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喜丧2015

HD

主演:郁凤云,王士兰,李宝明,阮凤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剧照

喜丧2015 剧照 NO.1喜丧2015 剧照 NO.2喜丧2015 剧照 NO.3喜丧2015 剧照 NO.4喜丧2015 剧照 NO.5喜丧2015 剧照 NO.6喜丧2015 剧照 NO.13喜丧2015 剧照 NO.14喜丧2015 剧照 NO.15喜丧2015 剧照 NO.16喜丧2015 剧照 NO.17喜丧2015 剧照 NO.18喜丧2015 剧照 NO.19喜丧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喜丧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林郭氏突发脑血栓,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子女积极为老人操作敬老院入住事宜。敬老院床位紧张,只有等待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按照老人的意愿,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这一过程中,林郭氏中风摔倒,脑神经损伤,得了笑病。 敬老院终于有老人亡故,空出床位。却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林郭氏怀揣着全家福老照片溘然长逝。按照老风俗,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 生活重新开始,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宾虚1925我的逆向追求血缘摩根2016贺岁龙虎豹再见巨人结婚吧,笨蛋啊!帝国大厦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青春荷尔蒙游戏巴顿将军一曲秦腔法国小馆儿 第五季空中悍将五虎将1974雀圣同喜同喜2003脱单倒计时地狱之门的传说海灯法师走出非洲我是监护人恶鬼

 长篇影评

 1 ) “果然,老而不死为妖啊!”

我辛辛苦苦靠讨饭独自把子女养大了,而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然后我在家带孙子、干点杂活,那点养老金还能给儿孙添补。只是渐渐地中,更老的我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开始像踢皮球一样把我踢来踢去,我成了他们眼里的瘟神!

不过我没有太难过,我的眼泪早已在拉扯他们长大时油尽灯枯,其实我还是有些许安慰的!儿孙我都见到了,把最后能给他们的也都留给了他们,这样我又少了一丝牵挂。

但我还不想死。曾经我不愿意去的敬老院,现在它却成为了我唯一可去的地方!可是那里的床位人满为患,我只能等有人死了才能进去。进去做什么呢?进去等死。

终于,那个借我钱的老太婆还是没能再用药续命,估计又是没钱买药了。那时我恍然大悟:死了好啊!死了儿孙都解脱了!还能给像我一样的人腾位子!那么等我进去,又有多少别人家的儿孙等我的位子?算了吧!我哭够了,苦够了,活够了。末了看到这一幕幕,比唱大戏还精彩,我也笑够了!

那就这样悄悄走吧,无牵无挂!

我的大儿媳妇儿咒骂了我半辈子, 看着她满头白发,我把传家宝---那双见证我这凄苦一生的耳环给了她!我这轮熬到头了,现在该她了!

 2 ) 无尽的命运的循环

过年前不久看过一遍《喜丧》,看得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故事简单,却很真实很现实,似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真实生活的影子,自己或是身边人。

老人带着孙子小道一起生活,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利索,子女们希望老人去敬老院。可是老人并不想去。二儿子先去敬老院填表想让老母亲第二天搬进来,由于敬老院没有空床位只能等有老人去世才能入住。老人出门被门槛拌倒后,几个孩子开始轮流照顾老人,到每家住一段时间。先和孙子小道到二儿子家住,小道偷东西被抓,因为想要钱可以去找自己的母亲。然后老人去三儿子家住,小道去四女儿家让女儿给他找个事做。在三儿子家有温情有受委屈,孙女在奶奶的鼓励下勇敢走出家,老人转而去四女儿家住,被误会偷钱,再一次生病得了笑病,转而回家和二儿子一起住。因笑病不被理解,被儿子儿媳搬到牛棚住。老人仍在拜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敬老院有老人去世了,在准备去敬老院的前一晚,老人吃老鼠药自杀。孩子们为她举办喜丧。小道也准备离开家去找母亲,二儿媳与老人的命运惊人地相似,在同一个地方同样地摔倒。

