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这部电影是我反复看了N年的电影,但是除了昨天那一次以外,我之前可以说从未看懂过这部电影。关注这部电影,一开始是由于先生的推荐,他提出这是一部令他感悟良多的电影。其次呢拍这部电影的导演袁正洋,据说当年拍完就出家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昨天我再一次看这部电影,当看到了达摩祖师应师傅之命,为自己修建一间“稳固”的自修室时,我哭了,和这部电影第一次产生了共鸣,为什么共鸣呢?道理也很简单,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中,自己一直未曾真正建立一间属于自己的“稳固”的自修室。而主人公经历了三次失败,最后一竿子又推倒了已经完成的自修室,并告诉师傅,我已经修好了。一旁的侍者惊讶地问“这也算修好了?”达摩答:“说盖好了是不对,应该是找到才对,佛道修行在心中。”这时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才欣然点头,于是为他剃度…
这是导演袁振洋拍摄菩提达摩“自明”的一个过程,在此之前的菩提达摩一直是处于“忽明忽暗”的阶段。修建自修室这一件“小事“,恰恰让他看到自己内心的“暗”,此处的“暗”也可以理解为佛家的“漏”。那么问题来了,有问题解决问题,知漏补漏修,所以他说佛道修行在心中。修行从你了解自己开始,确切地说,以了解自己内心的“暗”与“漏”开始,这也是导演没有用任何画面去演绎达摩证悟的过程。从师父般若多罗的
“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
“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
自明以后修行的路径是明晰的,所以这个画面过后的达摩已经是证悟的达摩,无需赘述。(此处省略十万字,嘻嘻嘻)
这个时候一般我们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达摩通过盖一间自修室就自“自明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了这么些许的事情,走了那么多年,却依旧“不明”呢?我们回到电影开篇,由一个梦境引入,在树上打盹的南天竹三王子菩提达摩梦见迷雾中有一位禅坐的白衣老者,告诉他今天“必遇凶险,九死一生”,然后“跟我一样,一坐九年”。
(影片中奴仆呼唤三王子惊醒,告知父王怪病垂危,达摩在回宫路上遭遇了一大波杀手)
梦境这段是全片的线索,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达摩祖师与三王子菩提达摩通过梦境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做了链接,将“因与果”、“混沌与明悟”巧妙地拼接在一起。
三王子问:“雾什么时候能散呢?”
达摩回答:“在你眼中所见的都是虚幻的景象,在我看来什么也没有。”
迷雾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梦境,另一层表示三王子意识中的“迷”。 接着白衣老人说是在等他,而且认识他。这里的认识既有认识迷茫的三王子,也有少林寺达摩祖师对自己明确的认识。 所以老人要接着说,还知道你的过去与将来,并告诉三王子,将来会一坐九年。
如果要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一段,可能要用上量子理论和波粒二象性等等等等(此处又省略十万字)
但在这里其实我想换个说法,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达摩,试想一下,现在你脑中回忆起小学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是不是也可以对当年的自己说我认识你,我知道你的过去和将来。揣测一下,导演其实是在告诉观众,其实每个人都会“迷”,但每个人都可以客观的去剖析自己的过去。
接下来导演要拍的是达摩的师傅般若多罗的出场,般若多罗通过超度一个索命父王的冤魂,提升了菩提达摩对人生的思索。
“业障!你们这样杀来杀去,有完没完啦!
“化解仇恨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原谅他人,你为报仇而多杀一个人,多增一份尊严,如果还执迷不悟,将来必多地狱!”
