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移除山顶得到煤炭,液压破裂法汲取地下天然气,海上钻取石油以及焦油沙,这是生产化石燃料最具破坏性的形式。 中国重度依赖化石燃料,但风能,太阳能这些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似乎更快。 美国因为化石能源触动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通过议会否定了气候的提案,以及操控的科学机构来加强宣传,近二十年的气候没有变暖,为了不用这些能源倒退100年就为了全球气温下降0.01℃? 印度还有3亿人用不上电,对比于全球变暖,他们的碳排放量世界第三,但同等严峻的问题是每个人基本的能源需求都无法满足,还有牛粪生火的 一次非季节性的降雨就是这里年降雨量的一半,作物全淹没。 一个太平洋岛国,有可能整个国家被淹没,这个国家的总统在斐济买了一块地,让自己的国民有尊严地移民。 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人口没有多少的岛国对大自然的破坏最少,但却是遭受全球变暖最大的受害者。最发达的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而自己作为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却绝口不提。 珊瑚礁作为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还有雨林吸收的碳存放在树干枝叶中,一旦砍伐,就回到大气层。 还有生产甲烷的家禽,而牛是最大的排放源,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或许会更有效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100个足以全世界能源供应,但需要比特斯拉还要大的公司一起合作 碳税:对排放碳的任何活动征收的税 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对社会上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征税 我觉得试图对人们对社会负起责任非常难做到(自己做的会不会对社会有影响,在做事前不会过多思考),因为人们过着复杂生活,他们有很多事要担忧,不希望每次做决定时都要想到气候变化,他们办不到。 碳税的做法是,引导大家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而且我们尝试不要以增加税收为目的,而是转移,可以相应减少相关地税收名额,前提是碳税每个人都执行,这是税的转移,不是增收。 即使总统是民意领袖,但他更愿意做人民希望他做的,说服美国人民,从而说服总统,再则议会,最后是议案的通过。 气候峰会的达成共识减少碳排放量,却被国务卿说成,共识是好事,但随着共识聚集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可怕,极端主义,假如共识导致穷人无处可住,无法谋生,就好像富人跟穷人说你应该跟我一样努力有梦想就能成事,他的意思就是与其推行共识,还不如停止或者延缓共识从而那可怕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影响自己现在的位置了,而这也是一代代不作为下去。 自下而上的行动,总统宣布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化石燃料的国家 奥巴马也无法给出具体的承诺,就好像巴黎气候峰会的协定,没有碳税,没有惩罚措施,国会也不会同意减少26-28%的碳排放量,只能给个长期目标,在二十年里,一年一个脚印,新能源的逐步推行,画大饼。而且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从而人口搬迁,也会加剧人地相争,资源减少,竞争激烈的国家安全问题。 否则我们及与我们一起生活的生物都将成为历史。
人人都知道地球上正在发生全球变暖,即使是十几岁的小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个词汇。但是气候变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之甚详。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或是CO2浓度上升那么简单,它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永冻土缩小及随之发生的土壤C流失、N沉降逐年增加导致海洋水体富养化、极端降水情况频繁发生导致作物减产、地表温度升高导致森林火灾愈加频繁,自然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面积缩小导致物种栖息地和多样性丧失。
生活在适宜气候区的人类常常很难察觉气候的变化,但是在极端环境下例如南极和北极,温度的轻微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将会扩张到整个生物圈。最开始是气候变化仅仅是一个生态环保的话题,人类为了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悠闲地居高临下地探讨如何缓解气候变化。但是很快地球上发生的变化就将会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人类将不能再悠闲自在的在保证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慢条斯理的寻找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异想天开的期待着一个类似于‘普罗米修斯之火’的跨时代大发明来一劳永逸的帮人类解决当前遇到的麻烦。这不是危言耸听,所有变化在前期都是缓慢的,但是一旦跨过了奇点,接下来的变化就将以指数形式递增。
面对无法避免的迫在眉睫的不可逆转的灾难的时候,人类出于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往往会选择否认:“气候变暖是正常的,从古世纪到现在,地球就经历过降温阶段也经历过升温阶段”。而当面前摆放了太多太多的证据以至于不能装聋作哑的时候,就会开始否认自己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也同时否认自己有减缓气候变暖,改变可怕的未来的能力。
但是,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想承担责任。无论普通民众是否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他们很少付诸实践。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当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在被要求为改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的时候,个体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是因为我一个人升高的,凭什么我要负责?别人也没有付出行动,那我凭什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我不去做,也有别人会做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多我一个少我一个都没关系。”