电影从农村的角度反映农村老人的现状问题,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镜头转变僵硬,观感会受影响。但结局让我从四星到五星,这个结局处理得很好,照应开头,又一个老人倒在门槛边,这无尽的命运的循环,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不用多说,留给观众想象。没有音乐,在沉静中结束,画面静止在二儿媳倒在地上,无声胜有声。

一直想要写点什么表达一下观感,尤其过年前后更让人有感悟,看这部电影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过年热热闹闹,阖家欢乐,但是热闹和温情总是短暂的,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差不多一个星期的热闹,而且现在的热闹也不如从前,然后又回到平时的生活状态。仿佛那段热闹像梦一样,走个过场,好不真实。

再看了一遍《喜丧》,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前后很多照应。觉得真的挺不错的,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并获得很多赞赏确实值得。

儿女们谈的最多的是钱,而老母亲谈的最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实在很无奈也很讽刺。

菩萨。电影开头一幕就是老人晚上在菩萨前祈祷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老人去哪里都带着这尊菩萨,平时用红布遮盖住菩萨。我觉得菩萨对于老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想到短片《一指城》,城市无休止地建高楼,人们要戴着安全帽避免不时掉落的碎石,短片的老奶奶把自己的安全帽留给菩萨戴,楼要倒了也想带上菩萨一起跑。老人的情感寄托不到孩子身上,也没有其他可以寄托,只能寄托到菩萨身上,我想这也是很多老人信菩萨的一个原因吧,不一定有所求,只是想有一个地方情感可以安放。孙女离开,老人跪拜菩萨即使儿媳指着脑袋骂,住到牛棚后老人依然拜菩萨即使儿子摔掉菩萨,他们不知道菩萨对于老人的意义,菩萨摔碎了,情感寄托没有了,我想这也是老人开始妥协的一个原因,她同意住进敬老院了,其实她是想自杀,离开这个世界,不给儿女再填麻烦了。

笑病。老人笑得了笑病,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其实这也是有细节铺垫的,老人在女儿家又一次生病,应该是听到女儿女婿怀疑自己偷拿了钱受了刺激,嘴角有些抽搐,送到医院去后,老人在医生的面前突然笑了起来,大家莫名其妙,医生当时说可能神经有点问题,希望回去大家多注意一下这个问题。可是没有人把这话放心上,没有人注意到老人的病是否真的好了。又遇上女儿的儿子军团去世的消息,大家都在一种悲伤的情绪,更是忘记了老人的病。然后老人回老家和二儿子一起住了,时不时突然笑起来,大家都很奇怪觉得可怕。大家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种病,神经错乱而导致喜笑无常。

喜丧。儿女们为表孝心为老人举办喜丧,说老人身前喜欢热闹,这话没错,在电影开始就是老人一个人去看村里的表演也可以体现老人爱热闹。但是老人并不符合喜丧的条件,她是自杀而死,并不是寿终正寝。喜丧这一段看得人好尴尬,台上唱着通俗流水歌,跳着热舞,台上举着老人的遗像正对着表演。这不讽刺吗?

遗产。老人在临死前把一叠鞋垫交给二儿子让他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了。鞋垫在之前也出现过,老人一有时间就拿出鞋垫缝,在三儿子家,被儿媳嫌弃毛巾后,好好收起自己的毛巾,拿出鞋垫出来缝。好不让人心疼啊,尤其最后知道这是为你们这些儿女做的啊。老人在临死前也把二儿媳叫来,交给她传家宝,二儿媳很是高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电影很多细节反映农村青年外出的趋势现状,老人的想法也很开明,她听的广播放的歌唱的也是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二儿孙媳想出去打工,让生活变好一点,二儿媳一开始不同意最后也同意并送她离开家。三儿子年轻时离开张沟沟,在外闯荡生活条件相对更好,家住县城,有车有房。他的女儿也想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电视里在放歌曲《外面的世界》,在听了父亲的故事和奶奶的鼓励后勇敢地离开家出去闯荡,她在走向车站的画面时背景音乐中唱的词,我觉得这样的安排肯定也有一定含义。孙子小道一开始偷钱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去上海找自己的母亲,在最后也离开了家乡,远去上海,这也是一个照应。