(此处的镜头导演给到了派杀手暗杀达摩的大王子,因为听到"地狱“而心有所动)
“这样我为你超度,你才可以有机会往西方极乐国修行”
西方极乐?!(此处的镜头给到了三王子达摩指名王子人生的另一个方向,不一定是继承王位,也可以是西方极乐国,那是一个什么地方?也为三王子邀请般若多罗一起共进午餐埋下伏笔…)
“杀来杀去”、“轮回”、“极乐国”这里的对话其实指出了修行的路径:内心的矛盾冲突—纷争—纷争升级—为摆脱纷争—超脱纷争—内心平静(极乐国)。
在这里般若多罗完成了两件事情,大皇子因为般若多罗放下了对兄弟的残杀,三皇子因为般若多罗引发了对“极乐国”的向往,这里就没有二王子啥事了,哈哈哈…路人甲二王子。
大王子拿出了夜明珠括号国宝,已答谢救父之恩般若多罗看着宝珠,却问:“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明珠更珍贵呢?”达摩答:“宝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智光。”
于是,师徒之间开始了一段小PK
"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人我最高”
“何物为大?”
“法性为大。”
“嗯…”
(此处不解释,因为我也没懂)
下一个场景,达摩邀请未来师父般若多罗吃个商务午餐,进餐前一个镜头给到了手残纱布的三王子,看着窗外,此时他应该回忆到了片头梦中白衣老人跟他说的今日必遇凶险,九死一生那句话。我想换了谁大概都会对梦中的预言若有所思,妈耶都被说中了!命中注定这个事竟然是真的!
“你看着窗外是不是有很多事在想?”
“你闭目打坐不也有很多事在想吗?”
“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也没什么可想的,光想肚子是不会饱的!”说完般若多罗大口吃起饭来…(此处我相信袁导一定是在致敬金刚经的那句经典偈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二人席间由该不该吃素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句辩论,三王子提出人是万物之灵,不可与禽兽同日而语,用现代语言翻译下,就是老子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
般若多罗听后是这样回复的:“看来三太子的智光忽明忽暗,若能抛开杂念,专心修行,将来必定能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你自幼修行,我贵为王子,我想此生与佛无缘。”
“那好,一切随缘吧!”
说完,般若多罗头也不回地走了
此处体现了沟通的最高艺术:话不投机半句多路,路我指了走还是不走,爱谁谁,饭也不吃了,老子走了,就是落下了个锦囊…(嘿嘿嘿,高手出招就是这么不动声色)
留下的锦囊只有一句话,“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只留下三王子达摩在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问自己:“我是谁呢?”
这大概是哲学层面的最高拷问了!!爱动脑子的且不放过自己的智光忽明忽暗的三太子,因这个问题放弃了王位,为了解开人生的谜题,踏上了寻师之路,要求拜般若多罗为师。
在这里, 王位、理想、爱情、自由等等等问题的优先级都排在这个终极问题的后面。达摩很清楚没搞清这个问题之前所有的思想行动都在迷雾之中,看不到方向的时候,任何方向都是错的!错误的东南西北方都是错误!做什么都是错的!达不到究竟!这是心中之大惑,为了求终极的那个“明白”,达摩断了未来可能的所有“错误”的因,毅然去追寻自己求而不得的明白!
笔者无法给出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每一个“我”都不同。人,只能是自己的老师,达摩也是在推倒自修室的那一刻,般若多罗才真正愿意为他剃度!推倒后,达摩说了一句:佛道修行在心中。找到了正确方向,就不会害怕错误。
这部剧很多人并没有看懂,小时候真是完全看不懂,虽然很多台词在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出现(未曾生我谁是我、血肉淋漓味足珍),但却充满了禅意和人生思考。而且这部电影在那个时代算是制作精良很不错的佛教电影,对众生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据说导演拍完此部电影曾经一度出家修行!
