。。。总之这片真有点让人一言难尽,我就化繁为简,单讲第一个镜头吧。很可惜YouTube上没有这个镜头的clip,我只能纸上谈兵一回,希望还能谈得有趣。
这个opening shot是长达8分半钟的运动长镜头,推轨与升降机结合使用,非常flamboyant,literally地向Touch of Evil的opening shot致敬,交代了整个set(某匿名片场),主要人物与关键信息,还明目张胆让演员通过对白来表彰长镜头,贬低现今好莱坞电影的快切风格--The pictures they make these days are all MTV. Cut, cut, cut。虽然如此,你却不得不叹服这个镜头的漂亮。这种漂亮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技术上的,Altman的choreography,时机的掌握,人物对白、走位,摄像机运动与叙事的密切配合。可以说这个镜头是体现Altman群戏调度功力的一个绝佳典范。
镜头的开始是片场老板的首席秘书斥责新来的小蜜不该在接到老板电话后说老板不在--Never say that. He's either in conference, in a meeting. He's always in,透露出片场人事的潜规则。然后老蜜又问今天的trade paper上有些啥。小蜜说今天送信的来晚了,trade paper还没到。老蜜便吩咐道"Go get them. Now! I want them back here before he arrives. "可怜的小蜜就冲了出去(pic1)。镜头也随之拉出,一辆Ranger Rover(某高级轿车)从画左开来(pic2),镜头随之右移,影片第一主人公Griffin登场(pic3),刚从车中走出,就有一编剧模样的人自称Adam Simon冲上来搭讪,向他pitch(就是推销)他剧本的idea。他俩边谈边走(pic4),走进一幢办公楼,另有一老一少恰好从楼中走出(pic5),镜头便转而跟着这对人,俩人谈得就是刚才所说的长镜头vs快切。你也可以认为这是Altman同学在向你推销他的长镜头美学,与上面的pitch对应。等他俩走出几步,Griffin已走进他的办公室,出现在画面后景(pic16),镜头便又向Griffin推进。Griffin正在听另一编剧向他pitch《毕业生续集》/Graduate II的idea(pic7,注意看后景中一张海报,谁能猜出是什么片。可以去相册看大图,提示下是部德国名片)。谈到一半,小蜜进来问刚才Adam Simon送来的剧本怎么办。Griffin说送给Bonnie(Griffin的老婆,也是该片场的story editor,还是蛮pp的哈), 然后又让小蜜查一下保安怎么让Adam Simon混进来的。随后镜头右移,Simon与Bonnie走出办公楼(注意这里的衔接),前者还在喋喋不休地向后者pitch(pic8)。这时画外一声尖叫,原来是送信的小伙Jimmy骑车时不慎摔倒(照应前文所说的送信的来迟了)。Bonnie与Simon遂走上前去。注意这时有一张明显片从Jimmy的包裹中落出,镜头前推给了个特写(pic9)。Jimmy摔倒,当然是一个事故,如果你往影片后面看的话,还会看到更多,决定性的事故。随后镜头后推,一名男子驾着一辆白色跑车正搭讪一红衣女郎(把她错认为某女星,经典的搭讪方式啊),并问她Joel Levinson的办公室怎么走(pic10)(后来我们在Levinson的办公室发现了他,就是下文所要说的Reggie Goldman,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居然还想泡俺心中的女神Winona Ryder与Meg Ryan)。女郎答"Joel Levinson?The head of the studio"与其说是回答男人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向观众交待Levinson的身份信息。随后镜头跟着旁边一群观光的日本客右移,走出几步我们可以发现,开头的小蜜又出现在了镜头中(pic11,后景),正飞奔着追逐一辆车跑回办公室,车停下,走出的自然是老板Joel,衔接前面关于Joel的对话,更妙地是照应刚开始老蜜的话"I want them back here before he arrives. "不乏幽默。随着老板走进办公室,几个公司高层模样的人从中走出,边走边谈公司的人事变更,提到公司的靠山Boston某银行的公子爷Reggie Goldman要来,Griffin则要被撤职了,或许Larry Levy会接替他(pic12)。这几人走着走着又走到Griffin办公室窗外(衔接),Griffin正打电话与保安讨论Adam Simon混进来的问题(承接Griffin的上一个镜头),接着Griffin继续听另一个pitch。