全球76亿人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这非但没有使所有人的力量结合起来,反而让每个人的责任感无限的分薄了。此外,看了纪录片后我发现美国有话语权的上层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化石燃料的既得利益者,那么政府和媒体对使用化石能源恶劣后果视而不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现状指鹿为马也不足为奇。在单纯的科学问答和环境变化之上覆盖着复杂的利益纠葛,政客们和财阀们将目光聚集在眼前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上,无视暴力开采化石能源、焚烧对全球环境的毁灭性打击。‘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大概是利益驱动者内心深处否认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他们不在乎子孙后代是否能看见美丽的热带雨林群落,他们在乎的只是当前的实实在在的能攥在手里的美金。更何况,即使末世真的来临,他们也为自己的子孙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足以让他们成为登上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人。
人类在破坏地球,不止开采和燃烧化石燃料这一件事,毁灭地球的是我们平常人的一举一动。更多的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当你在吃薯片和牛肉的同时,你也在加重地球的负担。每一个普通人行动起来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层面上出台相关政策。有环保意识的人可以选择不购买棕榈油的产品,但是生产过程在持续进行,工厂已经建立,森林已经被焚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有必要为他们已经排放了的CO2负起责任来,切断大公司和资本集团以自然公共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利益的途径,大力扶持清洁能源,在激发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提供他们机会购买不太昂贵的清洁能源产品。
可能因为专业有一点点环保相关吧,看了感觉还是蛮触动的,别的做不到,但是我决定不吃牛肉了。
昨晚,global sociology课上讨论migration的问题,前半程把8篇papers过了一遍,后半程看了这部纪录片。每天看一部纪录片的节奏,真是有点承受不住。从艾滋病到农民工,再到气候变暖,那么多真相推给你,以往‘天真无邪、岁月静好’的心变得复杂了、沉重了、怀疑了,无数问题开始跳出来:“怎么会这样?!"
回到本片,Leonardo DiCaprio是主要角色和旁白者。尽管Leonardo在片中竭力呼吁美国人民环保意识提高,但仿佛还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不,春天刚来,Starbucks就已经开始用冷空调了。车还是几乎人手一辆,空调、暖气照样开得十足,牛肉照吃,零食照买。当舒适的生活模式已成为习惯,谁还顾得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被燃烧、遥远的冰川在融化呢?气候变暖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客们、商人们却为了自身利益而矢口否认。各种虚假新闻充斥美国电视荧屏,混淆视听,干扰大众的判断力。Leonardo和印度女士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是一个中国人的10倍,一个印度人的30倍,如果美国不起带头作用,还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和要求别人?
关于环境正义:对于global warming影响最少的国家,却要承受最大的损失,而成为climate refugees, 不公平。同战争难民一样,谁该为此负责?去年,好不容易达成的巴黎协定,被川普给撕毁了。所以,global warming在被遏制吗?干旱的地方将会更加干旱,洪涝之处将会更加泛滥。人类就像是温水里的青蛙,短视、后知后觉,一起等待大洪水的来临。也许末世真的近了,罪人们,不要再掩耳盗铃,悔改吧!
我们到达临界点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这是新冠疫情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怕的事实,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12月31号发布通告,1月23号武汉封城,几十亿的民众在全球浑浑噩噩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场灾难,然而到现在却是铁板钉钉的发生了,而且还会越来越恶化,气候变暖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恐怕是的,这将是多么恐怖的未来。
那么有多快呢,他们将在什么时候到达临界点?什么时候我们全都会变成气候难民呢,什么时候气候变暖或者是生态灾难,气候灾难会让所有人像这次全球疫情一样十分的恐怖紧张,几十万人,甚至是几十亿人在家里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全世界的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他们拥有着最大的原料生产场地却拥有着最需要欠缺的,最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他们在整个全球的供应链中处于价值最低的地,被剥削压榨的最狠,但是他们却要付出最高昂的生态保护的代价,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这样继续的话,他们的生态环境会率先失败,率先出现危机,然后他们本国就会出现气候难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球的格局,在未来的这50年当中,气候或者生态灾难还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
这不仅需要全世界政府,科学家,民间组织,联合国的团结协作,还有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就是劳工阶层的中上游最有知识最有学问的,还有闲暇时间那部分人能关注一下。他们才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才是气候变暖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对抗化石燃料,有利于集团的唯一的。唯一的手段就是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气候灾难导致的问题。这需要不停的抗争,需要普通百姓持续不断的教育,需要越来越多像本次纪录片儿一样的人进行更多的宣传,这将是一个漫长痛苦曲折的道路。
这部影片包含的负能量太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将马斯克那样的电动加工厂,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的新能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的永续能源来帮助我们减少污染。