里面的很多镜头都很有思考意义带有禅机,同时也在阐释人们对于佛教的疑惑。比如:
1、开头时候三王子遇到一个打坐的僧人,僧人就明确告诉他你所见到的都是虚幻的景象。
2、三王子对宝珠之光和智慧之光论述。
3、般若多罗法师用佛法超度附体亡魂,开示冤冤相报何时了,并对三位王子开示地狱与极乐世界。
4、般若多罗法师与三王子的对话谈到吃素问题是否会营养不良,法师劝他抛开世俗出家修行,他却说贵为王子不会抛开王位富贵修行,法师留下一个字条偈语。
5、三王子出家时被师傅考验,风吹雨打盖自修室,悟出世事无常佛在心中。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女人背着丈夫偷情(此处讲邪淫),最后被丈夫发现两男人殴打起来破坏了三王子盖的自修室。
6、异见王认为佛教全是迷信派军队驱逐殴打僧人,达摩弟子与异见王对话,阐述禅宗心佛关系,最后让国王收回成命笃信佛教。
7、达摩大师与猎人的对话(此处讲杀生),以及与梁武帝的经典对话,梁武帝与宝志公禅师的对话,都充满了禅意,达摩大师与东林寺僧人之间的对话和磨瓦成镜的典故等。
8、神光和尚(慧可大师)与其师傅的对话,凡事要讲究心安理得,以及慧可大师遇见兔儿考验他对女色的定力(此处也讲邪淫)。
9、达摩大师舍身度化匪徒(此处讲偷盗)放下屠刀出家,更是感人,说明佛法无不可度之人。
10、慧可大师求达摩大师安心,是禅宗经典的断臂求法的公案;达摩大师传衣钵时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亦是经典公案。
2016年是我第一次觉得有开悟的感觉,那时候主要是集中一段时间学习金刚经,六祖坛经,观看达摩祖师,以及吕良伟版的达摩,和王志文的天道。那时候总结出了四句话,因为我心里一直认定佛法是要用的!第一句佛法的目的:了障涅槃,让自己不被苦难苦恼缠绕!第二句悟道的根本:明心见性,也就是说要从心性上找答案,意识思想反应!第三句话悟道的方法: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最了不起的,用这个状态去反照意识,就会发现一个思维的临界状态,似有似无,无中生有,道生一……最后一句佛法的现实用途:如实观照,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让佛法不仅接了地气,还成为了阳明心学的根基,所以那些觉得佛法是怎么远离世间的,我都会觉得不屑一顾。这一点可以去看豆豆文学的最后一部天幕红尘!如实观照即实事求是!
对你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就算告诉你,你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何物无相?不起无相。 何物最高?人我最高。 何物为大?法性最大。
你为什么来出家? 任何答案都不能说明我求佛之心,不如不说。
你敢勾引我老婆?(打成一团) 谁勾引你老婆?!是她勾引我! (换成“老公”同样成立)
弟子愚昧,这么长时间才盖好自修室。 说盖好了是不对,应该是找到才对。佛道修行在心中。
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 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
记住,我死后六十七年你才可以去震旦。不要操之过急。
可以不去吗? 这是天命。
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浑浊。 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没好没坏,因人而异。
大师在做什么呢? 你们在做什么呢? 我们,坐禅成佛啊! 我,磨瓦成镜。 磨瓦岂能成镜? 坐禅又岂能成佛?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而禅也并非坐或卧。你们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为何打坐,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费时间。要从根本上上修。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昨日种种昨日死!你多念一些经文,今日种种今日生! 徒儿每次念经都是诚心求悔的 那就不对了,念经时要心无所求。
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不要太执着。
要知道今日成为鸟,中箭受伤,是因果循环所致。你心中不要存有怨恨。我为你受三界皈依,他日做人好修行。去吧。
我们修道之人,必遇魔障。佛心坚定,才能冲破。
心、佛以及众生,三者都是空。现象的直性是空。无圣无凡,无施无受,无善无恶,一切皆空,对不对?哎!你为什么打人那? 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当时我问他有没有佛的存在,他竟然答,没有。 他说的也有道理啊。皇上要知道,佛本身并无实质,只存在心中。皇上既然问佛在何处,那皇上心中无佛,又何来有佛之理呢?
不是师傅要你走,只是时机已到,要去的终归要去。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你跪在雪中,已三天三夜,有何所求? 请求大师为我安心。 你向我求法,为何不先省悟自己?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 你竟有断臂求法之决心。那还有何不可呢?
