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在离开的前一晚不停地用拖鞋打着地板啪啪响。阿德里安知道他故意找事,静观,不吭声。海蒂忍不住骂他混蛋,让他停下。于是丹尼尔发表了一通策划已久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生气的理由,就是没有得到海蒂对他的忠诚。
闭嘴 臭XX 你没权利说话
你走了狗屎运 让我们两个都喜欢你
阿德里安说得对 你是天生让愚蠢的笨蛋上的
我还以为你有一些内在的东西
抵消你那令人同情的低俗
我着迷的是你丑陋的低俗(阿德里安笑了)
我甚至不觉得你丑陋
但吸引我的是你的丑陋表情
至少你能让我动一点心
但是当你漂亮 可爱的时候
多么令人发笑
你代表了最低级最庸俗最无知的美
听我说
每一道光都有它的最强和最弱点
你必须适时抓到它
不能把它放到真空中利用
可以让它从一条直线下来
反射或者折射它 聚集或者散发它
使它像泡沫一样圆
让它发光或者封闭它
在它最弱点的时候 那是黑暗的
你肯定会很绝望
也许印象主义者能想办法
但那时...
我在你身上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我不能再浪费了
我说完了 晚安
明天我要走了 我被邀请去塞舌尔
女收藏家,没观看正片的时候,还真以其影名来思索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
观影效果非常棒,自然光? 自然的生命的叫唤,鸡鸣、鸟叫、风声和海水的雀跃,似乎所有的元素都定格到了我对法国浪漫和自由的幻想。画面很朴实,虽说和部分华丽的影片相比,这里的土壤看起来似乎有丝贫瘠,但着实的展现了美学的内涵,简单、真实、有意识。
影片的故事情节线索设计也是挺有意思的,三位主角的性格冲突是明显的。但在第一次观影中,我的关注点在于“自由”上面,Adrien来这边度假,想think of nothing , think of wind...但接踵而来的负罪感、与自己的挣扎和当然与世俗的牵扯让他触不及防。
对啊,想要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自由人,去享受阳光和海水,其实也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是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不再自由,与家庭的羁绊,与世俗之间的磕磕盼盼:在社会之中,更是什么逼数都有。
关于,愤世嫉俗的人,也挺可怕的,而据我所了解,现在的人也越来越cynical,对这个世界的吐槽从未停止,而自己却苍白无力的去做任何改变,对人们也失去了信任和热情。这是挺可怕的事情,现在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在外工作者,不论年龄,每个人似乎都伤痕累累,被周遭的人事折磨的体力不支,即使没有受伤,没有留血,但原有的热情与真挚是不会再有了。
而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或是道德的论谈,我也是挺感慨的。关于道德上,做为一个女收藏夹,完全上是她自己的自由,我觉得,关于道德层面,只要你对身边无辜的人没有造成伤害的话,那么道德是无关对错和正确与否的。而男主却拿自己的至高点来批判别人,这也不能体现出你读的书多,你的思想足够的正确或是前卫,你只是局限于你自己所认知的事物,和对事物仅有的了解的一个圈圈之中而已。
而关于 “越是难得倒的人,会越鼓起别人追求的欲望”:我还是认为,人,喜欢犯贱。 或是人们最初带给你的热情与真挚,你会把它当成是低俗、不值一文,硬是要把它定义为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行走奔波带给你的成就感才是你想要的东西,那你tmd不要追究恋爱了,去追逐你的名利、虚荣、和所谓的成就感吧。