人性。因为想早点让老母亲住进敬老院,两兄弟经常去敬老院看看是不是有空床位了。听说有位老人快不行了,一直指望着她能早点离开,去敬老院探望然而失望而归,最后一次去终于得知有老人去世,这样就有空床位了。好寒心,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生命危及,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个社会却这样容不得她。还有上面说到的二儿媳拿到传家宝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在她看来老人就要去敬老院了,自己留着也没用,她竟还问有没有别的,还有吗,寒暄几句老人会不会冷,然后高兴地出去了。我想老人内心是明了的。

我始终是相信子女们是有孝心的,只是他们可以尽的孝心是不用麻烦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他们的孝心是不够有耐心的。他们会把老人接过去住,照顾她,只是时间一长,就会不耐烦。儿女一多,互相计较起自己付出多付出少,孝顺的性质就有变化了。

细看电影每个人,其实每个人形象都很饱满,每个人都很无奈。我很喜欢二儿媳这个人物的设定,她的形象也是最为丰满的,有强硬有软弱。在她身上细节也体现得最多。她的命运和老人有些很多相似,应该说她是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曾经和未来都那么相似。还有一个细节,老人是出门摔倒,二儿媳是进门摔倒,这会不会也是一个照应?

有人说虽然反映了现实,但是不够深刻,主题表达不清,反映的内涵太浅,不够触动人,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否定一部作品的理由。因为戳不戳心在于自己,一部作品将现象呈现出来,怎么看在于观众,每个人触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老人儿童题材的影视很多很多,也更触动人心,只是触动了之后呢。是不是也像电影结局一样,无尽地循环着命运,没有任何的改变呢。而怎么改变,这不是我们看了之后应该想的和去做的吗?

 3 ) 《喜丧》:王家卫口中的中国版“东京物语”