师兄弟们,你们身体虚弱,在我离开之前将传授你们一些锻炼筋骨之法,以收强身健体之效。
你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差,都可能会弃恶从善。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部电视剧里唯一真实的佛是多罗法师,因为他最具有生活气息,真正的佛是脱离不了生活的。他说着一口不标准的方言,说话平实朴素,这才是佛真正的样子。当然了,他的法术除外,脱离掉他的法术和死后预言,他就是世间唯一真实的佛的形态。
佛在哪里?佛并没有规定的样式,但是佛不能脱离生命而存在,而生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没有生活气息的人就不是佛。
那么菩提达摩这样没有生活气息的人是什么呢?
他是佛的一个方面。
他是宝塔向阳的一面。
佛的信徒由他吸引而来,求佛的信念由对他的仰慕而生,但他并不是佛的全部。
六祖说,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其实这不是辩论的技巧,而是客观的存在,因为一切就是来去相因的。
宝塔有他向阳的一面,也就有他阴暗的一面。
你不可能只占住太阳而不面对黑夜。
佛,这个词的背后并不只有光明,脱俗,慈悲。
要想出世必先入世,要想慈悲必先残忍。
佛脱离了现实就不会存在。佛说没有现实,那是因为大家所感受的现实太多了,所以佛要强调虚幻的一面。而如果有一天大家感受到的虚幻太多了,佛又要给你强调现实的一面。
所以佛对于追求虚幻的僧侣,会强调生活的气息。而对于追求现实的大众,会强调物质的虚幻性。
最终佛所要追求的并不是虚幻,也不是现实,而是同时感受两者的中和。
这就是来去相因,皆取对法。
会把这部电影看完的人,多半处于过于追求虚幻的危险之中,希望我们多说方言,好好生活。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反对暴力,却要以暴制暴。
反对虚荣,却要世俗敬仰。
反对凡俗,却要能力超强。
哲学为了让大众过渡,选择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姿态出现,这也是一种中庸之德吧,来去得失,各取所需。
从树下掉下来毫发无伤,陷入沼泽没死,倒屌树上三天三夜没死,山洞坐禅九年没死,火烧没死,这难道就是世人追寻的不死之身?很神奇,无法理解。影片本身带奇幻色彩,看着蛮有趣,甚至有点为达摩的坚持和仁慈感动。陈松勇饰演的般若多罗操一口广东口音的普通话,有趣又接地气,让这个形象更亲切。影片传达了达摩祖师的几个关键觉悟,都很有道理,但又不是很能明白。如果能就围绕某一个观点展开一段故事,或许更能引起共鸣。特效再精致一点,画面再唯美一点,笑点再突出一点,就可以成为比较成功的商业片了。
在那时香港电影短平快的氛围里,制作出一部如此精良的传记电影很是难得,除了不合时宜的港式武打设计之外,对于佛门教理的探讨比较深入,对于袁振洋这样善于拍摄功夫片的导演来说,这算是一部重文轻武的港片。尔冬升担纲主演,樊氏父子联手,惠天赐、陈松勇配角,真是个黄金阵容。
少有的题材,本片在94看,樊少皇演了一个傻和尚,后面97看,他又演了虚竹。
拍禅宗题材的本来很少,用心拍的更少。。。 袁振洋 拍完这个就出家咯。七年之后又还俗咯。里面有个bug:印度人用左手扣大便,用右手抓饭的。片中达摩用左手抓食物。呵呵
大致讲了下达摩的故事,本是三王子,被佛理吸引出家成为高僧,然后东渡传教,开始不被梁武帝待见,后面面壁三年,直到樊少皇诚心求见,出来又感化了劫匪。很多夸张到不合常理的描述,比如飞渡河口救小孩,不饮不食面壁,众人抬拉不动,跟劫匪搏斗的时候简直是刀枪不入的战神,还会替身术,活到150岁假死,回到印度。之前一直对释迦摩尼跟达摩分不太清,看完这个片子,再查查资料,才搞清楚。
此片和台湾《六祖慧能传》看,足矣了解中国禅宗传史。圣人传记,自古流传的便是夸大的圣人神迹,所有宗教史皆如此,这里是“九年面壁不腐存影”、”一苇渡江",所有神迹需人工修饰以便造神。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为禅宗宗旨,其实禅宗又借鉴了老庄多少(而玄学又直接借鉴魏晋佛学)。还是那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破我执,除我心魔,这就不是常人所能了。既心既性,知易行难,别的不说,禅宗百丈法规没几个人受得了。古人造字,【佛】非人【僧】曾人,皆此所意。了解禅宗敬仰佛家的的看此片颇有收益,最妙的就是那些禅意偈语。7.5
感动!这是带着佛心拍的片子。拍公案并不故弄玄虚,清纯简单,还有幽默感。尔冬升,惠天赐的印度造型,般若多罗法师的台湾腔,达摩大师成了不倒翁,喜死人了!