这是一篇关于两性,人际,欲望钟摆的美丽论文。字数不长,大约两千字而已。逻辑严谨,层层推导,但难掩作者字里行间的文情。其措辞讽利,严肃但充满仁慈和爱。
这是女收藏家。
三个序言介绍人物。
海迪:即身体。镜头如目光在身体上的逡巡,作为对海迪的介绍。海迪——女性最大的表征意即肉体(欲望的能指)
丹尼尔:煞有介事的用语言包装一个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以狂放的“刀片”式言行包装自己消耗萎缩的内里。
男主:道德标兵,高高在上的反击“外貌协会”言论。
关系:男人渴望掌握女人(男人观看女裸体的雕塑),欲望的旁落(屋内做爱的男女)
片中的人物被自由的放置在灼人的大片绿色和单落落的白色建筑中,如人类的代名词,是亚当夏娃般的剥落至最简,从而抵达最深。
候麦在大量的环境交代和人物位置恒久美丽的变与不变中将影片的时空延伸至无限。由此,我们自觉的将人物从传统的故事情节中剥离出来,借以代表人类。
引言结束,正文开始。
在我看来,影片大大小小讽刺了很多东西:男人的虚伪,外貌的欺骗性,语言之巧言令色等等。
但其真正摊开来展示的有以下几点:
1.一个男人需要孤独与自由,住进白色别墅,却开始了一场殚精竭虑的爱情追逐,当他败后回到空无一人的别墅,得出了结论“孤独自由是强加于我的”,打电话驱车伦敦
男人包装自己,将“高尚的独处”当作解药。实际欲望的诱饵一旦到来,他便沉湎其中,不亦乐乎。最后不得不承认,所谓“隐士”般的生活于他根本是强扭的瓜。
这是人类的徒劳,错误的包装自己去贴求所谓的“高尚”,其结果不过是生活对其耍猴般的捉弄。
2.三角关系在男女之间不具有稳定性。
片中有两个三角关系:男主、海迪、丹尼尔。男主、海迪、萨博。
每组关系都岌岌可危,终将破裂。侯麦通过镜头交代人物位置的同时,也有意呈现出几个完美的三角形。
这样的关系中的少数性别必然占据上风,不论其犯了何种错误,都会被消化,旁落给另外两个角,从而拥有背后的实权。
3.何为真正的道德?
女收藏家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中的一部,它所探讨的道德问题,在我看来即是否定作为固体的道德。
男主将自己视为一个“道德”的人,而海迪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这样的定义,在片中无数次的被讽刺、推翻。
男主想与海迪发生关系,又不想成为“海迪”的“收藏品”,同时也不想“出轨”——成为不道德的人。
于是他两次“验证”海迪,想让海迪主动与他交好。这样他就是完全的“道德”。
这样的钻空子的“道德”未免可笑。
讽刺的是,当他迫不及待的和海迪乘车回去准备共度良宵时,海迪却遇到朋友转而抛下他。
男主一个人回到别墅。他被迫成为一个他所谓的“道德”的人——既没有和陌生女孩上床,也没有背叛女友。
侯麦这里要讨论的是伪善的人如何扭曲道德,掩耳盗铃。
同时,他也借此对道德的定义提出哲学的思辨。如开篇序曲中关于外貌的对话:人应更看中内涵,但没有外表就令人不想深入交往。
这样思维的胡同,是侯麦的质询。
在这样看似随意实则严密,且具有寓言性的故事下。
我们无法忽视其圆熟的美感。导演无意让人物或观众做道德标兵,而是借爱人物表达爱人类、爱智、爱美的内核。
我羡慕侯麦电影中的人物。身体是自然,手指是树枝,大腿是河流,吻是风,触摸是云,目光是露珠。
身体与心等意,边界扩大至整个自然。目光(镜头)流连于无意义的动作博弈,那是人与真理与宇宙间平衡之木的小小颤动,令人目眩神迷。
故事有两条线: 1.女主与二男的情感角力:二男想要“收藏”女主,最终沦为女主的“收藏品”。
2.收藏品的归属:男主之一的艾德琳贩卖古董给有钱人,有钱人收藏宋朝瓷器,最终被女主打破。
这两条线,女主都以绝对优势倾轧了三位男性不容挑战的权威。