原载“文慧园路三号” first青年影展一直致力于挖掘国内青年新导演的作品,比如去年号称平顶山科恩兄弟的《心迷宫》,今年吓坏了影评人的低成本伪记录恐怖片《中邪》。都是非常优秀且有才气的作品。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另一部作品,《喜丧》。 这部作品,虽然不如《中邪》那样有着抓人眼球的惊悚题材,但却拿下了今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大奖项。还被称作是残酷版《东京物语》。因为王家卫特别喜欢这部片,称其“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 《喜丧》之所以会让人想到《东京物语》,是因为都讲的是儿女各自成家,老人孤独无为的故事,但是整体看下来,《喜丧》却透露着比《东京物语》更加残忍的,更加现实主义的意味,这让《喜丧》的故事看起来与日本著名影片《楢山节考》更加相似。 《楢山节考》有着两个版本,分别是木下惠介执导的1958年版和今村昌平执导的1983年版。讲的都是同样的故事。在信州时代的日本,由于山中粮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明着供奉山神,实则等死省粮。在木下惠介的版本中,老母亲由有“日本性格女演员的活字典”之称的田中绢代饰演。 在《喜丧》中,80岁的老人郭林氏在丈夫早逝的情况下养育大了3对儿女,而当她摔伤腿时,这6个儿女非但不愿意照顾她,还想把她送进敬老院。但是敬老院床位紧张,郭林氏只能一边在儿女家轮流借住,一边等着敬老院中的老人死去腾出床位。而当敬老院空出床位时,老太却自杀去世了,儿女们便给她办了一场热闹的丧事。因为老太太在这个年纪去世,不仅自己少受罪,也给儿女减轻负担,是为喜丧。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喜丧》足足讲了128分钟,但其中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不仅不让人觉得烦闷,反倒为人物带来一种凝聚情感力量的雕塑感。《喜丧》的故事主题,也从影片标题,到影片一开头的声画间的关系,一直贯穿影片始终直到结尾。 那就是“对立“。 就像影片的片名,“喜”和“丧”,本身就是字义上的对立。 或者更确切的说,《喜丧》展现了多组对立的意义。这种对立既是“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立。也是老一代与中年一代,中年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对立。它还是日渐式微的农耕文明,与迷失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消费主义之间的对立。 影片开头,伴随着破败的农村居所的画面图景的,是工地嘈杂的施工声。影像与画面在这里构成了一组对立元素,那几乎淹没画面的强大声场,是无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和消费文明。而那代表着传统的、守旧的、与破败的农村石屋构成衰败的意义共同体的农耕文明,则在影片一开始就被压制在现代化的力量之下。 片中一直诚心拜佛的老太太郭林氏,总是念叨着“愿菩萨保儿女平平安安”,便是传统信念最外化的代表。 导演张涛非常明显地将城市放置在了乡村的对立面。乡村是淳朴的、没有危险的;城市是混乱的、充满骗局的。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是敬老的,那出走到城市的子女却连葬礼都没有参加,只是不断的寄回为数不多的钱。城市既是乡村身处偏僻之地的富庶幻想,也是乡村那个充满了邪恶的想象。而乡村,也不由自主的,在城市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攻势之下,发生着自我的移位。 片尾,因为二儿子家的孙子进城打工了,二孙媳妇也想进城打工,二儿媳由最开始的不同意,转变为“你进城打工要小心,咱们农村人可千万别被城里人骗了“。这句叮嘱,也更加直白地揭示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对立。 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在影片的多处地方看到,在二女婿送老太去敬老院的路上,两个城市装扮的骗子,用公文包和捡钱这种富含城市意味和城市背景的骗局,抢走了二女婿身上的钱。在三儿媳妇眼中,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混乱和危险的,她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去浙江打工。而女儿的执意出走,既是青年一代的逃离,也揭示了中年一代与青年一代的对立关系。而小孙子则数次提及“去到上海”的逃跑的妈妈,并要去上海找妈妈。上海作为现代化都市所代表的城市与外部,接纳着乡村的出逃者和摒弃者。 片中,导演多次拍摄火车站,它是片中唯一通往外部的象征,而外部世界,却从未在影像中体现出来。这种外部世界的缺席,就像是乡村与城市间的对立,不可见但却切实存在。 在儿女的冷漠对待中,老人最终得了“笑病”,笑声取代语言成为了悲凉的讽刺,指向了老人最后“不得以”的死亡。在这个日常乡村的图景里,残酷并没有刻意展现,反而用一种生活化的必然展现出来。就像是影片结尾处那场闹剧般的大腿舞葬礼,并没有讽喻指向,只不过是乡村喜丧的最普遍不过的景观罢了。 可惜的是,导演张涛在访谈中说,会对这个场景在最终的剪辑版中有所取舍,也不知到时候是否能再次在大银幕上见到。 《喜丧》的整体呈现冷静而直白,老人最后临终梳头的镜头长达9分钟,而实际拍摄的镜头则比这个更长。非职业演员的出演、现实主义的布景、凝固的长镜头让《喜丧》在形式上看起来像一部纪录片,但在内在的构建中,《喜丧》却是非常剧情化的。对于这样的一部关照社会现实的影片而言,《喜丧》做了大胆的尝试,其结果也足够有力。这或许是在商业院线之外,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微小的影像力量。

 4 ) 结局是喜还是悲

现在才晚上七点多,已经困的不行,一个人在家里来回踱步,找不到什么事情做,干脆洗了澡躺在床上,但是不想睡那么早,就找点事情来做吧。想到之前看到的这个电影,有些感悟总想记录一下。