接着镜头又转出,那个pitch长镜头的老男人又来了,这次说的是他老爸为Hitchcock的Rope工作,Rope的故事其实不咋样,但是"没有"cut,很牛X. 对方则说The Sheltering Sky中的一个tracking shot也很牛X。老男人说没看过。联系前面那个小伙提到的Absolute Beginner时他也没看过,看起来与其说他是pitch长镜头,不如说他在pitch他老爸(老爸还是Touch of Evil的key grip),也就是pitch他自己。他们走出后Bonnie与她的助手又迎面走来,把镜头带回了Griffin的办公室。这回讨论的是好莱坞对政治电影的态度--Political doesn't scare me. Radical political scares me. Political political scares me. 谈论到一半时,小蜜又进来打断了他们,这回送上的是那张明信片。我们将发现这明信片是影片最重要的道具。至此第一个镜头结束,明信片作为镜头结尾的重音呈现。
由上可知,这个镜头信息密度相当大,还不时使用Altman喜欢的多声轨叠化剪辑作为音桥连接镜头内部的段落,多声轨叠化剪辑同时也作为一种sonic deep focus,与其optic deep focus呼应。交代了很多重要信息,包括对好莱坞的种种评论,比如business(片场人事的潜规则等),sex(那对男女的搭讪),politics(好莱坞对于政治电影的态度)。这个镜头虽人物众多,但衔接有道,主次分明。Griffin作为第一主人公占据了最长的时间,他的出场(开着Ranger Rover,这车后来也被提到,并出现在结尾,使得影片结构形成一个回环。),他的身份、工作职责(负责删选剧本), 片中他争分夺秒地听writer的pitch都在第一时刻呈现出来;不过更有意思的是镜头中两个未出现的人物:Larry Levy与Reggie Goldman。这两个都是对主人公构成潜在威胁的人(Reggie的父亲向片场施压导致了此次人事变更,而Larry后来则取代了Griffin的职务);他们都没有明确的出场,但Larry打了个电话过来(影片开头小蜜接的那个电话),后来高层谈到取代Griffin的候选人时曾提到Larry。Reggie严格说来其实在镜中出现过,但观众始终只能看到他的背面(pic10),那时观众也不知道他就是下文将提到的Reggie Goldman。他俩都在画外,处于暗处,对处于最明处的主人公Griffin构成威胁。这还不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画外人物,就是明信片的sender。要知道后来无论是Larry还是Reggie都陆续登场,而他却从未露过面,直到影片结尾我们还是无法确认他的姓名身份,他的呈现只是一张张明信片,他才是真正主导了此片的幕后黑手,也就是说,越是隐藏在画外的人,对主人公就越有杀伤性,对影片叙事也越有主导性。
这个镜头还有几处值得一提,比如第一个画面,呈现的是拍古装片的情形,一旁有人喊action(所谓lay bare the device),然后影片正式开始,也就是说整个影片是非常self-conscious的,观众有意识地感到自己是在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movie industry的电影。
另外这个镜头中还提到The Graduate,Scorsese,Harvey Keitel。这些片与人,当然都是与新好莱坞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一个pitch中提到a TV star played by a movie star。这些都是Altman的self-comment,点出他自已的身份,新好莱坞的旗手,在新好莱坞时期结束后则多年在TV与movie之间alternate,而提及Graduate二十五年后的续集则似乎在向观众们暗示,他准备以The Player这片重整旗鼓。
3.5 可能是翻译的版本不好,又或者是不喜欢这种风格,两个小时的片三次在前20分钟看不下去,两次睡着……对男主玩的“高级游戏”高明在哪里也不是很理解。不过开头的长镜头技巧很好。
悬疑,暴力,明星,裸体,性欲,快乐结局
奥特曼野心勃勃的回勇之作,获戛纳最佳导演&影帝。1.关于制片人与编剧间的紧张关系,一边对好莱坞电影业自嘲、戏仿与解构,一边通过片中片与本片的大团圆结局认可、固化了业界传统。影片本身亦符合主角总结的成功必要元素:“悬疑、笑料、暴力、希望、情感、裸露、性及快乐结局”。2.片头8分运动长镜调度完美,是奥特曼典型手法:摇移跟拍与变焦推拉结合,流畅串起群像,又及时聚焦到细节。长镜以[大玩家]场记板起首,此后更借角色之口批评过度剪辑,自比[历劫佳人]。3.众明星客串,电影海报(希胖、普雷明格,及多部冷门黑色片)参与叙事,或预表或反讽,最有力道的是两人刚确认“没有好莱坞结局”,关门后即露出[Hollywood Story]海报。4.最让我震悚的是苏珊·萨兰登的唯一镜头,竟预言到[死囚漫步]。5.终未现身的幕后恐吓人与无用明信片。(9.0/10)