三人的度假别墅是道德的竞技场,在情爱道德的角力中,两个男主都败下阵来。两位男士(艾德琳/丹尼尔)一直轻蔑女主(海迪)的交友模式,觉得她随便放荡—到处鬼混睡来睡去夜不归宿—但同时又想要占有这个“婊子”作为假期的乐子。起初丹尼尔和艾德琳对海迪不屑一顾,想要赶走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淫荡生活态度。因为海迪的作风无疑玷污了他们这次假期的宗旨:过无欲无求无为的卢梭式生活。
艾德琳作为旁白,承担了侯麦道德男主宿命般的个性和结局:纠结/睡不到女主(六个道德故事各有各的道德要探讨,但故事走向相似)。他自信的觉得女主喜欢他,想要钓他,逼女主承认并期望女主主动向他示好,乞求爱情。但女主只是跟他调笑,不做下一步。他不能抛开自己假道学的外衣,只能蛰伏等待,而内心的欲望开始越胀越大。
艾德琳一直“孜孜不倦”教育和改造海迪,想要她接受并过上低欲望的生活。他和丹尼尔不断灌输自己的想法,试图对海迪进行“教育改造“。海迪虽没有他俩高知,表达浅显但坚定坦诚,两人辩不过她,只能给她继续安“荡女”的帽子,试图用羞耻心唤起她的“悔悟”。而海迪却真诚地表示自己渴望寻得真爱,并不以收藏为乐,不是他们口中的“女收藏家“,且对这些睡过的男人都没有太多的感情。这话可把男人们说毛了,男人作为开天辟地的存在,怎么就成为了小女人床上的玩物了呢?我们必须狠狠地教育这个狂妄自大的“女收藏家”。
丹尼尔先行一步,占据了女主的身体,但女主的思想根本不动摇,我行我素。她接受一切男人,也接受丹尼尔的歇斯底里,甚至不以怒吼来回应丹尼尔的发狂。也就是说她不以对等的情感能量来回应丹尼尔爆发的情感火山。这让这座火山无所适从,丹尼尔把自己的堕落归咎于女主的引诱,愤恨自己喜欢上这样下贱的人。在演讲了一大段高深的理论后,丹尼尔愤怒离开。
艾德琳想要以他认为的自身优势来掳获女主,但一直处于欲推还迎的自我拉扯中,女主是堕落的象征,而他不能放弃自己高尚的道德观念,拯救她还是轻视她,这都不能浇灭他心中的欲火。这时一个富人向他买下一件古董,他想要把海迪献身给富人,以此来摆脱对海迪的思慕,让自己彻底死心。他将海迪带到富人家中,并表示自己要离开几天。富人挽留海迪,海迪没有拒绝。
几日后艾德琳焦灼地重返富人家,迎接他的是富人尖锐的讽刺。富人认为艾德琳是无能之人,男性的能力在于征服,达成某事。而艾德琳辩解自己对此不感兴趣,无为即有为,他缩在自己的道德框架和哲学营地,以退为进。同时他发现海迪并没有跟富人上床,内心窃喜的他带着海迪离开。在他终于心随所欲,带着海迪回到别墅想要圆满春梦时,海迪的男性朋友在路上叫住了他们。一记冷拳击醒了艾德琳,海迪始终是他无法征服无法掌控无法拿捏无法捉摸的女人,他郁闷地赶紧逃也似的撇下海迪,安排机票飞回他的安全地—女友的怀抱中。
收藏品与收藏关系,是对女性和男女情感关系的物化。三名男性如此虚伪,口是心非。而海迪,始终如一的就是她自己。当女人不是男人口中的“女人”,脱离了他们熟悉的道德框架,他们对女人无所适从。
艾德琳与海迪辨别古董的那出戏也很有意思,指向性和寓意强烈。海迪不认识也不明白古董的价值,将一个不值钱的日本瓷器当作中国古董,艾德琳则指出他手里的才是真正的宋代瓷器。这道出了物品的价值由男性决定,女性的善恶好坏/价值也由男人决定。遵从男性话语权的便是好女人,不遵从的便是婊子荡妇不值钱的“货”。而海迪这样的女性,无视男性的评判体系,这本身就是对权威体系的挑战。
艾德琳将真古董卖给富人,在海迪与富人调笑时,她不慎打碎了富人刚买的真古董。男性建立的权威和贞节牌坊,就这样轻易地被海迪推翻打的稀巴烂,而海迪呢根本不当回事地哈哈大笑还觉得好玩好笑。
最后,我最喜欢侯麦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细腻入微地表现人类的道德困境,却不掺杂自己的审判和注脚。respect!侯麦的电影有如一杯醇酒,一开始入喉不明所以,但却在唇齿间生出芳香,甚至潜入胃里泛起涟漪。余韵悠长啊!cheers!