整个电影记述的事件并不是很稀奇,反而很普遍,导演并不是拍出来惊世骇俗的惨案而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是提醒着人们日常发生而且不断上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悲剧。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没有城市中的孩子好,但是见识却不比他们少。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有些耳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的。我的曾祖父去世的早,曾祖母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后面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衣食起行之后,就像电影中一样,搬到各个子女家住。我们家的情形和电影中确是十分的相似,我曾经是留守儿童,因此我的祖父母一共要照顾我及几个表弟妹共四个孩子,还要照顾曾祖母,负担不可谓不重,幸亏我的爷爷奶奶倒不至于那么的不孝顺,甚至于有时候我没有很好的按照要求交代照顾好曾祖母还会挨到训斥。但是我爷爷的弟弟家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也和电影中一样,觉得曾祖母人老了,特别脏,因此给她用单独的碗筷,甚至子女们给曾祖母买的零食,也会被偷吃。记得有一次,曾祖母气不过,那么时候她的腿脚都不好使了,在地上爬,非要去我爷爷家,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场景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在农村看到太多的这样的事情,想要帮助总是心有余,但是却被擎肘的很多。曾祖母的不幸,当时我还小,即使看到曾祖母的无奈,却也不能够帮助她,这样的愧疚让我总再也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长大后,听他们说,我奶奶的姐姐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吃的和穿的后,我问我奶奶,我要不要给她一点钱,让她生活好一些,奶奶很不以为意,说,她有自己儿女呢,怎么轮到你。这一句话噎的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人生已经很多无奈与荆棘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制造更多的荆棘呢?整部电影,从反映的主旨来看,最深刻的就是结尾。看到这个结尾,更多的是五味杂陈。按照报应来说,应该高兴,大儿媳妇这么对待老人,轮到自己了,报应。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一代代人的命运都没有改变。多么想,到了大儿媳妇这一代,她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不要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但是往往是痴心妄想。结局是喜更是悲。喜的是大儿媳妇的报应,悲的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

电影中,很不好,很做作的地方就在于,为了凸显主旨出来,老人家变成了超级无私,都是为儿女考虑的。我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至少在我接触的事情人群中,这是很少出现的。无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但是总是有限度的。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理由和逻辑在她的子女那么对她了,她还会这么表现。我从来都不愿意低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我也很确信,很多父母在危急中都可能牺牲自己而保存子女。我曾经被我母亲短暂丢失了,幸好最后找到了。每每回忆起那个片段,老妈都是长吁短叹。但是这种爱也是一种相对的,再强大的父爱母爱都经不起子女的无情吹打。如果电影中不那么做作,更符合人性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点。

 5 ) 菩萨保佑

小道有心,谐音“孝道”,二姑家的50块不是他偷的,奶奶以为是他偷的,一口应下女儿的诘问。他是个苦娃子,父母扔下的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的管教往往是一堆狠话,只有奶奶沉默不言的爱是他心里的一份依靠。最后他也登上了那个修了公路的小山坡,走上了那条通往未知的公路,看过了奶奶生前住的牛棚,一张三口之家的全家福一张奶奶的黑白照片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撑,他回望着小山村,眼里有些迷茫。

圆圆是老太太的重外孙女,她是一个脱离了“旧底层”的“新底层”,她说一口奶声奶气的普通话,喜欢芭比娃娃,想爸爸……然后她姥爷把她爸爸的骨灰盒放在她面前,她什么都不懂,周围是妈妈压抑的哭声……最后妈妈抱着她在老姥娘的丧礼上看低俗表演,她眼里都是迷茫

婷婷是老太太的孙女,三儿子家唯一的女儿,最温情的一幕是她给奶奶洗头发,她想去南方打工她妈不同意,偷偷走了说奶奶知道。老太太虔诚跪拜礼佛,儿媳妇指着鼻子桑囔她,她都应下,沉默不堪。她提出去女儿家,儿媳妇麻利的把她的碗筷铺盖当垃圾扔掉。后来在三儿媳和二儿媳的对骂中知道,她是“狐狸精”也就是老三的小三,老三孝顺排不上护犊子第一,因为这打了嫂子一巴掌。