一个体系的溃败不一定非得从中心开始,也可以从外部开始逐渐蔓延到中心,最后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这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天吧
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觉得他们能缓解啊,能纠正,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能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能更加的敏捷,他们无法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点。全世界的资本转移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更多的气候灾难,也是全世界在各个国家相继又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化石燃料,恐怕会更加的摧毁全世界的生态气候。
气候与经济,气候与争执将是未来很多年的主题,在对自己的碳足迹收税这件事情上,在国际上会引起非常非常多的争端。这里不仅有气候变暖这样的生存问题,还有国际间的政治利益分配,普通老百姓的人权,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
“现实不是电影,我们不能假装不知道结局。”看到后面好想大哭一场。
虽然环保是一个老旧的主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美国人,对全球变暖并不认同,对此,小李子想出的说服办法是言传身教,跑遍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话,再辅以环境恶化的切实影像来敲响警钟。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奥巴马的采访,把奥巴马问的有点傻,关于继任者的问题令人发笑。
因为胆小懦弱一直不太敢接触环保、灾难和战争类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但是这部纪录片不是说一味的在恐吓你这个世界有多糟糕,而是告诉你现状,政府的政策和现在你可以从哪些小事中为环保做出贡献,面对各种领导人物小李不卑不亢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中国有柴静,美国有小李子。小李子的待遇明显比柴静好啊,不过,fossil fuel 后面的利益集团实在是大啊。#20161125
在如今无数明星作秀的现状下,莱昂纳多身体力行做环保,明星盈利是一方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大众带来效益,也应是所谓明星的义务之一。当然,除了对莱昂纳多明星效应的关注外,大家更应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主题给予高度关注,环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或是毁灭,全握在自己手里
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氣候變化是西方邪惡勢力搞的騙局!?這片是不是又“敏感”了?
小李子讲的这些,我们早都知道了...所以看这一部感觉就是复述和强调一些已知的东西,不管是环保生态方面、还是政治意识层面…新鲜感和震感度打了很多折扣。即便是《海豚湾》团队打造,在剪辑、故事性上下了很多功夫,依旧是一部陈旧的纪录片。
小李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是一朝一夕了,片子以小李的视角,像是小李对自己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路还漫漫,几场访谈,几次实地探寻,都比较有感染力,小李是真正地在借助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呼吁大众恳请大众重视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人人都能做到的两点:少吃牛肉,少买东西,尤其是成分含棕榈油的东西。Piers Sellers,NASA那位胰腺癌晚期、曾经在太空中飞过五百多个小时的科学家的话最感人。小李子真是不喜欢奥巴马啊,;)
从摩根弗里曼,到克里斯蒂安贝尔,再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好莱坞的艺人的确不一样。
我想大哭一場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要怕麻烦,买东西吃东西用东西以前多了解一点产品生产背景。
没有一味地批判,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带着傲慢与偏见居高临下地审视。接近公正与客观。莱昂纳多在我心里不仅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Actor,更加是依靠自身影响力来践行责任的Environmentalist.
能感觉出来,小李子本人很悲观。身处选出了特朗普的这个白痴国度,逆大势而大声疾呼是件既不讨好,也很容易徒劳的事情。有人先死,有人后死,最终大家都会死。或许聪明的凯恩斯是对的,但小李子更有心,更像个人。
不如当年第一次看al gore纪录片来的震撼,但是已经决定take action了,少吃牛肉薯片,从自己做起。另:天下最贪不过奸商,天下最黑不过政客。
为什么要关注全球变暖?我可以很浪漫地希望,后代们能够看到冰封的格陵兰,看到深蓝的海冰;也可以很现实地审视它,不久它便会导致地球的剧变,抹杀人类的城市,激化人类的矛盾。当艺术依旧能够用浪漫来阐述一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我们尚且还可以纠正它。
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访谈,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讲了中国的污染,小李子并没有沾染上传统西方纪录片对中国的苛刻态度,说了污染第一也说了开发新能源的速度和能力世界第一,最怕的就是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还顺带把希望也扑灭了。印度直接了当地批评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停滞不前
三年制作,全球17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免费播放!你们相信在国内找不到资源吗?!(国内敏感话题) 幸好可以翻墙!!
小李子基金会是最棒的环保基金之一,请关注!(这部同样很乐观,传达了些最需要的态度。(真希望小李子当总统!Elon Musk也超赞!
@影志 什么叫纪录片说的都是已知的事情 这些已知的没做好就是无知的,所以依然要强调和重复,你要的震撼感我宁可不要,因为破环环境造成的震撼影响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这就是一部纪录片,没有什么陈不陈旧,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不算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