#重看#3.5;“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嗅到爱情降临的危险气息,他只能用愤怒的回击、绝望的迂回、徒劳的逃避以求挣扎,以作说服,颅内自导了一出自作多情的感情大戏。站在道德高地妄图以自身局限的道德观洗礼对方,最终完败。较多说理。
收藏男人犹如收藏宋朝古董,有大象雕花还是一样摔得稀碎。他们聊着不能接受丑陋的人,迷恋鼻子和嘴唇中间的部位,全都是荷尔蒙作祟。男人本来只想规律作息,按时起床,每日游泳,却责怪被浪荡的女孩引诱。男人本来只是想让路,结果把女孩丢下,启动引擎就停不下来。有太多借口,都敌不过心底里的丑陋。
“六个道德故事”之四:藏品侯麦将他的极简风格推到极致,音乐的缺席让观众得以聆听到男主人公内心独白背后的声音,侯麦只保留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自我沉湎的男主人公过于自信和矜持——像那个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最后连成为“藏品”的资格都没有。
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被自己的想法包围无法把握它。道德的伪善?
adrien真是典型的侯麦男主角,想了半天,最后也没怎样,只好去找自己女友。haydee反而坦荡。这三个男人衬托一个女人。哟。unmitigated happiness bores me.
Bravo!漫不经心却又极其推心置腹的结尾堪称是侯麦作品的缩影,典范。无关乎理性和感性却是恋爱游戏的胜利。对(追求异性时的)男青年纤细入微的心里透视,侯麦可谓无出其右。多以两男一女,或者两女一男的不安定结构,电影技术(音,色,声)决不喧宾夺主,剧情的层次递进过程中产生的心里反应最是魅力
女主好可怜哦 只想安安静静当一个婊子 却被两个自恋又伪善的作逼男主轮番羞辱 一个日完批满嘴仁义道德 一个满嘴仁义道德其实只想日批
这一次导演直接讽刺了雄性动物的自以为是,连片名都是嘲讽。海蒂从来无意收藏男人,反倒是男人都无法招架他,所以摆出一副姿态并试图荡妇羞耻来表明自己的雄性地位。男主这种读了太多哲学的伪君子,给自己设置了道德困境,并企图拖人入套,可惜了,海蒂这种女孩就是连真正的宋朝瓷器都不在乎,何况一个糙男人呢。这个演员一看就是侯麦喜欢的那种,大眼睛,有点小男孩气,对谁都是狡黠一笑,然后从指缝溜走。
简直是鲍德里亚博士论文“论收藏”那一章的电影版。这里的“收藏家”是这样一类人:他没有办法把他人看作真正的主体,只能把他们作为物来收藏。当然,他具有一定的鉴赏力,知道什么值得收藏。但也仅限于收藏。他没有办法和他的收藏真正一起生活,一起经历生命里的种种变化。因此他想要独处,但又没法真的享受独处,而是在焦虑中寻找下一个藏品。收藏家显得和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更喜欢另一个时代。但既然另一个时代的意义也不过是一些死的物品,他们也没法对当代做什么有力的批判。这类人自视甚高,又喜欢自怨自艾。
侯麦首部彩色片&首部剧情长片。1.没想到侯麦最早的代表作色彩调配就如此和谐美丽,每一帧皆可入画,温暖而怡人,本片也是金牌摄影指导Néstor Almendros掌镜的首部长片,不少场景都拍摄于一天中的“魔幻时刻”,残阳余晖下的柔美自然光让人无法不沉浸其中。2.探讨三角关系、生活开放的“女收藏家”和口是心非假装道德的男人们,却毫无激烈的戏剧冲突或狗血的情节,唯有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场场对话暗自撩人心扉,侯麦的影片大抵是恬静闲适的,一如影片中不需要工作还大谈懒散好处(追求虚无与不做事,“不工作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男主角,还有永远的暖阳、海滩、乡间别墅与换不完的美丽服装。3.对美丑与爱情的探讨挺有意思,只看脸的颜控vs.更重内涵的人。4.打碎的宋朝瓷器与盥洗室中的多重镜像。5.读书:卢梭,堂吉诃德,论德国浪漫派。(8.5/10)