我看的第一部罗伯特奥特曼作品。又想文艺又想商业,结果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还挺炫技,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契合影片主题),这是否是奥特曼的既定风格?我也不知道,反正这片我是横竖都喜欢不起来
一向擅长多线索多人物的奥尔特曼用一个超级长镜头介绍各人物真是帅透了。对好莱坞的讽刺,各种大牌客串。点点滴滴的各种坏。
开场长镜着实惊艳,不愧群像多线高手,穿堂入室、行云流水的镜头穿梭,串起人物关系,调度功力惊人。对好莱坞式大片极尽讽谑之能事——但凡拥有悬疑、惊悚、性爱、裸体、HE结局的影片,才能踏准观众心理、票房大卖;在这个圆融到滴水不漏的工业体系里,编剧作为奠定影片的核心要素,故事梗概的贩卖亦成为一门高级营销艺术,鱼龙混杂的电影贩子们各显神通,各种内幕黑得有趣又隐秘。「蛇」作为诱惑符号出现并不新鲜,更高级的安排则是出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幻象,包括警察反常行为仿若是男主混乱而焦虑的脑海情绪投射;戏中戏的结尾处理非常反讽,而最后一个故事点子既有解构性,亦不乏黑色幽默;各种海报与剧情有互文作用。
真正的Reality是:好莱坞在92年从五万个电话中千挑万选了一个叫“大玩家”的本子,导演从来不商业,制片人也没涉案,更不是幸福结局,却获了大奖。……这就是以电影形式自我反讽揭弊电影圈的循环悖论――如果问题属实,那本片为何会被允许问世?火热新闻表明:真要控诉制片,跳出圈外发推特!
开场的长镜头是怎么做到的啊,厉害!难道就真的一个吊臂晃来晃去。。?故事其实是悬疑片里面混了点黑色幽默,制片厂办公室墙上各种海报真是有意思。哈哈,好莱坞里的人自己的人生也过得跟电影似的。以及,数不尽的酱油们!
开头那一段悬疑的序幕神赞,百看不厌。M打死蛇之后来到June家,地上是一幅曲蛇将M团团围住的画,鲜红的苹果在一旁。沙漠别墅一场,另有男女赤身裸体游入仙境之中。伊甸原罪是内核,弄罪近娱便是玩家。Altman镜头之冷,到最后也没有释放观众的呼吸,玩家在一息中蛇魅般钻游,更加冷酷,自由自在。
领教奥特曼一个镜头,胜看五百部片子~~看了一个小时只看到第8分钟,沉醉于开场8分钟情不自禁一遍遍倒回去重看~~还真是新鲜的体验~~
长镜头开场长镜头床戏蒂姆罗宾斯一瞬露鸟一堆熟脸一堆戏讽and a fuck‘in ending。that's the reality。别错过。
群戏大师Altman,开场一个长镜头带过就让人看得瞠目结舌,90年代的好莱坞真是出了不少类似影片,各种黑,黑政府、黑媒体,当然最多的还是黑好莱坞,在这种自我解构和自我嘲讽之中,对于观众来讲,对好莱坞制片厂和明星制度都会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至于拍片过程,相信导演和主创们也会非常乐在其中。
前半段写实,后半段剧情,看到Tim Robbins那张脸总是自动代入越狱剧情。。。囧。对好莱坞制片业的讽刺挺有趣,玩的究竟是电影还是电影人?客串配置太华丽了啊,还有很多好片没看过,得加油恶补了!
奥特曼的调度和群戏真的是无出其右,一出辛辣的讽刺故事,阵容实在强劲,连打酱油的都是大牌!
7.0/10。风流韵事+编剧风云+美满结局,这就是好莱坞的故事!大牌客串的还真不少。叙事比较拖踏,扣半星。
很棒的群戏,导演用长镜头深刻记录一众乱世佳人的命运,娓娓道来。
作为最后一个见到David的人,Griffin成了警方的嫌疑人,更让他恐惧的是,他还是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在他的车上发现了一条蛇......接下来,Griffin该怎么玩这个游戏
一开头就用一个超级长镜头介绍各人物真是糟透了,是在炫技么?这10来分钟,一下子来这么多人,看的我云里雾里的,早没了兴致,特别是俩女的非要一起讲话,啰里吧嗦的,不知道在讲什么,哪还有心思兴趣看下去啊。
讲述好莱坞制片的故事,很多当年的大明星来捧场客串。除了开头长达8分钟的长镜头外,没什么看头。不喜欢更多影评,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bluesliver
不是很喜欢这种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