二闺女唯一的儿子军团喝酒开车死掉了。卖了唯一的房子买的大车开长途。

最后发丧前村里老人骂二儿几个不孝,老头死的早,大儿才13,小的才9个月,老太太靠要饭把六个儿女养大。哈哈,老太太想哭的时候却得了笑病,越伤心笑的越大声,一辈子的苦吃透了,临老了只有沉默和笑,她总是低着头,因为要饭低头惯了……

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没有出现过,走出了山村可能过的好,也可能不好,但是母亲的死在他们心里也只有寄点钱聊表孝心的分量。

二儿媳嘴毒心不善,但能干活能吃苦,在农村她是个能干的媳妇,四个孩子自己拉扯大,最后端着煎饼蹒跚起步摔倒在门前子上,进入了殊途同归的轮回

二儿子去母亲住的牛棚,问母亲,“娘,你恨我不”,老母亲只有一句“我儿,你说啥呢”。母亲对儿女的宽容是菩萨一般的慈悲。

老太太洗净脸拢拢发,拿起残破的镜子在油豆灯下看了两眼,这悲苦的一生该结束了

“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6 ) 一辈子跟着你的影子

今天看完喜丧,半天没缓过来。整部电影都沉浸在浓郁的压抑中让人喘不过气,以至于电影结束片尾字幕走完后整个电影院久久无人离席。因为故事太真实,真实的让人无地自容。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在深剖自己,好像把最不愿面对的责任,最难以启齿的耻秘和最见不得人的想法挖了出来曝晒。 不得不说电影的叙事方法很中国,各种含蓄委婉暗示,就是不明说。像一道道印在地上的影子,你看不真切,但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而且这影子一辈子跟着你。