看过了好几遍才来评的,佛教电影自认看的也不少。这一部却自认为演员,台词,禅意包括好看度,各方面综合最好的!还有卢冠廷极其赋予灵性配乐(另一部经典的大话西游,东邪西毒也是出自此人)。导演据说深受影响而出家了!功德无量!尔冬升的演技是真的好啊!这种人物最容易演出个大而符号似的角色,可是尔冬升的细节,神采完全hold住的!尤其这种人物神采上的坚定而又极超脱和很多细节上的而随意平常的神态而富含极高的修养水平和内在的禅定功夫才有的,尔后来一直从事导演,实则是很多演员之福啊(会抢了他们的饭碗)。看过很多遍,被情节,佛家偈语禅机间的智慧折服 !这才是用心拍摄的好电影的!
2021.6.13 16/16 14th 一堆佛学的杂糅,之乎者也的感觉,这么拍真的很无聊啊。这不是俺们虚竹小和尚吗。
达摩祖师 一生 豁达 用自身 来让世人 醒悟
看了三四遍 每遍感受都不相同
樊少皇那一段“我怎找不到我不安的心”演得很好,演出了那种质量感,那一刻他纯净无暇,穿越了有形相在寻找接引,我看着很感动。整部电影也是在后段缔结了一个思索的空间,达摩九年面壁,慧可一尘不染,两个角色都相对“静态”,以佛语交织,伴随平常事,最后以强盗一事,促成影片的高潮,有事件也有佛家的情感。这电影拍的是广度,我觉得达摩拜师都可以不用,三言两语交代一番便可,一苇渡江的场面也不太好看,那是我心中媲美摩西分开红海的名场面,结果变成了杂耍一样。
影响我家庭二十年的电影。你问我为什么?因为我爸看了这个之后成了达摩的粉丝,嘴上挂了将近二十年的“达摩大师”,里面的对白也是随时上口,导致全家都会背诵。
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佛法自然。。。
在老妈的网站上看的。心理学再怎么学业达不到的高度。据说导演导完就出家了。
般若多罗的几句话就让大王子彻底放弃了争夺王位的心思,甚至其子也有求佛之心。我只是喜欢前半段的设定。后半段,佛法高深……对了,大王子竟然是惠天赐演的。
喂哟,123唱起:达摩额达摩,找不到一个家,找不到一个家
古风,古意,古朴。
非常经典的一部历史片,讲述了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一生,铺陈细致,说法精妙,有头有尾,言简意赅。导演可谓深得禅宗精髓。剧本和台词既充满禅意,又展现了史实。尔冬升年轻时期真是英气逼人啊。慧可梦中与人在龙门石窟下打斗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禅宗作为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现象,难得有这么一部影片把它的由来细细讲述。故此,本片完全可作为历史资料片而世代保存。9分。