侯麦第一部真正的长片,成功之处不在于其主题探讨有多么深刻,而在于这种通过严肃、哲思性的旁白与对话来建构人物性格与关系的手法为电影表达所带来的一种几乎是全新的表达可能。Almendros的自然主义摄影在极度紧缺的经费之下达成了最大的效果。Haydée那种懒洋洋的attractiveness真是要命。。。
3.5. 侯麦片子里的男人都是自以为是的幼稚系生物。2020.12.6 男主每次叫Haydée的名字,都是一次幼稚的企图。书里读到Mijanou Bardot 是BB的妹妹,还读到芙芙看完片子给侯麦写信。真美好。
男人想占有女人,但当占有了这个私生活开放的女人的同时又成了女人的收藏品。是占有欲的满足还是道德轻曼的沦陷,男主人公一直在斗争着,开放的女人很下贱,被她迷住的男人也如此,最后男人终于一鼓作气成功摆脱了欲望的纠缠,静下来的一切让人很难忍受,人生就是满足与不满足间的此消彼长
#侯麦展#侯麦电影里的男人,嘴上道德要讲,手里便宜也要占。
令人留恋的原因不在于结局,而是那个与不同的人相遇的过程,那么自自然然地就能坐下来交谈,海边,树荫下,草地上,客厅里…… 贝蒂最迷人的吸引力在于她的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地交往。她的漫不经心成了她的诱惑。 她想要爱,但不会刻意追求预设对象。她让自己像流水一样,经过那些在她身边出现的人。
2019侯麦回顾展。对于男权视角下「荡妇羞辱」的犀利抨击。也是在「六个道德故事」中男性视角(自白)最道貌岸然的,「序言」中借女性之口阐述「外貌协会」(男权价值灌输)与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而最后女性也只有用「放荡」来反衬男性的虚伪。
“我要在这个假期过有规律的生活。”“这捉迷藏的游戏跟我所珍惜的孤独感实在相差甚远,介入了戏剧化和不确定的因素,迫使我对她越来越关注。”“我最不想要的就是平静和孤独,我被完全自由的情感所征服,现在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了。”“然而当我回到那空荡的房间,我又感到焦虑,无法入眠。”
7/10。侯麦的男性都是书读太多,行为思考方式都具有哲学家一般的优越感,宁愿磨嘴皮也不决定到底上不上床;女性胜在对情感游戏了如指掌,当男主在海滩扶摸她时用力推开了,然后跑向男二号的怀抱激发男主的占有欲。散文化电影通常只是带领观众走进某类人的生活状态,如果没有自身相似的体验便感到烦闷。
男主的欲擒故纵透着知识分子的狡黠与伪善,但跟行事如风的女主相比他其实就是个孩子,他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诸如嫉妒,嘲讽,推搪,甚至讽刺女主为收藏家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欲望,殊不知他已沦为女主收藏的廉价艺术品,随时都可弃之。
候麦说:宗教不是道德戒律,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套用到这一部的话,专一的道德观似乎也可以成立。但你如果以“专一”的观念束缚自己的同时,又希望能有“放任”所得到的艳遇。这恐怕就会成为一种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