首先二媳妇这个人很真,无利不露笑,有怨及时报;三儿媳虽然是个畜生,但她将我们心中对老人,农村,贫困的歧视,蔑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换句话说,她做了我们想过但没敢做的事情;而四女儿对老人说出了我们深埋在心的话。没有人想做弱者,没有人想承认自己是弱者,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想尽办法的找到别人的弱点软肋割上一刀又一刀以显示自己的伟岸从而获得心里的平衡,平衡在别处被割的伤口。看起来很可笑,但的确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并且不会止步于今天。 四女儿媳妇看到姥娘失禁后尴尬的一喊让我脑袋一嗡,眼前出现了无数当婊子又立牌坊的身影,包括我自己。责任良心就好像身上肥肉一样,不吃点反人类的苦你甩不掉,但当你真正甩掉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大儿子对妈妈忏悔的一瞬间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滑下来了,可能因为人往往在引起共鸣的时候才会不由自主。看完电影后的我好像在心里吊了几座山,一为以往的逃避而自责,二为日后的生活而感到压力丛生,也许以后1+2+4的生活会让我们“进化”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愿如此。然而扪心自问,当家庭生计的维持,自己的无能无力,孩子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医疗,还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担在你的身上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最后老人给了自己的孩子一塌鞋垫,是因为孩子平安健康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她把传家宝给了二媳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希望二媳妇能看在财物的份上,保证儿子的晚年能过的好一些。四女儿怀疑母亲的时候,老人一口应下并果断补偿,让我想起的前两天看到的一个佛经故事(文末有注不赘述)再次感叹老人无时不刻不为儿女着想的心。无论受到怎样的待遇,老人永远不忘向菩萨给孩子们祈福,即便菩萨被摔成碎片只剩了一张脸。儿子摈弃了对鬼神的敬畏,摈弃了心中的信仰,也摈弃了孝道和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只想说,别在这种阳光般无私的爱下撑起你无知的阳伞。 另还有很多细节的表现让人回味无穷。老人无数次的失声大笑,笑人一言不合就真相毕露,笑人懦弱无能无处可逃,笑问自己的一辈子究竟活出了个什么明堂最终又苦笑着哭了;敬老院胡嬷嬷的死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然而胡嬷嬷却硬是挺到了最后。老人说“我不想死都得死啊”。荒诞的事从来都不缺来源;葬礼上大家以亡人的名义过了一把自己的瘾。老人微笑的照片看着台上闹剧让人尴尬的手足无措;剧终二媳妇走上了婆婆的路,让人不禁感叹天道好轮回,种豆不得瓜;喜丧本应喜庄子所喜,喜福寿兼备之喜,最终却真的成了一件众望所归的喜事,大家笑着办完了葬礼,面对与独自撑起六个儿女的母亲的永别没有一滴眼泪。 电影叙事方法含蓄,但展现出的东西却直接的让人害怕。看着这部电影就好像在裸体照镜子,把刀尖抵在你的眉心,让人羞的无地自容,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见微而知著,这真的很可能就是你做过的或者将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劝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人不要去看这部片子,不然的话,你看懂了是平白给自己添堵,给你比山还重的压力感,让你觉得周围的一切玩乐都毫无意义,还需要到楼下商场逛买一通来舒缓心情。你没看懂更是浪费,浪费了一公斤眼泪,二两的同情心,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外加一张电影票钱。 注一: 有一座寺庙,因供奉一串佛珠而出名,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此佛珠乃佛祖之物。寺庙中,有一个住持,七名弟子,每日吃斋念佛,大家相安无事。 突然有一天,佛珠不见了,香客也不再上门。住持对七个弟子说:“你们中有谁拿走佛珠,夜晚偷偷放在门外,我不会追究。”可是七天过去了,佛珠没有出现。 住持又说:“你们中有谁拿走佛珠,夜晚偷偷放在门外,我还不会追究。” 七个弟子面面相觑,都在猜测是谁偷走了佛珠。埋怨的,唾骂的,愤怒的,伤心的,不一而足。 又过了七天,住持问:“是谁拿走了佛珠?” 寺庙中的扫地僧站了出来。 住持问他:“是你拿走了佛珠吗?”扫地僧点点头。 住持对其余六名弟子说:“佛珠被盗,香火不继,你们下山吧,另觅他途。” 六名弟子离开后,住持问扫地僧:“你果真偷了佛珠?” 扫地僧说:“我没偷。” 住持问:“既然没偷,为何要站出来承认?” 扫地僧说:“佛珠被盗,人心惶惶,互相猜忌,如果我说是自己偷窃,猜忌就会消于无形,生活又会归于宁静。” 住持说:“我知道了。”他从身上取出那串佛珠,戴在扫地僧脖子上说:“我明天就去云游,你接任寺庙住持。” 扫地僧没有责任,他是不争不辩,不闻不看。不争不辩,方为高人;不闻不看,方为圣人。不争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摘自天涯社区莲蓬鬼话帖子《中国式骗局大全》)

 短评

各种反讽衬托出的悲凉,个中况味还没等老已能体会。真的不能看有老奶奶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如此残忍的一部。

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直击中国社会现今大隐患,老无所依的现象不惟是乡村的,城市更多见,在人际关系纽带稍强的农村铺展开这个随处可见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笑病仿佛是对一生辛劳却无颐养天年的悲凉自嘲,当死亡成为一种必须,生存的意义显得格外荒诞;葬礼上的尬舞颇有魔幻现实之风。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一部沉重,压抑甚至是恐怖的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写实记录,众多非职业演员身上,可以找到亲朋好友路人邻居道听途说的各种家庭惨剧。丧礼大腿舞的崩坏,已经深深讽刺了笑着去死的中国梦。但扁平的人物性格和轮回说教的结尾,没有把电影导向一个更高明的艺术表现方式。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一次被家人期盼的死亡,一次对于生命意义的拷问。真正的死亡都是沉闷的,在死亡到来之前的那段时间,真的让人见证什么叫不堪。中国底层的暮年,中国式的一场丧礼,映射的都是内心的衰败。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横跨四代人困境的家族谱系使它在社会议题外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指向。在极为艰难的制作环境下,导演依然展示了他对演员、节奏的准确控制力,尤其对于非职业演员的调度,及对日常县乡镇村生态的冷峻观察。它甚至也可以同欧洲古典人物画像相媲美,镜头饱含怜悯与救赎,珍藏着这个时代最易被忽略的群像。

