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非常恶心,没以前好看,康天庥总是一副恶心得要命的样子,总喜欢炫耀他学历;祝师奶也非常恶心;还有,苏妙婵、苏贵元,一点都不会说我们潮汕话,就别冒充我们潮汕人,还经常穿帮无数次,一会他们说他们是潮州人,一会他们又说他们是汕头人,真是恶心;阿祖也特别讨人厌的样子;新加入的罗飞雁,刚出场镜头挺多的,后面,她跟康天庥结婚以后,就很少出现,成可有可无的角色,龙套角色;梁玉婷从新晋女二变成了龙套角色,比罗飞雁出场率,还要少;答应要让阿祖跟戴安娜复婚,结果到现在,他们都没有复婚;朱利娅,一副高学历,就瞧不起人的恶心模样;阿光真惨,跟他老婆香兰当快递员,快递只能放在路边的石桌上,连家店都没有,而且,现在送快递,还有快递员自己开店送快递吗?有一集贵元减肥,阿光还不让他减,真可恶,阿光,你自己以前,不也是个大胖子吗?;天佑、枝子现在也成龙套角色了,可有可无了,保罗偶尔出来一两次;牛哥和唐小姐把他们公司白白给了阿祖之后,也成了龙套角色,他们都不打算把他们公司给夺回去了?;还有,苏妙婵开的旅馆“荔湾人家”的员工制服,又老又丑,难看死了,那个冰冰、圆圆,穿上以后,瞬间年龄老了好几十岁;冼师奶演了那么多年理发师,到现在还不会给人理发;列家诚是做什么的?每天都不用上班,还有,那么多钱;里面还出现好几个龙套角色演员,同时演了几个龙套角色;包丁长得那么普通,是怎么从那么多龙套角色演员中,杀出重围的?;阿蝶和孱仔明才是一对,都犯过罪,犯人CP;每个角色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祝师奶家厨房和康家厨房是在同一个地方取景拍摄的吗?康而寿和他老婆在顺德的家没有取景;CoCo她妈的家也没有取景。
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几个:
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黛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感觉好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周末回老家,周六晚上7点,家里的电视准时响起了熟悉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片头曲。周六的那一集,康祈宗终于“回归”了。蓦然发现,『外』已经开播了19年,而阿宗已经走了13年,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一直都在。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千禧之年 - 2000年开播,至今已开播19年了。家里的电视换了好几次,电视信号升级了好几次,唯独每周末7点到8点的珠江台一直没换过。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电视能够收到的电视台不多,珠江台就是其中一个,而『外』是里面最好的电视剧,以前还觉得一周两集不够,最好能每天都有。『外』,是我们一家人饭后一起收看,一起讨论剧情,有时吃饭晚了也会边吃边看。我也通过『外』很早就学会了粤语。
住在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有情有义,正直善良,忠厚也市侩,街坊邻里和谐也矛盾不断。康家的二儿子 - 康祈宗两公婆却充满市侩气息,是千禧之年的万千小人物的写照,而正是这样才让整部剧活了起来。06年之前的剧集,我认为是外『质量最好的。只要有演技精湛的康祈宗出现,就会有笑点。而他的身体,在每一集可以看出来,他越来越瘦了,瘦得可以穿下剧中他儿子的衣服,却还是那么努力的给观众带来笑声。
郭昶,即康祈宗的饰演者,于06年患癌去世后,剧组制作了几集节目来缅怀郭昶,那时我也更加了解他了。后来剧组也找了一个模样相似的人来扮演阿宗,可以看出来导演努力想让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保持齐整。但是无论新演员如何努力,无法达到以前的效果,也无法满足观众。最终编了阿宗抛妻弃子,浪迹他乡的故事,至此阿宗离开了观众的视线。
再后来,康家搬出了西关大屋,搬到了列家村,人物也新增了好几个,但说实话,我认为节目的质量较之前又下降了。剧中熟悉的布景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顺应时代的布景,但是剧情还是关于普通老百姓的,贴近底层生活的。据说剧组准备引入在广州地方有名的几个人物,以此希望能够给『外』带来新活力,新希望。
周六晚上的那一集,剧组终于给出了阿宗的一个结局交代:阿宗是因为患绝症,不想连累家人而选择离开康家,独自一人渡过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时隔13年,终于“再见”阿宗,也终于可以释怀了:对阿宗离开的理由耿耿于怀。那一集播出后,很多观众也都感触,释怀了。
康天庥,以前经常读错为康天麻,还奇怪怎么有人去这样的名字,阿宗的儿子,八岁就进剧组了,可以说是跟着剧组一起长大的。看着以前那个胖嘟嘟的小子如今剧中剧外也成家立室了,有种老父亲一般的欣慰感。算起来,我也就只比康天庥大不了几岁。
幸子,康家三嫂,一口阿拉的上海腔让我印象深刻。可惜后面离开了剧组去别的地方发展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如今有名的刘涛就是当年的幸子,可喜可贺。算起来我应该是刘涛踏入影视圈的第一批观众了。
『外』剧播放了三千多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导演演员一直都是那一波人,19年了,什么都在变,而『外』的质量发生下降也在所难免。如今康伯康婶已经越来越老了,老得住进了养老院,孙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网上对『外』的评价有骂声,批评声,也有讲情怀的。导演曾经说过只要他还在就会继续拍下去。
『外』剧,在我记忆中,是最长寿的情景短剧,算不上是特别优秀的影视作品,剧情并不高大上,制作不是特别优良,导演演员不是家喻户晓的,只有在珠江台这样的地方电视台播放。但是只要还拍下去,西关大屋的那家人还在,我就还会看,虽然不能每集都看,但会像去老朋友家做客一样,想起了,路过了,就会进去坐一坐。
——己亥年四月廿三,D687 列车上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这个才是真爱!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
看了十多年啦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