2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竟然忍不住流泪了好几次…笑病的设计太巧妙,哭笑的混淆和交错,让辛酸加倍、张力放大。乡村信仰的消逝、礼义廉耻的丢失,都在最后那场喜丧上跳梁小丑般的表演中炸裂。母性、孝道、生死、轮回,多重的意义空间。凌厉、真实、窒息感

24分钟前
  • Legs
  • 力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过上了《欢乐颂》中安迪一样的生活,我只知道有很多家庭遇到了《喜丧》里奶奶一样的问题。

2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个体很符号,群戏却很真实。节奏慢了点,但是故事本身震慑感略强。电影质感太差了,感觉这已经成独立电影导演通病了…

30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生即是苦难,死亦是虚无。你愿意留在不堪的苦难,还是去往寂灭的虚无?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现实生活有很多面,影片反映的是其中一面。老太太独自拉扯大六个子女,晚年这段时光却活得毫无尊严,只有一个女儿很孝顺。得了笑病后老太太总是抑制不住地大笑,笑得越大声,越是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

33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推荐

原生态和自然主义是两码事

37分钟前
  • LOOK
  • 较差

生如蝼蚁,死如草芥。

40分钟前
  • 动物凶猛
  • 力荐

老太太临走前的那个早上,起床,倒水,抹脸,篦头,照镜,拜佛,服药。破旧的棚子里,晨光从豁口透进来,远处有鸡打鸣和狗的晨吠。生而为人的孤独啊,在这悠然的一幕中,淋漓尽致。

44分钟前
  • 阿利西亚
  • 推荐

暮投我儿屋,听坟夜招人。老年好可怕,又在跟着人的过去,还会成为人的未来,一边看电影一边计算自己还有多久变老。唉,活着是一件多么苟且的事,才会让死亡才变得光荣。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奔着恶狠狠的中国家庭劣性大全去的,或许在这个维度上想走到极端,造成用力太猛......叙事和对话随处可见重复、啰嗦、拖沓、稚嫩、生硬堆砌之处,尽管有不少闪光点,从葬礼开始好看。

51分钟前
  • 外外
  • 还行

非职业演员全员立功

54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日子比你想象的长,人心比你想象的凉

5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为了纪录式质感,这么拍,无可厚非,从剧情片角度看,视点有点散乱,出场人物多,杂,没节奏,平实稳妥得像电视专题片,看完有点犯迷糊,没记住非职业演员谁是谁。题外话,作为南方山区人,对北方喜丧不太能理解。老人在,你推我攮人人愁;人死,载歌载舞,民歌、迪高、艳舞大家乐,不知图啥。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我相信这不单单在批判子女不孝,而是在记录一种无奈的残酷轮回。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人心,忘了什么样的土壤会长出什么样的人心。当你被贫穷与困厄缠身而自顾不暇,对老人能做的未必比片中的儿女好多少。所以寄生虫会发出因为有钱而善良的感慨。所以有些赤贫山村为了下一代将老人抛弃。能在泥沼中坚守德行的人性光辉并不多见,也没有人能知晓那些道德楷模的幕后生活。信仰是被摔碎的观音菩萨,崩坏是葬礼上的大腿舞。无力是老人的自嘲发笑,轮回是儿媳桂花的摔倒。克制的镜头与非专业演员如纪录片真实。中国九亿多农民老龄化才刚刚开始,我儿,敬老院来信了吗?

1小时前
  • 顾小山
  • 推荐

直面农村老人的自杀潮,曾经中国传统的百善孝为先渐渐变成了老无所养,儿媳的冷嘲热讽,自身却也逃不脱岁月无情的轮回,特别讽刺!加上亲戚邻里的“专业”表演,非常希望这样的社会题材电影能再多一点!

1小时前
  • cœu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